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9-29 09:27:05
定稿那天是七月,我正在鲁迅文学院参加培训。大概晚饭时分,写完最后一段,忽然感觉很饿。鲁迅文学院与对外经贸大学挨着,大学西门外有家卤煮火烧摊,我去要了碗卤煮,又要了瓶小二。卤煮快吃完了,还有些饿,便加了一份肠。只见店家钩起一截肠,挥刀剁出几段,汁水淋漓地用刀一掬,稳稳抹进碗里,还笑眯眯地冲我道:“您得着!”酒足饭饱后,我回到宿舍。
这是值得我个人铭记的一顿饭。这顿饭是为了给刚完成的小说一个纪念,也是给自己的一份犒赏。其实就字数而言,这不是我最长的小说。就时间来说,这也不是我跨度最大的小说。但无论如何,一顿卤煮营造的仪式感实在还是有必要的,因为在动笔后不久,我忽然开始意识到,手头这部小说与之前的写作确有不同。
这种不同并不是刻意为之。对写作者而言,不断出发,不总在一处驻足,本身就是安身立命的惯性。写作者最焦灼的,不是再出发后遭遇的天光之暗、风雪之烈、跋涉之难、崎岖之长,而是觅不见离开原地的朝向,下不了迈出一步的决心。既然离开了、迈动了,便总会有不同:脚步不同,风景不同,摧磨也不同。甚至可以说,正是这种不同带来的迥异新鲜感和刺激感,成了我最终完成这部小说的动力之一。而为了保持这样的新鲜感和刺激感,我不断闪转腾挪,把更多的不同小心翼翼地内化并呈现在作品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