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活着》,一本一直怕看,却可以一口气看完的书
因为余华的《活着》早就被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尤其葛优版的电影,我早就看过,所以对这本书的内容早就很清楚了。
就是因为书中的主人公——富贵的一生太过悲惨,一直都不愿意看这种太悲的书,所以这本书一直躺在书柜里,都不愿意拿出来看,总怕看后会让自己的心情很抑郁。
在一次参加朋友的读书会活动时,又听朋友分享了这本书,某天下午坐在书桌前闲来无事,就顺手把这本书抽出来看了。
说实话,余华的文笔非常的流畅,就像朋友跟你唠家常一样,娓娓道来,一下午,不一会儿的时间,我感觉都没有抬头做什么,这本书就看完了。
估计是因为已经知道故事的情节,心里有了预期,或者是因为已经活到所谓年过半百的年纪,对人生有了不一样的感悟和理解,所以看完之后,没有想象的那样情绪低落,心情郁闷。
反倒这次看完之后,还觉得心里变得更加敞亮了,就像书中的主人公富贵一样,并没有陷入到儿子的惨死,家人一一离去悲伤与孤独中。
而是乐观豁达的过着当下的生活,哪怕是跟一头骨瘦如柴的老牛,也都还想着怎样跟它斗智斗勇,做好眼前的农活。
其实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和生活,没有谁的一生就是这么顺遂如意的,但无论遇到怎样的打击与坎坷,人都得活在当下,擦干眼泪之后,还得为余下的人生继续好好生活下去。
到底怎样的人生算悲?怎样的人生算幸福?
有人说,其实富贵的一生是幸运的,他也算是过得很幸福,因为他的一生一直没有缺爱。
从小一直到大,直到家庭没落前,他都被父母宠爱着,过着穷奢极欲,为所欲为的生活。
他又有幸娶到了对他一心一意,从无二心的老婆家珍,让他没落后的生活能够慢慢地过得有滋有味。
他的儿女也是听话懂事的,让他享受到了儿女绕膝,家庭美满的幸福快乐人生。
也许就是他前半生的这些满满的爱和幸福,造就了他乐观豁达的性格,能够在接连受到亲人各种意外离去的打击后,都能坚强地生活下去。
也可能人受到过大的打击之后,对悲伤也就麻木了,活得越简单,其实也就活得越幸福。
富贵也不是一个没有情感,不知苦不知爱的人,在失去亲人的当时,他的悲痛和打击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但他都能很快地走出来,过好当下的日子,人总得往前看,生活总还得继续,用句老话说,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
这让我突然联想到前段时间,公司老板分享的一个事情,她EMBA班上的一个同学,整个家族都是做房地产的,曾经也是上百亿的资产。
但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下滑,再加上疫情的雪上加霜,应收账款收不回来,现在他们的家族企业已经负债几十个亿。
而且当下他们根本就没有可行的解决方案,对未来也都看不到希望,他的同学说,每天都必须靠安眠药才能睡觉。
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说他们现在公司负债几十亿,但在外人眼里,他们的日常生活还是依旧过得比我们普通人更加滋润奢侈,住豪宅开豪车穿名牌,孩子也都读名校或出国留学。
如果不是知根知底的人,知道他们公司的财务和运营状况,在外人眼里他们还是属于成功人士和我们所谓的有钱人。
要跟小说《活着》里的富贵比,他们可谓是一直过着富贵家里败落前的那种地主生活,但谁又想到他们的精神压力有如此之大。
在这种高度的精神压力下的锦衣玉食生活,这样的人生算是幸福的呢,还是不幸呢?
完整的走完自己的一生就是活着的意义
余华小说《活着》里的富贵,出生不是他选择的,后来他的人生跌宕起伏,也都是时代背景和各种意外交织而成。
但无论是被抓去当壮丁,在枪林弹雨中;还是贫困潦倒到吃了下顿没下顿;或是悲痛的经历了至亲至爱的一一离去,富贵至始至终都是要坚强而拼命的活着,这就让他的生命有了光。
其实我每一个人,一生当中也会遇到无数次貌似迈不过去的坎,但等一切过去之后,你才会觉得没有什么事是大不了的,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拼命的用自己的方式活着。
小的时候可能会因为一次考试考砸了,不敢拿回去让家长签字,而觉得这是一个天大的坎;高考成绩没考好,没考上大学或者没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觉得人生都变得灰暗,这是一个迈不过去的坎;被困在不幸福的婚姻里,却又不敢离婚,无法想象离婚后日子该怎么过?上有老下有小,房贷车贷,背负沉重的经济压力,却突然面临失业,简直就觉得生活没法再续……
种种这些在当时都觉得是迈不过去的坎,只要你认真的活着,总有能够过去的方法,也许还会出现柳暗花明,开启一道你完全没有预期的人生之路。
随着岁数的增长,人生的阅历越来越多,经历的坎坷越多,对压力和挫折的承受力也变得越来越强。
人生的所有经历都是对你这次生命的馈赠,看看那些上了年纪的老者,你就知道,活着真好,越丰富的人生越让你内心充盈,最终感叹,不枉此生。
我是宜惬随心,跟大家分享我的读书心得,与喜欢读书和想读书的朋友们一起隔空交流,欢迎大家评论点赞分享收藏。

一口气看完一本书之后,能记住多少?
最近由于种种原因,开始疯狂的看书,三天看了两本书,结果。连一篇像样的读后感都写不好。于是我开始查找各种原因,在翻看了两天的各种《典籍》之后。发现其实书不是这么看的。
在读书的时候也许会有很美好的事情发生
首先,这本书你为什么要读?弄懂自己的想法。
在这本书里你想要找到什么?或者获得什么?一本好的书不是看完之后再写一篇不痛不痒的读后感就完事的。
还有算是其次的了,你知道作者在什么境遇下写的书么?个人认为要理解作者写作的初衷。
最后就是不要一口气读完,读一点,自己仔细的回味一点,才能更加深入的读懂。
偶尔的拿出来翻看,也许你会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对于这本书。
不要带着情绪去读书,因为那样很多时候,你不是在读书,只不过是在等待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罢了,往往这样读完之后,没有收获,唯一的收获就是记得当时的情绪。所以要静下心来。
多读书,读好书。都这样说,什么样的书才算是好书?我没有特别的定义,往往读过之后才会有发言权,我没有读很多,但是大多都是对于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有很多助益的。每个人的对于自己的看法不一样,所以每个人所需要的书籍也不一样。
有空闲的时间,多多回想一下自己,生活中哪里自己做的不足,哪里欠缺,真正的做到我日三省吾身,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上,顺风顺水,多问问自己哪里做的不足,虽然我们做不到一个完美的人,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的扬长避短,尽可能的减少自身的缺点,做一个有内涵,有深度,有成熟感的人,不为别人,起码在老了以后,自己的一生,才会无怨无悔。
有时候在金秋的落叶中才会有无线遐想
所以,有空闲时间的话,多多丰富一下自己,多读书,多实践,有时候参考那些成功的人士,也会令我们少走一些弯路,例如鬼谷子,老子等名家,大家。很多事实道理,前人早已为我们梳理通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一次次的研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追求和改变自己的决心。
在路上一口气看完,这本小书太有趣了!
这是每次收拾行李时都会犹豫不决的问题。是把那本没看完的书带上,还是重开一本?是读散文、小说,还是关于目的地的游记?是选一直想读没读的,还是找本新书?
这些问题每一次都有不同的答案。纯看心情。不过,数量上倒是非常恒定,不是两本,就是三本,很少会带一本,也不会是四本。首先,三本以上,行李是个负担。其次,一本排除了其他可能性,万一看不下去就麻烦了。所以必须有一两个可以腾挪的替换选项,哪怕不看,也心安一些。
为什么不带电子书阅读器?我试过的。它有很多好处,最大的一条是轻便,并且不用纠结,一个虚拟书架就可以把全部书装进去。但,问题就在这里。太轻松了,才打开一本,没几分钟,我又忍不住去翻翻别的。不知道为什么,看电子书我总是耐不住性子。这个问题无法克服,所以只好放弃这一选项。
这一次出门七天,仍然带了三本。第一本是厚厚的《追忆逝水年华》第一卷,读书营的书目。在飞机上看正好。我喜欢飞机上的阅读时间,心无旁骛,简直是沉浸阅读的最佳场所(除了空间太小,椅子太硬,当然这也是我的问题)。
第二本是《从大苏尔来的邦联将军》,布劳提根的一本新书,嬉皮味浓度超标,废柴但理直气壮,诗意但乱七八糟。这本书很小,完全不占地方(关于这本书,如果有人想看之后我再详细来写)。
最后一本,封面很好看,拿在手里不过巴掌大,书名是《书怎么读都有趣》。
这本书谈到了关于读书的各种习惯、方法和怪癖。从这本书里学不到一点东西,但是我读得非常愉快,有一种发现同好的乐趣。
没办法,我总是会被「关于书的书」捕获。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日本作家,他叫青山南,出生于1949年,是散文家、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当然,我此前并不知道他是谁。这个介绍写在勒口上,打开书就可以看到。
对了,你会读勒口上的作者介绍吗?
我对此总是兴致盎然。拿到一本书,必须先把勒口、版权页,各种边边角角的字全部看一遍。这就像啃一块烧饼,总是从最外围的地方开始。
具体来说,我会看出版公司的名字,编辑的名字,装帧设计的名字,甚至印刷厂也要了解一下,作者介绍更是重中之重。以我的经验,这个介绍大多是作者本人提供的,很可以看出一个作家的性格。
青山南的介绍没有什么特别,只是陈列了他的履历。在作者介绍的下方,还有插图画家的介绍(是的,这本小书里有很多可爱的插图),她叫阿部真理子,已经于2010年去世了。
这一本很古早的书,最初出版于1997年,是青山南在《每日新闻》和《Mistery Magazine》上的专栏合集。虽然是豆腐块文章,但是作者写得非常坦诚、直接,很细小的事,也可以写得饶有趣味。
比如他关于囤书的看法,我就举双手赞成。大意是,囤书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式。“虽说书是越囤越多,但也并非囤完就那么堆着不管。有时会无意间注意到某本书,然后就把它从书架上拿下来把玩。有时甚至会翻阅一会,自己与那本书之间的隔阂也随之慢慢消解。”
最后他还强调,“阅读”和“把书放在手里把玩”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对此,我当然也非常同意。
他还谈到划线和折角。折角几乎是全世界通行的做标记的办法,有的地方叫“猫耳朵”,有的地方叫“狗耳朵”,不需要人教,很自然就这样做了。但另一边,也有读者希望保持书籍的整洁,最好不留下一点痕迹,折角、划线通通不行。
我属于前者,不仅折角,而且划线,也不大爱护书,放在包里磕磕碰碰,一点都不心疼。听说还有一种更极端的读者,会把厚厚的书用剪刀剪开,每次只带一小册出门,读完全书,这本书也就消失了。当然,这样剽悍的读法,我也做不到。可见,每个人和书都会形成自己熟悉的、习惯的相处之道,而关于阅读的各种趣味和习惯,好像总是可以不厌其烦的讲下去,听下去。
比如,在这本书里,作者就谈到了读书的速度,是读出声还是默读,怎么买书,怎么借书……嗯哼,按照这个线索,“旅行时读什么书”当然也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题目,我正是受此启发,写了前面的内容。
实际上,我想把作者写到的所有的习惯和趣味,也都按自己的方式来写一遍。先立个flag,写不写再说(想来是很有趣的,每节几百字,不重要,但会快乐)。
最后,关于这本小书,很同意作者在后记里说的一句话:“请大家哗啦哗啦翻翻这里,哗啦哗啦翻翻那里,看一看,摸一摸,随便从哪里开始都没关系”。
恩,这是一本怎么读都有趣的书。
原标题:《在路上一口气看完,这本小书太有趣了!》
相关资讯
上篇:两个人怎样才算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