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专访侯旭:科幻给我灵感,大自然赋予人启迪

更新时间: 2025-10-03 12:58:20

阅读人数: 250

本文主题: 科幻灵感与题材

原创 WLA上海中心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8月6日,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WLF)青年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和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双聘教授侯旭团队,在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上受邀发表了关于新兴的仿生纳流离子学在未来人工智能、脑机接口技术中具备巨大潜能的前瞻文章。

仿生纳流离子学,即在纳米尺度或亚纳米尺度,利用纳流控技术和纳流器件,模仿和实现生命活动中的各种离子传输现象。(详见另一篇报道:)

为此,我们专程采访了侯旭教授,以了解这项技术背后的故事。

“我在博士期间就接触了纳米级的生物离子通道,研究离子的传输调控,这也是我博士期间的科研方向。那时候应该是2007年左右。”侯旭回忆道,一开始他对这个领域也不是很了解,但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觉得很有意思,就开始了研究,然后越发喜欢。也可以说是‘干一行爱一行’了吧。”他笑道。

而让他觉得有意思并钟情于仿生材料学领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关注到了生物体系中的超低能耗现象。“大自然的生命体经过了亿万年的进化,已经完成了很多非常复杂、神奇、特殊的功能,形成了非常和谐的体系。”他感慨地说道,人类只需要去认识、学习它们,就能更好地完成从0到1的创造,而且能更加绿色可持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他例举了2016年Alpha Go与李世乭的对弈。前者仅CPU与GPU的耗能就超过230千瓦,而人脑耗能才24瓦左右,两者相差近一万倍。

不过,仿生纳流离子学是一门极新的学科,侯旭强调:“在脑机领域要实现安全与稳定的应用,需要化学、物理学、材料学、工程学、信息学、计算机学等专业背景的人员来共同完成。我们希望在未来搭建这样的团队。”

此外,他的另一项仿生材料——“仿生液体门控膜”,还作为科普节目登上了央视《百家讲坛》。在采访中,他表示,将微米(10-6米)尺度孔道的仿生液体门控膜继续缩小,可与纳米(10-9米)尺度的仿生纳流离子学结合,或能发现更多的新性质、达成我们想不到的新应用。

“这是科研的魅力,你不知道下一个惊喜在哪里。”在被问到什么时候仿生纳流离子学会有一个里程碑式突破时,侯旭笑着回答。

他例举了几年前团队遇到的一件有趣的事情。

传统的文字或者图案打印,是将液体喷洒在固体上,有些固体和液体在打印时会出现不附着的现象,即易被洗掉,造成打印不稳定。而他们在一个项目中,意外地将两种液体混合在了一起进行打印。原本这是一个错误操作,但他们由此发现了更具优势的“液液打印”——液体之间的融合会更顺利,在控制两种液体的融合后,将其中一种液体再进行固化,会使得整个打印比传统方式更加稳定。这种打印技术在柔性电路上更具优势。他们不仅发表了相关论文,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还凭此获得了心仪的工作。

“往往有很多重要发现都是意料之外的,包括仿生液体门控膜技术,当初也是基于一个异常的实验现象,但我们觉得有趣,就深挖下去,形成了这项技术的雏形。”侯旭说。

不过,这些发现的前提是“对科研有‘玩耍’般的巨大兴趣,在专注、细心和用心的基础上,还能耐得住寂寞”,侯旭认为,这也是优秀科研人员应具备的品质。

“长时间的科研工作,带来的不是体力上的累,而是脑累、心累,难免也有烦恼。”侯旭坦陈,但他也自有一套保持精力充沛的办法。

“那些得失我看得比较开。”他表示,有些东西确实付出多,但不见得能获得理想结果,需要调整好心态。

工作之余,他一定会找到其它的事情来“换换脑”。比如看看电影,拼会儿乐高,还会“面朝厦门的大海,春暖花开”,以及陪伴自家活泼可爱、脑子里充满各种问号的女儿。

“《星际之门》和《终结者》都给我带来过科研灵感。前者是仿生液体门控膜,后者是利用金属液体制作器件,都是我们目前在做的研究。”侯旭说,“我还很喜欢和女儿相处、聊天。”交谈间,能感受到侯旭不仅是个认真勤奋的科学家,也是一个极其热爱生活与家庭的好父亲。

“她的‘十万个为什么’都是很基础很简单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云不会掉下来,赤道上的人为什么不会被地球甩出去之类的。”侯旭会给女儿一一进行详细和耐心地解答。

尽管“带孩子”也并不轻松,但他在此过程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不忘初心”四个字。“这是一种原始的对世界的好奇心。无论工作压力再大,面对这样的初心,都能够得到调整。”侯旭感慨道。

专访侯旭:科幻给我灵感,大自然赋予人启迪

青年航天科学家黄震剧透:航天人也追科幻片找灵感

“想成为航天员,努力学习外还需强身健体……”如何才能成为逐梦星河的航天人?在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择机发射之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航天领域年轻的副总设计师黄震分享心得。黄震曾参与研制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为中国载人登月勇担开路先锋。他鼓励青少年勇敢追梦,还剧透航天人也追科幻片找灵感,“特别是研究其中的bug如何破”。

(原标题:青年航天科学家黄震剧透:航天人也追科幻片找灵感)

《三体漫画》历经六年打磨震撼发布,八光分文化引领科幻新潮流!

《三体漫画》历经六年打磨震撼发布,八光分文化引领科幻新潮流!

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八光分文化以其新推出的《三体漫画》震撼发布,令众多科幻迷振奋不已。这部作品不仅是六年的心血凝聚,更是国内科幻作品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在这样一个国潮不断崛起的时代,八光分文化如何通过《三体漫画》和其他项目引领科幻新潮流,成为本篇文章的核心讨论对象。

在成都音乐文创园的国际城市设计产业中心里,伴随着吉祥物“幻熊科梦”的欢快营业,科幻文化展现出无限可能。这一可爱的IP不仅仅是八光分文化展示文创内容的“迎宾”,更是向外界宣告着成都在科幻领域的雄心。

正如公司创始人兼CEO杨枫所说:“八光分,就是要像阳光播撒生命一样,让科幻成为生活之光。”四川独特的巴蜀文化底蕴、科幻产业的融合,再加上文创园的政策支持,为科幻作品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八光分成立于2016年,虽年纪轻轻,却带着悠久的科幻历史。创始人杨枫曾是《科幻世界》的副主编,深知科幻作品在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性。他们的第一个大项目便是《追梦人——四川科幻口述史》,这本书记录了近五十年的中国科幻历史,展现了前辈们的坚持与热爱。

八光分努力将老一辈科幻名家的手稿、书信、旧报纸等珍贵资料妥善保存,比如将王晓达的手稿收录进他们的科幻书房。每一份资料背后都承载着一个个科学梦想,激励着后辈们的成长。

在八光分,传递科学知识和理念,是每一位科幻从业者的初心。通过珍贵的文献,他们探索到了科幻与现代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将这些传统理念融入到更广泛的科幻作品中。

经过六年的努力,《三体漫画》第一部终于问世,它不仅包含十册,还已经取得了法、英、美、日、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的出版授权。这标志着中国科幻作品在国际市场上首次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为了迎合国际市场,八光分与多个国家的出版机构进行密切合作,依托广受欢迎的科幻IP,《三体漫画》迅速取得了国际读者的关注。通过这样的合作,他们不仅展示了中国科幻的魅力,同时也向全球传递了中华文化的深度与宽广。

《银河边缘》等其他知名作品的问世,进一步丰富了八光分的创作特色。借助成都独特的地理与人文优势,这些作品将更多的本土元素融入科幻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品牌价值。

八光分特意建立了一座科幻书房,以供所有科幻爱好者参观。在这里,除了珍贵的手稿,还有许多中外经典的科幻期刊和书籍,为读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与交流空间。

书房的设立也成为了连接各类科幻迷和作家的重要桥梁,促进了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深度交流。这样的环境既有助于汲取前辈们的智慧,也为自己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来源。

八光分希望通过书房传递出“科幻就是生活”的理念,让更多人感受到科幻文学的无穷魅力。每一位访客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他们与科幻之间的那条连接线。

在政府政策和文化支持的背景下,成都正在迅速崛起为一个科幻文化的高地。八光分作为该领域的佼佼者,正是以其出色的作品和扎实的基础推动着这一发展。

随着本土科幻作品的增加,更多的创作者开始关注如何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科幻创作中,使其更具吸引力。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质量,更有助于对文化的传播。

杨枫提到,八光分希望在未来的科幻创作中继续加强原创性与国际化,不断发掘优秀的作品与作家,让成都的科幻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绽放光华。

通过此次大会,八光分文化不仅展示了其代表作《三体漫画》,更让我们看到了成都作为科幻创作的新基地所蕴藏的无限可能。未来的科幻作品将不仅是文学的表现,更是科技与文化交融的艺术表现。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您对未来科幻有什么期待?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