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节俗史话(豆瓣)

更新时间: 2025-07-05 16:27:11

阅读人数: 768

本文主题: 《西方神秘学指津》

韩养民,郭兴文所著的这本《节俗史话》是国内首次系统研究节日文化史的通俗读物,本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春节(除夕、元旦、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萌芽、定型、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并围绕节日开展的各项活动、有关轶闻趣事、故事传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是研究我国节日文化的力作。《节俗史话》行文流畅、文辞优雅,内容丰富,引证充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已在国内和台湾先后三次再版,深受读者喜爱。

韩养民,西北大学教授,民俗文化专家。

节俗史话(豆瓣)

理论符号学导论

李幼蒸(1936- ),现为国际符号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旅美独立学人。1959年肄业于天津大学土建系,1978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曾先后做访问学者于普林斯顿、哥伦比亚、慕尼黑等校哲学系(1982-1984),法国人文科学基金会(MSH)、辅仁大学中西比较研究所、佛光大学哲学系以及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系(1989-1999);曾获选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短期客座教授(1990);曾任客座研究员于柏林工大和德国波鸿大学哲学系(1988-1997)。

神秘学对「现代性」的想象性叙事的消解

宗教、哲学与科学在18世纪开始构建自身的现代形态,也逐渐塑造起对自身的想象。在学科史的撰写中,作者常常以当代学科的标准挑选那些「正确的」、「进步的」的人物和材料,而非关注历史中实际发生的复杂情况。

神秘学便属于这样一个领域,在其中宗教、哲学、科学与「魔法」的界限模糊、甚至根本不存在。例如,早期基督教护教士们认为,有一种古老的智慧贯穿了埃及的“古代神学”、柏拉图、犹太教与耶稣基督的教导,并使用柏拉图主义等希腊哲学的框架和概念来理解圣经。又例如炼金术在中世纪开始复兴,它在原理上基于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在实践上属于化学和医学活动,而目的则是像点石成金那样使人获得神性。

本书描绘了神秘学广阔却黑暗的领域,而我们对其保持着“惊人的无知”。例如,今天的许多哲学史书籍仍然对中世纪一笔略过,甚至暗示在笛卡尔之前没有“真正的”哲学。我们甚至无法辨别身边的神秘学现象。大多数人都接触过塔罗、占星、护身符;有些人可能听说过“吸引力法则”和“灵修”;又或者“基督教科学会”和“科学神教”等新兴宗教——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神秘学。

因此,所谓「现代性」带来的「断裂」很大程度上是学术共同体的想象。以科学为例:如果我们只注意那些学术圈内的文本,确实可以说科学在方法论和世界观上发生了断裂。然而对于学术圈之外的神秘主义者与大众而言,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并没有发生那么大的变化。如果将整个社会比喻成大脑,那么学术圈是试图认识自己、反思自己的「意识」,而大众则是「潜意识」与无数沉默的神经元。意识试图建立一个清晰稳定的主体,却总是陷入镜像认同。

现代性据说以「真」「善」「美」的分离为标志,但在神秘学的领域中这一分离从来没有发生过。神秘学总是基于特定的涉及身体的仪式和修行进行,通过个人体验获得关于宇宙的普遍知识,而神圣性的提升也总会带来“具体”的好处——例如“身心健康”、“超凡记忆力”、“预言未来”等。认识和实践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关于世界的真理最终导向对生命意义与灵性归宿的关切。这些规模广大、持久延续却遭到忽略的实践提醒我们将「现代性」描述为「断裂」的叙事的虚构性,以及人类长久以来试图调和身-心-世界关系的不曾停止的努力。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