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熊育群《金墟》:在赤坎古镇看百年历史风云
最近,作家熊育群推出长篇小说《金墟》。小说从侨乡赤坎的旅游开发切入,在一百多年、横跨太平洋两岸的长时空线索中,以司徒氏和关氏两大家族代表人物为主角,展现其跌宕起伏的命运。两个家族的历史既是古镇的历史、华侨的历史,也是广东、中国的历史风云缩影。
值此书出版,《金墟》的研讨会在京举办。本书作者熊育群为一级作家、教授,曾获鲁迅文学奖、百花文学奖等,现任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副主任。熊育群出版有诗集《我的一生在我之外》,长篇小说《连尔居》《己卯年雨雪》,散文集及长篇纪实作品《春天的十二条河流》《路上的祖先》《一寄河山——大地上的迁徙》《西藏的感动》等。
《金墟》的跨度长达一百年,从东方到西方,书写司徒氏和关氏两大家族。据悉,在创作中,熊育群多次深入广东湛江赤坎古镇甚至美国西部华侨的家里,这让《金墟》的写作呈现出鲜明的写真性,“就小说和历史之间的关系而言,是否如吉登斯所言‘现代性就是历史的断裂’?《金墟》的这种讲述,所证实的恰恰是历史没有断裂,尤其在中国。”评论家孟繁华谈道。
评论家贺绍俊同样关注《金墟》中对于真实与虚构关系的处理,他注意到,在形式上,熊育群以奇数章写现实,偶数章写历史,引出两个主题——重建古镇的力度、难度,和古镇的侨民文化、侨民精神。此外,贺绍俊对《金墟》中的两个人物颇感兴趣,一个是历史中的司徒文倡,一个是现实中的司徒誉,“两个人物面对的困难背后的原因不同,但他们的精神又有共同之处。情怀和责任心可以说是侨民的文化精神,但更多的可能是一种民族的精神”。
对应着小说的形式,《金墟》的内容也主要分为两条线:一条是以开平碉楼为原型的保护问题,也是乡村振兴问题,另一条是华侨的问题,包括华侨的历史、华侨的现状等。“这两条线涉及历史和现实、经济和文化、国际和本土等诸多问题,这样的复杂性客观上对作者的统筹能力、结构能力、叙事能力都是挑战。”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谈道。
杨庆祥从“虚构和非虚构的关系”“历史与当下的关系”“到世界去和寻根”等几个方面阐述了阅读《金墟》的感受。“海量的调查材料如何转化成长篇小说,赤坎建城史如何与当下联系?熊育群以调查者和讲故事的人两种声音把材料和叙述融合在一起。”
《金墟》重新发现了赤坎这座百年古镇,并着重书写了兴于民国十五年和新时代的两次赤坎城镇建设,以司徒氏两代人,主要是司徒文倡和司徒誉两位代表性人物贯穿起来。
评论家李一鸣谈道,熊育群以文学打造文学建筑学中一座极为厚重浪漫、包含深厚文化底蕴、金光闪闪的“金墟”。在李一鸣看来,《金墟》也是一首抒情长诗,用钟声、骑楼、碉楼、图书馆等独特的意象,成就了意象丛生的华章。
评论家李朝全介绍,《金墟》中有百年来的历史积淀,也有碉楼、骑楼这些文化符号的涅槃与重生。“此外,作为一个在广东生活多年的湖南籍作家,熊育群对广东方言和地方知识的自如运用,对广府文化、疍家文化、侨乡文化的开掘和弘扬,都是这部小说的珍贵之处。”
“本来赤坎这个小镇是固定的,但是他通过情感的流动和回忆的流动,使金墟变成今天非常具有生命和活力的文学地标,《金墟》在这方面给我们带来很新的视角。”此外,张莉表示《金墟》在写作过程中逐渐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找到了两难情感的平衡点。
李壮从《金墟》和《平安批》的比较中阐释了自己的阅读感受。他认为,陈继明《平安批》以动写静,因为寄托物是批、信,《金墟》则以静写动,因为寄托物是楼,由此引出或者发散出人的迁徙和奋斗。《金墟》里面有一种动与不动的辩证,结合了乡土中国和世界中国两种书写方式,通过对骑楼等建筑装置的刻画,完成了从家族到民族、到国家的小说主题的转化。
刘大先也谈道,《金墟》揭示了司徒文倡、司徒誉为代表的两种现代化途径,《平安批》写的是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记忆,而《金墟》填补了和北美之间丝绸之路的记忆空白。刘大先指出小说首尾呼应的钟声是非常有意思的隐喻,“《金墟》实际上是一部文化遗产的展演,它告诉读者历史也在前行,正在前行当中,历史当中的人背负历史和现实向前探索”。
熊育群谈道,“这是我人生中最难的一次写作,我也是有一点野心,希望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就像著名作家陈忠实说的,想写一部垫枕头的书。《金墟》的题材非常好,我好像抓到一个宝贝,时间跨度一百多年,空间从中国到北美大陆,非常复杂,光是小说结构就想了两个多月。”

汴京听风录入选探照灯好书榜,南飞雁历史悬疑谍战力作引关注
2025年5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全新推出的长篇小说《汴京听风录》荣登探照灯好书5月原创小说书单,这无疑是对这部作品的极大肯定。探照灯书评人协会在评选中,强调了文学作品应具备的“美、真、重、关注当下、典雅叙事、优美表达”等品质,而《汴京听风录》正是这些标准的完美体现。
《汴京听风录》是南飞雁创作的一部历史悬疑谍战小说,背景设定在北宋仁宗时期的汴京。故事情节错综复杂,作者通过精细的笔触,将历史悬疑与权谋斗争巧妙结合。小说描绘了在澶渊之盟后的表面和平下,宋、辽、西夏三国之间暗流涌动的局面。在繁华的汴京街巷中,皇城司的缜密布局、辽国刺机局的潜伏行动,以及西夏翊卫司的算计交错着,形成了一幅生动的权力博弈画卷。
南飞雁将历史人物如钱惟演、晏殊、包拯、柳永等与虚构角色相结合,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故事世界。小说中的市井生活场景,如夜市的灯火、香药铺的气味、酒肆的喧闹,都成为了权力斗争的无声见证。这种生动的描绘,让人仿佛置身于千年古都之中,感受到那份独特的历史气息。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反思。南飞雁本身是河南人,对开封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情感,因此在书中流露出的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还有对当下生活的思考。小说在紧张的情节中,夹杂着对东京生活的细致描写,使得读者在享受悬疑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归属感。
《汴京听风录》的成功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正如评委杨早所言,这部作品以其恢弘的史诗气质和细腻的叙事风格,展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它不仅吸引了历史爱好者,也引发了对人性、权力、和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
总之,《汴京听风录》的入选不仅仅是一个文学成就的体现,更是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积极探索。这样的作品值得每一位读者去细细品味,去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变迁。无论是对古都汴京的怀念,还是对权谋斗争的思考,这部小说都将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历史与现实交融的窗户。
启航当风起时裴庆华历史原型人物是谁?小说裴庆华是男主吗?
在电视剧《启航当风起时》中裴庆华是由原著小说中的人物改编而成的,这部小说原著叫做《我们的时代》。在小说当中裴庆华是一个非常内敛稳重的人,并且他在计算机研究所的成绩非常优秀,在进入计算机研究所之后多次取得了非常好的成就。
原著小说裴庆华作为男主角之一,他的人生经历十分的精彩,裴庆华出生在农村,他是一个特别懂事的人。裴庆华在遇到另外一位男主萧闯的时候,对萧闯特别的照顾。裴庆华觉得萧闯的性格一直是自己所向往的,裴庆华特别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像萧闯一样开朗的人,所以裴庆华主动和萧闯交朋友。
裴庆华因为萧闯被计算机研究所开除了,萧闯在卖汉卡的时候偷偷用了裴庆华的身份去买汉卡,当研究所调查出这件事情的时候,萧闯独自一人承担了责任。萧闯向研究所表明了裴庆华并不知情,最后萧闯和裴庆华双双被开除。
裴庆华在被研究所开除之后,他内心非常的煎熬,他觉得自己对不起远在乡下的父母,但是他把这些负面情绪都藏在了心中。裴庆华看到萧闯为自己的事情苦恼的时候,他不忍心责怪萧闯,反倒是一直在安慰萧闯,萧闯在裴庆华的安慰之下也决定一定要有所作为来报答裴庆华。
萧闯在和裴庆华讲述了自己创业的想法之后,裴庆华特别的支持他,裴兴华和萧闯两个人共同创业。裴庆华主要负责幕后的工作,而萧闯则负责应酬,裴庆华是萧闯的军师,两个人一个人主外,一个人主内,让公司慢慢的成立了起来。在公司有了起色之后,裴庆华也终于改变了家人的生活,两个人共同成长为了非常优秀的企业家。
相关资讯
专访|马伯庸谈《风起陇西》:一切历史小说都是写给当代读者
但就小说而言,写于2004年的《风起陇西》对他有着特别的意义,这既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在历史缝隙中寻找其他可能性”的一个起点,从此他尝试在真实历史背景下加入悬疑与推理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