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战:未来》深度测评:科幻与情怀交织的革新之作
《逆战:未来》深度测评:科幻与情怀交织的革新之作 ——从情怀到创新,它能否扛起国产FPS的大旗?
作为腾讯天美工作室打造的《逆战》IP革新续作,《逆战:未来》自曝光以来便备受关注。这款融合了科幻世界观、机甲战斗与经典PVE玩法的手游(同时支持PC与移动双端),试图在继承情怀的同时开辟新的赛道。本文将从画面表现、玩法设计、情怀传承及体验优化等多个维度,剖析这款游戏的亮点与不足。
《逆战:未来》在画面表现上展现了极高的水准,堪称手游领域的标杆。
游戏以PVE为核心,融合装备驱动、机甲战斗与开放世界探索,玩法丰富且兼具深度。
《逆战:未来》凭借顶尖画面、深度玩法与情怀加持,成功在PVE射击赛道占据一席之地。尽管存在动作交互与引导优化等问题,但其创新的装备驱动机制与中式科幻美学,为玩家提供了远超预期的体验。对于喜爱合作闯关、机甲战斗的玩家,本作无疑是2025年最值得期待的射击游戏之一。若后续版本能完善细节并平衡商业化设计,它有望成为逆战IP的全新里程碑。

#鳄鱼摘录# 大家对赛博朋克、蒸汽朋克、柴油朋克、生物朋克等科幻流派可能不陌生,但“丝绸朋克”这个新成员,究竟是用什么吸...
来源:雪球App,作者: 默默潜伏的鳄鱼,(https://xueqiu.com/4020368660/233298268)
大家对赛博朋克、蒸汽朋克、柴油朋克、生物朋克等科幻流派可能不陌生,但“丝绸朋克”这个新成员,究竟是用什么吸引到全球读者青睐的呢?
“XXpunk”是科幻文学的一大主流分支,缘起于“朋克文化”的叛逆基因,使得“XXpunk”科幻多少都带有反乌托邦的底色。赛博朋克可以看作是“XXpunk”的美学支柱,其特点是展现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后的黑暗未来。以此为基础,人们开始想象,如果按照另一种科技树、另一个时间线、另一种文化来发展,世界会变成怎样?
另一种生存环境,出现了海洋朋克和沙漠朋克。前者认为,世界末日时人类生活在海洋世界,于是充斥着变异的海洋生物、漂浮在水面上的城市、人类与海洋动物的杂交体,大概就是亚特兰蒂斯那样。而沙漠朋克中,人类的生存环境也不咋地,在恶劣的沙漠中,平民不得不以拾荒为生,《疯狂的
另一种技术路线。柴油朋克Dieselpunk,将未来放置在一个柴油发动力取代电气化的世界观里,金属机器和滚滚黑烟成就了柴油朋克的视觉艺术。蒸汽朋克Steampunk的作家们则秉承着“如果蒸汽动力是最终技术”去想象未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风貌延续,出现了诸如“维多利亚女王被克隆人所取代”的场景。晶体管朋克、生物朋克等也是以技术为基础来建构的。
另一种文化土壤。当赛博朋克与不同的文化母体相结合,把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体系融合到现代科技中,又形成了新的审美风格,比如青铜朋克Bronzepunk,古老的人类如何发展技术;草原朋克、非洲朋克Afropunk,以及我们今天所想要讨论的——丝绸朋克silkpunk。
2015年,科幻作家刘宇昆将自己的最新小说《国王的恩典》,形容为“丝绸朋克”,随后这个词就成为许多科幻作品乃至游戏的“标签”。作为Silkpunk一词的发明者,刘宇昆在自己的博客中对它给出了明确的定义:
丝绸朋克,不是“亚洲风味的蒸汽朋克”,也不是“受亚洲影响的幻想文学”,而是一种与东亚古代工程和工艺相结合的技术美学,工程师通过对现有器物和技术的创造性结合,重新挪用和复兴传统,来解决一些问题。
中国科普网
国画与科幻?这期标题没写错吗?没错,前几天,我应邀到北京南池子美术馆参加了一场论坛,名字就叫《科幻与山水——平行视野的世界想象》。本文就是想给读者介绍几位关注科幻的国画大家。
泰祥洲:把国画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水墨画家
这场论坛有一个标题,叫做《从“宋”到未来》。中国山水画成熟于宋代,这是美术史的常识。它是否还有未来?则是美术界的一个疑问。论坛主讲人泰祥洲用他的画做了回答。
泰祥洲是被国际主流博物馆收藏最多的当代水墨画家。2017年,我第一次参加泰祥洲艺术研讨会。当时,他指着一幅画介绍说,这幅画取材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画家能讲出这种概念让我很惊讶。后来,我在泰祥洲的履历中找到了答案。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他就到新西兰学习新媒体艺术,参加过《指环王》剧组。泰祥洲很早就能把国画与现代科技理念结合起来。
正在南池子美术馆举办的泰国祥洲画展,主题为“天道幽明”。里面有一幅画,使用传统山水技巧临摹一块陨铁,那块陨铁也一并展出,向观众呈现着亿万载光阴留下的痕迹。
泰祥洲更多的画作并不具象,而是取材于“暗物质”“平行宇宙”这些当代物理学概念,但是完全使用传统山水画技巧绘制。一些篇幅巨大的画作覆盖大半面墙,科学家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暗物质,被画家用想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朦胧中透着恢宏的气势,给观众带来十足的沉浸感。
泰祥洲是学者型画家,他曾在博士论文中回顾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对古代天文学也颇有造诣。2013年后,泰祥洲又开始把现代物理学的时空观绘入画卷,开创了山水画的未来。泰祥州学习北宋山水画家范宽的技法,画的却完全不是宋人眼中的世界。比如《黄钟大吕》这幅画,水在大气循环中呈现的各种物态被画家凝聚在一起,形成了奇妙的效果,而这是宋人不具备的现代知识。
这几年,科幻论坛少不了费俊的身影。他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带领团队为多个沉浸式话剧进行整体设计。费俊的工作环境不像画室,人们要在各种电子机械装置之间穿行,摆弄这个,组装那个……在最终的艺术效果形成之前,这里更像科学实验室。
这样一位用高科技武装起来的艺术家,当年毕业于版画专业。最早的成名作则是剪纸。这些流传千载的传统艺术更接近于设计行业,费俊也较早地接触到了现代设计理念,开始运用科技手段进行创作。
早在2003年,费俊就将版画用数码技术加工,并在美国纽约州威尔斯维尔展出。费俊也有海外留学经历,较早接触到数码、视听和互动技术,很快就掌握它们,并用于艺术实践。如今,费俊已经成为科幻与艺术结合的带头人物。
张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艺术实践者
《九州》是一个脱胎于科幻杂志的奇幻体系,因为很早就给《九州》系列作画,不少科幻迷都认识张旺这名画家。
2017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张旺的形象设计作品集,名叫《东学西渐》。作者完全用国画技巧绘制好莱坞的超级英雄,变形金刚、绝地武士、超人、蝙蝠侠与孙悟空、四大天王这些形象混搭在一起,形成了奇特的画风。
这位“超级英雄”爱好者师从范曾等国画大师,曾经以《宋代院体花鸟画的美学涵义》为毕业论文拿下硕士学位。如今,张旺担任南开大学数字中国画创作研究中心主任。在这个平台上,继续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艺术实践。
司马飞:“科幻中国画”流派的开创者
湖北画家司马飞专攻水墨。曾经担任李可染艺术研究会的研究员,日文杂志《水墨之友》的编辑。2013年左右,这位传统画家开创了“科幻中国画”流派,用传统画法表现“畅游银河系”“天猴与地猴”之类科幻题材。司马飞的画作又称“意象派绘画”,他的“科幻中国画”更是用写意手法,表现画家心中的科幻景象。
这些接受过传统熏陶,又将笔触伸向科幻的画家,当然是艺术界的非主流。然而,每种主流艺术在历史上都曾经是新兴力量。国画技巧能否与科幻题材相结合?现在并没有答案。所以,让我们继续关注他们的实践吧!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科幻作家,中国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