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近代史上,十位中国之父,每一位都是国之脊梁

更新时间: 2025-08-27 19:18:48

阅读人数: 887

本文主题: 中国近代史之父是谁

第十位: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他的祖籍是江西上饶市婺源县人,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在1878年,詹天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自此以后,他全心全意投入铁路建设,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铁路工程专家,负责修建了京津铁路,萍醴铁路,新易铁路,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的美称。

第九位: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是江西省德安县人。由他培养出来的杂交水稻,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八位: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他是辽宁省复县人,是中国近代史上,科研领域的杰出者。完成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从而赢得了中国卫星之父的称号。

第七位:中国核能之父卢鹤绂‌,他是辽宁沈阳人,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主要成就:发现了热离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发明了在质谱仪中测定轻同位素丰度比的时间积分法,提出了最早期的原子核壳模型并首次提出了核半径新的计算公式,为中国的核能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六位: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他是广东揭阳人,出生于广东汕头,是中国近代史上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还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

第五位: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他是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人(今属天津市)。于敏‌是杰出的物理学家,率先开展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同时,于敏还是氢弹研发领域的领军人,是氢弹研发成功的关键人物。

第四位: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他是吉林辽源人。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是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

第三位: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他是浙江杭州人,出生于上海,是近代史上著名的物理学家,还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开创了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两门新兴学科,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位: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出生于浙江绍兴,原籍浙江湖州,是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在核物理研究中获多项重要成果,特别是发现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了科学的解释。

第一位:中国两弹之父邓稼先‌,他是安徽怀宁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为数不多在原子弹与氢弹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领导完成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关键性难题。

近代史上,十位中国之父,每一位都是国之脊梁

国父孙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国家的统一

编者注:本文原载于中国台湾网,时间:2006年7月11日,转载仅为提供资料。

国父孙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国家的统一。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之际发表宣言,他在宣言中坚定地提出“领土统一”。尔后,他全力“竭志尽诚,以救民国,破除障碍,促成统一,巩固共和基础”。

他大声疾呼:“中国人民再也不能容忍别人瓜分自己的国家,他们希望统一,成为一个强大的和不可动摇的民族”。中山先生以政治家的睿智眼光看到:中华开国五千年以来,虽然分分合合,但分是短暂的,中国历史的大趋势是“大一统”,也就是“国土统一已千年,中间虽有离析分崩之势,然为时不久,合而为一”。中山先生看清了中国历史上兴衰治乱与国家分合之间的关系,他认定只有统一,中国才会出现真正的盛世,而国土分裂必定造成社会动乱。有鉴于此,中山先生将实现中国之统一当作“头等大事”,视为“根本要图”。他认为统一与否是国之大体,切实关系到“中国存亡”和“长治久安”。他剀切陈词:“统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有可言,财政、实业、教育诸端始获次第为理,国民意志方与以自由发舒”。中山先生体认到,以中国的土地和人民、物产等条件,一旦统一,必将形成对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无可比拟的推进力量。他认为:“若能合为一气,一致进行,排除障碍,统一中国,将来定可为世界一等强国”。他指出:“近来志士都怕外人瓜分中国,兄弟的见解却是两样。外人断不能瓜分中国,只怕中国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中山先生这些深湛见解,今日读之思之,言犹在耳,告诫之疾,启迪之深,足以为国人座右铭,不可或忘!

1922年11月,孙中山先生撰写下《中华民国建设之基础》。在这篇今日捧读犹如空谷足音的专论中,中山先生对于当时浊水涛涛的“联省自治”运动进行了深入分析和严辞批驳。他对于那些分裂中国的言论,一概斥之为“卑劣之言”;把阻挠祖国统一的政客定格为“中国之仇敌”。他正气凛然地指出:“提倡分裂中国的人,一定是野心家”。中山先生坚定地主张,统一就是一统,就是要名实相副地真正统一。他还在《孙逸仙宣言》中一针见血地讲:“联邦制将起离心力的作用,它最终只能导致我国分裂成为许多小国家,让无原则的猜忌和敌视来决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它过去遇到了许多破坏的力量。而联邦制则必将破坏这种意识”。这一番话语多么发人警醒啊!

我们今日研究国父孙中山先生关于中国和平统一的深刻主张,得知其来源于对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分更有合,总趋向是朝向规模更大、层次更高的“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认知,来源于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和“以和为贵”等良知思想的高度认同。他反复重申:“欲得真正统一尚须大家奋斗。今后奋斗之器,不以枪而以笔”。所以他坚决反对“兄弟阋于墙”,反对“中国人打中国人”。他严正提出:“谋国之道,苟非变出非常,万不得已,不宜轻假兵戎,重为民困”。中山先生一生不遗余力地争取“和平、奋斗、救中国”,身体力行并始终呼吁全国各派别和各方面的力量“以和平方法促成统一”,并多次向全国各界民众宣示,自己一定“尽心竭力以敦促和平统一之进行”。(本文章中所引用孙中山先生的语录,均出自《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中山先生一贯认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性中积淀着祖国统一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国家统一则中华振兴,民族和睦则祖国进步。这种体认和诉求,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所形成的永恒力量之所在。在博大精深且极具包容性的中华文化的感召驱策下,自古以来中国人无论产生多么巨大的政见歧异,总能找到“中华一统”的共识;在民族关键的转捩处,全国人民总会团结起来共赴国需;任何内外势力妄图分裂中华民族的行径,到头来一定以失败而告终。基于此,中山先生在世时,对于被万恶的日本强盗霸占的祖国宝岛和血浓于水的台湾同胞无限关切,他曾三次莅临台湾,还有一次过境宝岛。直到临终之际,还念念不忘从日寇手中光复台湾。1925年3月12日,国父病逝。台湾同胞怀着极大的悲恸,于3月24日举行追悼会。“台湾新文学之父”赖和先生痛悼国父曰:“先生的精神永嵌入在四万万人各个儿的脑中,便这天宇崩、地宙拆、海扩流、山爆裂、永纫重归、万有毁绝,我先生的精神亦共此世间永远的不灭”。

新华走笔丨周润健:梁启超的“育儿经”

仲夏时节,绿树成荫,蝉的鸣叫一声高过一声。

午后,走出天津地铁二号线的建国道意风区站,沿着民族路闲庭信步,没走多远,两栋并排而立的白色小二层楼出现在面前,虽然外观不是很惊艳,但浅灰色外墙上一块匾额上书“梁启超纪念馆”提醒我,此行的目的地到了。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师。他的《少年中国说》至今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发愤图强、振兴中华。

游客准备进入天津梁启超纪念馆“饮冰室”书斋参观。图片均为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梁启超纪念馆由梁启超旧居和“饮冰室”书斋以及附属建筑组成。我走进纪念馆,不大的院落中央,竖立着一尊梁启超铜坐像。先生左手放于椅子扶手,右手紧握一卷书卷,目光深邃而坚毅,瞬间让人感受到先生的拳拳爱国之心。

梁启超旧居,建于1914年。旧居入口两侧,几棵石榴树亭亭玉立,一个个红彤彤的石榴挂在枝头,煞是好看。我拾级而上,走进旧居,梁启超的传奇人生和近代历史风云,如同一幅鲜活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这是在天津梁启超纪念馆“饮冰室”书斋内拍摄的展品陈列。

旧居一楼右侧为梁启超的书房。梁启超自1915年举家迁居天津后,此房间便作为书房,直至1924年“饮冰室”书斋落成。在这间书房里,梁启超起草了著名的讨袁檄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并与蔡锷多次密商反袁大计。书房内,立着两尊逼真蜡像,是梁启超和蔡锷一起商讨“护国运动”的情形。

沿着木质楼梯往上走,我来到二楼。这里开辟了8间展室,分为勤学苦读的“神童”、戊戌变法的主将、君主立宪的鼓吹者、反袁护国的组织者、享誉中华的学术巨擘和满门俊秀6个单元,通过大量文物、文献、照片,梳理了梁启超一生不变的家国情怀。看着这些展品,我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激荡。

剥离掉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等社会身份,梁启超还是一位合格的丈夫、一位通情达理的父亲。

梁启超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堪称典范,他既尊重子女对生活、专业的选择,又注意引导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因材施教。梁启超有一个大家庭,9个儿女均学有所成,且品德高尚。其科学而独到的教育方式值得今人好好体悟。

在“满门俊秀”展室,我驻足良久,细细观摩。这里不仅有梁启超9个子女的生平介绍,也有孩子们与母亲的生活照片,以及梁启超写给儿女的几封家书。

梁启超一生所写家书数量巨大,从家书中可以看到他对国家的爱,也可以看到他对儿女的爱。梁启超写给儿女的家书有400余封,内容包括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家务琐事、人际往来,到重大的人生变故与关键节点的人生选择,一幅家庭生活的长卷跃然纸上。

梁启超与儿女相处,最重要的并不在教导他们“成龙成凤”,而在于对他们的爱。在家书中他曾说过:“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他的家书,正如他的文章一样,“笔锋常带情感”。

从一封封有温度的家书中,可以看到梁启超对儿女的慈爱与关心,他会在家书里直白地称儿女们为“小白鼻”“宝贝”“baby”,同儿女们谈国家大事、人生理想、恋爱交友,像极了一位知心朋友。

在我们今天很多人还羞于向家人流露情感的时候,一个多世纪前的梁启超却从不吝于情感的表达,也不摆出父亲的架子。他给儿女们起外号、写打油诗,为他们上课、批改作业,带着他们四处玩耍,记下他们稚嫩的言语,父子之间全然是一片童心。

梁启超常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就要尽力去做。他并不期待孩子们必然有成就,但期待他们“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他的孩子中,以思成、思永、思礼“一门三院士”知名,但从为国捐躯的思忠、在平凡岗位上做好革命工作的思宁身上,我们同样能看到这种深沉的光辉。

没有成文的家规家训,梁启超却用言传身教,将一生不变的家国情怀,融入了几代梁氏后人的血脉。在梁启超的心中,爱国,高于一切。他常教育子女把个人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报效祖国。梁启超9个子女中7个留学海外,全都学成归国,报效国家,体现了爱国家风的良好传承。

讲解员在天津梁启超纪念馆“饮冰室”书斋内为游客提供免费讲解服务。

梁思礼晚年时曾感慨道:“从小父亲就给我们讲爱国故事,要我们长大后‘爱国如家’,因此我们都传承了父亲的爱国基因。”

“兴趣比学习重要、快乐比成绩重要、人品比学识重要”,这是梁启超的为父之道,也是他的“育儿经”,更是他的教育智慧。时至今日,这一教育理念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参观完旧居后,我继续探寻,来到旁边的“饮冰室”书斋。这是梁启超晚年办公、生活的地方。“饮冰”一词见于《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欤?”梁启超自谓“内热”,以饮冰自解,意在表达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焦灼之情。卧室、西餐厅、棋牌室、客房……对比于旧居部分的家国情怀,这里多了许多生活气息,也让我对梁启超这位一心为国的思想家有了更深的了解。

徜徉在书斋里,我感慨良多。不论是变法斗士,还是学术巨擘,梁启超的一生是传奇的,是热血的,也是温情的,值得我们好好“读懂”他。

走出书斋,来到院中,骄阳依旧似火。阳光下,旧居两侧石榴树的果实红艳艳,散发出宝石般的光彩。不时有小情侣、老夫妻、一家三口进出旧居,我相信,他们和我一样,不虚此行,都会被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所打动,都会在心中播撒下一颗家国情怀的种子。(作者:周润健)

标签: 中国近代史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