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体育如何“智慧”起来?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分别为智慧体育的客观条件、体育产业的现状与痛点、智慧体育如何满足痛点?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出台的46 号文中,明确提出了2025年实现5万亿体育市场总规模的目标 。 两年之后的2016年12月,发改委、体育总局印发《“十三五”公共体育普及工程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2025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升到2平米。 在先后两次政策的大力刺激之下,体育产业迎来爆发已成定局,“智慧体育”的概念也在此期间应运而生。 其实智慧体育的概念至今仍然没有官方的定义,智慧体育究竟如何才能“智慧”起来呢? 在我看来要关注的是这两个过程是否“智慧”:获取数据、做出决策。 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我想要知道的体育信息,大到体育新闻比如昨天的曼城德比谁赢了,小到离我家最近的篮球场在哪儿;在获取到我想要的数据之后,才能做出最优效率的决策。 01 智慧体育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 要实现这样的效果,包含三要素:数据化、网络化、智慧化。 1. 数据化是基础 通过人脸识别、可穿戴设备、动作捕捉、硬件外设等等,任何的事物都可以被感知并以数据的方式被度量计算,从而将传统的物理世界数据化; 2. 网络化是条件 随着网络通信的进步,一切都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到一起,4G的到来已经让无线网络基本达到了日常有线网络的效果,而未来随着5G技术的成熟,速率、容量、时延的极大提升将提供更多可能,从而实现物理世界、虚拟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全面互联,系统和人、物都可以产生交互; 3. 智慧化是核心 有了可度量的数据以及全面互联的网络,借助系统的计算、加工、挖掘,将数据转化为洞察和预测,从而让这个获取信息以及决策的过程变得更“智慧”。 我们再来看一下行业的发展趋势,体育产业可以简单分为体育制造、体育服务以及体育衍生三大细分产业。根据国家体育局的数据,2016年,我国的体育制造业仍然占据总产出的62.9%,体育服务业占据35.9%,随着体育产业在政策利导下不断市场化、商业化,体育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将持续上升,是整个体育产业中最有挖掘潜力的部分,本文也将重点讨论智慧体育在体育服务产业中的应用。 02 体育产业的现状与痛点 在体育服务产业中,有两个绕不开的关键词:用户、体育场馆。用户是享受服务的终端消费者,而体育场馆则是体育赛事和大众体育活动的基本载体,产业中的痛点也是围绕着这两者间的矛盾而产生。 从用户角度来看,根据艾媒咨询在2015年进行的市场调研,有49.3%的用户每周参与运动,这已经是个不小的比例,但用户们对目前的运动体验却并不满意,其中没有合适的场所、没合适的伙伴已经成为阻碍网民运动的最大阻碍,而这两个因素,反应的都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痛点。从场馆运营角度来看,目前通过运营方式,可以将体育场馆分成三类:无固定运营方的社区体育场,规模普遍较小,包含一到两种运动类型,辐射周边2公里以内,2-3个小区的居民。痛点主要在于用户缺少管理、设施损耗严重、完全没有数据留存; 中型的民营体育馆,由民营企业租赁商场的场地或者自建场馆,由该企业运营或者外包给其它公司运营,服务内容较多,包含一到三种运动类型,辐射周边5公里以内的用户。痛点主要在于人力成本高,管理漏洞大,有飞单风险; 大型政府体育馆,由政府投资建设,运营一般外包给专业的运营公司负责,包含三到六种运动类型,辐射范围涵盖整个行政区。其痛点主要在于各分包间数据不互通、服务标准不统一。从宏观来看,国家制定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需在2020-2025年间,从1.8平方米提升到2.0平方米,看似只有0.2的增加,但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前提下,体育场馆的绝对数量将有爆发式的增长,同时参与运动的用户也将会有大幅度的增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体育场馆的资源整合、以及大量增加的运动数据如何整合,将成为越来越大的痛点。03 智慧体育如何满足痛点? 用户的运动体验可以分为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三个阶段。 1. 运动前 运动前主要是对于运动时间、场所的决策阶段,要解决用户与场馆运营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首先要做到的是场馆信息(位置、设施、预定情况)的聚合,可更进一步的包括实时在场人数,具体在场用户,甚至可引入社交关系链,比如在场用户中是否有我的好友等等,这些都是为了给用户的决策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撑,做出预订、组局等下一步操作,同时也成为了体育场馆导流的最佳途径,大大提升了场馆运营效率。 2. 运动中 运动中包含从用户到达具体的运动场所到离开运动场所的整个过程。 首先可优化的点就是如何让场馆识别到场的用户是谁。目前仍然有不少场馆采用最原始的手工记账方式,稍好一些可以通过报名字或手机号,再通过店员查系统确认身份。 在目前识别技术渐趋成熟的今天,通过门禁设备与扫码、人脸识别技术的结合,已经可以做到用户的无感化进出场与自动计费。这样用户不用再进行多余的确认身份操作,场馆也不再需要将人力成本花在重复性的确认身份上,而可以集中在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上。 3. 运动后 以往的运动体验在用户离场以后,就已经结束了,而智能体育硬件可以为运动插上数据的翅膀,为用户在运动后生成专属的数据报告,比如通过动作捕捉系统,可以生成用户的进球或者其它高光集锦,可穿戴设备,可以记录更详细的监测数据,让用户更了解自己的运动情况。通过这样的增值服务可以大大增加用户的运动积极性,从而将用户再次引导向运动前的阶段,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场馆的运营最终要达到的目的都是盈利,其关键是场地使用率以及成本控制。 场地使用率如何提高在上文中已经说过,但场地使用率并不一定是越高越好,场馆长时间满负荷运营,对于设施的损耗过快,会造成很多隐患,因此可通过在体育场馆的关键设施上安装传感器来监测设施状态,超过安全阈值即通过预警提醒场馆运营人员。 通过软硬件结合实现的无感化进出场和自动计费,可以大大减少运营的人力成本。同时通过人脸识别、智能监控和系统数据监测,可以对用户、以及场馆运营人员的违规操作进行预警和回溯问责,将不必要的成本浪费降到最低。 本文由 @周大短腿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发展智慧体育 深耕体教融合
近日,记者走进红花岗区第八小学,映入眼帘的是绿草如茵的操场、红白相间的跑道、整齐排列的智能体育设备。学生们在智能体育设备前有序地进行人脸识别,确认身份后便开始进行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多人跳绳、50米短跑等体育锻炼。“自从有了这些智能体育设备,只要一有空闲,我就喜欢来操场进行体育锻炼,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热情更高了。”六(2)班学生蔡依玟与同学在多人跳绳智慧屏上进行人脸识别后,伴着动感的音乐响起,在设备前跟着音乐节奏开始跳绳比拼,她告诉记者,在跳绳过程中,多人跳绳智能体育设备可通过对多人运动姿态的识别,实时记录跳绳数据并进行运动排名,既有趣又能强身健体。在校园的另一角,五(2)班学生崔迎莹和同学站立在AI趣味屏智能体育设备前,一边进行体育运动,一边进行诗词大赛、单词大作战、数字计算等趣味体感游戏的比拼。她说:“AI趣味屏上的内容很丰富,有AI跟我练、体能训练、趣味锻炼、球类训练等,我最喜欢的就是趣味锻炼,里面有诗词大赛、单词大作战、数字王国、节奏跳跃等项目,让我可以在运动锻炼的同时,通过做出相应手势来做算数、记单词……可以很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有了这些智能体育设备,我们的体育课堂也变得更‘智慧’了。”红花岗区第八小学体育老师罗先陶告诉记者,在课堂上,她利用立定跳远训练、50米跑步训练站等智能体育设备可以全程准确快速地采集学生的运动数据,并通过精准的检测、精确的数据、精细的分析,形成学生个性化的运动档案和体测报告,进一步研判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随后制定相应的体质健康提升计划,因人施教,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家长也可通过智能平台查看孩子的运动数据、运动视频和体测报告,了解孩子的体质情况,在家辅导孩子进行针对性的锻炼,实现家校共育,帮助学生提升身体素质。据了解,为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红花岗区第八小学于今年4月开始实施“智慧体育”体教融合项目,在校园内安装仰卧起坐训练站、多人跳绳智慧屏、50米跑训练站、立定跳远训练站、AI趣味屏等13个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和科技感的智能体育设备,并于5月初正式投入使用。同时为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运动兴趣和运动潜能,学校还不断完善激励机制,通过智能体育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统计后,每周为勤于锻炼的学生颁发“运动小达人”勋章,为年级运动总时长第一的班级发放“爱运动、爱健康”的流动红旗,帮助学生们找到各自的体育兴趣点和特长,尽情享受运动、收获健康。“‘智慧体育’以大数据为依托,对学生体质健康、运动成绩、姿态分析等相关数据进行系统自动留存、归类、分析,让学生的体育学习和训练学有依据、学有反馈、学有效果,对监测青少年体质、督促青少年运动、评价锻炼效果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红花岗区第八小学支部书记、校长袁昌义说,“智慧体育”体教融合项目的实施为全校师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接下来,学校会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科学有效地运用好、维护好智能体育设备,提高学生的运动自主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拼搏精神,让孩子们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实现个人新发展,感受到“智慧体育”的魅力。
智慧引领 为福建体育事业注入澎湃动力
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数字经济发展浪潮奔涌。26日,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福建省体育局、福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福州市体育局、长乐区人民政府协办的数字体育分论坛首次亮相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体育叠加新技术融合释放新动能”。论坛围绕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研判新时代数字体育新趋势,探索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创新应用,更好地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福建的体育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省体育局负责人表示,各级体育部门应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倡导树立“新技术引领体育供给,新算力赋能体育竞技,新融合驱动体育产业,新视角传播体育文化,新智能优化体育决策,新模式重塑体育管理”新发展理念,优化管理、服务全民、赋能训练、提振产业,用数字科技助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福建体育人积极探索实践,坚持把数字化、信息化的优势,融入体育行业服务和管理中来,用数字化优化政务管理,有力促进体育生态的互动和发展。到目前为止,省体育局系统自建的OA系统全部上线,“智慧建云平台”正准备投入使用,数字化体能训练中心、省奥体中心智慧体育管理服务平台已建成运行,厦门AI运动、龙岩龙享动、漳州我爱运动、晋江体育城市等智慧体育平台已全部上线。让人期待的是,全省“数字体育”服务平台按照“一中心、五平台”架构,已经进入到系统开发阶段,计划今年底投入使用。其中,“一中心”就是建设数字体育大数据应用服务中心,通过完成系统内外体育大数据的统一归集、集中存储、整合清洗与深度挖掘,赋能综合业务管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竞技体育服务、体育产业服务及数据全景展示。而“五平台”则撑起了福建“数字体育”的四梁八柱。——建设“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将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与体育部门行政管理业务深度融合,实现业务的在线审批、移动办公,事中事后监管,推进从“线下办”向“线上办”的转变。——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统筹接入各地的场馆运营资源、赛事活动资源、教学培训资源、体育科普资源、体质监测数据等资源服务大众,助力全民健身。——建设“竞技体育服务平台”。以5G、物联网、穿戴设备及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通过科技辅助训练信息化手段,建立训练与科研、医务、管理保障有机结合的模式,制定重点项目、重点运动员的倒计时备战计划,为备战及训练提供保障。——建设“体育产业服务平台”。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构建自下而上、垂直贯穿的产业申报体系,重点项目信息化管理模式,完善体育全产业链条,促进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推动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体育服务业提质增效。——建设“数据全景展示平台”。以大数据为基础,贯穿全民健身、场馆监测、训练成绩等多维度数据,构建数字体育综合指挥中心,为提高体育政务管理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平台之下,如何强化应用成为关键。省体育局负责人表示,要加速推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字体育的融合发展;大力支持市场主体自主创新,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内容和多元化的体育服务;针对日益增长的体育产业消费,创建多业态服务通道,实现训练、比赛、信息、监督一条龙的数据管理服务;统筹规划在体育政务、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重点领域的试点示范建设,总结成功经验,优化配套政策,强化推广应用,将“互联网+体育”的典型模式推广为普遍实践。仰观天宇,时间更加深邃;俯身耕耘,未来无限可能。省体育局负责人表示,应全面响应和落实好本次论坛的主题要求,为推进体育事业深化改革、全民健身蓬勃开展、竞技体育超越突破、体育产业提质增效、体育文化繁荣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体育强国梦不懈奋斗。(沈体)
相关资讯
智能化为全民健身赋能
健身是什么?1000个人有1000种答案。可当它与“全民”结合在一起,便成了格外有分量的事儿。以公园为载体,以体育为核心,以智慧为主导,西河智慧体育公园将原有公园进行提升改造,融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