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9-17 01:29:28
就是有着“第二国剧”之称的越剧
我中心与iartschool爱艺术+
特邀浙江音乐学院副研究馆员冯小娟
推出的越剧“一节好课”顺利播出
艺术人生 一节好课 第32期回顾
在家庭的影响下,冯小娟从小就是一个戏迷,5岁时便能唱上两句越剧。后来,进入专业科班学习。她虽然不是最天资非凡的那一个,但一定是最勤奋刻苦的那一个。
闲暇之余在排练厅里看戏曲电影,是她求学期间最幸福的记忆。戏曲电影在她心中埋下了一颗追求卓越的种子,片中的演员,也为她树立了努力追赶的目标。
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有全国第二大剧种之称,在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剧博采众长,在表演形式上借鉴京剧、昆曲、话剧等剧种,在音乐选用上不断吸收其他戏曲剧种和民歌等元素,不断更新自我,与时俱进。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曾表示:越剧,才是女团真正的鼻祖。戏曲中有生、旦、净、丑等多个行当,其中生行在大多数剧种中,是由男性演员扮演男性角色。全国348个戏曲剧种中,越剧虽然也存在男女合演的形式,但“全女班”演员阵容独树一帜,创造了越剧最辉煌的历史,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以女性演员来扮演青年男性角色的“女小生”。越剧的自我革新造就了女小生,而女小生的不断突破也成就了越剧。
...尽管前面我们在讲篆刻的起源时,把米芾归为第一代印人,赵孟頫、吾衍归为第二代印人,又把真正动手以石刻印的王冕归为第三代印人,但如果真的要谈文人刻印,也就是篆刻,必须从文彭谈起。
(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子、三桥居士、国子先生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苏州)人。文彭曾官南京国子监博士,后来又调北京国子监博士,因此,世称“文国博”。《明史》附《文徵明传》后,称其“
文彭成为篆刻家,并最终成为篆刻流派印共认的“鼻祖”,有这样几个条件:
文徵明是明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曾 经吏部考试后授翰林院待诏,因此人称“文待诏”,且文徵明活至九十岁,辞官归隐后,有三十多年专心文艺,课徒甚众,门生故旧如云。而且文徵明也是书画大家,他的文艺实践中,也会用到大量的印章,如图:
文彭身为文家长子,寄托文家文脉,自然也做了很多努力,韩霖《朱修能菌阁藏印序》中说:
入明而有文博士,中兴之功不可泯灭。
更晚一些的朱简(我们后边会详细说到他,这是晚明最有影响的篆刻家,也是“切刀”刀法的创始人)也说:
自三桥而下,无不人人斯籀,字字秦汉,猗欤盛哉。
足见文彭不仅仅是因为得父亲之荫庇,于众星捧月之下得享盛名,还因为他自己做了大量的篆刻实践和篆学努力。周亮工《印人传》这样评价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