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西方中世纪编年史的代表作

更新时间: 2025-08-01 12:54:02

阅读人数: 940

本文主题: 西方中世纪经典之作

西方中世纪的编年体史书起源于基督教会,早期的编年史家大多是生活在修道院的修士。如13—14世纪产生自圣奥尔本斯修道院的编年史被认为代表了中世纪教会修史的最高水平,堪称中世纪文化发展高峰的代表作品。圣奥尔本斯编年史由多位修道士接力完成,最初的开创者是温德欧弗的罗杰。

编年体史书的出现,源于教会历法对宗教节日的推算。为了确定一年一度的复活节日期,需要记录并且计算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各地修道院为此而制作“复活节年表”。教会的历法书吏有时也在“复活节年表”空白处加注当下发生的大事件(诸如:国王去世,新王即位,自然灾害与星象异常,宗教活动……),由此而产生了“复活节年表记事”。

公元4世纪,凯撒里亚主教尤西比乌撰写的编年史已经脱离了复活节年表而以独立形态存世了。尤西比乌记载的事件开始于以色列人部落首领亚伯拉罕诞生,结束于324年。尤西比乌编年史用希腊文写成,问世不久即由基督教学者杰罗姆译成拉丁文,并且续编至380年。杰罗姆的译本和续编促成了尤西比乌编年史在拉丁基督教世界的流传,罗杰编年史借鉴并且模仿了这部编年史的体例和内容。

罗杰编年史以上帝创造世间万物开篇,结束于1235年的记事。罗杰开始著书立说的时候,正值英格兰国王理查一世统治时期(1189—1199年)。经历过国王约翰的统治,1235年是国王亨利三世在位的第19年。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罗杰记录了三代国王统治的历史。理查一世在位9年有余,其中大约4年时间在海外的十字军征战中度过。在罗杰的笔下,理查一世“勇武善战”,承载着“骑士风范的尊严与荣耀”。国王约翰的统治引发了国内诸多臣民的不满,最终演变成为大规模的反叛行动。罗杰编年史详细记录了反叛行动的发起、策划、实施、后果,并且对约翰的所作所为做出评判。国王约翰在历史上留下的贪婪、无能、刚愎自用的负面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出于罗杰编年史的塑造。

罗杰编年史关注的重点是“人”,全书自始至终“记录人之生死,以及降临于人的各种机遇,奋力书写天堂、尘世各种因素造就的奇人”,借此评判尘世间“各类行为,是善还是恶”。出于“教化后人并且向勤奋之人提供帮助”的目的,罗杰关于人生事务的记载堪称丰富多彩。过往发生的重大事件、王国的演变与历代统治者的继承嬗递、教会的财产权利以及其他世俗利益、罗马教宗写给坎特伯雷大主教以及圣奥尔本斯修道院的书信、国王发布给各地郡守的诏令、国王与各地贵族之间的来往书信、国王的军事远征行动、发生在英格兰乃至欧洲大陆的政治事件、教会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等,都在编年史中留有详细记载。

罗杰编年史开篇伊始简要叙述《旧约全书》与《新约全书》罗列的历史,显示出撰写一部世界史的意图。从447年盎格鲁-撒克逊人第一次见诸英格兰历史记载开始,罗杰将记事的目光聚焦于英格兰,行文之间也论及欧洲大陆的事务,诸如罗马教宗、帝国与皇帝、国王与贵族诸侯。对于一位偏居于修道院一隅的编年史家而言,这就是目力所及的世界格局了。

后世研究者对罗杰编年史做出分析考订,辨认出全书各个部分的内容

西方中世纪编年史的代表作

《炼狱的诞生》:中世纪的“神奇”想象

炼狱并非折磨,是救赎和希望的所在

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核心人物雅克·勒高夫代表作

心态史、思想史、文化史领域的经典之作

是西方的精神与社会史的重要一环

豆瓣图书本周新书速递榜首(非虚构类)

炼狱在诗歌意义上超越了天国和地狱,因为它代表着这两者所欠缺的一种未来。

《炼狱的诞生》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心态史领域的代表作品。

彼岸世界是各宗教与社会的一个重要境域。当信徒认为并非在死去之后便没有转圜余地,他的人生便发生了改变。 作为空间和时间上的中间地带,炼狱信仰给将死者以救赎的希望,亦给生者为亡者祈祷襄助的可能和寄托。

炼狱信仰首先包含对不休和复活的信仰,还依赖于对死者进行审判,甚至二重审判的概念,也关联着对个人责任、人的自由意志的认识。“炼狱”信仰的诞生过程是西方的精神与社会史的重要一环。

作为中间地带,炼狱在多个方面均是如此。在时间上,它处于个体死亡与最后审判之间。炼狱要经过很多漂移才被固定于这个时间段。虽然圣奥古斯丁在这一问题上起了决定作用,但他并未彻底为炼狱在这一时间段里打开局面。炼狱时间在世俗时间与末日时间之间摇摆,炼狱的起点在俗世,是要通过人的赎罪行为来界定的,而最后彻底赎清罪过只能是在最后审判的时刻,这一时刻是在不断推迟中的。所以炼狱延续到末日时间,最后审判日不仅是一个时刻,它还是一个时间段。

炼狱同样是纯粹空间上的中间地带,它在变迁中,在天堂与地狱之间不断扩大。但是这两极的引力同样也长时间作用于它。要想存在,炼狱必须取代叫作“refrigerium”(安息地 / 清凉狱)的接近天堂的地带,那是基督教初期人们想象出来的,此后重获活力的地带,是《新约》(《路加福音》十六:19—26) 中拉撒路和恶富人的故事中称作“亚伯拉罕的怀抱”的地方。尤其,炼狱必须与地狱脱离, 在长时间中,炼狱一直是地狱的一个不明确的分区,是地狱上层。在天堂与地狱的撕扯下,可以想见炼狱对于基督徒来说事关重大。在但丁在彼岸天堂、炼狱、地狱三王国的地理分布中给出对炼狱 的最终表述之前,彼岸世界中的这个新大陆的确立是漫长和艰难的。最终,炼狱并非一个真正的完善的居间地带。它专用于为那些未来的上帝选民彻底洗清罪过,它是向天堂倾斜的。这是个偏移中间点的居间地带,它不是居于正中,而是在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偏靠上方的地带。因此,它属于偏离中心的平衡系统, 是封建制心态的典型特征:即我们在封建时代的附庸制和婚姻模式中看到的平等中的不平等,人们处在一个平等的世界中,但附庸却仍要臣属于领主,妻子仍要服从于丈夫。 在得以逃脱的地狱与已然起身前往的天堂之间,炼狱是个虚假的等距点。它是虚假的中间地带,因为炼狱是过渡性的、暂时的,不具有地狱和天堂的永恒。然而,它有别于此世的时间与空间,它服从于一些不同规则,这使它成为我们称作中世纪的

要想让炼狱诞生,就必须让中间地带的概念成立,让它对于中世纪的人们变成合理思想炼狱属于一个体系,即彼岸世界的地点系统,它的存在仅仅相对于其他彼岸地点才成立。烦请读者们不要忘记这一点。但是因为在彼岸世界三个场所中,炼狱花了最长时间才得到界定,因为它的作用引发的问题最多,所以我觉得或许可以(并最好)不进入关于地狱和天堂的细节问题而直接进入炼狱问题。

作为逻辑结构、数理结构,中间的概念与中世纪社会现实与心态现实的一些深层转变有关。不再仅仅让强权者与穷人,让教士与世俗人针锋相对,而是寻求一个中间范畴,中间阶层或者第三个等级,这些属于同一种举措,它对应着一个发生了改变的社会。从两元图式过渡到三元图式,这就是在关于社会的思想的组织中跨越列维—斯特劳斯强调指出的那重要一步。

(摘自《炼狱的诞生》第9-11页)

早在公元初几个世纪,人们就模糊地相信在人死后赎偿某些罪孽的可能。但是,在天堂与地狱构成的彼岸世界二元体系中,不存在完成这些炼罪刑罚的处所。要等到12世纪末,“炼狱”这个词才出现,炼狱成为彼岸地理中的第三个处所。对彼岸的这种新的想象,与社会的改变有着怎样的关系,其意识形态功能是什么?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高夫的《炼狱的诞生》从概念史入手,探讨“炼狱”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神学脉络,及其对天主教世界的深刻影响。

炼狱既是一个空间概念,又是一个时间概念;既是空间上的中间地带,也是时间上的中间地带。炼狱信仰的兴起和漫长建构,预示和引发了信仰者想象世界中时空框架的本质性改变。这些时间和空间的精神结构是一个社会的思想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骨架。

勒高夫在本书中自述:“我的目标是从古代犹太基督教开始追踪这第三个处所的漫长的形成过程,揭示在12世纪后半叶中世纪西欧的鼎盛期里的炼狱的诞生及其在下一个世纪中的迅速成功。最后,我将尝试解释为何炼狱与这个基督教史上的重要时期紧密相关,它如何以决定性的方式在经历了公元千年后两个半世纪的飞速发展的这个新社会中得到接受(或者说它如何在那些异端中遭到拒绝)。”

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1924-2014),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专长中世纪史,尤其是12至13世纪。 勒高夫是年鉴学派第三代——“新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并曾于1972—1977年担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的院长。勒高夫的著作良多,代表作有《圣路易》《试谈另一个中世纪》《中世纪的知识分子》《钱袋与永生:中世纪的经济与宗教》等。 就年鉴学派引发的历史研究旨趣和方法的革命性变化角度,勒高夫以自己的研究将对物质史、文化史和心态史的研究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周莽,任教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为法语史、法国中世纪文学。译有《试谈另一个中世纪》《屎的历史》《论美国的文化》等。

第一部分 炼狱诞生之前的各彼岸世界

早期中世纪:教理的停滞与灵视的繁荣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美国历史学家,普林斯顿大学荣休教授,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

这本书是一部丰饶充分的阐释。雅克·勒高夫从神学和"大众宗教"的范畴中选取“炼狱”的意象,并出色地阐明了其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布莱恩·斯托克(美国历史学家,多伦多大学历史及比较文学教授):

勒高夫的这项权威严谨的研究,不仅追溯了西方炼狱思想的起源和发展,而且说明了其与封建时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相互关系。

理查德·特雷克斯勒(美国历史学家,宾厄姆顿大学荣休教授):

在这部颇有分量的著作中,勒高夫认为,基督教炼狱教义的出现不仅为不断变化的"心态",也为影响着中世纪欧洲的、动态发展的(dynamic)的社会力量和空间提供了绝妙的线索。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2022年7月11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副研究员吕厚量老师,应邀在线上会议室作了题为“《堕落之海》与古代中世纪地中海生态史研究”的讲座。此次讲座为我校励耘学术讲堂历史学系列讲座之一,由世界古代史教研室倪滕达副教授主持。

本场讲座主要分为五部分:其一,地中海的概念以及《堕落之海》的相关介绍;其二,地中海地区的环境特征,其三,地中海研究的学术史;其四,地中海主义;其五,地中海研究中的两个谜团。

首先,吕老师阐释了地中海这一概念,讲解了生态环境有没有历史的这一问题。接着,吕老师总结了《堕落之海》这本书产生的背景,以及此书对环境史学和年鉴史学的继承。

其次,吕老师介绍了地中海地区的环境特征,他指出地中海是由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而形成的,具有不稳定性和灾害频发的特点,这种环境变迁的剧烈性使得地中海地区的地理状态是支离破碎的,但其支离破碎与统一性是并存的,从而使我们将地中海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有了依据。

之后,吕老师回顾了地中海研究史的学术史,介绍了一些著名的历史学家比如罗斯托夫采夫、亨利·皮朗、戈伊坦以及布罗代尔等,并简要阐发了他们的相关学术观点。此外,吕老师还介绍了一些地中海研究的晚近成果,如霍登、铂塞尔和阿布拉菲亚等人的相关学术著作。

接下来,吕老师讲述了地中海主义的前世今生,梳理了地中海主义在古代和工业化以后的发展情况。吕老师介绍了持有地中海中心论的学者,如柏拉图、伊索克拉底、老普林尼、布克哈特以及鲁斯金等。然后,吕老师简述了浪漫化的地中海主义与近现代文学艺术之间的联系、地中海世界的凶恶与贫瘠,还指出了地中海研究对宣传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种族偏见的工具作用。

最后,吕老师分析解答了两个地中海史研究的谜团:一为希腊族群起源问题;二为地中海岛屿的掠夺式开发与近代早期美洲的奴隶贸易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性问题。

吕老师的讲座引起了线上师生的兴趣与思考。倪滕达老师为本次讲座作了简明扼要的概括总结。同学们也通过提问与吕老师进行学习交流。吕老师认真耐心地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同学们均受益良多。

标签: 老师 空间 古代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