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8-22 09:01:15
中新社合肥6月28日电 题:白居易诗歌为何在东西方传播?
——专访安徽省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会长赵汗青
白居易,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感,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等经典作品自东向东、自东向西,得到广泛传播,生命力历久不衰,影响深远。
白居易的诗歌为何能在东西方传播?其传播历程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有何启示?安徽省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会长赵汗青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就白居易的诗歌在海外翻译、传播与影响等进行解读。
中新社记者:白居易的诗歌为何能在东西方传播?
白居易的诗歌能跨越东西方文化差异,传播流布,受到推崇,核心在于其实现了通俗语言、普世情感与思想内涵的高度统一。
白居易践行“老妪能解”的创作观,摒弃生僻典故,通俗易懂,使诗歌能在翻译中最大程度保留原意,更易被不同语言读者理解。
例如《卖炭翁》《秦中吟》等作品,其人道关怀与西方启蒙思想及现代左翼思潮深度契合。美国诗人詹姆斯·赖特将《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中“争得大裘长万丈”改写为“愿为贫者披上温暖大衣”,延续了其中的批判和人道关怀意涵。《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道出漂泊者的永恒孤独,日本将其融入“物哀”美学,西方则视为存在主义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