沧浪之水清澈流淌
发布时间:2023-05-19
苏州古城的中心,有一座宋代园林沧浪亭。庭院幽幽,门前一泓碧水环绕,婆娑绿树与亭台红柱两相映照,优雅又活泼,自是韵味无穷。
“虽由人作,宛若天工”。古称葑溪的沧浪亭,未进园却先见水,这在苏州古典园林中极为罕见。除了自带的典雅和静谧,沧浪亭与众不同的气质,在于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那股“清澈”之气。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首孔子周游列国时听来的《孺子歌》,成为沧浪亭名字的由来。北宋庆历年间,被贬流寓吴中的诗人苏舜钦购得五代旧池馆,傍水建亭,常驾舟在此间游玩,并以“沧浪濯缨”典故为之取名。“沧”即青苍之色,“浪”即涌动水波,只“沧浪”二字,便给人带来丰富的感观体验。
穿过重峦叠嶂的湖石假山,走过曲折婉转的回廊,在沧浪亭西北角,仰止亭旁,有五间硬山顶建筑。门前栽有朴树、绿竹、芭蕉,郁郁葱葱。走进堂内,三面墙壁嵌有 594幅历代人物平雕石刻像,形成一处蔚为大观的肖像画廊,生动传神。这就是沧浪亭一处吸引人们前来瞻仰的独特文化景观——五百名贤祠。清朝道光年间江苏巡抚陶澍给祠题字“景行维贤”。如今,这里已是见证人文苏州2500年历史的“光荣榜”,也成为世人“见贤思齐”的打卡胜地。
在五百名贤祠,居于首位的是春秋时期的季札。季札是吴王寿梦之子,因 “三让天下”,被孔子赞誉为“至德”之人。季札诚信善良,留下“季子挂剑”的佳话。季札奉命出使鲁国,途经徐国,与徐君会晤,徐君十分喜爱季札的佩剑,季札看在眼里,心中默许使命达成后,将剑赠给徐君。回程再经徐国时,徐君已经逝世,季札将剑悬挂在其墓旁一棵树上,这便是“季子挂剑”的故事。司马迁评价季札“见微而知清浊”。季札的坦荡与超然,为五百名贤的故事奠定了基调。
“千古风流事,群贤聚一堂”。594位先贤刻像,如同一张张历史底片,在时光的冲洗下,显露出清晰的轮廓,散发出耀眼的光芒。“破楚兴吴”的伍子胥、“施于有政”的白居易、“先忧后乐”的范仲淹、“除莠安良”的海瑞、“公去民思”的林则徐……他们济济一堂,构成了一幅徐徐展开的姑苏廉洁文化的臻美画卷。
这其中尤为人熟知的有三国时期郁林太守陆绩,他两袖清风、为民奉献,深受百姓爱戴。任满归乡,由于行李太少,船轻不胜风浪,陆绩只能请人搬来一块大石压舱。回到苏州后,这块大石被放于文庙内,后世尊称为 “廉石”。还有明朝苏州知府况锺,他也是一位受百姓尊敬的清官,守苏长达13年,被百姓称为“况青天”,与包拯、海瑞并称中国民间“三大青天”,现代昆曲有一出名戏曰《十五贯》,讲述的就是况锺刚正廉洁、平反冤案的故事,可以说是妇孺皆知。
上善若水,激浊扬清。久负盛名的沧浪亭远不止失意文人的怅惘与叹息,在经历了历史上一次次倾颓与重修后,沧浪亭风韵不减, “沧浪之水”的意象越发动人。“沧浪之水”成为为官者“一清如水”的符号,高雅脱俗、清廉自守,慢慢升华为姑苏文人士子的做人准则和处世哲学。
历经世事变迁,沧浪亭这座古朴幽静的 “城市山林”依然散发着芬芳,迎接着八方游客。五百名贤以他们的“德、言、行”,为姑苏古城留下了一份丰盈而璀璨的文化遗产,也让这千年园林脚下的沧浪之水愈显清澈、流淌不息。(作者:黄坤)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沧浪的水清澈时可以用来洗涤冠缨;沧浪的水浑浊的时候就可以用来洗脚。
濯:洗。缨:用线或绳等做的装饰品。
此句以“水清”与“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水之清浊人不能制,但人可以根据水的清浊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明哲保身的人生观。
沧浪的水清澈时可以用来洗涤冠缨; 沧浪的水浑浊的时候就可以用来洗脚。
《沧浪歌》是一首清新而悠扬的短歌。《孟子·离娄》中记载孔子曾听到孩童唱这首歌,并非特指某一江河。而在《楚词·渔夫》可以里看到作为乱世智者的打渔人和屈原的那次对白。渔夫对屈原的劝导蕴含着一位哲人对诗人屈原深层的理解及同情,这是基于心灵默契之上的对立和转向。
夸克
《沧浪之水》:中南大学阎真教授着,《当代》2001年4月刊登,获《当代》年度文学奖一等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至今已重版三次,《大连日报》已连载,《三湘都市报》已准备连载,西安电影制片厂已拍成电视剧,这是阎真教授自《曾在天涯》之后的第二本长篇小说。小说分为四篇五部分94小节。
父亲在“我”出生那年因替同事讲了几句公道话被划为右派,因此他还被赶出了县中医院,带着“我”来到一个小山村,当了一个乡村医生。“我”考取北京中医学院那年,他看了“我”的录取通知书,吼了一声“苍天有眼”就一头栽在地上。1985年,“我”研究生毕业回到省里,在卫生厅办公室工作。此后“我”就开始了与同事丁小槐斗心眼的“生涯”,但是每次都是“我”吃亏。厅里要整顿省内的中药市场。“我”和丁小槐去吴山地区调查,那里假药泛滥,可那是马厅长的家乡。回来后“我”把情况向药政处做了汇报,可丁小槐却对处长说材料不准确。“我”把事情告诉了厅里的老办事员晏之鹤时,他却劝“我”学聪明点。
厅里花三十万买了一部进口轿车。在一次支部民主生活会上,“我”把购买小车的细账算了,但是没提到任何人。等马厅长离开会场后大家都批评“我”,连平时关系最好的小莫都说“我”的不是。不久以后“我”就被调离省厅办公室,到中医学会去了。女朋友知道这个消息,也断然与“我”分手。
在中医学会一呆就是四五年,在这期间,“我”同市五院的护士董柳结婚、生子,完成了人生的一个必要程序。这时,丁小槐已经提了办公室副主任,搬出筒子楼住套间去了。儿子三岁该上幼儿园了,本想让他进省政府幼儿园。“我”想尽了办法进不去,可丁小槐的儿子进去了。最后还是董柳的妹夫想了办法,儿子才进去了。“我”叹息自己无能。
按卫生部的统一部署,省卫生厅里抽人去湖区搞血吸虫调查,“我”也去了。在马厅长的授意下,调查组在选址抽样方面均做了精心安排,结论是发病率略有下降。“我”知道数据不可靠,但因位卑言轻无法说出口。回到家里后,“我”写了真实情况想匿名寄到北京去,却被董柳阻止。这一切都让“我”感到绝望,急得心里发痛。
后来,马厅长的孙女到省人民医院输液,几个护士都因太紧张走了针。马厅长夫人听说董柳技术好,就连夜派车接来,一针就打中了。厅长夫人留她在病房陪了几天后,主动提出把她调到省人民医院。多年的愿望一下子实现,董柳哭了。
中医研究院原院长舒少华准备揭发马厅长,已经有五十多个人签名,他希望“我”签名,“我”把事情跟晏之鹤说了。晏之鹤建议“我”当晚向马厅长汇报,“我”经过痛苦的选择后去了马厅长家,把事情说了。马厅长布置“我”去做几件事,“我”连夜就做了。第二天舒少华的阵线就崩溃了,签名的人纷纷找到马厅长表示忏悔。马厅长安排“我”报副高职称,又参加博士考试,都通过了。年底厅里下了文,调“我”到医政处当副处长,房子也搬套间了。
一年间,老婆调动了,房子有了,职称有了,位子有了,工资涨了,博士读了,说话也管用了,真像做梦一样。后来,由马厅长提名,“我”被任命为副厅长,分管中医研究院。
终于有一天马厅长对“我”说他想推荐“我”做厅长。时机成熟后,“我”建议让马厅长离任后出国考察,顺便看看在洛杉矶读博士的儿子。其实是为了摆脱他的“垂帘听政”。
在父亲坟前,“我”苦苦思索为何原本的意念、理想,都在不知不觉间随波逐流走上了另一路。答案是那里有虚拟的尊严和真实的利益,“我”就是因此放弃了准则信念,成为了一个被迫的虚无主义者。终于,“我”跪倒在父亲坟前,把他遗留下的《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付之一炬。
作者以娓娓而谈的文笔和行云流水般的故事,写出医药学研究生池大为空怀壮志、无职无权的苦,时来运转、有名有利的难,在真切地展示他的人生旅程的同时,也把困扰他的人生难题一一解开。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深深吸引,似在欣赏小说,又似在体验现实。
《沧浪之水》深刻地写出了权力和金钱对精神价值的败坏,有一种道破天机的意味。在它面前,诸多同类题材的小说都会显得轻飘。池大为和马垂章两个人物写活了,写透了,其复杂内涵令人深长思之。——雷达(文学评论家)
这部小说从池大为的人生经历,写出了时运转移中的人性百态与人情翻复,官场之波诡云谲、反腐之惊心动魄,都从他的升降沉浮中充分而深刻地展现出来,实为当下现实题材的难得力作。——白烨(文学评论家)
在这部小说中,知识分子在权利面前经受人格的煎熬和灵魂的拷问。权利的诱惑和困境中的选择,反讽、幽默和不断的自我反省,使小说既有阅读的快感,又有思想的力度。——陈晓明(学者)
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历来就是一个矛盾的群体,在传统文化被不断重构、整合的今天,知识分子的道路选择仍然是一个问题。我们不是池大为,但池大为的心路历程和行为方式有极大的典型性。——孟繁华(学者)
这是一部令人惊骇的小说。生活以无可抗拒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实性逼迫着每一个人,我们在把自己交给生活时候,是否找到了一块坚实的立足之地?——李敬泽(文学评论家)
阎真,湖南长沙人。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语言系,1988年获湖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南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现为广州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的长篇小说《曾在天涯》(海外版名《白雪红尘》)199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沧浪之水》是他第二部长篇小说。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曾在天涯》(1995年,海外版名《白雪红尘》)、《沧浪之水》(2001年)、《因为女人》(2007年),理论着作《百年文学与后现代主义》(2003年);还发表了数十篇文艺理论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