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7-18 08:03:37
日本学者外山滋比古在他的《阅读整理学》中是这样看为什么有些人只喜欢读“读得懂”的文字,而见到读不懂的文字就头大、就逃避这一问题的:“大众传媒如果失去读者就无法立足,只好不断地用平易的写法吸引读者,读者也随心所欲,变得越来越懒惰。”快餐式阅读的弥散,使得许多人只喜欢读“读得懂”的文字,一遇上读不懂的文字便习惯性地放弃,这恐怕就是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却无长进的缘故。
阅读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如吃东西,读那些通俗易懂的文字如喝粥,几乎不用咀嚼就可以喝下去,这样读着读着,“牙齿”的咀嚼功能慢慢衰减了,“肠胃”的消化功能也慢慢退化了,于是稍微吃一点需要咀嚼的东西,不仅会感觉牙口吃不消,肠胃也撑不住。好嚼的东西,吃起来固然方便,但总是吃那些并不是件好事,得不到咀嚼的喜悦不说,身体也会受到影响。同理,无需推敲的阅读,也就难以体会阅读的乐趣,甚至还容易心生厌倦。
一个阅读者,总是选择“读得懂”的文字阅读,思维就会一直在低层次上徘徊。回过头来看,许多“读得懂”的文字,也未必真读懂了。许多文字原本就不是那么容易“读得懂”的,因为每个人的言辞背后总有他特定的经历、思考与认知,这些经历、思考与认知往往是阅读者所未曾有的。所谓“读懂了”,也只不过是个人当时的体验而已。不同的读者对同一本书,甚至是同一段话的理解方式是不一样的,除了因为人类理解事物的方式本来就不一样,还与读者的个人禀赋有关,每个人的遗传基因不一样,家庭背景不一样,生活的社区不一样,接受的学校教育不一样,更为重要的是个人的兴趣不一样,让一个对足球毫无兴趣的人去读关于足球的书,即便写得再通俗易懂,恐怕他也没有兴趣去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