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火热,折射文艺创作的人民情怀
题:“现实”火热,折射文艺创作的人民情怀
首届“金百花”全国小型戏剧戏曲作品展演日前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办,来自全国14个省份的20台剧目亮相,其中多数是讴歌时代、讴歌人民的现实题材作品。
近年来,我国文艺作品呈现出现实题材强势回归的态势。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已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鼓舞人民群众斗志的精品力作相继涌现。
取材“现实”:贴近群众生活百态
一座山水环绕的小城,一对痴情又妄想的劫匪,一个落魄保安,一个彪悍女子,被阴差阳错地拧到一起,发生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诞喜剧。
这是电影《无名之辈》的主要故事情节。这部现实题材的电影利用黑色幽默的手法展现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生命状态,笑点与泪点共存,成为2018年电影市场一大惊喜。
近年来,像这样展现小人物生活百态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深受群众欢迎。电视剧《都挺好》聚焦“原生家庭之痛”的当代社会问题;科幻小说《独角兽》从人的角度而非机器的角度讨论人工智能,既呈现当下现实生活,又有鲜明的科幻元素……
据相关部门统计,连续数年,我国文学、戏剧、电影、电视剧等艺术门类创作作品,现实题材均超过一半,一批反映创新创业、精准脱贫、志愿支教、邻里关系、好人好事的文艺作品脱颖而出。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王丽萍说,不论哪种形式,不变的是创作初心,就是始终围绕以人民为中心。“不断积累和挖掘生活中的动人细节,对我们来说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引领“现实”:歌颂英雄模范人物
2017年9月,中国美术馆为三位英模和劳模塑像,分别是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王彦玲,首批全国优秀文化志愿者之一庄则平,从事饭店销售28年的全国劳动模范段雪飞。
中国美术馆馆长、雕塑家吴为山说,为他们塑像,是要以他们为榜样,以形象为载体来塑造存在于他们精神世界中的美。
这是英模辈出的时代,也是英模文艺繁荣的年代:电影《黄大年》《邹碧华》、话剧《县委书记廖俊波》《谷文昌》、河北梆子《李保国》等现实题材文艺作品,讴歌着这个时代的英雄模范,诠释和发扬着中华文明的品格风范。
“只有在波澜起伏的改革大潮中,在火热和丰富的现实生活中,才能别开生面地讲好‘中国故事’。”河北梆子《李保国》编剧孙德民说。
这些作品突破了传统英模题材的惯性思维,聚焦于伟大事业背后普通人的灵魂世界的变化,以更加生活化和人性化的描述,打破了英模戏“绷着、端着”的窠臼,展现了主人公的情趣,塑造了更加真实生动的人物。
把脉“现实”:聚焦社会时代变迁
2017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以年度最大黑马之势高分“霸屏”,被誉为“一部揭示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态的现实主义力作”。
小说原著作者周梅森说,如果说这个题材成功,那么成功之处在于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当代中国各个社会层面,尤其是政治生态层面的中国故事。
值得关注的是,现实题材文艺作品正在向世界呈现一个更为立体的中国,同时也在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和希望。
电视剧《破冰行动》以2013年广东省公安机关开展的“雷霆行动”真实案例为创作素材,讴歌了公安民警忠于职守、敢于担当、勇于牺牲的职业情怀;电影《红海行动》以“也门撤侨”事件为背景,讲述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奉命执行撤侨任务,兵分两路进行救援,同时阻止恐怖分子不法行动的故事;交响音乐会《浦东交响》表现了上海浦东如疾风骤雨一般的发展变化及改革开放40年来踏浪弄潮的中国面貌……
中国作家协会今年5月发布的“2018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显示,现实题材作品占据最多席位。网络作家何常在的大学生创业题材作品《浩荡》名列“未完结作品排行榜”。
“我由衷感谢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机遇,也更加感恩这个时代,更加认真书写这一时代。”何常在说。

网络剧呼唤更多现实主义作品
近几年,我国网络剧创作发展十分迅速,作品数量持续增加,制作水准明显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网络剧这个初出茅庐的后生,不仅成为视频网站的重要导流方式,也为我国剧集类作品增添新鲜活力,进一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青春校园作品,聚焦电视剧较少关注的青少年题材,以清新细腻的风格再现校园生活,引发大量80、90后观众共鸣;破案、探险类作品,悬念迭出,牢牢吸引观众目光;还有一些网络剧借鉴网络文学、游戏、动漫中常见的人物设定、故事类型和叙事手法,新颖独特,新意迭出。可以看到,网络剧已经初步形成有章可循的“制作方法”:积极探索与传统剧集不同的类型化叙事,拓宽剧情类长视频作品的题材边界,探险、寻宝、法医、科幻等以往电视剧中较少出现的主题,在网络剧这片实验田中不断涌现;网络特色鲜明,插入许多天马行空、充满“网感”的元素和风格。
网络剧之所以呈现出这些不同于传统剧集的新特点,与其鲜明的娱乐属性是分不开的,以“用户思维”生产的网络剧,十分注意加强与网络观众的互动,但有时未免会“急功近利”——那些经过精密设计的桥段不断地在回应着观众即时、浅层次需要。再加上近几年网络剧的制作播出一直处于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创作者往往更愿意抓住所谓“题材红利”“爆款法则”,很难静下心来倾尽心血创作。如此一来,网络剧给人的普遍印象是“产品”属性偏多,“作品”属性不足,让人感动、共鸣的少,给人以心灵抚慰、精神指引的更少。
最近一段时间,网络剧创作中一些屡试不爽的“爆款策略”频频失灵,曾经自带原著粉的“大IP”、自带题材红利的悬疑剧哑火,“人设”“套路”也不再是保证传播效果的灵丹妙药,沿着过去几年的创作思路,形成刷屏之势似乎越来越难。网络剧经过几年的生长,已经走到一个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的阶段。而从传播最广、观众最喜爱的文艺门类——电视剧中汲取成功经验,强化对时代的观照和对观众现实需求的回应,塑造国产网络剧独特的精神追求、叙事特色和美学风格,成为网络剧从业人员的必然选择,更是网络剧发力的重要方向。
当前网络剧中直接反映当代社会重大变迁的现实主义作品不多,以人物命运见证时代发展、以个人理想书写时代情怀的作品也比较少见。缺少与火热现实的紧密联系、与观众深层的精神交流,会限制网络剧的气度与格局。虽然年轻观众有着自己的欣赏习惯,比如他们更偏爱紧凑剧情,期待作品中出乎意料的惊喜,对家长里短等有天然排斥等,但这不代表“网生代”观众只沉溺于一己悲欢,相反,从小就被信息化包围的他们接受的作品题材更多样,风格更多元。丰富的观看体验,让年轻观众拥有很高的选剧标准。事实也证明,优秀现实题材作品对他们具有强大吸引力,近期热播的《大江大河》等便是例证。此外,从网络剧创作经验角度看,当前网络剧中的品质高地——青春校园题材剧,之所以能够取得口碑和流量双赢,引发观众情感共鸣,依靠的同样是对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继承。
网络剧现状告诉我们,无论是满足年轻观众需求,还是总结网络剧已有经验,从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中汲取营养,更积极地用心用情用功记录时代,传播正能量,力求与观众进行深层次的精神互动,都将为网络剧健康发展开拓蓝海。
中国文艺网
20世纪八十年代伊始,我们走进了一个历史新时期,雨雪初霁、百废待兴。此后这四十年,是中国当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也是中国戏曲艺术从传统走向当代的发展时期。现实题材戏曲创作,以贴近时代,拥抱生活,反映当下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存况味,为中国戏曲从传统走向现代,开辟了新的发展模式,提供了鲜活的故事内容,同时,也为戏曲艺术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实践和探索之旅。现实题材戏曲创作,记载了改革开放四十年跃动的中国热土上人们的悲欢喜乐,是当代人的生命之歌,创业之歌,开拓进取之歌。
相关资讯
闵航丨笔法多变,回归现实
轻喜剧:曾参与创作《神犬小七》第二季、《萌犬爱神》、《欢喜密探》等多部青春励志题材、现实主义题材轻喜剧; 闵航老师擅长年代剧、轻喜剧、和刑侦题材剧等类型剧本创作,并且有多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