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英烈王璞:抗日民族小英雄
王璞(1929-1943),河北省完县人。从小跟随父母参加抗日,11岁时被推选为村儿童团团长。每天带着儿童团员,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给八路军送信带路,开展拥军优属活动。他还在抗日小学的墙上贴上了一张《抗日公约》,号召大家同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到底。为了对付日军“扫荡”,民兵开展地雷战,王璞不仅学会了布雷,还学会了造雷。曾用自制的地雷炸死一个汉奸,还协助民兵抓住了两个日本兵。1943年春,日军对唐河两岸进行大“扫荡”,王璞家乡野场村作为八路军冀中军区后勤供应处,成了日军的重点目标。5月7日,因汉奸告密,日军突然包围了躲藏着200多名群众的后石沟,并在山坡上架起了机枪,威逼群众说出八路军的枪支、弹药、粮食与服装的隐藏地点。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年仅14岁的王璞表现非常镇定,痛骂汉奸,并高声鼓舞群众牢记《抗日公约》,誓死不透露八路军消息,与母亲及128名群众一同被敌人杀害。

王璞:抗日民族小英雄
王璞(1929—1943),也作王朴,河北省完县(今顺平县)野场村人。11岁时被推选为村儿童团团长,带领本村儿童进行站岗放哨查路条、给八路军送信带路等多种活动。1943年5月,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他始终不肯透露八路军枪支、弹药等物资的隐藏地点,最终被侵略者残忍枪杀,年仅14岁。
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一批小英雄。他们像大人一样,顽强拼搏,流血牺牲,气贯长虹,可歌可泣,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王璞就是其中的一位。
“七七事变”后,战争的火焰很快烧到了王璞的家乡。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让王璞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他从小跟随父母参加抗日活动,11岁时被推选为村儿童团团长。当得知八路军是打日本鬼子的,年幼的王璞梦想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
王璞整天带着一帮儿童团员,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给八路军送信带路,开展拥军优属活动。他还在抗日小学的墙上贴上了一张《抗日公约》:我们是抗日儿童团员,誓同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到底,坚决做到:1、不上鬼子学,不念鬼子书;2、不吃鬼子糖,不上鬼子当;3、不向鬼子说实话,不给鬼子带路;4、不暴露八路军,不说出村干部。
为了对付鬼子“扫荡”,民兵大搞地雷战,王璞不仅学会了布雷,还学会了造雷。一次,他用自制的地雷炸死了一个汉奸,还协助民兵抓住了两个鬼子。
1943年春天,日军对唐河两岸进行大“扫荡”。野场村作为八路军冀中军区后勤供应处,成了日军的重点目标。5月7日,因汉奸告密,日军突然包围了躲藏着200多名群众的后石沟,并在山坡上架起了机枪,威逼群众说出八路军的枪支、弹药、粮食与服装的隐藏地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怒视敌人,始终没有人出声。
恼羞成怒的敌人以对天鸣枪相威胁,惊慌的人群开始骚动;而年仅14岁的王璞却表现得非常镇定,他把周围的8个孩子拉得更近,低声鼓励大家,不要理睬敌人。日军又用温和的腔调说:“谁说出八路军的粮食、弹药藏在哪里,就放了谁。”此时的王璞已无法压住满腔怒火,他痛骂汉奸,并高声对人们说:“大家要记住《抗日公约》,就是死也不能说!”几个孩子也跟着大喊:“死也不能说!”人群中也发出了齐声呐喊:“死也不能说!”
穷凶极恶的日军军官举起指挥刀狂喊:“统统给我杀掉。”三挺机枪同时向人群喷出罪恶的火舌,小王璞与母亲等118名群众惨死在敌人的枪口之下。这位年仅14岁的英雄少年,为抗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为纪念王璞,晋察冀边区政府授予他“抗日民族小英雄”的光荣称号,并立了纪念碑。解放后,他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十大少年英雄”称号。
《小英雄雨来》
(来源:甘肃省天水公路管理局)
《小英雄雨来》是一篇全国中、小学语文课文,作者是管桦。本文讲述了雨来聪明勇敢应对日本人的英雄事迹。
1940年,在日本兵日渐战败的时候,八路军组织了一场攻打河北玉田县城的战役,管桦在那场战役中遇到了一位给八路军带路的当地少年,大概十三四岁,大家都觉得很奇怪,问他:“你们家大人为什么不来带路,干嘛要让你来带路呢?”
那个孩子乐呵呵地反问:“难道我就不能带路吗?”
这时战斗开始了,敌人打炮了,战士们都趴在战壕里,但那个孩子却好奇地站起身来,他想参观一下平生遇到的第一次战斗,然而,万分不幸的是,一颗子弹打进了孩子的太阳穴,这个曾经胆大、活泼、机智的少年,就这样死在了管桦的眼皮底下。
后来,当了作家的管桦写出了《小英雄雨来》,里面的主人公雨来,基本样子就是复制了那个孩子的模样,也是十三四岁的河北农村孩子,而小说发表时原名是《雨来没有死》,正是他长久的一个心愿。
管桦:著名作家、诗人、画家、北京市文联主席。
管桦原名鲍化普,1922年出生,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1942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管桦是全国第五、六、七、八届政协委员,曾任北京市文联副主席、主席,北京老舍文艺基金会会长,北京老舍研究会会长,一级作家。
河北省丰润区人。早年参加八路军,在普察冀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学习。曾任报社记者,在军区政治部剧社工作,在东北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研究室任研究员。在冀东农村落户期间,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现为中国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荆各庄的故事》《小英雄雨来》,长篇小说《将军河》及《管桦中短篇小说集》等。
2002年8月17日,管桦因心脏病突然发作在河北唐山家乡逝世,享年81岁。共有三子,长子鲍河扬,次子居丰润城关,三子现居美国。
《小英雄雨来》是著名作家管桦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中篇小说,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儿童雨来掩护革命干部,和日本鬼子斗争的故事,歌颂了抗日根据地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地和敌人斗争的优秀品质。
《小英雄雨来》早在解放初期就被教育部编入了全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感染和教育了不止一代人,雨来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小说通篇贯穿着爱国主义这条主线,小说中的名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激发了无数读者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作者管桦认为,一个不能崇拜自己英雄的社会,不是一个成熟的社会;一个不懂得珍惜自己英雄的民族,是一个缺乏民族精神和志气的民族。《小英雄雨来》正是一部培养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情操,塑造我们民族不屈性格的优秀教育读本。
相关资讯
上篇:沧浪之水清澈流淌
下篇: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