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哪两本中国书籍影响了整个日本近代史?

更新时间: 2025-08-27 19:18:49

阅读人数: 568

本文主题: 中国近代史书籍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有着数千年深厚的交往渊源,中国也长期以来是日本的学习对象。

但随着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国力衰败,沦为列强宰割的对象,而日本则蒸蒸日上,跻身强国之列。同为东亚国家,中日为什么会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这成为许多仁人志士近代以来一再追问的问题。

两本书在两国间的不同际遇,已经给人们提供了答案。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同样,以日本为鉴,可以知进退。在这个意义上,读懂了日本,也就读懂了中国。

1851年,中国商船将一本中国书带到了闭关锁国的日本。当时日本实行严格的进口审查,这本书由于含有涉及天主教的违禁文字而被查收上缴。不过,它没有被焚毁,也没有被束之高阁,而是被送到官方机构,供那些关心世界形势的幕府重臣研读。

这本书就是魏源编写的 《海国图志》 。亲身经历了鸦片战争的魏源深感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急需了解世界。于是他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为基础,从1841年开始广泛收集资料穷数年之力,编写成《海国图志》50卷刊刻面世。

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它摒弃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向中国人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和地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以及全新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魏源在该书序言里写道,“是书何以作? 曰 : 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在中国近代史上, 这是第一次提出“向西方学习”的新课题,魏源也因此被誉为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海国图志》可谓应运而生。当时清朝在鸦片战争中惨败,正是急需新思想新观念的时代,但是清朝仍然沉酣在“天朝上国”的迷梦里不肯醒来。《海国图志》不仅没有受到重视,反而 因为它辑录“异邦蛮夷”的情况,有违中国固有的学问之道,受到主流社会的攻击和排斥。士大夫认为,这本赞美西方“奇技淫巧”和“政治制度”的著作实属大逆不道,应该坚决封杀,甚至有人主张把它付之一炬。

直到十多年后的1858年,一位名叫王茂荫的官员上书朝廷,建议将《海国图志》刊刻重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是知夷难御非竟无法之可御”。 但是清朝对此不予理睬。《海国图志》一书仅勉强刊刻千余册, 随即销声匿迹。

几乎与此同时,在“黑船”叩开日本国门之后,《海国图志》在日本却成为热门图书。日本的有识之士认为这是一本“有用之书”“天下武夫必读之书”,纷纷加以翻译、训解。 从 1854 — 1856 年仅仅三年时间,日本出版的《海国图志》就有 21 种。由于人们争相购读,《海国图志》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竟然涨了两倍多。

《海国图志》 对日本社会影响巨大。 当时的著名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十分推崇魏源的著作,他的学生吉田松阴在著作里也多次提到读《海国图志》一书的体会。吉田松阴利用《海国图志》提供的世界知识,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政治主张,成为日本维新运动的先驱。后来,吉田松阴开办私塾,以《海国图志》为教材,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中木户孝允、山县有朋、伊藤博文等成为明治维新的元勋,为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做出了巨大贡献。

正如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在《日本现代史》中所说,“幕府末期日本学者文化人等的思想起了革命,倾向开国主义,其契机是读了中国的《海国图志》 ”。 中国学者钱基博也说,“日 本之象山、吉田松阴、西乡隆盛辈,无不得《海国图志》,读之而愤悱焉!攘臂而起,遂以成明治尊攘维新之大业,则源有以发其机也”。

比《海国图志》 稍晚数年,清朝还出现了一本可以帮助国人认识世界的启蒙著作《瀛寰志略》。和只担任过中低级官员的魏源不同,《瀛寰志略》的作者徐继畬是一位“省级”高官,曾任福建布政使,办理过厦门、福州两口岸的通商事宜。在接触英国、美国等国家的传教士、官员和商人的过程中,徐继畬收集了大量关于外部世界的资料,用五年时间完成了10卷本的《瀛寰志略》。

这本书除了介绍地球概貌、各国地理分布、风土人情等,对各国的宗教信仰、历史沿革、政治制度等均有涉猎。它对希腊文明给予了充分肯定,对雅典及古罗马的民主政治十分欣赏,推崇欧美国家“以商为本”的理念及民主政治。显然,此书比《海国图志》更加进步,代表了当时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最高水平。作者希望借此开启民智,引导民众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先进制度,实现强国富民。

当然,作为政府高官,徐继畬深知保守势力强大。在《瀛寰志略》刊刻之时,他本来想把清朝地图放在“亚细亚”之后,但是好友担心这样会招致保守士大夫的抵触,所以建议将清朝地图放在卷首。徐继畬依言而行,可是1849年《瀛寰志略》正式刊行后“即腾谤议”,士大夫群起攻之,指责作者徐继畬“张外夷之气焰,损中国之威灵”“轻信夷书,动辄铺张扬厉”“一意为泰西声势者,轻重失伦,尤伤国体。况以封疆重臣,著书宣示,为域外观,何不检至是耶”……在朝野士大夫愤怒的攻击和谩骂中,这本书被迫停止刊印。

然而,《瀛寰志略》却受到了日本读者的欢迎。日本学者将此书誉为“通知世界之南针”,从1859年就开始翻刻,不断地重印。这本书早于福泽谕吉的《西洋事情》,帮助日本人打开了眼界,对后来的明治维新有启导之功。

19 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国力衰败,沦为列强宰割的对象, 而日本蒸蒸日上,跻身强国之列。同为东亚国家,中日为什么会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这是许多仁人志士一再追问的问题。 其实,《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两本书在两国间的不同遭际,已经给人们提供了答案。

本文选自《国家的启蒙:日本帝国崛起之源》 马国川 著

《国家的启蒙:日本帝国崛起之源》

哪两本中国书籍影响了整个日本近代史?

以史可以为鉴,一本读懂中国历史的书籍

中国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夏朝时期。通过阅读历史,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历程,了解其中的成就和挑战,以及中国今天的状况和未来的前景。今天藏书馆APP跟大家讲讲看什么书可以了解中国历史。

1.《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涵盖了从夏朝到西汉的历史,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精彩的历史故事。

2.《汉书》:东汉班固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主要记述了西汉及其前后的历史。

3.《三国志》:三国时期陈寿所写的一部史书,记录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尤其是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战争和政治斗争。

4.《资治通鉴》:唐朝司马光编写的一部通史,涵盖了自周朝到五代十国的历史,被誉为中国史书的巅峰之作。

5.《古今注》:唐代学者房玄龄编纂的注释史书,对《史记》、《汉书》等古代史书进行了注释和补充,是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

中国历史丑闻和轶事的书籍包括:

1.《清朝野史》:清朝轶事故事集。

2.《开元天宝义史》:通过对名人生平的记述,提供对唐朝的洞察。

3.《万里叶华扁》:明代各种轶事和故事的集合。

4.《青宝雷潮》:清朝第一本野史书,收录社会新闻和事件。

5.《赵忠志》:明代太监所著,供词

1.《资治通鉴》:这部史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通史之一,记录了从周朝到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件。

2.《中国近代史》: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经典著作之一,作者是著名历史学家王恒之。该书系统地介绍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历史进程,包括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民主革命、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等重要事件。

3.《中国现代史纲要》:这是中国大陆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一本重要教材,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的现代史,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共内战等重要事件。

4.《世界近代史》:这是一本介绍世界近代史的著作,由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编写,包括了从欧洲文艺复兴到二战结束的重要事件和历史进程,也涉及了中国的历史。

以上就是关于“历史书单|以史为鉴可以明心智,一本读懂中国历史的书籍”的相关内容介绍,藏书馆APP将在423世界读书日期间推出“阅读马拉松”活动,全赛程为30天,中7天/15天设置阶段奖励,30天设置完赛奖励,完成赛程越长,奖励越高,一起来比一比谁才是最终的黑马。

中国近现代史(蒋廷黻)

中国近现代史不得不讲是一个宏大的选题。在这个巨大的叙事中,人人都想要去停留,思考。我民族所经历的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想把这变局中的,战争、人物、争端、思考、矛盾、失败、谈判、妥协、变化言简意赅写清楚,写通透却绝非易事。蒋廷黻先生的确给了我们一个清楚的近现代史的世界

1、中华民族到了十九世纪就到了一个特殊时期。在此以前,华族虽与外族久已有了关系,但是那些外族都是文化较低的民族。纵使他们入主中原,他们不过利用华族一时的内乱而把政权暂时夺过去。自南宋以后, 我们总以天朝自居“一统无外,万邦来朝,”根本否认有所谓“国际”者存在。到了十九世纪,这个局势就大不同了 ,因为在这个时候到东亚来的英、美、法诸国绝非游牧民族可比。坚持了两千年左右封建帝制的思想与文明,受到了西方全面的冲击与影响,也正是因为这些开启了近现代史的大门。

2、作者带我们先到1840年前后,清王朝与英人贸易的矛盾中去, 文中用多方面的角度,讲述我们与英人,思想、制度、武器、商业、之间的巨大差异。也正式因为这些差异,导致这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在道光年间,我们的通商制度及邦交观念是十九世纪的世界所不能允许的。同时,英国的鸦片买卖也是我们觉得不应该允许的。) 其后,我们还会随着作者的笔法,去了解清王朝当时的困境与局限,你还会了解到,许多事情与失败并未让人们及时幡然醒悟的原因。 这不仅仅只是工厂,技术,洋枪,火炮不及西方,而是认知与制度。

3、 随着战争,割地与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这才令一小部分有识之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奕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人陆续开始自己的运动与改变。他们面对的仍是重重困境,效率低下,积贫积弱,清流遍布,民治未开的大清国。( 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所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中国近代的厄运主要原因,无疑地,是现代化的迟缓。

4、在十七世纪前,中西的关系大部分是间接的:货物的交换及彼此的认识都是由第三者转递与介绍。严格说来,中西各自成一个世界、一个文化系统。自欧亚直接航路发现以后,第三者的阻碍成为不可能。 自十六世纪到现在,世界史的最重要方面之一是东西方的融化,或者我们应该说,是全世界的欧化

5、书的后半部分作者让我们看到了918事变以及日本侵我中华之野心。看到了作者在国联问题上的呼吁。他忠告我们要学习改变的路还太多,万不可轻言大意。 我们现在所做的事业都是新事业,是我民族没有经历过的事业。做或者要做错,不做则永远做不好。这是我民族复兴的先决条件

标签: 中国近代史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