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阿西莫夫:机器人短篇全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

更新时间: 2025-07-03 16:15:21

阅读人数: 820

本文主题: 阿西莫夫科幻短篇全集2

本书汇集了美国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所创作的机器人题材短篇小说。《阿西莫夫:机器人短篇全集》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它们构成了所有故事中机器人行为的基本准则:第一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而使人类受到伤害。第二法则: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第三法则:在不违反第一及第二法则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的存在。这三大法则旨在确保人类社会与日益先进的机器人技术之间的和谐共存,同时也为阿西莫夫的机器人故事提供了丰富的伦理和哲学探讨空间。小说集中包含了一系列独立成章但又相互关联的短篇故事,这些故事通常围绕着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的互动展开,揭示了在遵守或挑战三大法则的情况下,机器人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逻辑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故事背景设定在未来的银河帝国时代,涉及侦探推理、科技谜题、社会变迁、人性探索等多种主题。这些短篇小说以其精巧的结构、悬念迭起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结局著称,展现了阿西莫夫卓越的叙事技巧和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前瞻性思考。通过这些故事,读者不仅能领略到引人入胜的科幻冒险,还能深入探讨人工智能、道德伦理、科技进步与社会关系等深层次问题。阿西莫夫的机器人题材小说是科幻迷们必读的经典之作,也为后来的科幻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创作素材,对科幻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阿西莫夫的小说是后来影视作品重要的创作灵感来源之一。电影《我,机器人》(I, Robot)2004年上映,由威尔·史密斯(Will Smith)主演,基于阿西莫夫同名短篇小说集中的多个故事改编而成,特别是受到了其中某些故事的启发,如《环舞》(Runaround)和《证据》(Evidence)。影片将故事背景设定在2035年的芝加哥,描绘了一个机器人高度普及的社会,其中的机器人遵循着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学三大法则。电影讲述了警探戴尔·史普纳(Dell Spooner)调查一系列看似由机器人引发的谋杀案,逐渐揭示出一个涉及机器人自主意识觉醒与人类命运的重大阴谋。▲影片《我,机器人》(2004)海报▲影片《我,机器人》(2004)剧照▲阿西莫夫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是一位享誉全球的美籍犹太裔作家、生物化学家,以及科普文学与科幻小说领域的重要人物。阿西莫夫以其惊人的创作力、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对人类未来的深刻洞察,塑造了现代科幻文学的面貌,并对普及科学知识做出了卓越贡献。阿西莫夫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在他三岁时,全家移居美国,开始在美国布鲁克林生活。他自小就展现出对阅读和写作的浓厚兴趣,尤其是对科幻小说的热爱。15岁时,他尝试撰写了自己的首篇科幻故事,随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化学,并于1939年获得化学学士学位,1948年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尽管在学术道路上取得了成功,但阿西莫夫最终选择了全职写作,将他的科学素养和无尽想象力倾注于文字之中。作为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标志性作家,阿西莫夫的作品数量庞大且影响深远。他最著名的创作包括:“基地”系列:这一系列小说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未来历史框架,讲述了人类银河帝国衰落后的漫长过渡时期,以及一位数学天才哈里·谢尔顿运用“心理史学”理论预测未来并建立“基地”,旨在缩短文明黑暗期的故事。基地系列融合了政治谋略、科技发展与人性探索,对后世科幻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机器人”系列:阿西莫夫在此系列中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为科幻文学中的机器人伦理设定了标准。这些故事围绕着人形机器人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展开,探讨了人工智能的道德界限、科技进步与社会秩序的关系。“帝国”系列:虽然最初并非刻意设计为一个系列,但后来的一些作品如《钢穴》、《裸阳》等,与基地系列和机器人系列共享同一宇宙背景,共同构成了阿西莫夫的“大基地宇宙”。阿西莫夫还是一位杰出的科普作家,以其深入浅出的解说和生动有趣的叙述方式,使复杂的科学概念变得易于理解。他的科普作品涵盖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多个领域,如《太阳系之旅》、《理解相对论》等,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阿西莫夫还撰写了大量科普散文和随笔,以及多卷本的《阿西莫夫科学指南》等综合性科普读物,对普及科学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阿西莫夫因其在科幻文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了多项重要奖项,包括多次雨果奖和星云奖。特别是在1987年,他被授予了科幻界的终身成就奖——星云奖“大师奖”,以表彰其对科幻文学的持久影响。此外,以他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至今仍是科幻文学界的重要刊物。阿西莫夫的作品不仅深受读者喜爱,也对后来的作家、电影制作人、科学家乃至政策制定者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科幻构想,如人工智能伦理、星际文明兴衰等,至今仍为科幻文化的核心议题。阿西莫夫的名字已与对科学的热情、对知识的尊重以及对未来世界的深思熟虑紧密相连,成为20世纪及之后科幻与科普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图书馆馆藏链接:《阿西莫夫:机器人短篇全集》,[美]艾萨克·阿西莫夫/著,叶李华/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

阿西莫夫:机器人短篇全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

艾西莫夫機器人短篇全集(全新修訂版) (豆瓣)

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二十世紀科幻大師,也是舉世聞名的全能通俗作家。他生於白俄羅斯,三歲時隨父母移民美國定居紐約市,聰明絕頂的他十九歲即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又陸續於該校獲得化學碩士與博士學位。一九四九年他成為波士頓大學醫學院講師,一九五五年升副教授,三年後由於太過熱中寫作,遂辭去教職成為專業作家,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艾西莫夫無所不寫,一生著作近五百本。但不論他自己或全世界的讀者,衷心摯愛的還是他的科幻作品。他生前曾贏得五次雨果獎、二次星雲獎以及科幻界最高榮譽的科幻大師獎,逝世後又陸續獲頒三次雨果獎。近年兩部機器人科幻鉅片「變人」與「機械公敵」,便是根據他的名著改編。

机器人短篇全集(上下) (豆瓣)

艾西莫夫(Isaac Asimov,192O-1992) 是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艾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 「基地」、「机器人」 等系列是艾西莫夫最脍炙人口的代表作。这些看似各自独立的故事,相互贯串起来,竟是一部俯仰两万年的长篇史诗!艾西莫夫特意将科幻场景巨幅拉大,在全银河的背景下架构他独有的科幻世界、藉由银河帝国的兴亡史来讨论人性与政冶、经济、军事等文明要素产生的互动影响。这种宏观视野使他的作品处处闪动著关怀人类未来的笔触,超越一般科幻作品的局限。 艾西莫夫不仅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化学博士,更是世闻名的全能作家,一生著述多达百七十余本,内容广及科学类的数理化、天文、生物、医学,还旁涉人文类的文学、宗教、史地等。如此渊博的学识使他的笔下世界具备了奇幻的想像与高度的预言性。在他刚开始写机器人小说时,机器人学未发展出来;等到这门科技发展得相当有成果时,几乎每一本有关机器人学发展史的书籍都提到他、他的小说与他发明的「机器人三定律」。这定律几乎成了以后科幻作家创作有关机器人的作品时必须遵循的法则。 艾西莫夫以真确的物质科学及人文现象演绎出他的科幻世界,又杂进侦探与推理的小说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节生动,扣人心弦,让人不忍释卷。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