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江苏城市级别划分:苏州仅为大城市,南京是特大,盐城与扬州同级
我国区域广阔,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
小编英格兰杰觉得衡量一个城市的发展状况,除了土地资源、经济状况之外,人口数据也是需要考量的因素之一,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呢?
大家知道江苏省各城市的等级划分是什么样的吗?
你知道南京属于什么等级,苏州又属于什么等级吗?
小编特别介绍一下南京、苏州、扬州、盐城这几个城市,因为这几个城市很有代表性!
先介绍一下名气很大的——苏州市!
苏州的经济地位非常重要,这个城市地方文化出众、旅游名景众多,是一个交通条件良好之地!
特别说明一下,苏州的土地面积比南京还大,还是江苏省的经济一哥,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苏州简称“苏”,古称姑苏、平江,是上海大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重要城市。
苏州的地理位置相当好,地处江苏省东南部、长三角中部,可以说是占据了非常理想的地理位置!
苏州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一处物产丰富之地!
苏州的土地总面积约为8657.32平方千米,比南京大,但是比盐城小,是一座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条件相当宜人的城市。
苏州的常住人口约为1291.1万人,但是该城市的城区常住人口没有超过500万,属于大城市。
苏州仅是一座大城市,是否让你感到很意外呢?
2022年,南京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6907.85亿元,同比增长2.1%,经济总量位居省内第2,紧跟在苏州之后。
南京的文化底蕴深厚、气候条件宜人,境内拥有众多知名的高等院校,每年都为祖国培养了无数专业人才,是祖国知名的“文化大市”。
除了地方文化出众、城市基建完善之外,南京还是一处旅游资源丰富之地,是受到各地游客喜爱的旅游名城!
像名气很大的中山陵、南京夫子庙、明孝陵、甘熙故居、南京中山植物园等,每一处都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名景!
南京的土地总面积为6587.0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942.34万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特大城市。南京的级别比苏州高。
那么盐城与扬州的城市状况又如何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盐城市地处江苏东部,东临黄海,南与南通接壤。
盐城拥有广阔的土地面积,也拥有广阔的沿海滩涂,境内拥有江苏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特别介绍一下,盐城还有不少远销省内外的知名特产。
盐城是一个区域广阔之地,是江苏省土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这里的物产资源相当丰富!
盐城地大物博,是一处气候宜人之地,关于盐城的区域文化,小编就不多做介绍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搜索了解。
据相关数据显示,盐城的常住人口约为668.97万人,城区常住人口没有超过500万,不属于特大城市,而是Ⅱ型大城市。
扬州的常住人口约为458.29万人,与盐城的级别相同,是Ⅱ型大城市!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是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这里拥有出众的城市文化、迷人的旅游资源,是一个商业环境、交通基建都相当不错的城市!
小编英格兰杰相信不久的将来,扬州肯定能有更好的发展!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通过对江苏各城市的了解之后,不得不说江苏真是文化出众之地,是祖国的“资源宝库”!欢迎大家前来江苏旅游!

又一份“城市等级划分”出炉,徐州划分为三线…徐州人表示快坐不住了!
今天,我在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发现了一份城市等级划分,
国家统计局将70个大中城市划分三个等级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4个城市
指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合肥、福州、厦门、南昌、济南、青岛、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海口、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等31个城市
指唐山、秦皇岛、包头、丹东、锦州、吉林、牡丹江、无锡、、扬州、温州、金华、蚌埠、安庆、泉州、九江、赣州、烟台、济宁、洛阳、平顶山、宜昌、襄阳、岳阳、常德、韶关、湛江、惠州、桂林、北海、三亚、泸州、南充、遵义、大理等35个城市。
徐州不是才被划分为二线城市吗,小丫还之前写过一篇徐州列入百强的文章,怎么又成三线城市了?
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最新发布 《2021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正式公布了2021年城市等级完整名单,
近日,中国香港城市新战略论坛发布了《2021年城市百强指数报告》,
那么徐州到底是二线城市还是三线城市?其实,我们真不必纠结于一份榜单对于城市等级的划分,每份榜单参考维度都不同,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徐州正在快速发展,城市地位也在快速提升,徐州都市圈正在快速崛起。
6月10日,《江苏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在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官网公示,解析未来2021-2035年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蓝图。根据规划, “徐州都市圈”将成为重点省级三大现代化都市圈之一,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进一步做强。
在《江苏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中,国土空间总体布局规划为深化落实 形成“生态优先、带圈集聚、腹地开敞”的“两心三圈四带”。
“两心”为江淮湖群生态绿心和太湖丘陵生态绿心;
“三圈”指的是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徐州都市圈;
“四带”则为陆桥东部联动带(徐连)、沿大运河文化魅力带、沿海陆海统筹带和扬子江绿色发展带。
为了充分发挥都市圈的作用,规划同时提出 的城镇空间格局,增强中心城市功能和都市圈的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提高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水平,培育重点中心镇综合服务功能,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三大都市圈功能各有不同,其中对于徐州都市圈的具体规划是:加力赋能促进徐州都市圈提速发展。一方面做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推进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全面振兴转型,另一方面则加强和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的区域联动发展。
整体来看,徐州人口增加了不少,那么到底是哪些人在流入徐州呢?
百度地图迁徙大数据——2月18日(正月初七)迁入徐州人口主要来源地,排名第1的是宿州市,占徐州迁入人口总量的24.16%;宿迁市,占徐州迁入人口总量的9.28%;枣庄市,占徐州迁入人口总量的5.65%。排在前10名的来源地还有:济宁市、临沂市、连云港市、南京市、商丘市、淮北市、菏泽市。
2月19日(正月初八),迁入徐州人口主要来源地为:宿州市,占徐州迁入人口总量的23.78%;宿迁市,占徐州迁入人口总量的10.36%;枣庄市,占徐州迁入人口总量的6.53%。排在前10名的来源地还有:临沂市、济宁市、连云港市、南京市、淮北市、商丘市、菏泽市。
可以分析出,宿州人口流入徐州最多,其次是宿迁,枣庄排第3。9个淮海经济区兄弟城市全部进入前10。 数据确切表明,徐州在淮海经济区的地位和对周边人口的吸引力。
根据《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 “支持徐州工程学院创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创建徐州大学。”
《徐州日报》全文发布了《纲要》。其中,“建设区域高等教育中心”方面,《纲要》指出, “ 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高校科学特色发展,新增2-3所本科院校 。推动在徐高校专业设置与本地产业发展需求对接,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匹配互进。支持高校聚焦发展战略,开展协同创新,在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方面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鼓励高校参与共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一批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和高校创新基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加强与名校交流合作,加大名师、名校、名院引进力度,打造高水平大学群,增创区域高等教育高地新优势。”
另外,《纲要》在“专栏32: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工程”中具体提到, “支持中国矿业大学创建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院和研究中心。支持江苏师范大学建设新师范、新工科、新文科,适度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加强研究生教育,创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支持徐州医科大学新校区建设,共建生物医药创新港,创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转化医学研究院、数字医学研究院。 支持徐州工程学院创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创建徐州大学支持徐海学院、科文学院转设,创办综合类本科院校。支持徐州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创建应用型幼儿师范本科院校。鼓励在徐高等院校在各县(市)区设立分校或实施联合办学。”
当然还有一批大学在来的路上。例如:徐淮学院、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新校区)
越来越多高校分布在徐州各大区域,即将到来的徐州大学更是如虎添翼。
徐州商业种类将更多,产品也将更加齐全。徐州还有很多待开业与在建的商业项目:
:中梁百悦城、红星未来生活广场、地铁时尚生活广场、万科尚都会、徐州东站(高铁站)东广场TOD商旅文综合体
:中川万达广场、万科新都会、三盛中城、高新云谷创新中心(美的天誉)、铜山文化中心、千禧城商业体、绿地湖语墅商业体、金地广场
:龟山苏宁广场、四季连城商业、富佳商务广场
项目开工典礼已于2020年9月10
具有国际标准的城市综合体地标式建筑
打造体现徐州历史的高档文化品牌
和最具代表性、吸引力的精品街区
备受期待的徐州九里苏宁广场盛大开工
徐州发展值得期待!你认为咱大徐州应该是几线呢?
多图实探!徐州地铁5号线勘测“轰轰”中
“救”不退却,风雨同“州”,徐州“辣汤”来了
三伏天去哪玩?徐州夏日避暑攻略来了
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等级划分
人口密度等级划分在国内尚属空白。为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强化人口密度以及等级划分等专题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尽管赢得了生态和环境,然而却丧失了应有的繁荣度和发展活力,反过来又会引发人才流失、百业凋零、商务成本高、市民生活不便、经济上行动能衰竭等人口低密度所特有的都市病,从而严重阻碍城市的崛起振兴,影响市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品质。
5001-10000人/平方公里。
难以与国情、市情和民意紧密相融;
产业集中度偏小,无法与做大、做强和做优目标接轨。
尤其是城市摊大饼扩张,职住分离,公交车间隔时间长,市民出行不得不依赖小汽车。由于道路结构和功能不合理,若全面普及私家车,交通拥堵和安全事故将会成为城市的新痛点。
10001-20000人/平方公里。
“路房合一”、“建筑物底层架空”、“畅行路网”等创新措施,建成区生态、宜居、交通环境质量以及市民幸福指数均能得到历史性提升,城市将充满生机和发展动力。
商务成本瘦身,城市运营效率最大化;
综合实力倍增,经济运行质量最优化。
城市若能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科学防控各类都市病,就可保持最优的前行模式和超强的竞争力,生态和住行均能处于良性健康的运营状态。因此,经济发展条件好、潜力大的城市,理应承载更多的人口和发挥应有的示范带头作用。
住房紧张束缚着市民的幸福指数;
交通拥堵阻挡着城市的前进脚步。
新老城市病爆发,并演变为无解的痼疾,因而将严重影响市民的安居乐业,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