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建筑师及其建筑代表作品:行业先驱庄俊
出生于上海,早年求学于敬业学堂、南阳中学和唐山路矿学堂,1910年考取清华学校庚款留学生第二届预备班,官费留美,于伊利诺大学建筑工程系学习,是近代中国赴美留学生中学习建筑专业的第一人。
庄俊于1914年毕业回国,1914-1923年受聘为清华学校驻校建筑师,协助美国建筑师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进行校园建设规划设计。1923-1924年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进修,期间对美国和欧洲的建筑进行了广泛地考察。1925年在上海正式创办庄俊建筑师事务所。作为近代中国建筑师群体的领军人物,庄俊打破了外籍建筑师垄断国内建筑设计业务的局面,留下大量特色鲜明的经典作品。
20世纪初,受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学影响,美国建筑教育以历史与美术为设计基础,重点关注建筑的宏大纪念性和古典构图原理。这对曾经留美学习的庄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其西方古典建筑设计手法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来源:《中国建筑》第一卷第四期,1933
上海金城银行是庄俊在上海的第一件作品,曾经是上海最著名的银行大楼之一,也是中国人开设的银行建筑中最讲究的一座。
大楼由金城银行自行投资,华商申泰营造厂承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925-1926年建造。
整个建筑立面庄重对称,采用折衷的新古典主义手法。正立面朝西,以六根方柱将立面分为三部分,并形成凹凸的墙面效果。外立面三段式构图,柱式不再作为构图中心,仅在主入口设一对多立克式柱和一对半壁柱作为装饰,十分简洁。大楼外墙用苏州产的花岗岩砌筑,显得古典庄重。门楣上用变形的巴洛克式卷涡作为装饰。底层大厅高两层,内部用意大利大理石装饰,柱头、井格梁天花、窗口、楼梯等部位装饰相当华丽。
在平面布置上,将银行营业部分及办公室临江西路布置,而将不需要光线的库房和楼梯等放在中间。会客室室内设计采用中国传统风格。楼上四层出租作为写字间。建筑所用的设备都十分精良。
这座精美的建筑现为交通银行上海分行使用。
来源:《中国建筑》第一卷第四期,1933
来源:《经典黄浦》(2007年)
装饰艺术(Art Deco)一词起源于20世纪初的法国舞台艺术,1920-1930年传播至美国后,以摩天楼为代表的美国式装饰艺术建筑发展兴盛,成为摩登和现代的典型意象。由于装饰艺术派建筑既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又具有丰富的装饰,因此受到广泛的喜好。作为近代上海1920年代末及1930年代新建筑的主流,装饰艺术派建筑构成上海城市的重要风貌。
历史照片来源:《中国建筑》第一卷第一期,1933
由庄俊设计的原四行储蓄会虹口分行大楼又称虹口公寓,现仍作为公寓使用,装饰艺术派风格。
建筑为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底层和二层为四行储蓄会虹口分行的营业部,三层至六层为公寓,七层为俱乐部。
建筑立面均衡对称,窗间墙作简洁的竖向线条,二层以上褐色泰山面砖饰面,入口处用大面积的浅色石材装饰,顶层拱形门洞出挑弧形阳台,门洞拱心石与竖线条折线形女儿墙结合,配合窗间竖线条顶端几何化的棕榈叶装饰,摩登而精致。
四行大楼外立面细部(左右滑动查看)
1930年代,重视功能、强调建筑合理性与经济性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传入中国。1935年11月,庄俊在《中国建筑》发表题为《建筑之式样》的文章,主张功能主义和现代化,推崇“能普及又切实用”“……不过于此可得而断言者务求合理而已。凡建筑之合乎天时,地利,政治,社会,宗教,经济者,即是合理。”
来源:《中国建筑》第三卷第五期,1935
原私立妇孺医院,由医学博士孙克基筹建。孙克基游历英美法德奥荷比诸国,考察医院建筑,深感当时医院建筑设计与实际诊疗思路脱节,与推崇“合理适用”的建筑师庄俊一拍即合,以使用逻辑为基础进行整体构思,综合考虑功能分区、流线、安全、卫生、设备、材料等因素,设计建造该医院。建筑为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由长记营造厂承建,1935年竣工。
建筑设计完全从功能出发进行布局,底层中央门厅两侧一边是门诊、检查室、化验室及药房等,一边则是厨房、餐室、洗衣房、锅炉房等辅助用房;二、三层全部为病房;四层一侧为病房,一侧为手术室、分娩室、消毒室及婴儿室等。
立面底层外墙采用芝麻石饰面,二层以上贴泰山面砖。立面的处理强调水平向,造型完全摒弃装饰而表现出简洁实用的“国际式”风格。
来源:《中国建筑》第三卷第五期,1935
为提高国人对建筑师职业的认知、认同,推动行业发展,庄俊与吕彦直、张光圻、范文照、巫振英等于1927年成立中国建筑师职业团体“上海建筑师学会”(次年改为“中国建筑师学会”)。学会创办专业期刊《中国建筑》,对推动建筑学术研究、扩大行业影响具有积极作用。
1949年10月,庄俊关闭事务所,联合一批建筑技术人员共50人赴北京参加首都建设工作,被任命为交通部华北建筑工程公司总建筑师。1953年成立建筑工程部后,该公司改组为“中央建筑设计院”(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前身),庄俊任总工程师兼技术研究室主任。1954年回到上海,调任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华东建筑设计院前身),直至1958年退休。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海上华章——近代中国建筑师在上海》,部分图片内容来源于乐游上海、虹口往事、上海长宁商务微信公众号。
供稿:市历保中心、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
原标题:《【城市印象】近代中国建筑师及其建筑代表作品:行业先驱庄俊》

近代中国建筑师及其建筑代表作品:董大酉与古典主义复兴
1843年,上海作为第一批“五口通商”之一的口岸正式开埠。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工程教育还处于落后的状态,只有部分在上海的外国工程师和传教士开始了一些零星的现代化建设。因此,上海始终缺乏统一合理的城市规划,城市格局呈现局部有序而整体无序的特点。1920年起,随着中国留学生从海外学成归来,他们带着满腔的热忱和先进的建筑理念,纷纷在上海设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
20世纪20年代,上海市在今天的杨浦区内规划了新的城市中心。这一计划包括区域的选址、道路系统、详细分区规划和行政区规划与建设等。区域内包括政府大楼、各部门办公楼以及运动场、图书馆、博物馆、医院、公园等项目。当时的上海市政府聘请一位年仅31岁的建筑师来担任市中心区域建设的“主帅”,这位年青有为的建筑师,便是后来与梁思成齐名,被中国建筑业奉为“北梁南董”的董大酉。
1922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现清华大学)。同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建筑科学习,获硕士学位。1928年回国后,开办董大酉建筑师事务所,设计作品遍布上海、南京、西安、天津等城市。董大酉是中国最早的工程师学会会员,曾任中国建筑师学会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等重要职务。
在设计这一全新规划的区域时,董大酉展现了他深厚的建筑学功底和独到的设计理念,他不仅参考了华盛顿特区的城市布局,设计了大片的规整草坪,还亲自主持设计了一系列重要建筑,如:现上海体育大学办公楼、现杨浦区图书馆、现长海医院影像楼、现江湾体育场等,这些建筑至今仍是上海城市历史中的重要遗产。
当时的城市中心规划设计图,源自《中国建筑》第一卷,第六期
推荐路线:长海医院影像楼→上海体育大学办公楼→杨浦区图书馆→江湾体育中心
仿古的“宫殿式”、折中的“混合式”
长海医院影像楼于1935年建成,坐东面西,与现杨浦区图书馆相对,形式也基本相似,造型仿北京城的鼓楼,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该楼的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重檐歇山黄色琉璃瓦顶,四周平台用仿石望柱栏杆围护,外墙用人造石砌筑。两侧高2层,仅底层开窗,顶部用玻璃顶棚采光。长海医院影像楼的内部装潢也与外观风格一致,楼内中央至塔楼梁枋、天花均有大量结合了北京故宫和江南格调图样的花草纹彩绘,为旋子彩画中等级最高的金线大点金,显得富丽堂皇。
长海医院影像楼与杨浦区图书馆是一对“双子楼”,同期施工,建筑平面都呈“工”字形,属于混合式古典复兴建筑。两栋建筑的外观和形态大体相仿,都在两层平顶楼房的新式建筑上,中间局部突起3层门楼。用庄严的黄琉璃重檐歇山顶辅以华丽的装饰性斗拱,四周平台环绕中式石栏杆,集中地展示中国传统风格。这两幢建筑突破中国古典建筑的三段式构成,建筑形体由功能确定,是对“宫殿式”做法的一种改良。
杨浦区图书馆始建于1934年8月,有沪上“小故宫”的美誉,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这是一座安置在古城楼式建筑内的图书馆,坐西朝东,整体建筑仿北京钟楼样式建造,将新古典主义的构图手法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有机结合。庄重大气的裙楼上,门楼飞檐大顶,梁柱斗拱,浓墨重彩,上方黄色琉璃瓦是图书馆最为显著的标志,门楼屋顶为古典重檐歇山式,上部点缀着吻兽饰件,整栋建筑雕梁画栋、重檐歇山、琉璃瓦顶、天花彩画,极具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华贵气息。在民族风貌外表下,内部设施则力求现代化,电梯、卫生与消防设备等一应俱全。
门楼是整栋建筑中最出彩和吸引人眼球的地方,屋檐之下金碧红绿的彩绘,让上方黄色琉璃屋顶与下方朱红门窗之间有了转换与过渡,让建筑形象更显辉煌绚丽。门楼外围,有石栏杆、装饰斗拱、彩绘、琉璃瓦等,垫拱板上的“退晕三宝珠”火焰、如意宝瓶彩绘、护栏上的云纹图案等体现了传统吉祥的寓意和古典意境之美。二楼的目录室借鉴西方建筑设计了顶部采光天窗,天窗之下架设彩绘梁枋,抬头之际,小格窗框外的风景也别有韵致。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1933年10月正式落成,又名“绿瓦大楼”,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和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目前是上海体育学院的办公楼“绿瓦大楼”。
这一建筑是当时新城市中心区域中最先建成的一栋,位于这一区域的中轴线上,是中国古典复兴设计手法的经典实例。
上海体育大学办公楼是仿古的宫殿式建筑,主体建筑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观造型上,大楼采用“涂彩飞檐梁柱式”。建筑东西长93米,中部为主楼,为歇山顶、绿色琉璃瓦屋面,两侧屋面为庑殿顶。其纵向也采用的三段式构图,底层处理成仿石的基座;二、三层处理成木构柱枋形式;顶部为大屋顶,檐下斗拱仿清式做法。外立面和室内细部装饰,如屋脊、仙人走兽、斗拱、雀替、梁枋彩画、门、窗、格扇、栏杆等,均仿清官式做法。
江湾体育场由运动场、体育馆、游泳池三大建筑构成,占地300亩,于1935年建成,是当时远东地区设备最完全,也是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场,可容纳6万名观众。2023年2月,江湾体育场入选“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推介项目名录。
江湾体育场整体呈椭圆形,整栋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其外墙为中国古典红砖清水墙,连绵如城墙一般,另有120个通向看台的罗马式拱券形门洞。墙面除了清水红砖外,还使用了看似大块白色岩石的“斩假石”装饰面,这种装饰手法因首创于沪,又称“上海石”。
主体建筑运动场看台两侧司令台设计成三孔券门牌楼式建筑,由三座高八米的拱形大门进入大厅,再由六座拱门进入内厅,红地砖、黄粉墙、宫灯、花窗凸显民国时期的特色,顶部左右两端各设古铜色金属大鼎一只。游泳池为露天标准游泳池,由人造汉白石筑成。
江湾体育场的建筑风格是中西合璧的典范,它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如飞檐翘角、红砖墙、拱形门洞,又有西方现代建筑的特点,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大跨度屋顶。体育场的设计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在中华民族意识日益觉醒的时代背景下,近代中国建筑师们深刻认识到,传承与创新是推动建筑文化发展的双轮驱动力。这一认识促使建筑师们积极探索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元素,既保留中国古典建筑的精髓,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古典主义复兴风格的建筑便是当时在这一思潮下应运而生的主流选择,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成为了建筑师们表达连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设计理念的重要探索与实践。
*本文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杨浦区图书馆、《中国建筑》图书、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官网。
原标题:《【城市印象】近代中国建筑师及其建筑代表作品:董大酉与古典主义复兴》
《中国近现代名家大红袍画集》
《中国近现代名家大红袍画集》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首次以合作方式由台湾锦绣出资,在台湾以繁体字出版,面向全世界发行;在大陆以简体出版,面向中国大陆发行;首次以高规格、高品质先后出版了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张大千、溥心畲、林风眠、潘天寿、李苦禅、朱屺瞻、傅抱石、李可染、关山月、蒋兆和、吴冠中、黄胄、吴作人、黄秋园、石鲁20位艺术家专辑。自此开启了“大红袍”系列出版。尔后相继收入郭味蕖、白雪石、梁树年、钱松喦、杨善深、黄君璧、亚明、何海霞、马晋、于希宁、宋文治、黄永玉、任率英、董寿平、汪慎生等。在中国画界影响很大!
“”是我们编辑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书法集》《中国当代名家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油画集》几套大型系列画集的别称。这几套画集以庄重的“中国红”烫金书函为装帧风貌,以宏大的选题规模、严整的出版规制及精湛的编印和设计水准,长期以来,持续而系统地推出了近现代至当代中国画坛各时期重要艺术家的代表作品系列,为推动中国艺术的传承、创新、发展做出了贡献,成为公认的具有影响力的图书品牌。
久而久之,它们被画界和出版社约定俗成美誉为“大红袍”作为画集出版方的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是专业出版画册的全国优秀出版社自建国以来美术界有很高的影响力;长期以来,策划、编辑制作了众多国内大师级的书画家专辑受到同行及各界的高度赞誉,在社会上有着良好的口碑,编辑制作了众多国内大师级的书画家专辑受到同行及各界的高度赞誉,在社会上有着良好的口碑,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制作单位之一。
在编辑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造诣深厚、艺术成就已得到美术界公认的当代画家,且本人有强烈愿望申请入选“大红袍”但因年龄条件不够,经学术委员会的多次研究讨论后推出“大红袍”另一选题《中国当代名家画集》后因书画题材不同,推出了《中国近现代名家书法集》《中国近现代名家油画集》。“大红袍”系列是为在美术界享有崇高地位和声望的大师级人物量身定做的一种高规格画集。因其学术性和权威性,长期以来备受美术理论研究者和专业艺术爱好者的推崇。
关于画册的选题,大家认为入选者应该是我国近现代最著名、最有影响的画家、雕塑家,其中包括中国画家、西画家;中国画包括工笔、写意的人物、山水、花鸟等;西画包括油画、版画、素描、速写等;应广收不同风格、流派作者及作品,尽量使作品丰富多彩,百花争艳。
画册的内容及顺序为:一、序文:由画家本人或请对该画家及其作品有研究的美术评论家,撰写出画家生平、作品评鉴或创作心得等。二、作品:精选画家各时期不同风格面貌作品,重要作品可加部分图、局部图,作品通常占二百页左右。三、画家常用印章:精选画家常用名章、闲章,并加释文,印章自制或由其他名家制作均有注明。四、画家艺术年表:包括画家出生年月及艺术生平;画家的学艺历程及师承;画家在各时期创作的风貌及成就,以及重要的艺术活动等。年表纪 年为公元与干支纪年对照,以便核对。五、目录:作品以创作年代为序,包括作品名称、创作年份、作品质地、画幅尺寸,以及作品被何处收藏等情况。在全书之前印有画家像。画册采用八开本,用优质进口哑粉纸精印精装。
“大红袍”画集出版后,都会马上在美术界和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反馈回大量的评论信息。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和美术专业书店,只要问询知悉该丛书新书出版,他们都会在第一时间订货,有些书出版不久就脱销并及时再版,赢得了社会和读者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业界的崇高荣誉。
“大红袍”画集有相当一部分是与画家大型个展、画册首发式和学术研讨会同时进行的。这种盛会每次都会得到画家本人或家属、主办单位和画界、理论界的充分肯定和好评,从而带动了出版社与美术界的交流,也扩大了画册的宣传和发行。
相关资讯
近代中国建筑师及其建筑代表作品:董大酉与古典主义复兴
澎湃,澎湃新闻,澎湃新闻网,新闻与思想,澎湃是植根于中国上海的时政思想类互联网平台,以最活跃的原创新闻与最冷静的思想分析为两翼,是互联网技术创新与新闻价值传承的结合体,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