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从军行一至七首的诗

更新时间: 2025-07-14 15:06:56

站內所有关于从军行一至七首的诗的知识专题整理,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跟从军行一至七首的诗有关的所有知识

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边塞诗《从军行》七首品读

王昌龄(698— 757年),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以写七绝诗为著称,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王昌龄和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王昌龄的七绝诗可与李白齐名。

王昌龄在开元十三年,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因而创作了较多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此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王昌龄的七首《从军行》边塞诗为其代表作品: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

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

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

王昌齡詩《從軍行七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1)。

更吹羌笛关山月(2),无那金闺万里愁(3)。

琵琶起舞换新声(4),总是关山旧别情(5)。

撩乱边愁听不尽(6),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7),日暮雲沙古战场(8)。

表请回军掩尘骨(9),莫教兵士哭龙荒(10)。

青海长雲暗雪山(11),孤城遥望玉门关(12)。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3)。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捲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14),已报生擒吐谷浑(15)。

胡瓶落膊紫薄汗(16),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17),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18),山北山南总是烽(19)。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题注: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1)独上:一作“独坐”。海风:从边地沙漠瀚海吹来当风。

(2)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3)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金闺:对女子闺阁当美称,借指家庭。

(5)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6)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

十首爱国诗词,满满家国情怀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古已有之。岳飞抗金、林则徐虎门销烟……一个个英雄的爱国故事千古流传。不论身处何地,都心念祖国。十首爱国诗词,让孩子感受浓浓的家国情怀。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的这首抒怀之作,情调激昂,慷慨壮烈,显示出一种浩然正气和英雄气质,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塞上曲二首·其二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慷慨豪迈,吟咏了壮士为了保家卫国、舍生忘死的豪情壮志!

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人将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相关标签:
从侠客行开始穿越武侠 从军行历史资料 从军行小说死的将领 从军行百科 从剑开始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