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文学是什么

更新时间: 2025-05-21 21:54:56

站內所有关于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文学是什么的知识专题整理,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跟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文学是什么有关的所有知识

圣采儿流眼泪翻白眼咬铁球作文,一场荒诞与深刻的青春独白

当荒诞成为青春的隐喻“圣采儿流眼泪翻白眼咬铁球作文”这个看似无厘头的短语,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无数涟漪,它可以是考场作文里一个叛逆的标题,可以是社交媒体上的一场行为艺术,亦或是当代青少年对压抑现实的反抗符号,在这荒诞的表象下,隐藏着怎样的情感张力与时代隐喻? 解构“圣采儿流眼泪翻白眼咬铁球”:符号的狂欢圣采儿是谁?名字中的“圣”与“采儿”形成反差——神圣与稚嫩并存,暗示被赋予过高期待的普通个体。 流眼泪+翻白眼:矛盾情绪的爆发眼泪代表脆弱,翻白眼则是无声的反抗,两者叠加刻画了当代年轻人“一边崩溃一边自嘲”的生存状态。 咬铁球的象征意义铁球冰冷坚硬,象征体制、规则或无法消化的压力;“咬”是徒劳的挣扎,也是不甘沉默的宣言。 从作文题到社会镜像:为什么我们需要这样的表达?对模板化教育的反叛当考场作文要求“正能量”“结构完整”,圣采儿的“铁球作文”用荒诞撕开了表达自由的缺口。 Z世代的沟通密码在表情包和梗文化盛行的时代,夸张的意象(如咬铁球)比直抒胸臆更能引发共鸣。 压力时代的情绪出口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18-25岁群体焦虑检出率高达30%,这种看似滑稽的表达,实则是无法言说的心理困境的外化。 超越戏谑:文学与哲学中的“荒诞力量”加缪的西西弗与圣采儿的铁球加缪笔下推石上山的西西弗,与“咬铁球”的圣采儿形成互文——明知无意义仍坚持,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鲁迅的“铁屋子”寓言百年后,“铁球”成了新时代的“铁屋子”,而翻白眼的人是否在唤醒更多装睡的人? 网络文学的“发疯美学”从“孔乙己文学”到“鼠鼠文学”,年轻人正用自毁式表达解构宏大叙事,圣采儿的作文是其中的典型文本。 写作启示:如何让“荒诞”成为深刻?若以“圣采儿流眼泪翻白眼咬铁球”为题创作,可尝试: 结构创新:用蒙太奇手法拼接考场、家庭、社交媒体的碎片场景。 意象叠加:将铁球化为具象物(如父母的期望、学校的课表),赋予其人格化描写。 结局留白:圣采儿最终是否吐出铁球?答案交给读者思考。 在笑声中听见冰层碎裂的声音圣采儿的作文从来不是闹剧,当教育者批评其“不知所云”时,或许该问:是我们未曾听懂他们的语言,还是他们早已看穿了规则的荒诞?正如卡夫卡所说:“一本书应该是砸向我们内心冰海的斧头。”而这篇“咬铁球”的作文,正试图凿开某种坚硬的现实。 (全文完) 附:文章亮点文化深度:串联存在主义哲学、社会心理学与网络亚文化。 现实关怀:直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异化等议题。 可读性:用生动比喻(如“铁屋子”“冰海斧头”)平衡学术性与感染力。

...

【浙江省第二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史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奖励名称:浙江省第二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授予单位:浙江省人民政府奖励等级:青年奖奖项类别:专    著成果名称:《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史论》出版单位: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12月作       者:张      真【成果介绍】一、篇章结构    本书共40万字,分为七章: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学科的生成背景、早稻田大学与中国俗文学学科的初创、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的东京学派、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的京都学派、东西两鼎以外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中国俗文学重要问题研究举隅、国际视野下的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日本汉学与国际汉学的互动关系,前有绪论,后有附录: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大事编年、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著述目录。二、主要内容中国俗文学研究是日本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汉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研究传统。中国俗文学作为汉文学的重要内容,在江户时代的日本形成一股热潮。不仅成为日本人学习汉语的教材,还对江户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对近代日本的中国俗文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受众基础。随着近代以来西学的不断传入,日本现代学术制度逐步形成,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俗文学学科早于中国本土在日本得以确立,中国俗文学研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追溯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尤其是中国俗文学学科史时,是不能忘记早稻田大学的初创之功的。早稻田大学前身东京专门学校在坪内逍遥的主持下创设了第一个以中国俗文学为特色的纯文学科系,而开设中国俗文学相关课程的第一任讲师就是森槐南。森槐南在东京专门学校首开中国俗文学课程的影响无疑是很深远的,其在中国俗文学学科史上的意义需要重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仅就早稻田大学一校而言,由他所开创的传统也一直被保留并发扬光大。在早稻田大学的中国俗文学学科初创之后,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也相继开设中国俗文学课程,建立中国俗文学学科体系,并由此成为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的主要阵地和日本汉学史上的“东西两鼎”。由于两校的中国俗文学研究者各有其师承关系,其治学方法形成了颇具各自特色的流派,故往往冠以“学派”之称。本书第三章、第四章主要通过东京、京都两大学派的学术源流、师承谱系、学术竞争等方面,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展现两大学派的整体面貌,尤其是对狩野直喜、盐谷温、幸田露伴、铃木虎雄、青木正儿等人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作了较为详细地探讨。在上述三所著名大学以外,近代日本尚有不少以高等学府为中心的中国俗文学研究阵地。随着对外扩张的逐渐推进,日本在以东亚为主的殖民地设立了两所帝国大学:京城帝国大学、台北帝国大学。京城帝大在儿岛献吉郎、辛岛骁的主持下,台北帝大在久保天随、神田喜一郎、原田季清等人的主持下,都展开了各具特色的中国俗文学研究。除此以外,尚有不少私立大学展开了各具特色的中国俗文学研究,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以宫原民平为代表的拓殖大学和以奥野信太郎为代表的庆应义塾大学。近代学术转型时期日本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中,有不少问题并非由某一位学者在某一篇论文或某一部论著得以解决,而是数十年间众多学者共同研究的结果,成为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史上的重要问题。戏曲、小说、说唱文学等各个文体中都有这样的重要问题,第六章选取南戏、《水浒传》、敦煌俗文学等几个重要问题的研究史加以探讨。近代日本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不仅是日本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学术的重要一环,即日本的中国俗文学研究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学术现象,它的发生、发展始终与国际学术相联系。第七章通过盐谷温与欧洲汉学家的交往、王国维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与日本学界的关系及以《红楼梦》研究为视角的近代东亚三国学术交流为典型个案,试图勾勒出中国俗文学研究史上西方、日本、中国及中、日、韩等东亚三国间的学术联系与互动关系。三、观点和方法创新本书作为对海外汉学这双异域之眼进行再研究,始终贯穿着一条宗旨,即不仅是对研究对象国学术的深入探讨,更是对本国学术的深入探讨。借用一位学者的话说,就是“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在学术观点与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之处:(1)理顺日本“明治维新以来”这百余年的中国俗文学研究史及其在日本汉学史乃至国际汉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这是一段纷繁复杂的历史,本课题以时间为经、若干汉学重镇为纬、具体问题及国际关系为络,组织成一张研究网。(2)对中国俗文学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史上的若干问题提出新观点或新见解。如早稻田大学在中国俗文学学科形成史上的特殊意义、森槐南在中国俗文学教学与上研究多方面的创造性意义、日本殖民地大学的中国俗文学研究、日本国内的相关研究与东西方其它国家学者之间的联系等。(3)对部分学者的部分论说或观点进行摘译。本课题所涉及的日文资料大多年代较远,且多藏于日本,国内学界寓目不易,对其中较为重要的部分或观点进行摘译,或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4)编制《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大事编年》、《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著述目录》,既有助于厘清历史脉络,又可为学界备一页资料。四、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由于特殊历史地理关系,一方面,中国俗文学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有着与西方迥异的历史,而另一方面日本在中国古籍文献的收藏及汉学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俗文学方面尤其如此。本课题的研究努力将中国俗文学研究从本土研究推向国际,既能加深加强中国俗文学本身的理论研究,也可以向海内外关心、支持汉学发展的人们展示其在国际传播的生命力,从而为中国文学乃至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作者简介】张真,浙江瑞安人,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早稻田大学交换研究员,现任温州大学委宣传部副部长、瓯江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社科联理事、浙江传统戏曲研究与传承中心执行主任,入选温州市百名社科青年骨干人才。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戏曲小说、日本汉学、温州乡邦文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项,省市一般课题多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CSSCI期刊15篇,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荣获浙江省第二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青年奖、第七届王国维戏曲研究论文奖一等奖。已出版的著作有《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版)、《陆游小品》(中州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金圣叹小品》 (中州古籍出版社2023 年版),译著有《中国小说戏曲史》(狩野直喜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诸葛武侯》(内藤湖南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日本汉学史》(牧野谦次郎著,学苑出版社2021年版)。

...

王涛《康复时代》新书发布会:探讨疾病与人性的文学交响曲

王涛《康复时代》新书发布会:探讨疾病与人性的文学交响曲 2025-04-02 14:07 在东阿举办的王涛《康复时代》新书发布会暨作品研讨会上,文学界的精英们汇聚一堂,共同探讨这一全新四部曲的深邃主题与艺术成就。《康复时代》凭借其多元而复杂的叙事结构、鲜活的人物塑造和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成为现代文学的一部佳作。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这部作品,揭示其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书籍的背景信息 王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拥有近四十年的文学创作经验,作品涵盖长篇小说、散文和短篇小说等多种形式。在此次发布会上,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康复时代》引发了广泛关注。该书计划于2025年1月出版,分为《疾病传说》《忧郁时刻》《诊断报告》和《中毒反应》四部,总字数达到136万字。以“疾病”这一核心思想展开叙述,王涛展现了个体在历史和社会变迁中的掙扎与追求,这为阅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刻而引人深思的视境。 二、主题和思想的探讨 《康复时代》的主题深刻且富有哲理,围绕着“疾病”和“疗救”的双重视角展开。这既是对生理层面的直面,也是对心理、精神层面的深刻剖析。通过一系列个体的故事,王涛不仅呈现了疾病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挑战,更揭示了人性在苦难中所展现的坚韧与勇气。 在这部作品中,王涛的写作意图显而易见:他希望通过这些故事引导读者反思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尤其是面对病痛和困境时所展现的人性光辉。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承载着独特的生活经历与情感纠葛,他们在疾病面前所作出的反应与选择,反映了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难题。 三、风格和语言的评析 王涛的写作风格充满了现实主义的直逼和现代主义的反思,语句间流露出深邃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他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塑造出鲜明的人物性格与生动的场景。这种对话和叙述的艺术运用,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也使得复杂的人物心理得到真实展现。 在《康复时代》中,王涛特别注重民间文化元素的融入,他通过地方特色的习俗与社会现象,为作品增添了地域的切入和文化的厚度。字里行间流淌的乡土气息,让人感受到一种熟悉而又温暖的归属感,这种细腻的文化表现也使其作品更具吸引力。 四、人物塑造的独特魅力 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塑造是《康复时代》成功的关键之一。每个角色都具备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成长历程,他们在疾病面前的反应及对生活的态度呈现出鲜明的对比。王涛通过细腻的刻画和真实的语言,让读者感同身受,能够与每一个角色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书中某一角色经历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在与疾病的搏斗中,逐渐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与归属。此角色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描述,同时也象征着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心理挑战与治愈之路。 五、结构和叙述视角的创新 《康复时代》在结构上较为新颖,每一部分都围绕不同的主题,将各类叙事手法巧妙结合。王涛在书中采用了多视角的叙述方式,不同角色的声音交错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对话体验。这种结构不但增加了阅读的层次感,也使得主题的深度得以扩展。 在时间的处理上,书中的叙述并不拘泥于线性,而是通过时空的穿插,让读者在不同的时间点感受到角色的内心变化和发展的脉络。这样的布局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而富有张力。 六、我的个人观点 阅读《康复时代》后,我对王涛的叙事能力与思想深度印象深刻。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关于疾病的讲述,更是一曲人性与精神自由的颂歌。王涛通过生动的人物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让我思考了许多有关生命、存在和人性的难题。 在阅读的过程中,某些段落让我感慨良多。例如,当一位角色为了克服自己的抑郁而顽强努力时,他的坚持与遭遇让我想到了现实中那些在困境中挣扎的人。这样的共鸣使得内容与现实紧密结合,读后产生深刻的思考。 七、总结 总的来说,王涛的《康复时代》是一部反映当代社会与人类心灵的文学佳作。它深入探讨了疾病与人性这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时代变迁中的个体挣扎与成长。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所创新,更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我相信这本书将吸引广泛的读者,特别是那些对人性、社会变迁有着深刻思考的人群。无论是文学爱好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在此中找到值得反思与情感共鸣的部分。《康复时代》无疑将成为当代文坛的一部重要作品,值得每个人在某个时刻予以关注与品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作者声明:本文包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阅读 ()

...

四川省2025年语文联考 2025年语文单招试卷-基础网

四川省2025年语文联考 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2025考研招生报考解读2025年广西专升本语文考试大纲及题型广西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考试(以下简称专升本考试)贯彻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普通高校全日制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升入普通本科高校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选拔性考试,旨在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考试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在高职(专科)阶段相关专业知识、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所学2025-01-16 20:47:32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20年9月,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以下简称“联大”)上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不仅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也是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既是从现实出发的行动目标,也是高瞻远瞩的长期发展战略。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再次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碳中和”概念,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净零排放”,狭义的是指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更为宽泛的则是指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碳中和的实现首先要求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的最大程度的减排,比如要求极大地提高能效、高比例利用非化石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但受资源、技术局限或安全、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少部分排放并不能完全避免,这其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森林、海洋等碳汇进行自然吸收,同时另一方面可能还需要额外的、一定规模的“碳移除技杺”(CDR)的应用,比如碳捕葓、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等,也就是说,到2060年前,我国并非是要实现“绝对的零排放”,而是要将人为活动排放对自然的影响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到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达到人为排放源和汇的新的平衡。      我们早就有碳达峰目标,而把碳中和跟碳达峰放在一块,它的约束力就比较强,简单说就是碳中和使得碳达峰的意义更加明显。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逐渐改变现实,进行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中国“十四五”规划对碳减排有一些明确的目标和部署,提出非化石燃料使用量占比要提高到20%,还提出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24.1%,要在未来5年提高0.9个百分点,意味着国土上要增加约9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覆盖面积。加快绿色能源替代,这是未来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主要出路,它的重点在新能源相关材料领域的先进技术突破和广泛应用等方面,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绿色低碳能源体系,以完成结构性替代。碳循环经济更是值得关注的新领域,通过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术把发电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净化之后加以综合利用,这样能实现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另外,减少碳排放不仅需要技术,还要改变观念、改变生活方式,如有人买很多衣服放在家里,这些都是不环保的做法,因此要建立可持续消费观念,践行节约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更艰辛:全国人均收入水平远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80%。受疫情影响,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不稳定性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短板依然很多,要实现新达峰目标与碳中和目标,需要坚持绿色发展,通过卓绝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受到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总体发展态势并没有受到影响,因此,碳中和目标同样难以动摇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国际方面,《巴黎协定》要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立即明确国家自主贡献减缓气候变化,碳排放尽早达到峰值,在21世纪下半叶实现碳中和,在21世纪末将全球地表温度相对于工业化前上升的幅度控制在2℃以内。不仅如此,各缔约方还将为争取实现1.5℃的温控目标付出努力。      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增幅已经超过1℃,中国升温幅度高于全球平均升温水平。如果继续以目前的速率升温,全球温升幅度可能会在2030年至2052年达到1.5℃。目前的全球升温已经导致气候风险越来越高,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因此,多数发达国家在实现碳排放达峰后,明确了碳中和的时间表。例如芬兰确认在2035年,瑞典、奥地利、冰岛等国家在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欧盟、英国、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将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定在2050年。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智利,也计划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在“联大”的承诺不仅展示了大国的勇气与担当,对全球气候治理也起到了激励作用,日、英等国承诺要比中国早1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B.我国碳中和要解决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需要通过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人为形式,最终达到不排放二氧化碳的目标。C.碳达峰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数值达到顶峰,再逐渐下降,碳中和的加入,使得碳达峰的意义比以前更加明显。D.《巴黎协定》为21世纪内全球平均气温的升幅设置了红线,各缔约方应该在科学和公平的基础上加快减排行动。(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与中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现实状况有关。B.如果通过额外的、一定规模的“碳移除技术”的应用,可部分消除少量不可完全避免的碳排放,有助于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C.中国“十四五”规划提出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24.1%,意味着要增加约9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覆盖面积,这对碳排放问题有决定性作用。D.尽管受到美国贸易保护和新冠病毒等因素影响,但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态势并未受到影响,这也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3)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文中提出了哪些措施和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相关标签:
从虚幻到现实的创世 从虚幻走到现实小说全文阅读 从虚幻走向现实免费阅读 从迷雾中走出来小说 从闯关东开始穿越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