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腻的边缘小说
这本书中包括四个中篇,几乎涵盖多丽丝·莱辛(1919-)写作的所有主题:爱情、性、婚姻、家庭、私生子、政治、社会活动、阶级差别、女性主义、战争、异域风情,还有政治人类学寓言。莱辛七十二岁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生于伊朗,在非洲长大,经历过第一次婚姻之后回到英国,又经历第二次短暂的婚姻之后逐渐成为英国战后最卓越、最具启蒙思想的小说家。 《祖母》是一个很奇特的小说,写两个单亲家庭的奇特关系。两位单身母亲分别与对方的儿子相恋,四人组成合谐的大家庭。后来,儿子们分别娶妻生子,两位母亲又帮助他们抚养小孩,之前的经历像幽灵一样在这个家庭中游荡。莱辛怀着非常开放的心态来写这个小说,故事并没有多少惊世骇俗的色彩,所有事件都是顺理成章的结果。小说的趣味在于,这个奇特家庭中的奇特的情感,像一个导链一样依次在家庭成员之间传递,丝丝入扣。这是一个没有秘密的家庭,一切事都会暴露,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包括后来加入这个家庭的两个儿媳,以及即将长大的第三代…… 《维塔利亚和斯塔夫尼》讲一个生于贫困家庭的黑人女孩与一个富家公子产下一个私生女的故事。这里没有恶,没有引诱和抛弃,只有不谙世事和阶级鸿沟。虽然斯塔夫尼家族的人很开放——他们不仅不介意自己有一个黑色血统的后代,还对混血儿十分喜爱,问题是这个私生女现在被特殊对待了,她的妈妈和弟弟(纯黑色血统)在她长大之后就得和她分开,她会长大成人,独自在上层阶级谋取地位,这对她——一个有色人种私生女——非常严峻的考验,同时也是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考验。 《爱之子》像一部二战时期爱情小电影,一个英国新兵在非洲邂逅了他一生中的最爱,他们在一起相处三四天留下一个私生子。这个故事中最感人的当然是爱情。这是真正的爱情,既有性的吸引也有精神契合(机缘巧合),总之是全身心的。故事显得有点冗长,爱情的描写只占一半篇幅,另一半描写男主角很琐碎的异域生活。故事的高潮在于男主角(已婚)战后去找旧恋人和私生子,这个情节写得像丛林探险一样扣人心弦。 《原因》是一篇政治人类学寓言,写远古时代人类的政治。这是莱辛比较偏爱的题材;与其说她喜欢研究政治,还不如说她喜欢通过政治来观察人性;政治观念就是一把梳子,它能将社会梳理得井井有条;莱辛在这篇小说里虚构了一个纯朴的政治体系,以及它的毁灭。指出人性的力量总是大于政治的力量,这也是所有政治破产的真相。 按多丽丝·莱辛的说法:“大不列颠人——英格兰人——最喜欢的是那种细腻的边缘小说,喜欢阅读有阶级差别或社会行为的书”。 经过二三百年的演变,英国小说把它这个主题早就深化得更细腻和有弹性。莱辛的小说属于正宗的英国小说。《金色笔记》是她的代表作,这本以性和爱情的双重角度揭秘单身母亲生活和左派政治丑闻的书特别果敢、直率。正在世界上被越来越多的人阅读,虽然莱辛明确表示这不是一本女权宣言,但却启发了无数女性读者的自我意识,以及整个社会的女性意识。从文学方面说,它是意识流小说的压卷之作,意识流在这里已不是个文学技巧,而是核心主题。 从简·奥斯汀、勃朗特三姐妹、盖斯凯尔夫人到乔治·爱略特,再到弗吉尼亚·伍尔芙和多丽丝·莱辛,其间经历了工业革命、性解放和女权运动,私有制社会建构的一切家庭,都曾出现在这群卓越的英国小说家笔下;血统形成的阶级差异,财富形成的消费差别,以及殖民政策带来的肤色混合问题,使英国的社会观念变得益发复杂。人是社会的原子,家庭就是社会的有机物分子,它特有的血缘关系可以将过盛的权、钱、色能量充分吸收和消化,但也制造出最难以解决的人类问题。家庭小说——比如《安娜·卡列尼娜》——最复杂也最严肃,是一国文学的底蕴。 现在中国的阶级分化使社会规则变得错综复杂,爱情和婚姻因微妙的阶级差别而招来越来越多的烦恼,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冲突也细致。那些脸上带着从没被贫困伤害的表情的上层阶级,如何看待一个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机会的女孩?以及一个努力从底层爬上来的男孩,又将如何对待一个城里有教养没受过委屈的千金小姐,这些问题正在这十年间不断变得引人注目,而这在二百年前的英国也是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莱辛的小说(以及其它英国小说,还包括张爱玲的小说)将在中国取得越来越贴近现实的意义。 乔治·爱略特的文笔朴实、辛辣有力,弗吉尼亚·伍尔芙文学趣味过于纯粹;莱辛恰好介于这两人之间,辛辣的文笔和敏锐的自我意识使她的语言像灵巧的拆骨小刀,与盖斯凯尔夫人的优雅、庄重恰成对照。只是她的语言过于务实,观点过于中肯,常被擅于猎奇、口味独特的读者忽略。

“附近”和“边缘”
2022年是王梆的创作丰收年,四月出版了非虚构纪实图书《贫穷的质感》,八月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假装在西贡》。
《贫穷的质感》是王梆的英国观察札记,王梆旅居英国十二年,作为一名“伦敦漂”,她对英国普通阶层的贫穷生活有着深刻的感受,她还曾为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而奔走。该书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梆所倡导的“附近”。在王梆看来,“附近”应该是心理位移上让人能够产生归属感的“社区”,是一个不断生长和变化的有机体,“附近”可以把一个地方的居民黏合起来,让他们纷纷参与当地民间社团的建设和互动,这样的“联结之美”可以重塑全球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非虚构要求冷静客观地审视,那些发生在个人身上的故事往往被斩削得只剩骨头,书写仿佛显微镜下的切片报告,有一种极其严峻的诚实。我想,对于王梆来说,非虚构所要求的技术性写作不足以表达她所感到的整个社会的痛点,她需要为此寻找一种更鲜活更生动的现场感。她选择了小说创作,重新为这些“骨头”附上血肉和肌体,如同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假装在西贡》的10个短篇,主角都是某种意义的“边缘人”。他们是被羁押的病人、异乡的打工者、清洁工、按摩女……他们受困于人类生存所需的有形的物质困境,但更多的是无形的、包围着他们的精神困境。通过描写这些在公认的价值体系中没有一席之地的人的境况,这些短篇合在一起所企图呈现的要义,依然是王梆所关注的“附近”感的缺失,这些人物被抛掷在原子化的孤单处境里,他们难以获取他人的联结。这些小说促使公认的价值体系趋于晃动崩解,这些人物的命运就是富于个性化的隐喻,构成了有关存在方式和生命意义的潜在的质疑。
在王梆的笔下,有一些生动的细节,她把初爱的狼狈与陷落后的悲伤写得如冬寒一样沁冷,袭入感知的角角落落。《天青》一文,他只是突然想吻天青,只怪月色太好“她”太美丽,王梆徐缓地写夜景的幽静,写青蛙和秋蝉的鸣叫,紧接着的,是一场倾覆,“她”的秘密被暴露了,“她”原来是“他”,天青一家从此被周围人视为“怪物”。天青消失在这个城市的某条深巷,而他终将为自己的懦怯背负一生的歉疚,他的追寻永远无法抵达目的地。《伦敦邂逅故事》,在门缝偶露的一瞥之间,只有一瞥,这女体的颜色、姿态、光泽却得到了细致的描摹,突显了他在那一瞬间的心动感觉。
爱无力,是现代人普遍的症结。人们邂逅了爱情,人们无法投入地去爱,人们有太多的犹豫和不安。人们平抑了欲望,消解了期待,在既定的轨道上行走。这并不只是情感上的裹足不前,更是当代生活里很多人的心理状态。《假装在西贡》《伤心小集》《异乡人五则》等篇目里的人物仿佛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他们之所以外表淡漠、心如死水,是因为有着更深刻的根源。他们是被闲置的个体,被时间闲置,也被都市分隔的空间闲置,无奈、无力、失落感每时每刻在侵蚀人心,冷漠于是成了假面,不是“不想”,而是清楚“想了也没用”。这些人物大多是年轻人,这些青年在对现实的反应中自主性明显弱化,他们的回避与暮气背后,是什么样的社会规训机制在发挥作用呢?现代社会的现代人被纳入一个可以掌控的范围内稳妥运行,人们必须服从这一合理性,同时被剔除异见与批判,保持静默才是被允许的。
可是,并不全然如此。读读《钩蛇与鹿》吧。这部小说的背景是2057年的基列共和国,数以万计体检达标的人,被隔绝在康复医院。安和阿南是一对恋人,也是一对病友,在小说里更表现为一种相互镜鉴。阿南积极锻炼,希冀着早日达标可以出院,而安呢?安的验尸报告说:“自入院初期,该病患就出现了各种剧烈的精神失序反应。”安是这个医院里的“他者”,她以消极的、柔性的、不合作的方式,努力维持自己的主体性。小说里写到一处情节,安和阿南接到遣送令,他们必须在紧迫的时间里打包行李,然后,他们的行李箱被勒令打开,他们精挑细选的书籍、相册等物件被粗暴地扔弃,也许,在那一刻,安已经意识到渺小的个体无力抵挡,但并不愿意任其摆布,哪怕以游离的姿态努力维持自我认同的需求,所以,安不断地回忆着过去在外面的时光,她需要不断复刻自己的记忆,就算被关,安还是会爬到屋顶去遥望星空。这篇小说洋溢着诗性的气息,好的诗歌是抵御与抗争的武器,安是一首好诗歌。
文学作品能够生产丰富的内蕴,不可估量的精神和力量。如何描述不可描述的现实,如何平衡不可思议情节的自然进展,是对作家包括叙事能力、想象力、节奏掌控力在内的各种能力的考验。长期非虚构创作的经验和写作训练,让王梆可以自信地加入小说家的行列,王梆的小说还兼具幻想的成分,以轻盈的笔调在泥沼的上空飞行。王梆是一位创作水准和眼光境界都很高的作家。
现代长篇小说边缘作家研究
《现代长篇小说边缘作家研究》以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创作中做出一定贡献但却因种种缘由被埋没、被忽视的一些边缘作家为研究对象,全面细致地探讨他们的创作得失与文学史意义,并对其中的一些隐晦而重要的文学现象与问题加以理论的探讨和提升,对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与经典化历程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不仅对中国新文学作家的历史有一个更为全面更为系统的认识和把握,也为构建新文学史的研究范式提供了具体而明晰的研究实例和有效的新路径。
陈思广,1964年生,新疆库尔勒人,文学博士,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著有《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史(1922—1949)》《现代长篇小说边缘作家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鉴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传播与接受研究》《四川抗战小说史(1931—1949)》《审美之维: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接受史论》等。主编《阿来研究》(CSSCI来源集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