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葛浩文的中国文学视界|葛浩文|文坛

更新时间: 2025-05-28 12:10:03

阅读人数: 464

本文主题: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原标题:葛浩文的中国文学视界《论中国文学》,葛浩文著,史国强编,闫怡恂译,现代出版社2014年4月版,35 .00元。 《萧红传》,葛浩文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11年1月版,20 .00元。遆存磊 自由撰稿人,北京葛浩文以翻译名,他译萧红、萧军、巴金、老舍、朱自清、端木蕻良,译白先勇、李昂、朱天文、朱天心、王祯和,译苏童、贾平凹、王安忆、刘恒、刘震云,当然,最为人所知的还有莫言。对于这样一位致力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翻译家,译作堪称卷轶浩繁,我们以往多视为单纯的译者及一本《萧红传》的作者,或许未虑其对华语文学的看法。这自然是一种熟视无睹,那葛浩文的文论集《论中国文学》的出版,或可补全其一较为完整的样貌:翻译中国文学的背后,有着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怎样的视界。可以说,葛浩文的中国文学观,“奠基”于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他自己讲,“夏先生有关各作家及其作品的理论与看法以及他小说史之全般观点与方法,都是我们这一代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朋友们所遵奉的指南针”。《中国现代小说史》初刊于1961年,后有若干增订,成为西方世界认知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性著作,其时亦正是葛浩文学习汉语及文学之始,“指南针”之说不虚矣。后来,在英文版《中国现代小说——— 历史及鉴赏指引》中,葛浩文负责撰写1917至1949年间中国小说概论一章,其分期大致脱胎于夏志清的著作,观点亦无太多出入,唯有对巴金的看法不太一样。夏志清对巴金没有太高的评价,葛浩文虽也指出巴金的若干缺点,但仍认为,“若鲁迅是现代中国最受欢迎及最有名气的作家,那么毫无疑问地,巴金在文坛的地位是仅次于鲁迅的”。葛浩文研究过许多作家,如萧红、萧军、柏杨、莫言等,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他有一个立论的“定心石”,就是鲁迅。他感兴趣的作家大多和鲁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管是有过交往,抑或在创作上有着某种承继,细心的梳理辨析总是有益处的。如他直接写了一篇《鲁迅和他的“门徒”》,列出鲁迅的同道(朋友或弟子),冯雪峰、胡风、萧军、萧红、叶紫、黄源、柔石、瞿秋白、韦素园等,其结局都不太妙,或英年早逝,或倒于枪口下,或在清洗中厄运连连,“即使像丁玲这种仅只和鲁迅门徒亲近而与鲁迅自己不熟的,也遭到同样的命运”。这反映出葛浩文的某种研究偏好,或说性格的特质。萧红是葛浩文倾注了极大心力的作家,不仅翻译了她的许多作品,并写出一本《萧红传》(以其博士论文为基础)。《论中国文学》中有几篇是关于萧红,篇篇与鲁迅有关,《谈萧红与鲁迅》、《萧红与阿Q》:前者在香港《抖擞》杂志上刊发,介绍萧红与鲁迅的交往,尤其重点论说香港读者未必熟悉的散文《回忆鲁迅先生》;后者有创见地提出萧红笔下的马伯乐,与阿Q形象的关联,“(阿Q )是否真的转世为人,‘又是一条好汉?’从某个角度来看,答案不仅是肯定,而且是借鲁迅最偏爱的年轻弟子之一,东北女作家萧红的笔出现。”在《禁脔》中,葛浩文集中论述了莫言之于鲁迅作品主题的某种承继。所谓“禁脔”,意指同类相食,《药》中的血馒头,《狂人日记》中,“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莫言显然对此范畴的题材颇有兴趣,不止一篇作品加以表现,如《弃婴》、《灵药》,更以长篇小说《酒国》构筑一个吃人的社会,这是对鲁迅之“救救孩子”的呼应,但“70年后,中国社会究竟有了什么改变?”昔日的“狂人”除去愤怒又该如何,“他没有开枪打死吃人者,相反的,他最后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或许莫言在暗示,我们最终都无可避免地要步上了丁钩儿(小说主角)的后尘。”而葛浩文论述台湾作家柏杨(原名郭衣洞)时,步步紧扣着鲁迅。从文艺道路,都是从小说写作,“换成另一种更为尖锐的文学类型,也就是鲁迅所擅长的杂文”,而区别在于,鲁迅的小说较之其杂文,生命力要长久得多,但柏杨恰是“杂文比小说长命”。柏杨近似鲁迅的是其对社会、对人性的关注,“反映当时的时代之外,还能把人性的黑暗面挖掘出来”(聂华苓语)。柏杨自己也说,“自从白话运动以来,鲁迅的小说还是最好的……我的小说倒是学鲁迅的……”葛浩文写《小说柏杨》,几乎就是柏杨受鲁迅影响论,或平行比较论。由此看来,葛浩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认识,虽是自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而来,但他并未接受夏氏对鲁迅虽肯定却仍有所保留的观点,而是极度认同鲁迅的文学成就与思想高度。他对萧红、萧军、柏杨、莫言等作家的翻译及研究,间接地说明了这一点。有意味的是,未见葛浩文发表过研究张爱玲的文章,且似亦未见过翻译,联想到《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论述张的篇幅超过鲁迅的情状,似可看出葛浩文的某种偏好。还是应该说,从葛浩文的这本文论集看,客观地讲,其研究是附属于其翻译的,重量谈不上太足(专著《萧红传》除外)。一些文章是介绍性的,如《萧军自传及其他》、《中国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概况》、《艺术的生活:萧红与自传》等,放到如今,已然显浅易;而如《中国现代小说概论》,给美国读者看可以,对于我们而言太简单了。不过,尽管有如许不足,文论集仍对全面认识一位重要的翻译家大有裨益,因为互文的价值,不是其他可以轻易取代的。

葛浩文的中国文学视界|葛浩文|文坛

《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南大学图书馆

  《中国现代小说史》作者:夏志清, 刘绍铭 内容简介: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上, 《中国现代小说史》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作。夏志清以其融贯中西的学识, 论述了中国自五四运动至六十年代初小说的发展 ; 他致力于“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 并深入探求文学的内在道德情操 ; 他对许多现代小说家重新评价, “发掘”了不少当时并未受评论者注意的作家, 如张爱玲、钱锺书等。本书于1961年由耶鲁大学首先出版英文版, 于1979年由香港友联出版社推出中文译本, 此后多次重印再版, 学术地位历久不衰。索书号:I207.409/XZQ2.2   馆藏地点:新馆、本部四楼书库、铁道书库详细信息:http://opac.its.csu.edu.cn/NTRdrBookRetrInfo.aspx?BookRecno=1543818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书评

前段时间看到我关注的一位po主转发了关于“怼名著”的论题,觉得很有意思点进去大致看了看,虽然一部分观点不能苟同,但另外一部分则深以为然:比如我几乎不读现代当代尤其是建国后的中国“严肃文学”,我宁可看被大多数人诟病的“垃圾网文”,至少能带给我不少中二的爽快感或纯粹的欢乐消遣。原因不多说了。 看完那篇长po之后我与人讨论了一番,于是友人推荐我看夏志清的这本《中国现代小说史》,说我跟作者肯定颇有共鸣。于是十一长假我便泡在这本书里。遗憾的是图书馆只剩2016年最新出版的,删节了一些内容(这也是我对现在新版的图书没有好感的最大原因)。只能说有机会买本原版或者港版来收藏吧。 这本专著综论1917年至1957年的半个世纪间,中国小说的流变与传承。中国的读者可以感受到一个与语文课本完全不同的文学视角,或者从中窥到与历史课本不尽相同的历史内容,甚至发现今日之魔幻原来早在初期便已注定。总的来说读者对本书的评价想必会严重地两极分化,比如作者对鲁迅全集的评价我相信很多很多中国人会绝对反对,包括我自己也有小部分是不赞同的,但我个人认为作者还是公允的,对作品的评价涉及他的治学理念和审美,而对鲁迅本人字里行间绝对能感受到作者的肯定(反正我看过之后反而对鲁迅先生加深了敬佩,倒是以前其实并没有太多想法,一个人的思想和看法在不同时间有所变化简直再正常不过了,鲁迅也只是个普通的正常的人类,人类该有的脾性和感情他一样不缺,但这并不能否认他内里有钢铁般的风骨。);再比如对老舍,尽管我个人带着同情深以为然,但肯定有更多人会觉得作者的评价过于苛刻,我倒是觉得作者对于老舍也不无惋惜;钱钟书我本来就非常喜欢,看到作者的认同特别开心。带着脑子冷静地思考是阅读本书的前提。 至于我自己看完本书的感受,只有四个字:相见恨晚!“the discovery and appraisal of excellence”,作者推崇文学本身的美学质素及修辞精髓这一做法,于我本人而言是再赞成不过的了!虽然我也同时认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必然是由一位具有博爱精神的作者所著,但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还是应该主以“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更为合理宽容。比如最近网上对张爱玲的一些言论,相对温和理智又想有所了解的人我都推荐读一读夏志清的这本著作。 另外,如果早看到这本书我也就不用浪费时间在很多书上了。“再读五四时期的小说,实在觉得他们大半写得太浅露了。那些小说家技巧幼稚且不说,他们看人看事也不够深入,没有对人心作深一层的发掘。这不仅是心理描写细致不细致的问题,更重要的问题是小说家在描绘一个人间现象时,没有提供比较深刻的、具有道德意味的了解。”“中国现代小说的缺点即在其受范于当时流行的意识形态,不便从事于道德问题之探讨。”不管争论有多激烈,至少我个人的阅读体会的确如作者所说,其实很类似现在的网文,大家都是几个套路翻来覆去地用,都差不多,尽管其中不少作品我觉得挺好看的。即使是部分名篇,吾不敢讨论其艺术价值,但带给我的震撼激荡确实无法跟公认卓绝的世界名著相提并论。 同时,作者本人的胸怀也相当令我动容:“本书撰写其间,我总觉得'同情'、'讽刺'兼重的中国现代小说不够伟大,它处理人世道德问题比较粗鲁,也状不出多少人的精神面貌来。但现在想想,拿富有宗教意义的西方名著尺度来衡量现代中国文学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必要的。到今天西方文明也已变了质,今日的西方文艺也说不上有什么'伟大'。但假如大多数人生活幸福,而大艺术家因之难产,我觉得这并没有多少遗憾。但丁的诗篇诚然是西方文化的瑰宝,但假如13世纪的意大利人民能逃出中世纪的黑暗,过着比较合理、开明的生活,但丁活在那个环境里,庸庸碌碌过了一生,即使一无写诗的灵感,我想他也是心甘情愿的。” 本书是作者的开山之作,书中部分观点我是持保留态度的。但人是会随着年纪和阅历的增长而变化、反复,作者的态度也一直在改变,随意谩骂的人也许根本就没有好好读过本书以及作者多年后的序言,直至他后期的研究作品。 作者表示随着他的研究深入,”越来越偏向对中国文学传统的认同,比起宗教意识越来越薄弱的当代西方文学,我国反对迷信,强调理性的新文学倒可以说是得风气之先。富于人道主义精神,肯为老百姓说话而绝不同黑暗势力妥协的新文学作家,他们的努力实在是值得我们崇敬的。”对于这点我也表示赞同,虽然我非常不看好当代文坛的风气,但我对中文传统与革新的魅力有坚定的信心,虽然以目前的形势看大概短期内不会有什么改观了,也许会愈来愈烂,但我坚信在未来,大背景发生变动之后,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下,一定会有所建树!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可以为我们提供另一个视角的著作,你可以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但不妨碍本书具有超高的参考研究价值。 至少于我,这是非常棒的一本书!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