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抗战纪实小说《孤胆神鹰》出版
新年伊始,民间抗战史研究者、媒体人、作家董连辉精心创作的长篇抗战纪实性小说《孤胆神鹰》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孤胆神鹰》是以入选民政部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的王牌飞行员周志开烈士为原型创作的一部致敬中国空军抗战英烈的作品。1919年,周志开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祖籍为河北原滦县柏各庄(今滦南县)。周志开读中学时,梦想成为一名电影演员,在银幕上演绎多彩人生。“九一八”的枪炮声击碎他的浪漫明星梦。周志开立志冲天救国,1935年6月,瞒着家人报考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第七期驱逐班。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周志开奉命提前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空军第四大队任见习官,开启保家卫国、浴血长空的战斗生涯。周志开飞行技术出众,骁勇善战,霹雳扑杀战技令日军飞行员魂飞胆寒。在短短5年战斗生涯中,周志开有战绩45次,个人击落敌机6架,创造一次战斗单机追歼3架日机的空战奇迹。1943年12月14日,周志开驾驶战斗机侦察敌军及敌船运输状况,途中突然遭遇4架敌机偷袭,飞机坠入湖北长阳县龙潭坪附近山岩上,周志开不幸壮烈捐躯,时年25岁。
《孤胆神鹰》在还原真实历史人物基础上,塑造了一位智勇双全的传奇“战神”。创作中,作者立足历史、新闻、文学交汇处,沟通过去、现在和将来。《孤胆神鹰》在尊重主体史实基础上,个别细节不拘泥历史,而是遵循艺术真实,特别是在英雄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上,有超越时代局限的理想化成分,蕴含作者英雄情结及新时代审美特点。
《孤胆神鹰》并非传奇飞将周志开的个人传记,而是以威名赫赫的王牌大队——中国空军第四大队为主,塑造了7位英雄飞行员形象,他们是周志开航校同期毕业的战友,最后全部壮烈捐躯。作品无论是个体典型刻画,还是英雄群体扫描,旨在追求一种精神新高度。
作者董连辉,河北省迁安市人,河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主任记者。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河北作家协会会员、晋察冀边区研究会会员、南京航空联谊会会员。多年来,董连辉业余时间投入大量精力与经费,研究抗战史,守望抗战记忆。他深耕新闻、历史、文学交汇地带,遵循真实,挖掘尘封抗战烈士,撰写纪实文学、史料调研文章百万余字刊发于国内权威报纸期刊、主流网站,致敬抗战英烈。以“田野调查+史料辨析”纪实小说创作模式,创作有长篇抗战纪实小说《长城证明》《铁腿神枪》,其中长篇纪实小说《长城证明》获首届浩然文学奖纪实文学三等奖、首届唐山文学奖小说奖,被誉为献给冀东抗战英烈的良心之作。《孤胆神鹰》是董连辉继《长城证明》《铁腿神枪》之后创作的又一部微观悲壮抗战、聚焦悲情烈士的作品。此外,董连辉还著有史料调查文献《长城证明》。

抗战时期那些热血报国的宁波籍飞行员
2018-08-30 08:19:16
翁心翰长眠于南京航空烈士公墓。
抗战时期在美国训练时牺牲的宁波籍飞行员卓志元的故事,以及志愿者为他寻亲的努力,经本报报道后,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在抗战时期,为保家卫国挥洒热血的宁波籍飞行员,不止卓志元一个。陈怀民、翁心翰、周训典等,都是宁波籍飞行员中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英勇故事让人闻之落泪。”昨天,在本报举行的“挖掘‘宁波帮’抗战时期家国情怀”研讨会上,《鄞州文史》主编戴松岳说。在与会专家学者、志愿者的讲述之中,当年那些抗战英烈的故事,仿佛重现在我们的眼前。
陈怀民:被敌机包围,他驾机与敌人同归于尽
1938年4月29日,一位飞行员在武汉上空击落两架日本战机后,被5架敌机包围,他驾机撞向领队敌机,与之同归于尽。这位飞行员叫陈怀民,祖籍在如今的江北慈城,牺牲时才22岁。
抗战期间,陈怀民参加过保卫华北、上海、南京等多次战斗,经历过无数次死里逃生。其中一次死里逃生是在1937年9月,当时他在南京上空以一敌四,在击落一架日机后,自己的战机中弹,他迫降战机,却撞上一棵大树,人被弹出机舱后,身体夹在树杈上,全身受伤。宋美龄还去医院探望他,称他是“中国空军的骄傲,了不起的英雄”。
1938年的“4·29”空战,日军出动36架飞机空袭武汉,中国空军升空迎战。陈怀民驾驶战机接连击落了两架敌机后,成为敌机群起攻击的目标,被5架敌机从各个方向包围。“当时,陈怀民如果跳伞,还有生还的可能,但他放弃逃生,驾驶飞机向领队敌机狠狠撞去,两架飞机一起坠落在滚滚长江。”戴松岳说,陈怀民的壮举激励着战友们,那一次空战,中国空军一共击落日机21架,是抗战以来最辉煌的空战胜利。如今,武汉街头还有一条路就叫“陈怀民路”。
陈怀民牺牲后,他的妹妹为纪念哥哥,改名叫陈难。在她的身上,体现了一种跨越民族的宽容与博爱。原来,那架被陈怀民撞击的敌机的飞行员叫高桥宪一,他的遗物里有妻子美惠子的信,美惠子在信里写道:“做了飞行员的妻子,总是过着孤凄的日子……内心深处尽是在哀泣着……”读了美惠子的家书,陈难深受触动。1938年5月,她给素不相识的美惠子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中写到:“我决不会仇恨你,我深深了解你们被疯狂军阀压迫的痛苦……我们中国为了抵抗侵略而战,这种战争是维护正义和人道的战争……我盼望有一天让我们的手互相友爱地握着,心和心相映着,沉浸在新鲜的年轻人的热情里。我们有理由为这个信念而努力。祝你为全世界和平而奋斗!”
这封公开信发表后,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全世界传播。“国仇家恨面前,对于敌方的家属,陈怀民的妹妹选择了宽恕。这种宽容和大爱,也是‘宁波帮’广阔胸怀的最好体现。”戴松岳说。
翁心翰:为了战友安全,他毅然将飞机撞向山崖
“陈怀民舍生忘死、英勇无畏,另一位宁波籍飞行员则是在生死关头,将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亡的危险留给自己。”戴松岳动情地说。
这位飞行员叫翁心翰。他的父亲翁文灏,是著名的地质学家,抗战时期是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翁心翰从航校毕业后,参与了成都、重庆等城市上空防御。
1940年夏,日本为尽快结束侵华战争,集中近300架飞机,对中国大后方重要城市实施持续大规模轰炸,翁心翰也频繁在空中与敌交战。后来,他被调职从事航空士官的训练工作,又曾被调往印度,受训美国新机型,受训完毕驾机回国参战。
1944年2月,翁心翰结婚了,上级派他到运输大队工作,但被他坚决地谢绝了。他在给父亲翁文灏的家书中说,“战争尚未结束,我不愿离开战斗的岗位……我随时随地准备着死。”
1944年4月,日军发动“一号作战”后,中国空军连续出动,战斗异常频繁激烈。翁心翰已晋升为空军上尉,每天升空战斗数次,“曾于二日之内领机往战八次之多”。
当年9月,翁心翰率队执行任务,对日炮兵阵地实施轰炸和扫射后,又飞往桂林上空进行侦察。返航时,飞机因罗盘被炮火击毁,迷失了航向,机队与基地联系中断,燃油即将用尽,翁心翰只得下令迫降。
“当时,翁心翰是可以直接跳伞逃生的,但他为了避让战友已经降落的飞机,继续驾机飞行,最后飞机撞到山崖损毁,他也昏迷不醒,流血不止。迫降的地方是贵州三穗县的一个偏远小镇瓦寨乡,离县城有数百里,等到医生赶到,已经来不及了。”戴松岳说,如今,在贵州三穗县还留有翁心翰的纪念碑。
在昨天的研讨会上,宁波关爱抗战老兵志愿队创始人徐军提到了一位著名的宁波籍飞行员——周训典,“他共参加大小战斗71次,击落日寇飞机多架,多次获得战功,见证了日军受降时刻。而卓志元的遗物,也是辗转到了周训典手中,再由他带到卓家的。”
周训典1921年出生在大沙泥街的一幢居民楼里,小学学业是在宁波翰香小学完成的。抗战爆发后,周训典在读初中放寒假时,偷偷去报考军校,后因被父亲发现没有走成。中学肄业后,他瞒着家人报考了位于丽水的航空机械学校,他跟父亲说那里是修理飞机的,不上战场。一年后,他考入第15期航校留美军官班,被派往美国进行飞行训练,后被编入美国十四航空队中美空军联队(飞虎队)第五大队。
“周训典回国后,参加了大小战斗71次,其中还有两次惊心动魄的遇险经历。”浙东抗战老兵纪念园的负责人沙力对周训典的事迹也很熟悉。他介绍说,1944年8月,周训典在长沙上空与日军作战时,被迫跳伞,降落在长沙附近的一个村庄,在一对老农父子的帮助下才逃过了日军的搜捕。还有一次是在1945年,周训典驾驶飞机俯冲投弹,被日军高射炮击中,飞机着火,他被迫降落在日军的防地,还不幸受了伤,潜伏在水滩中等待救援,后被当地的游击队员救走,护送回驻地。
在抗战中,周训典英勇杀敌,在空战中击落日机2架,击毁地面日机40架、军车23辆。因战绩卓著,周训典共获得各种奖章、勋章13枚,其中包括以美国罗斯福总统名义授予的“优异飞行十字勋章”。
周训典还见证了南京日军受降的历史时刻。1945年9月9日,中方首席代表何应钦到南京主持受降仪式时,周训典奉命驾驶驱逐机与另外7架同型号僚机担任警戒与掩护任务,之后被允许在旁听席上参加南京的受降仪式。在受降仪式上,他获得了两份纪念品,一面日本国旗、一把日军指挥刀。
新中国成立后,周训典加入解放军,曾驾机护送过多位老一辈革命家,担负起支援青藏公路建设和开辟西北航线的重任。踏上教学岗位后,他又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代飞行员。
原创抗战中飞行员殉国妻子殉情,悲怆的牺牲太多,林徽因写诗悼念弟弟
电视剧《凭栏一片风云起》呈现了一幕令人心碎的场景:飞行员曾破山的大婚当天,日军飞机突袭昆明,曾破山在告别妻子许媛茵后,毅然驾驶战机迎战敌机,但最终不幸牺牲。妻子许媛茵悲痛欲绝,坐在丈夫亲手为她制作的秋千上,举起丈夫送给她的手枪……墓碑上刻着曾破山与许媛茵的名字,他们的灵魂永远紧紧相依。
这部电视剧带我们回顾了中国空军在抗战期间的英勇历史,以及他们的爱情与婚姻,而这样的生死情侣,绝非唯一。1939年2月5日,空军队长刘福洪带领轰炸机队执行任务,成功袭击日军机场,却在返航时飞机发生故障,坠毁牺牲,年仅26岁。刘福洪的妻子陈影凡与丈夫新婚不过一个月,得知噩耗后,她痛不欲生,试图服毒自尽,虽然被救活,但她仍不愿放弃生命,最终寻机用丈夫的配枪结束自己的生命。
1941年8月11日,空军分队长黄荣发在成都空战中壮烈牺牲。黄荣发的未婚妻杨全芳,刚刚从成都华西大学毕业,忍痛出席了黄荣发的追悼会。在心如刀绞的悲痛中,杨全芳随后拿起黄荣发的手枪自杀,临终前她请求将自己与黄荣发合葬,航委会特别批准了她的遗愿,允其与黄荣发合葬在成都空军烈士墓。
1938年4月29日,飞行员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壮烈牺牲,他的年纪未满22岁。当时,陈怀民的女朋友王璐璐急匆匆从浙江大学赶到武汉,得知心爱之人的死讯后,她精神崩溃,心情极度崩溃,最终在当年5月投江自尽。陈怀民的母亲悲痛欲绝,痛失爱子,最终因伤心过度致使双眼失明。而陈怀民的妹妹,为了缅怀哥哥,改名为陈难,并写信给高桥宪一的妻子,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
大丈夫许国,求仁得仁,复何恸为
电视剧《凭栏一片风云起》中,烈士曾破山的父亲曾穆教授在言及儿子时感慨道:“我儿从当兵那天起,我就将他许国了,大丈夫许国,求仁得仁,复何恸为。”现实中,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得知四子张锡祜殉国的消息后,对宽慰他的人说:“我早已把这个儿子许国,今天的事我心早有准备,求仁得仁,复何恸为!”
张锡祜毕业于南开中学,身材高大,擅长运动。在“九一八”事变后,他考入了杭州笕桥中央航校,毕业后成为了一名空军飞行员。1937年1月,张锡祜刚与未婚妻张乐民订婚不久,便告别她奔赴战场。在给父亲张伯苓的家书中,张锡祜提到父亲的教诲“阵中无勇非孝也”,并在1937年8月战死。事后,张乐民亲自寻找张锡祜的遗骨,悄然将爱人安葬。张乐民再次嫁人,丈夫仍是空军军官,且给儿子起名南开。几十年后,即便移居国外,张乐民依然回到故乡祭奠已故的张锡祜。
另一位空军英雄,刘粹刚的妻子许希麟,在丈夫自杀未遂被救后,按照丈夫的遗愿勇敢地创造了新的生命,她担任昆明的粹刚小学校长,学校的学生大多是空军烈士的子女。许希麟后来再婚,丈夫依然是空军。1990年清明时节,年已76岁的许希麟从台湾赶到南京航空烈士公墓,在刘粹刚的墓前献上了一首亲自书写的《出塞》诗,缅怀她那位永远留在心中的爱人。
抗战期间,许多空军英烈的年纪都十分年轻,他们还未开始享受美好的人生,就已经为了国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民国才女林徽因的三弟林恒,原是清华大学机械系的学生,在“七七事变”后,他报考了中央航校。1938年,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前往昆明时,曾受到笕桥中央航校八名学员的热情帮助。在昆明,林徽因与梁思成成为了这些年轻飞行员的“名誉家长”,而林恒也转学到了昆明的中央航校,林徽因于是有了九位飞行员弟弟。
从1939年开始,林徽因和梁思成陆续收到了来自飞行员弟弟的遗物。这些年轻英烈没有家人,遗物便交给了梁思成,每收到一件,林徽因都会心痛不已。1941年3月,林恒在四川双流空战中英勇牺牲。身患重病的林徽因未能前往见弟弟最后一面,然而,梁思成带回的林恒遗物中有一块飞机残骸,林徽因将这块残骸珍藏了起来。1944年,林徽因幸存的最后一位飞行员弟弟林耀,在作战时因飞机受伤撞山而牺牲。至此,林徽因的九位飞行员弟弟全部殉国,加上对亲弟弟林恒的怀念,林徽因含泪写下了诗歌《哭三弟恒》——
……你们给的真多,都为了谁?你相信
中国的历史,还需要在世上永久。
你相信,你也做了,最后一切你交出。
我既完全明白,为何我还为着你哭?
相关资讯
他是中国空军创始人,开飞机轰炸清宫紫禁城,抗战期间拒当汉奸
民国八年(1919年)7月7日,清宫紫禁城上空一架轰炸机飞过,投下了3枚炸弹,轰鸣声与爆炸声瞬间吓尿了太监宫女,吓坏了小皇帝溥仪,也吓退了议政大臣,刚刚复苏的帝制在这声响中瑟瑟发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