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书到现在已经虐了我七八年
记得是高二某个夜晚,一口气电子书读到两点,记忆很清楚因为没那么晚睡过特别是看书看的。当时就记得是揪着心口读完的,过后几天心里空荡荡,坐着公交也恍恍惚惚。满脑子琳琅。 后来特别买了书收藏 (我几乎不买书,只看)大学里又看了几遍,每次都看得 很认真 我想说的是 ——尼玛 现在大学毕业都两年了 怎么今晚一翻 还是被虐到啊 而且我怎么觉得我从前没看懂 这书啊!!以前很多情节觉得匪大是为虐而虐。这次翻看 居然都 能理解俩人 的no zuo no die是怎么回事了 我天 对我一个这么二的人而言 对一本言情这么长情实在不合理 何况尼玛很熟悉的情节了还老是被虐 太怂太说不过去了吧…… PS 当年第一次看这书时真的是惊艳。女主这种款简直为我量身定做。

寂寞空庭春欲晚
写下这个题目竟不知如何开头了。 12点整,费洛蒙探戈正好响起,窗外的枯枝上没有了麻雀的停驻。不习惯这样没雪的冬天,心情一阵一阵地烦躁着,想起刚才看的小说,心里又是一紧。《寂寞空庭春欲晚》。 康熙十六年,纳兰妻卢氏殁。在我看来,那些低徊凄婉,哀伤愁苦的诗篇不过是借着悼念自己妻子的名号来悼念那个在重重宫闱委意承欢的人。琳琅,书里是这么叫的。三个人的爱情,三个人的痛苦,此刻我自私地却不愿容若出现。 漂亮地活着,大概才是那个时代人的追求吧。 小说毕竟是小说,那样的爱情,是浓烈的在乎,心痛的扼腕,却也是虚假的杜撰。能有几个为董鄂出家的顺治,帝王之家的爱情,不过是荷尔蒙的作祟,时间以及漂亮的谎言不是不可以掩埋一切。于容若,我却信他的真。结个他生知己,这是对谁的追思,又是对谁的悲鸣。正史上说“纳兰性德的前妻卢氏,婚后三年即病逝。纳兰夫妻伉俪情笃,妻子的早亡对他的精神打击很大,使他悲痛欲绝,肝肠寸断,从此哀悼之音处处可闻。”而此后也是琳琅入宫蒙受皇恩的时段。看她在宫里他的身边,容若的苦何处倾诉,不爱了,还得听着他人恭维他对亡妻的情深,这情是亲情还爱情,可怜了一世一双人。唯有看着她的物件,想着她的一颦一笑,在红梅雪天痴狂舞剑,在静谧月夜独自吹箫,唯有墨守对她的思念,任她在深宫飘零无助却不敢有半点逾越。 小说中的容若只是个痴情的陪衬人,而玄烨却是真正的主角,为她吃醋保她周全,为她而放弃她。至此可以看出小说的魅力在于,可以把细微的感情描绘得天花乱坠,把无情换作有情,却不知玄烨有几颗心可以这样折腾。林林总总的有《康熙微服私访记》中对宜妃的深情款款,《怀玉公主》中对前朝公主怀玉的一心一意,还有那些知名不知名的小说野史,哪个都是真的哪个都不是真的,自古便是江山胜于美人,哪个都爱哪个都不爱,如是而已。 断断续续的牵挂,不过是求得一丝一毫的熟悉感,又有些小别胜新婚的味道,然而较之则更有疏离也更有韵味。一颗七窍玲珑心不是那么容易地了解,无论是抽丝剥茧还是俯视全观,不过是瞬间捕捉到的态度,这一秒下一秒便会全然不同,甚至是相差千里。时近时远的表现是为了引人注意还是别有他意,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体察到的。有些改变是为了掩饰不安的情绪,有些不变是为了掩饰已然改变的心,纷繁的交织有时看来是有趣的游戏,有人找有人躲,有人伤心有人窃喜,有的人生还未开始已经结束,有的人生虽是战战兢兢却也充实快乐。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篇幅很短惆怅很长
之后又买了好多书来看,可是总想起这个故事。 没有轰轰烈烈,也不会爱得要生要死。 只是两个人相识相知,情到浓时,相互猜忌,相互 不信任。 我还小的时候,我一定会骂,为何不信任对方,不是真心相爱的两人吗? 现在我年纪大了才知道越是相爱越是在意对方,越是会患得患失。 更何况是在一个极端的环境,皇宫,有一个最最不值得相信的丈夫。 所以琳琅不敢交出真心,又或者交出后又慢慢收回来了。 琳琅或许在心里说还好。幸好没有完全信任,幸好还能守住自己的心。早已料到是这样的结局。或许这样的结局也算是好的了。 看完全篇再看前面引子,才发现原来他是深爱着琳琅的,可惜琳琅不知道,所以琳琅不会哭,然而知道真相的我们都哭了。 你永远无法知道你爱的人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在做些什么,患得患失的心忐忑不安,要么就豁出一切去,然而万一赌输了,就输掉了全部,谁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