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美国人写的不可多得的关于中世纪好书

更新时间: 2025-08-01 12:54:01

阅读人数: 731

本文主题: 西方中世纪经典之作

美国人写的不可多得的关于中世纪好书

这本书虽然英文标题里有一个"Short History", 但是整本书还是比较厚的,作者(2位)对欧洲中世纪的理解,可能受到了整本书本身主要着眼于中世纪的影响,好像有点过地突出了中世纪的正面作用(包括在亚马逊上的书评也有提到)。不过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出色的教材,其中对罗马帝国时期到中世纪的过渡以及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过渡都写得不错。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某些关键问题:比如11世纪过后农业革命的原因还有十字军过后欧洲的文艺复兴等问题上都逐条地进行了列举。此外,此书中丰富的地图也是十分有帮助的,展现了千年来欧洲(特别是西欧的)各国的版图变迁。

美国人写的不可多得的关于中世纪好书

梳理总结(欧洲中世纪史)书评

欧洲历史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古典时期,中世纪,近现代史。中世纪(The Middle Ages)作为中间的一段历史,通常以西罗马帝国的衰落为起点,以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为终点。大抵来说,就是公元500-1500年的一千年岁月。 在传统的历史论调中,中世纪被大多数人妖魔化,被称为黑暗时代,是人类走过的一段黑暗而愚蠢的弯路。但是这一傲慢的态度映照了我们对历史的偏见,对于超理性的狂热追求。事实上,这段时期是充满变化的,也是丰富多元的,需要我们平视它。 谈及中世纪,我们断然不可忽视的是基督教。由于古罗马的战乱与摇坠,起源于公元1世纪,糅合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基督教在4-5世纪逐渐广受欢迎。在西罗马灭亡之后,这一宗教与新的政治民族形态交相呼应,此起彼伏。 罗马帝国统治过的辽阔大地,最后被分成了三种后续的文明:西欧文明、拜占庭文明和伊斯兰文明。 中世纪早期,西罗马的灭亡导致了政府和经济生活趋近地方化。地方自主权的增加使得国王不得不在行使权利之前获取地方政府和主教的支持。公元500年时,克洛维正率领着法兰克人征服高卢,胜利后,“墨洛温王朝”(Merovingian dynasty)诞生。751年,它让位给加洛林王朝。6世纪,西哥特人统治伊比利亚,迫使犹太人改教,但是缺乏支持未遂。后期,它和墨洛温王朝一样让步给贵族,在8世纪早期被穆斯林征服。除了王权,教权也和地方势力有所交缠,通常来说,修道院院长是当地贵族家庭的后代,因此诞生了家庭修院制度。在这一时期,王权掌管政治,教权影响文化,这种分工在以后的岁月里一以贯之。 西罗马灭亡之后,综合了凯尔特、罗马和蛮族传统的西欧社会初见雏形,东罗马帝国在短时间内于巴尔干、小亚细亚、中东和埃及地区具有至高的权威。700年,在二者以南,穆斯林王朝崭露头角,此后成为环地中海文明中的三个文明最强盛的存在。 东罗马帝国又被称为拜占庭帝国。由于首都君士坦丁堡优越的地理位置,从而斩获了大量的财富,因此从灾难复苏,在西罗马灭亡后又繁荣了500年。“拜占庭在宗教上承袭基督教,在文化上承袭古希腊,而它的政府结构则大致源于罗马”尽管拜占庭人认为自己是罗马人,但是他们漠视拉丁文,第一语言是希腊文。拜占庭的历史总体上如同字母“m”,两次高峰,一次低潮。 查士丁尼时期拜占庭成就非凡,但是这些都离不开一个伟大的女人——狄奥多拉。她尽管只是皇后,但是才能与智慧远超皇帝。她长期幕后听政,不仅在政治军事方面做出卓越贡献,而且对于妇女问题也有所影响。她提议为从良的妇女提供房屋的政策完全体现了她身为女性的温柔与仁爱,这一秉性与她在政治上的锋芒交相辉映,熠熠闪光。 狄奥多拉去世后,查士丁尼的昏庸平凡让他的统治跌宕起伏。以后的男性继承者如同他一般普通,无法抑制领土的丢失。直到7世纪早期,希拉克略力挽狂澜。然而穆斯林过于强盛,拜占庭没能重创辉煌,九死一生,国土缩小,最终致使沦为农业文明。 9世纪中叶,巴西尔一世草根逆袭,成为皇帝,再次扩张拜占庭领土,城市得以繁荣,文明得以复兴。然而,马其顿王朝复兴时期的最伟大成就,当数基督教广纳信徒一事,许多斯拉夫人改信东正教。这一传教促使巴尔干与东欧纳入同一势力范围。迄今为止,俄罗斯和巴尔干的部分地区还用着“西里尔字母” “拜占庭文明对中世纪西方有非凡贡献:罗马法、希腊典籍、基督教同盟(有时也存在误解);海上贸易也刺激了西方经济中心的苏醒,如威尼斯、热那亚和比萨。对中世纪的西欧而言,拜占庭不仅是个军事堡垒、文化宝库,也是个挺可靠的盟友。不过,拜占庭文化留下最深印迹的,还是各斯拉夫民族。在斯拉夫国家,东正教至今非常昌盛,拜占庭的记忆——不论好坏——仍然留在人们脑海里。” 和拜占庭一样,伊斯兰文明也是中世纪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门,极大丰富了欧洲的政治军事力量,带来了新的科学文明与文化思想。默罕默德是阿拉伯文明中的重要人物,是伊斯兰文明的缔造者。他的“希吉拉”迁移打造了政教合一的基础,标志着伊斯兰纪元的开始。 他的两个妻子“卡地亚”和“阿依莎”是影响伊斯兰教的重要人物。如果不是卡地亚,默罕默德成为宗教领袖将会受到很大阻碍;阿依莎则是投身内战,亲征上阵,驰骋沙场,极大的激励了穆斯林。长期的部族战争让穆斯林战力提升,因此他们依仗军事力量让地中海文明为之臣服。 然而,疆土扩张却因内部王位之争而停滞。默罕默德的女儿法蒂玛的后代形成了什叶派。阿依莎坐镇的伍麦耶家族建立了伍麦耶王朝,定都大马士革,统治了一个世纪。750年,阿拔斯王朝取代了伍麦耶王朝,定都巴格达,减轻了对君士坦丁堡和法兰克的压力,对东方更感兴趣。阿拔斯的兴起标志阿拉伯贵族独裁伊斯兰的终结,因为政府权力则由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叙利亚人和其他民族共享。在此基础上,政府的行政管理方式主要遵循波斯传统和一小部分的拜占庭传统,内部两性角色的变化也逐渐受到波斯和拜占庭传统的影响。然而这一王朝没过几代人就因为王朝战争、宗教纷争、经济低迷和持续的地方自治而开始分裂。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穆斯林的统治权渐渐地被基督教征服者给夺去。 700年,与同时期的拜占庭和伊斯兰相比,法兰克等继承国黯然失色。然而8世纪,法兰克将再次统一成一个单一的国家,即加洛林帝国。这一帝的统一国建立在查理曼的祖父查理马特和父亲矮子丕平的基础上,混合了西欧的各个文化成分,高卢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和蛮族文化。学者们称查理曼的王朝为欧洲帝国。 查理曼死后,王朝继承给平庸无能的虔笃路易。由于他不够聪明,权力被大地主瓜分,儿子也与其反目成仇。“路易的儿子们相互之间的敌对情绪越积越深,这种敌对情绪后来和帝国各族人民之间长久以来不可调和的语言、文化分裂接上了轨”。查理曼的孙子三分帝国 然而都未长久,在穆斯林和维京人掠夺下消亡。 中世纪中期大致是1000-1250年。由于战火的平息,经济增长,文化发展,人口也随着增加。这一时期社会的变迁还受到基督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徒在以新的方式重组教会,从而创立出更加强盛的教皇权力。 由于信仰笃深,宗教狂热,异端更加难以容忍。这一时期最令人头疼的是源于反教权主义,信仰二神论的清洁派。与此同时,社会信仰的改变致使教会内部人士改g创新。克鲁尼修会承袭了本笃会教义,在12世纪饱受尊重,直到后来教会学校后来居上。当克鲁尼派陷入自满自足的泥淖时,加尔都森派、西多会及其他教团开始萌芽。13世纪早期,圣芳济会和多明我会在教皇支持下直接向异端开战。欧洲化加强了不同文化的理解,但也带来了征服和迫害。1100-1300年,在教会改革后基督教重振雄风,为了增强基督教军事力量,在宗教战争和贪欲鼓吹下,出现了多场十字军东征。然而逐渐地,教皇权利慢慢缩水。 “1300年时,中世纪欧洲的几个较大的国家已经走上三条不同的路。神圣罗马帝国沦为政教之争和地方分权主义的牺牲品;英国发展出一个强大的行政体系、一套习惯法和与议会合作的传统;法国君主一方面有忠诚的官员辅佐,一方面被圣路易的事迹神圣化,势力强大,而且不被三级会议所左右。至于教权(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它当作当时的第四个“较大的君主国”),卜尼法斯八世把1300年定为大赦年(Jubilee),他既享受了教会力量的鼎盛期,也经历了权力的危险。在卜尼法斯死后没多久,人们就说,他像狮子一样登上宝座,像狐狸一样统治教会,像狗一样死去。”

可堪回首的中世纪

学完中学历史,就感觉自己无所不知。记得中学的历史老师曾布置让我们写一篇论文,我竟然膨胀到以“中国与欧洲封建制度的比较”为题,分析为什么中国能形成大一统,而欧洲四分五裂、多国林立,真可谓“无知者无畏”,不过也可算是初生牛犊、勇气可嘉。

想来当时是处于Dunning-Kruger Effect曲线的愚昧山峰,现在则是逐步堕入绝望之谷,深切体会到庄子的“吾身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还好仍然保持着一颗好奇、求知的心。

最近有一篇网文《为何罗马抛弃了罗马,而中华选择了中华》,仔细一看内容,呵! 写的不就是我高中时的论文主题么?文章思路严谨、高屋建瓴、旁征博引,虽不是按照学术论文规范在写,但也处处显露出作者的深厚学养,绝不是半路出家、戏说历史的网红写手。这驱使我去查了一下作者的背景,“潘岳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历史学博士 ”。拜服拜服!

有人说,欧洲曾经统一过,罗马帝国就做到了。这话并不严谨,虽然罗马帝国幅员辽阔,甚至让地中海成为其内海,但哪怕在其鼎盛时期,北欧、中欧和东欧也没有纳入其版图。即便如此,罗马已成为后世榜样,具有野心的帝王往往将自己的国家视为罗马的继承,并以凯撒自居,甚至属于伊斯兰文明的奥斯曼土耳其也掺和进来。查理曼大帝曾短暂地将目前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一部分统一起来,近代拿破仑、希特勒也都曾努力过试图统一欧洲,但都失败了。欧洲多国林立的状态,自五世纪西罗马帝国覆灭后就再也没有改变,这也标志着欧洲中世纪的开始。

欧洲中世纪始于公元五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终于十五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绵延1千年。高中课本使我们对中世纪形成了“黑暗、愚昧”的印象,medieval一词听起来总让人跟evil联系在一起。况有罗马辉煌在前,文艺复兴精致在后,夹在中间的中世纪,在我的知识谱系里就是乱糟糟的一团,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关键词,包括“查理曼大帝、神圣罗马帝国、黑死病、宗教裁判所、十字军、骑士”,但一千年的时间怎么能就这么随意略过呢?罗马不是突然暴毙的,为此吉本写下来六卷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我小的时候就特别想不明白,罗马这么大的国家怎么说没就没了,连罗马人、罗马人用的拉丁语都消失殆尽),文艺复兴也不是骤然出现的,中世纪继承了古典罗马文明,开启了近代欧洲文明,在一千年的漫长时间,虽然相比之下没有那么光鲜亮丽,但却仍然非常重要。

本书通过裁剪得当的史料,突出了以下几个观点:

1.覆灭前的西罗马,已是凋敝、动荡,国立衰弱,蛮族入侵只是加速了这一进程,相比之下,东罗马在人口、经济、文化、军事、政治治理都更胜一筹。古罗马凭借自己先进的军事制度和严格的军事纪律,迅速填补了亚历山大大帝死后环地中海区域的权力真空,但这改变不了东部地区文明因开化更早一直以来就更为富庶、繁荣的状况,哪怕是在罗马鼎盛时期。入侵后的法兰克蛮族在政治、法律、军事等方面都没有沿用罗马的方式,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受罗马的影响。

2.基督教在保护古典文明、维持地方秩序方面发挥了极大的正面作用。虽然吉本将罗马帝国的衰亡归因于它。

3.中世纪的欧洲,是基督教文明、拜占庭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三足鼎立,在早期,基督教文明最为弱小和落后,经历了从收缩到扩张的过程。中世纪中后期,基督教文明受后两者影响很深。如来自拜占庭的罗马法,来自阿拉伯帝国的科学、技术以及对古希腊、古罗马著作的翻译。

4.欧洲近代很多哲学、科学、政治、文化方面的耀眼成就,其肇始都在中世纪。

5.天主教宗不是一直以来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早期地方主教的任命权在世俗统治者手中。教皇的权力在英诺森三世时期达到了巅峰。随着王权的兴起,教皇权力逐渐衰落,卜尼法斯八世在阿维尼翁受辱是标志性的事件。

本书非常强调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也许跟作者性别有关,显得矫枉过正。

标签: 老师 皇帝 逆袭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