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东北故事集》: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与纠缠
《东北故事集》,迟子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1月第1版。
《东北故事集》收录了迟子建近年来创作的三部钩沉东北历史的中短篇小说,篇篇精彩,可一口气读完。每篇小说的创作背后也有不少故事。
第一篇小说《喝汤的声音》聚焦海兰泡惨案,述说哈喇泊家族三代人在黑龙江畔的生死传奇与爱恨情仇。迟子建虚构了一个饶河的“摆渡人”作为主讲人,写完后意犹未尽,建立起了她对于东北故事的写作信心。
第二篇小说《白釉黑花罐与碑桥》以宋徽宗的幽囚岁月为切入点,展开一场亦真亦幻的相拥与别离、荣辱与兴衰的穿越之旅。故事里有两位“主人公”,一个是白釉黑花罐,一个是碑桥,他们都与宋徽宗当年“北狩”,徽钦二帝“靖康之耻”有关:宋徽宗害怕自己死后金人不许他归葬故里,故而命身边信任的制瓷工匠将自己掉落的牙齿磨成粉末,掺入陶土中,制成白釉黑花罐,涉险带回中原。当然,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不过碑桥的故事却是真的。当时二帝囚禁在黑龙江的五国城,迟子建在参观五国城时曾看见一块碑,它们曾做过牡丹江大桥的基石,她将它们放在宋徽宗的故事里,让小说中的人物复活。
第三篇小说《碾压甲骨的车轮》以晚清罗振玉所藏甲骨失散为引,围绕一桩迷雾重重的失踪案,探寻人类心灵世界的烛火微光。这篇故事起笔于2022年秋天,跨越一个冬天,到了2023年春天,迟子建才完成初稿。小说中的隐形主人公罗振玉,其实在迟子建二十多年前的小说《伪满洲国》时就有所涉及,2019年,迟子建去到罗振玉旧居,听旅顺博物馆的专家讲述当年罗振玉所收藏的文物(尤其是甲骨)失散之事,不胜唏嘘。迟子建知道,自己在小说中曾经写过的历史人物,罕有再次出现的,但罗振玉成了例外。于是她查了很多材料,看了罗振玉的传记,研究了罗振玉和王国维之争,看到了学术的多副面孔,有了用小说接近这段历史的想法。在小说快写完时,因为工作原因,迟子建又去了外出调研,去了景德镇的瓷器博物馆和敦煌莫高窟,行程中,随时联想到自己小说中罗振玉的收藏和研究,气韵未断,回家后,一鼓作气顺利结尾。
这次迟子建以悬疑的方式,从历史深处碾入现实。比如《白釉黑花罐与碑桥》中的自驾游的山庄客人,在漂流中迷失而进入幻境,醒来时就像做了一场梦。比如《碾压甲骨的车轮》,落马贪官之子失业后开网约车,一日遇到一个手持甲骨的神秘人,想到狱中的父亲说过自己家祖辈曾开着马车碾压过几片甲骨,便开始了寻甲骨之旅。这些主人公仿佛就是读者自己,生活中充满波澜和无奈,某事某刻又因缘际会闯入一段惊奇的旅程。
《东北故事集》收录了迟子建近年来创作的三部钩沉东北历史的中短篇小说。《喝汤的声音》聚焦海兰泡惨案,述说哈喇泊家族三代人在黑龙江畔的生死传奇与爱恨情仇;《白釉黑花罐与碑桥》以宋徽宗的幽囚岁月为切入点,展开一场亦真亦幻的相拥与别离、荣辱与兴衰的穿越之旅;《碾压甲骨的车轮》以晚清罗振玉所藏甲骨失散为引,围绕一桩迷雾重重的失踪案,探寻人类心灵世界的烛火微光。
2020年对迟子建来说,是艰难的一年。因为工作岗位变化,写作时间刹那间变得碎片化,一度让迟子建非常焦虑。以往迟子建可以心无旁骛驰骋于小说中,现实世界反而像虚构的;而现在迟子建被结结实实打回现实,夜里连梦都少了,只能见缝插针进入文学天地。迟子建在政协分管文化文史工作的三年,走了不少省内市县,很多地方年轻时去过,还停留在青春的记忆中。也许是人近黄昏的缘故,重走故地,万千感慨,世界的颜色仿佛暗了一层,那些隐匿在冻土深处的故事,以前似乎是浑噩的,如今却鲜润明媚,像熔岩一样漫出地层,闪烁着,跳跃着,让迟子建看到了艺术的霞光。既然难有从容的时间经营长篇,迟子建便尝试用中短篇来演绎这些故事。
:《喝汤的声音》中的人物。哈喇泊”是蒙古语“海兰泡”的叫法。“哈喇泊”的这个名字,是她祖母起的,“用以纪念她在大黑河屯的青春岁月和死去的男人和女儿”。在1900年由俄国政府制造的海兰泡事件中,有几千个清朝人被围堵到江边或被砍杀射杀,或被赶进黑龙江淹死,只有几百人得以游过江面幸存。哈喇泊的祖父和姐姐就是死于俄国士兵的刀枪之下,哈喇泊的祖母怀着孩子游过黑龙江时碎了嘴里的牙齿。但奇怪的是,哈喇泊家族的人牙齿都不好,仿佛是切齿的仇恨所致。牙齿咬碎,且代代如此,可见仇恨之深,它是肉体创伤史中镌刻的民族精神创伤史。没了牙齿,这个家族于是有了喝汤的传统,喝汤的声音连接了海兰泡事件中数千冤魂的哭喊声,提醒后人不要忘了历史上的国恨家仇。哈喇泊家族一代又一代人不断讲述惨痛的历史记忆,乃是为了让家族记忆转化为集体记忆。哈喇泊崇拜航标工,自愿做了义务航标维护工,还上山慰问边防部队,都是出于对维护领土的责任感。
迟子建,女,1964年生于黑龙江漠河,祖籍山东海阳。现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1983年开始写作,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六百余万字,出版有百部单行本。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群山之巅》《烟火漫卷》,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清水洗尘》《雾月牛栏》《踏着月光的行板》《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曾获得第一、第二、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文学奖励。作品有英、法、日、意、韩、荷兰文、瑞典文、阿拉伯文、泰文、波兰文等海外译本。

余华:两个人的历史
1930年8月,一个名叫谭博的男孩和一个名叫兰花的女孩,一起坐在阳光无法照到的台阶上。他们的身后是一扇朱红色的大门,门上的铜锁模拟了狮子的形状。身为少爷的谭博和身为女佣女儿的兰花,时常这样坐在一起。他们的身后总是飘荡着太太的嘟哝声,女佣在这重复的声响里来回走动。
两个孩子坐在一起,悄悄谈论着他们的梦。
谭博时常在梦中为尿所折磨。他在梦为他布置的场景里四处寻找便桶,他在自己朝南的厢房里焦躁不安,现实里安放在床前的便桶在梦里不翼而飞,无休止的寻找使梦中的谭博痛苦不堪。然后他来到了大街上。在人力车来回跑动的大街上,乞丐们从他身旁走过,终于无法忍受的谭博将尿撒向了大街。
此后的情景是梦的消失,即将进入黎明的天空从窗户看上去一片灰暗。梦中的大街事实上由木床扮演,谭博醒来时感受到了身下的被褥有一片散发着热气的潮湿。这一切终结之后,场景迅速地完成了一次转换。那时候男孩睁着迷茫的双眼,十分艰难地重温了一次刚才梦中的情景,最后他的意识变得清晰,于是尿床的事实使他羞愧不已。在窗户上的白色开始明显起来时,他重又闭上双眼,随即沉沉睡去。
男孩的询问充满热情,显然他希望女孩也拥有同样的梦中经历。
然而女孩面对这样的询问却表现出极大的害臊,用双手捂住眼睛是一般女孩惯用的动作。
他们的眼前是一条幽深的胡同,两旁的高墙由青砖砌成。并不久远的岁月已使砖缝里生长出羞羞答答的青草,风使它们悄然摆动。
女孩羞得满脸通红,她低下头叙述了与他近似的梦中情景。她在梦中同样为尿所折磨,同样四处寻找便桶。
然而女孩摇摇头,她告诉他她最后总会找到便桶。
这个不同之处使男孩羞愧不已。他抬起头望着高墙上的天空,他看到了飘浮的云彩,阳光在墙的最上方显得一片灿烂。
他想:她为什么总能找到便桶,而我却永远也无法找到?
这个想法使他内心燃起了嫉妒之火。
1939年11月,17岁的谭博已经不再和16岁的兰花坐在门前的台阶上了。谭博穿着黑色的学生装,手里拿着鲁迅的小说和胡适的诗。他在院里进出时,总是精神抖擞。而兰花则继承了母业,她穿着碎花褂子,在太太的唠叨声里来回走动。
谭博17岁的身躯里青春激荡,他有时会突然拦住兰花,眉飞色舞地向她宣讲一些进步的道理。那时候兰花总是低头不语,毕竟已不是两小无猜的年纪,或者兰花开始重视起谭博的少爷地位。然而沉浸在平等互爱精神里的谭博,很难意识到这种距离正在悄悄确立。
在这年11月的最后一天,兰花与往常一样,用抹布擦拭着那些朱红色的家具。谭博坐在窗前阅读泰戈尔的诗句。兰花擦家具时尽量不发出声响,她偶尔朝谭博望去的眼光有些抖动。她希望现存的宁静不会遭受破坏。然而阅读总会带来疲倦,当谭博合上书,他必然要说话了。
在他17岁的日子里,他几乎常常梦见自己坐上了一艘海轮,在浪涛里颠簸不止。一种渴望出门的欲望即便在他清醒的时候也异常强烈。
现在他开始向她叙述自己近来时常在梦中出现的躁动不安。
她迷茫地望着他,显而易见,“延安”二字带给她的只能是一片空白。
他并不打算让她更多地明白一些什么,他现在需要知道的是她近来梦中的情景。这个习惯是从1930年8月延伸过来的。
她重现了1930年的害臊。然后她告诉他近来她也有类似的梦,不同的是她没有置身海轮中,而是坐在由4人抬起的轿子里,脚上穿着颜色漂亮的布鞋。轿子在城内各条街道上走过。
他听完微微一笑。“你的梦和我的梦不一样。”他说,“你是想着要出嫁。”
那时候日本人已经占领了他们居住的城市。
1950年4月,作为解放军某文工团团长的谭博,腰间系着皮带,腿上打着绑腿,回到了他那一别就是10年的家中。此刻已经解放,谭博在转业之前回家探视。
那时候兰花依然居住在他的家中,只是不再是他母亲的女佣,而开始独立地享受自己的生活。谭博家中的两间房屋已划归兰花所有。
谭博英姿勃发地走入家中的情景,给兰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兰花已经儿女成群,她的身材已丧失了昔日的苗条,粗壮的腰肢抹杀了她曾经有过的美丽。
在此之前,兰花曾梦见谭博回家的情景,居然和现实中谭博回来的情景一模一样。因此在某一日中午,当兰花的丈夫出门之后,兰花告诉了谭博她梦中的情景。
“你就是这样回来的。”兰花说。
兰花不再如过去那样羞羞答答,毕竟已是儿女成群的母亲了。她在叙说梦中的情景时,丝毫没有含情脉脉的意思,仿佛在叙说一只碗放在厨房的地上,语气十分平常。
谭博听后也回想起了他在回家路上的某个梦。梦中有兰花出现,但兰花依然是少女的样子。
但当他看到此刻变得十分粗壮的兰花,便不愿费舌去叙说她昔日的美丽。有关兰花的梦,在谭博那里将永远地销声匿迹。
1972年12月,垂头丧气的谭博以“反革命分子”的身份回到家中。母亲去世了,他是来料理后事的。
此刻兰花的儿女基本上已经长大成人。兰花依然如过去那样没有职业,当谭博走入家中时,兰花正在洗塑料布。她以此挣钱糊口。
谭博身穿破烂的黑棉袄从兰花身旁经过时,略略站了一会儿,向兰花胆战心惊地笑了笑。
兰花看到他后,轻轻地“哦”了一声。
于是他才放心地朝自己的屋子走去。过了一会儿,兰花敲响了他的屋门,然后问他:
谭博看着屋内还算整齐的摆设,不知该说些什么。
母亲去世的消息是兰花设法通知他的。
1985年10月,已经离休回家的谭博,终日坐在院内晒着太阳。还是秋天,他就开始怕冷了。
兰花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可她依然十分健壮。现在是一群孙儿孙女围绕着她了。她在他们之间长久周旋,丝毫不觉疲倦,同时在屋里进进出出,干着家务活。
后来她将一盆衣服搬到院子里,开始洗刷起来。
谭博眯缝着眼睛,看着她的手臂如何有力地摆动。在一片“刷刷”声里,他忧心忡忡地告诉兰花,他近来时常梦见自己走在桥上时,桥突然塌了;走在房屋旁时,上面的瓦片奔他脑袋飞来……
兰花听了没有做声,依然洗着衣服。
余华:两个人的历史
1930年8月,一个名叫谭博的男孩和一个名叫兰花的女孩,一起坐在阳光无法照到的台阶上。他们的身后是一扇朱红色的大门,门上的铜锁模拟了狮子的形状。身为少爷的谭博和身为女佣女儿的兰花,时常这样坐在一起。他们的身后总是飘荡着太太的嘟哝声,女佣在这重复的声响里来回走动。
两个孩子坐在一起,悄悄谈论着他们的梦。
谭博时常在梦中为尿所折磨。他在梦为他布置的场景里四处寻找便桶,他在自己朝南的厢房里焦躁不安,现实里安放在床前的便桶在梦里不翼而飞,无休止的寻找使梦中的谭博痛苦不堪。然后他来到了大街上。在人力车来回跑动的大街上,乞丐们从他身旁走过,终于无法忍受的谭博将尿撒向了大街。
此后的情景是梦的消失,即将进入黎明的天空从窗户看上去一片灰暗。梦中的大街事实上由木床扮演,谭博醒来时感受到了身下的被褥有一片散发着热气的潮湿。这一切终结之后,场景迅速地完成了一次转换。那时候男孩睁着迷茫的双眼,十分艰难地重温了一次刚才梦中的情景,最后他的意识变得清晰,于是尿床的事实使他羞愧不已。在窗户上的白色开始明显起来时,他重又闭上双眼,随即沉沉睡去。
男孩的询问充满热情,显然他希望女孩也拥有同样的梦中经历。
然而女孩面对这样的询问却表现出极大的害臊,用双手捂住眼睛是一般女孩惯用的动作。
他们的眼前是一条幽深的胡同,两旁的高墙由青砖砌成。并不久远的岁月已使砖缝里生长出羞羞答答的青草,风使它们悄然摆动。
女孩羞得满脸通红,她低下头叙述了与他近似的梦中情景。她在梦中同样为尿所折磨,同样四处寻找便桶。
然而女孩摇摇头,她告诉他她最后总会找到便桶。
这个不同之处使男孩羞愧不已。他抬起头望着高墙上的天空,他看到了飘浮的云彩,阳光在墙的最上方显得一片灿烂。
他想:她为什么总能找到便桶,而我却永远也无法找到?
这个想法使他内心燃起了嫉妒之火。
1939年11月,17岁的谭博已经不再和16岁的兰花坐在门前的台阶上了。谭博穿着黑色的学生装,手里拿着鲁迅的小说和胡适的诗。他在院里进出时,总是精神抖擞。而兰花则继承了母业,她穿着碎花褂子,在太太的唠叨声里来回走动。
谭博17岁的身躯里青春激荡,他有时会突然拦住兰花,眉飞色舞地向她宣讲一些进步的道理。那时候兰花总是低头不语,毕竟已不是两小无猜的年纪,或者兰花开始重视起谭博的少爷地位。然而沉浸在平等互爱精神里的谭博,很难意识到这种距离正在悄悄确立。
在这年11月的最后一天,兰花与往常一样,用抹布擦拭着那些朱红色的家具。谭博坐在窗前阅读泰戈尔的诗句。兰花擦家具时尽量不发出声响,她偶尔朝谭博望去的眼光有些抖动。她希望现存的宁静不会遭受破坏。然而阅读总会带来疲倦,当谭博合上书,他必然要说话了。
在他17岁的日子里,他几乎常常梦见自己坐上了一艘海轮,在浪涛里颠簸不止。一种渴望出门的欲望即便在他清醒的时候也异常强烈。
现在他开始向她叙述自己近来时常在梦中出现的躁动不安。
她迷茫地望着他,显而易见,“延安”二字带给她的只能是一片空白。
他并不打算让她更多地明白一些什么,他现在需要知道的是她近来梦中的情景。这个习惯是从1930年8月延伸过来的。
她重现了1930年的害臊。然后她告诉他近来她也有类似的梦,不同的是她没有置身海轮中,而是坐在由4人抬起的轿子里,脚上穿着颜色漂亮的布鞋。轿子在城内各条街道上走过。
他听完微微一笑。“你的梦和我的梦不一样。”他说,“你是想着要出嫁。”
那时候日本人已经占领了他们居住的城市。
1950年4月,作为解放军某文工团团长的谭博,腰间系着皮带,腿上打着绑腿,回到了他那一别就是10年的家中。此刻已经解放,谭博在转业之前回家探视。
那时候兰花依然居住在他的家中,只是不再是他母亲的女佣,而开始独立地享受自己的生活。谭博家中的两间房屋已划归兰花所有。
谭博英姿勃发地走入家中的情景,给兰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兰花已经儿女成群,她的身材已丧失了昔日的苗条,粗壮的腰肢抹杀了她曾经有过的美丽。
在此之前,兰花曾梦见谭博回家的情景,居然和现实中谭博回来的情景一模一样。因此在某一日中午,当兰花的丈夫出门之后,兰花告诉了谭博她梦中的情景。
“你就是这样回来的。”兰花说。
兰花不再如过去那样羞羞答答,毕竟已是儿女成群的母亲了。她在叙说梦中的情景时,丝毫没有含情脉脉的意思,仿佛在叙说一只碗放在厨房的地上,语气十分平常。
谭博听后也回想起了他在回家路上的某个梦。梦中有兰花出现,但兰花依然是少女的样子。
但当他看到此刻变得十分粗壮的兰花,便不愿费舌去叙说她昔日的美丽。有关兰花的梦,在谭博那里将永远地销声匿迹。
1972年12月,垂头丧气的谭博以“反革命分子”的身份回到家中。母亲去世了,他是来料理后事的。
此刻兰花的儿女基本上已经长大成人。兰花依然如过去那样没有职业,当谭博走入家中时,兰花正在洗塑料布。她以此挣钱糊口。
谭博身穿破烂的黑棉袄从兰花身旁经过时,略略站了一会儿,向兰花胆战心惊地笑了笑。
兰花看到他后,轻轻地“哦”了一声。
于是他才放心地朝自己的屋子走去。过了一会儿,兰花敲响了他的屋门,然后问他:
谭博看着屋内还算整齐的摆设,不知该说些什么。
母亲去世的消息是兰花设法通知他的。
1985年10月,已经离休回家的谭博,终日坐在院内晒着太阳。还是秋天,他就开始怕冷了。
兰花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可她依然十分健壮。现在是一群孙儿孙女围绕着她了。她在他们之间长久周旋,丝毫不觉疲倦,同时在屋里进进出出,干着家务活。
后来她将一盆衣服搬到院子里,开始洗刷起来。
谭博眯缝着眼睛,看着她的手臂如何有力地摆动。在一片“刷刷”声里,他忧心忡忡地告诉兰花,他近来时常梦见自己走在桥上时,桥突然塌了;走在房屋旁时,上面的瓦片奔他脑袋飞来……
兰花听了没有做声,依然洗着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