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阵容强大的科幻小说专门志
对八光分第一本MOOK《银河边缘.奇境》,我一开始是有点担心的,中外合作办刊这种新形式——能行吗?
大体上来说,本书厚271页,内容耐看,标价仅39元,字体是同类型所有杂志中最细小的,很考验读者的视力。
实体书到手后我还发现,与同类型科幻新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河边缘.奇境》开篇的“主编会客厅”被迈克.雷斯尼克写得妙趣横生,给人以非常好的阅读初体验。
其后,相比《十二个明天》、《科幻cube》和《时间不存在》的激进改革,《奇境》更偏向传统的《科幻世界》,内容以中外科幻小说为主。
可以说,稿件内容的强大和价格的相对便宜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这本MOOK形式上的僵化陈旧;
《银河边缘》的稿件质量强到什么程度呢?堪称2018中国最强。
无论是杰克.威廉森的《束手》,还是西尔佛伯格的《世界末日之旅》,以及汤姆.格伦瑟的《奇境》,本书的海外译文随便挑一篇放到其他书刊中都可以做刊首主打。《姐妹》和《希望之岛》是两篇奇幻小说,好看程度一点也不逊色于前面提到的科幻小说。
而丹尼尔.伽卢耶的长篇连载小说《黑暗宇宙》更是优异到让人不禁联想到今年第9期《科幻世界.译文版》上刊登的重磅科幻小说《龙蛋》。准确地说本书几乎就是译文小说集——《科幻世界.译文版》的翻版。
国内科幻小说部分较细小,有梁清散的《济南的风筝》,这部小说比较神奇,纯粹的国风,《暗夜亡灵》也不错,只是最后出现了《零故事》这样诘屈聱牙的作品,实属遗憾。
这样看来,其内容安排与《时间不存在》对比存在一样的现象:国外黄金时代译文配国内作者新作。而并非如其在发布会上重点宣传的那样——是在搭建一条基于中美科幻沟通认识的桥梁。
这种跨世纪的对比,或许更像是一条时空隧道,强行衬托出今日科幻文学在想象力上的苍白无力。
总之,从一本MOOK的角度《银河边缘》名不符实,原因在于之前提到过的形式僵化问题,这本《银河边缘》虽然号称MOOK,排版设计却更靠近传统杂志风格,一看走的就是纯文学的路子,让人完全看不到发布会上主持人一遍遍声称的“泛科幻”努力,没有科幻亚文化、没有沟通交流栏目,图画也很少;整本书的非小说内容就只有雷斯尼克的《主编会客厅》和本福德撰写的“科学家笔记”,我估计官方对“泛科幻”和“杂”志是有什么误解——就连纯文学小说都有序言和后记呢。
向纯喜欢科幻小说的朋友推荐这本《银河边缘.奇境》,其海外译文部分确不容错过。
同时在此期盼将来能看到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的“银河边缘”。

痞子传说》:两个痞子的一生
简暗被称为暗黑言情作家的代表,看了他的中篇小说《痞子传说》后,会对反套路的言情有更深刻的见地。传统的言情小说多是俊男美女堆砌的爱情童话,《痞子传说》则用轻松诙谐的笔触描述了底层人物凌帅和许香林爱情故事。小说中没有英俊多金的男主,没有漂亮可人的女主,亦没有深情守护的男配,甚至主人公到最后仍未飞黄腾达、走上人生巅峰,但正是这些“不完美”促成读者思考另一种人生的可能性。
男主凌帅生于河北乡村,父亲膝下一共七个孩子,凌帅在家排行老四,家里大概是穷疯了,打发着凌帅和其余三个孩子出门。那年,年仅16岁的凌帅带着父亲给的四百块只身前往武汉谋生。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凌帅发现,不是自己进了城就是城里人,在城里,人依旧有三六九等之分。十八九岁的年纪,凌帅先后在这座城里当过武馆学徒和发廊小弟,直到十九岁进二十的年纪,他遇见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许香林,一个拉着他走向人生新阶段的女人。
许香林可能是最没女主光环的女主了。许香林父亲早逝,她与母亲相依为命,她生得不漂亮,身材一般,家境一般,也没个像样的文凭,勉强读个技校混日子。许香林继承了武汉女人泼辣豪爽的性格, 当她在发廊认识了身为洗头小弟的凌帅,她对他渐渐上了心,然而这种上心只止于普通朋友之间。
许香林顺利让闵师傅收凌帅为徒,属于他俩的互动也渐渐多了起来。但似乎两个性格相似的人并不适合做恋人,起码在最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俩痞子都对对方看不上眼,平常聚在一块也只是你陪我吐口唾沫、我陪你抽根烟的关系,转头一走,他们又各自寻求着心仪的另一半去了。
如果缘分可以说得通,那就不叫缘分了,兜兜转转间,凌帅看清了自己的真心,他渐渐意识到自己喜欢上了香林,而香林也在凌帅的追求下,选择了婚姻这条路。
从某种程度上说,凌帅和许香林实际上半斤八两。凌帅是个外来的穷光蛋,没房、没车、没体面的工作,人也是一痞子。许香林何尝不是,嗓门大、火气大,开着一家维持生计的棋牌店。或许不仅是缘分让相似的人走到了一起,还有一份不可言说的投机,使他们成为彼此生命的唯一。
许香林的同伴小美选择了和许香林完全相反的路,她放弃了当下,去追逐未知的远方,结局也留下了悬念。结果是什么已经不重要,我们只知道许香林选择了“知足”而非“不将就”的人生,知足有什么不好呢?不知足就会百分百失掉所有的美好,知足至少还有一半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
凌帅和许香林是否会永远庸庸碌碌这一生,我们不知道,但庸庸碌碌的人生可不是贬义词,它是大部分人生的真实写照。唯宽容的看待自己,一生便无愧天地,这也是《痞子传说》的用意吧。
弱化的叙述与弱化的背景
三部曲里,这本书应该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层面迎来最多的争论,把这些放在一边,只说写作层面。对比前2本,永恒的边缘在一些情节的设置上明显有牵强之感,故事的发展有时给人以“硬转”的感觉。同时对人物的刻画明显简单化了,有些是脸谱化一成不变,有些则是随着际遇变迁突然变了个人。 但是从一个不太苛责的角度来看可以原谅。历史小说与一般小说不同,既要进行一般意义上的人物与故事描述,还要兼顾历史大时代的勾画甚至记录。不同题材侧重不同,有些借大时代幕布提供个人传奇故事的背景,有些则是以人物作为线索或者观察者提供不同于纪录片的第一视角的细节展示。前者例如《鹿鼎记》,后者比如《战争与回忆》。 当三部曲进行到第三部时,由于要求人物谱系的延续性,作者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这可能也造成很多人的诟病,与第一代的平民崛起不同,三代更多是二世祖或者三世祖的故事,这里固有阶层代际传递的自然影响,同时又有小说自身的需求,要求观察者具有能够亲历参与大事件的身份与能力。这样在人物与情节刻画上就必然逊色,也没有了第一代人物描绘中的感同身受与惊心动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三部曲越来越临近,所以作者亲历的历史事件更多,同时相比一战、二战,冷战在矛盾的突出程度与主线作用方面弱化了很多,这样导致作者需要描述的次要事件增多,评论的主题增加。举个例子,为了对越战期间反战与性自由进行描述,瓦利必须吸毒和滥交,得知滞留东德多年的妻子有了新感情并不足以促成这么大的性格转变,这是历史所需,不是小说家所需。 从上面的讨论延伸一些题外话,所谓江山不幸诗家幸。历史的重大变迁总是文学的好题材,它改变了至国家与民族的走向,也牵扯着大多数人的命运转变。少年郎总是希望能亲历时世甚至改变时世,“男儿何不带吴钩”,但当了父亲以后,只希望孩子一世平安喜乐。好的文学作品可以引起人们的内省与反思,要读一读,同时心中也希冀,未来的历史小说中再不增加苦难深刻的好背景。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