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诗人雪莱的浪漫主义
雪莱是浪漫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充满了浪漫气息,那么雪莱浪漫主义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英国诗人雪莱的浪漫主义,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因为当时战争与革命运动不断发生,动荡不安,再加上当时上的腐败黑暗,社会的不公平等现象,让当时的许多艺术家们纷纷对欧洲社会失望,并且将自己的失望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这就是浪漫主义的来源。
雪莱在1813年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长诗《麦布女王》。这篇作品猛烈地抨击当时的资产阶级制度和封建制度的统治。因为这篇作品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所写出来的诗歌,所以导致了雪莱被英国统治者仇视,后来被被迫
在雪莱1818年的《伊斯兰的起义》中,雪莱借助东方世界的来歌颂革命,并且再一次攻击封建势力。而第二年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则是运用了古罗马的神话,表达了他对专制统治的反抗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钦契一家》则是取材自意大利的,同样表达了雪莱对暴君的反抗。
以上这些作品全部都是雪莱用浪漫主义手法撰写出来的神话历史。这就是雪莱浪漫主义之间的联系。而雪莱之所以会成为浪漫主义作家,也是因为他对欧洲社会的失望,而被迫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文学作品中。
雪莱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理想社会而努力,他的生命虽然十分短暂,但是作品产量却十分高,每年都有很多诗词和小说出版。照这样看来,雪莱如果活得长久一点,那么他杰出的作品会更加多。但是不幸的是,在他还未满30周岁的时候,他就死了。很多人好奇雪莱怎么死的?
雪莱是淹死的。在1822年,雪莱的《希腊》出版,并且移居到斯贝齐亚海湾的近勒里奇镇居住。在1822年6月,他开始创作长诗《生命的凯旋》。这首诗还没有完成的时候,他就去迎接好友利·亨特。在同年7月8日,两人乘坐雪莱的“唐璜”的船只回雪莱的家。但是斯贝齐亚海突然刮起了大风,风暴刮翻了他们的船只。最后两人都落入海中,直到几天后,人们在海边发现了已经浮肿的尸体,还是依靠他口袋中未完成的诗才辨认出这具尸体就是雪莱。
就这样,一代大师雪莱死在了一次意外事故。鉴于雪莱文学上对英国的影响和私生活上的糜乱,雪莱的死在英国人得知后,普天同庆。虽然现在英国以雪莱这个诗人为荣,但是在当时的那个时代雪莱是极度被英国人排斥的,以至于他的死讯还能让英国人欢呼。
在雪莱的成长经历中,有很多有趣而怪异的癖好。雪莱虽然在文学上地位很高,是个了不起的文学家,但是在生活中,他一点也没有大作家的严肃拘束。据说他很喜欢在咖啡馆吃饭,因为在那里他经常会将自己的面包搓成小团,偷偷地射向别桌的客人。如果射中了对方的鼻子,那么他就会很开心。
另一个雪莱故事是讲他安排自己时间的故事。随着雪莱作品的传播,雪莱本人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崇拜。很多读者都会前去他,由于拜访的人越来越多,这就导致他没有时间进行自己的创作。所以后来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在他想要写作的时候,他就独自一人去孤岛和深林中写诗。他认为这样既能摆脱拜访者,又能将环境溶于自己的诗作,激发自己的
雪莱还有一个奇怪的癖好。他喜欢将自己觉得重要的信件或者是钞票折成小船放入河流中,看着在水上漂浮而走的这些纸船,他的心情就变得很好。
普希金是俄国著名的诗人,在小说和诗歌等领域都有着十分杰出的贡献。那么普希金的诗有哪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普希金的诗有哪些,希望对你有
波德莱尔是哪个国家的诗人?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他出生于19世纪,他是法国的诗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波德莱尔是哪个国家的诗人,希望对你有
詹姆斯乔伊斯,著名的意识流巨作《尤利西斯》的作者,爱尔兰人,出生于1882年2月2日,逝于1941年1月13日,是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家,下面
詹姆斯乔伊斯,爱尔兰作家、诗人,生于1882年2月2日,逝于1941年1月13日,是二十世纪现在文学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那么乔伊斯有哪些作品?下面是学习啦小

无助者的影响力
陈江月1,陈才忆2
CHEN Jiangyue1, CHEN Caiyi2
从追随法国大革命和葛德汶的社会理念中大病一场之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回到家乡,从平凡百姓生活中倾听到人间悲曲,从而找到诗歌的主题,描写一系列卑微人群的苦难生活,其中《坎伯兰的老乞丐》最具有华兹华斯风格。无助的老乞丐具有非凡的影响力,他不但能唤起人们的怜悯之心,促进爱心的传播,让施善者提升德行,让传统习俗得以保存,让诗人获得人与自然的神圣融合的浪漫主义洞见。
After a strong disease from follow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Godwins social ideas, William Wordsworth went back home and heard the sad music of humanity from the ordinary peoples life and found his poetic themes. He described a series of the miserable life of the mean people, of which “The Old Cumberland Beggar” is the most Wordsworthian. The helpless old beggar has an unusual power. He not only called up peoples sympathy, promoted the spread of concern and love, raised the virtue of the benefactor, kept the traditional custom, but also gave the poet a romantic insight of the divin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romantic insight
陈江月1,陈才忆2. 无助者的影响力 ——从《坎伯兰的老乞丐》分析华兹华斯浪漫主义洞见[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9(6): 71-75.
CHEN Jiangyue1, CHEN Caiyi2. The Power of the Helpless --On Wordsworths Romantic Insight from“The Old Cumberland Beggar”[J]. , 2019, 19(6): 71-75.
/
(本文首发于文艺报)重返浪漫主义
提到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很有必要搞清楚什么是“浪漫主义”。听起来似乎很老生常谈,人人都能说上一两句,然而究竟何为浪漫主义却一直是个聚讼不已的问题。引起我对浪漫主义诗歌兴趣的,与其说是因为浪漫主义文学本身,倒不如说是周遭世界里不断涌现的“孤独者”与抑郁症患者。抑郁症,有从精神分析来理解的,也有从病理遗传角度来研究的,但是无论怎样,它都是一场最为典型的现代性症候疾病。抑郁症,是现代疾病。当然,这篇评论绝非分析抑郁症,而是由忧郁颓丧厌世的现代主义文学荒原,不得不令我想起久已被人遗忘的浪漫主义文学。
过去,人们普遍对浪漫主义文学报以不太欣赏的态度,尤其那些现代主义者,比如我就曾从一位翻译家那里听到过他对浪漫主义文学的不屑,他认为浪漫主义者对情感的不加节制让人厌烦。我一度也曾秉持“半个”这样的态度,直到眼看着当代人心灵的干涸,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人与自然的脱轨,我像多数中国人一样,梦想着重回人与自然的亲密世界,也开始渴望情感的真挚以及朴素的田园生活……这一切的转变发生很自然,正如陶渊明的诗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样的时候,重估浪漫主义文学价值似乎也成为某种势在必然的事情了——当然,短短篇幅内,只能挂一漏万地谈论粗浅看法。
应当这样说,18-19世纪之间发生的浪漫主义运动,对整个世界的改变影响是深远的,在英国思想家以赛亚·伯林看来,任何二十世纪的运动都不及浪漫主义运动来得深刻,它给整个社会生活带来的震荡余响不绝。他在其著作《浪漫主义的根源》一书中,这样描述过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对各种普遍性的激烈反叛……人们所钦佩的是全心全意的投入、真诚、灵魂的纯净,以及献身于理想的能力和坚定性,不管他信仰的是何种理想。”
这场运动肇始于德国,在法国掀起令人震惊的大革命(当然,大革命暴力的一面并非来自浪漫主义),而它在英国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上,其中的领袖人物即为诗人华兹华斯。(浪漫主义诗歌六大家:布莱克、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雪莱、拜伦、济慈。)
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一起,引领了整个英国文坛重新审视自然观察自然的方式,这种革新在当时是革命性的新风尚。翻译家黄杲炘在译者前言里言简意赅地作了这样的介绍:“它摆脱了18世纪多数诗人所恪守的简洁、典雅、机智、明晰等古典主义创作原则,在形式上摒弃了在蒲柏手中登峰造极并垄断了当时诗坛的英雄双韵体;在内容上,以平民百姓日常使用的语言描绘和歌颂大自然的景色和身处大自然中人们的生活(尤其是遭受到不幸和贫苦无告者的境遇),书法抒发诗人的感受和沉思,开创了探索和发掘人的内心世界的现代诗风。”
如果说之前主宰18世纪的审美是对称、优雅、理性以及对情感的贬斥,那么随即而来的浪漫主义运动则将这一切都打破,他们是情感的歌咏者,对理性主义的狂妄大声呵斥,他们拆解启蒙思想家的概念,将那套秩序的外套随手丢弃,他们走出理性的樊笼,带着理想的赤诚拥抱自然田园。与此同时,他们高举天才的创造力,并以此反抗世俗社会的陈规。
诗人华兹华斯便是在这样的时代精神中成长起来的,他出生成长于英国西北部风景宜人的湖区,那里至今还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这里的山川森林河流与湖泊,这些童年记忆将久久地影响着我们的诗人。华兹华斯终其一生都是一位徒步自然的爱好者,这种生活方式对他作品的内容与审美趣味的影响不言而喻。
华兹华斯的父亲是一位律师,他的童年时光生活得比较富足,他们家那栋美丽的大房子至今还矗立在风光秀丽的湖区。然而,8岁的时候他母亲亡故,13岁的时候父亲亡故,从此舅舅们就成为他兄弟四人的监护人。17岁的时候,他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应当说,华兹华斯的生活总体来说比较平顺,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相较于其他几位浪漫主义健将来说,他是他们中最长寿的一个,也是在生前就收获巨大名望并成为英国桂冠诗人的那一个。一句话,他是个幸运儿。
青年时,他受到法国大革命的蛊惑,前往法国,并在法国与一位女性相恋。华兹华斯的政治思想总体趋于保守,只不过青年人特有的叛逆和先锋让他对大革命抱有同情和欣赏,他还为此写过作品,毫无疑问在当时的英国没法出版。
保守的英国保守的舅舅们无法忍受华兹华兹的激进言论和同情大革命的思想,他们威胁切断对他的经济援助,华兹华斯受困于此,也就和法国女友分道扬镳了。另一方面,大革命后面越来越不受控制的暴力血腥让本就谨慎胆小的华兹华斯开始思考和畏惧。
1815年,华兹华斯将与柯勒律治一起出版的《抒情歌谣集》中自己的作品单独拿出来,并重新写了序言——此前这本诗歌合集再版的时候,他也曾写过一篇序言,两篇文章合起来就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美学纲领。他的核心观念就是主张回到自然回到田园生活,用日常语言写出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美,尤其他将感情置于诗歌的重要位置,这与后来的现代主义诗歌回避情感贬斥情感可以说是大相径庭。
华兹华斯在众多作品中都表达了他对自然与智慧之间的看法,比如在其名作《丁登寺》一诗中,他这样写道:
更热烈的爱——啊,是更圣洁的爱”
可以说,在这里,爱与自然和纯净灵魂等浪漫主义核心美学都有了。
而对那些只喜欢整日沉浸书斋里远离大自然的饱学之士,华兹华斯一首名为《反转》的作品,很能说明他的一贯态度:
来吧,到万物的光芒中来,让大自然做你的良师。”
除了对自然之美与智慧的热诚歌咏外,华兹华兹作品中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内容是他对普通人尤其遭遇不幸的人的同情,并且在这样的作品中通常伴随着诗人强烈的道德讽喻。
他写善良美好的少女却遭遇情人的背叛和抛弃(《露丝》),他写不幸夭折的孩子却拥有兄弟姐妹的爱《我们是七个》,他也写丧失孩子的母亲的悲苦(《玛格丽特的悲苦》),他还写英国乡间为人所鄙视的乞丐(《坎伯兰的老乞丐》)……他写雏菊写蝴蝶写牧童……自然也少不了一些道德败坏的人,他们甚至连别人施舍给乞丐的几个钱也要抢走。在这样的作品中,华兹华斯倾注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并毫不讳言自己的爱憎,其中的道德讽喻非常明显——譬如,他声称乞丐的存在有助于激发人们的同情心,而拿走乞丐钱币的人则只会带坏自己的后代,祈祷抓壮丁的人有天能带走那个人。
作为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的当代人,偶尔重返浪漫主义文学,或许也是对与大自然脱轨太久的心灵的一种疗愈。
华兹华斯在一首从法国归来后所写的作品中,有几句诗行应该是诗人的理想生活:
以及表达出基本律法的信仰。”(《写于伦敦,一八零二年九月》)“也许我不在人间/发一声轻轻的叹息”,但是他给我们这个令人窒息的世界留下了关于自然最美的诗行,成为后世随时可以取用的浪漫灵药,让我们重返浪漫主义文学的世界,重返自然的怀抱,像自然之子一样重回久远的家园。
相关资讯
上篇:合适普通读者的文学史
下篇:英国经典现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