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在瞬息万变的“人类世”里感知世界

更新时间: 2025-09-19 19:50:50

阅读人数: 346

本文主题: 悦听吧听书在线收听

2024-04-15 16:15:39

新华悦听,值得一听。大家好,我是大学生品读人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 。今天和您分享的这本书叫做《人类世:无比矛盾和谐的生命笔记》。

人们在生病的时候,对生活会有很多新感悟,在大病初愈之后,有人会更珍惜生活、注重健康,有人会更努力地去完成自己的梦想,而有人会沉浸在痛苦中无法自拔……2019年底,人类生了一场大病,一场席卷全球的大病,这场病敲醒了一些人,也击倒了一些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类好像显得弱小又无助。

美国作家约翰·格林的这本书里就探索了人类力量中蕴含的矛盾性,这种矛盾在于我们的力量好像过于强大却又不够强大。因为我们有足够的力量去彻底重塑地球的气候和生物圈,甚至可能已经引发了一个新的地质年代“人类世”,却没有足够的力量来选择我们重塑地球的方式;我们也有足够的力量去挣脱这个星球的束缚,甚至能够逃离它的大气层,却没有足够的力量将所爱之人从痛苦中拯救出来。在在这样的矛盾当中,人类该如何维持平衡呢?作者约翰•格林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路,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经历的生活记录下来,写到了动物、微生物,写到了歌曲、电影、游戏,写到了瘟疫、疾病等等,将他的日常生活与“人类世”这个大概念相连接,以关键词写作的形式,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事实结合在一起,写成了这本“生命笔记”。

就拿“泰迪熊”这一章来说吧。说起泰迪熊,我们第一时间会想到它棕色的身体,黑色的眼睛,圆圆的脸,可爱的小鼻子,是很多人最爱的毛绒玩具。而泰迪熊最早是出现在1902年的一幅漫画当中,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手下的狩猎向导把一只熊逼进了死角,总统到来的时候,熊已经被捆在树上,奄奄一息了。但罗斯福拒绝开枪,他觉得这样的行为不够光明磊落,报纸当时就刊登了一幅配文的卡通漫画,来称赞总统高尚的品德,漫画中的熊就被画成了一个无辜的幼崽形象,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看起来非常的楚楚可怜。没想到曾令人类感到恐惧的强大的熊竟然成了如此可爱的形象,其实泰迪熊的存在时刻在提醒着我们,人类的力量到底有多么的强大。对于21世纪的许多大型动物来说,他们的生存取决于我们的智慧和同情心,它们要不就对人类有用、要不就要长得可爱,最好有一双大眼睛,让人想到孩子。但可爱能拯救一个物种吗?刚刚那个故事里经常被人遗忘的是,罗斯福最后又命令人割开它的喉咙,让它摆脱痛苦。在那天,没有一只熊得救,现在密西西比州只剩下不到五十只熊了。包括北极熊、棕熊,当它们濒临灭绝的时候,人类才发现自己的力量是多么的渺小,竭尽全力可能也没有办法阻止它们消失。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很多日常小生活和“人类世”的大力量碰撞的时刻。跟随着约翰•格林的记录,我们很容易就代入其中,生活在人类世时代,没有冷漠的旁观者,我们每个人都是参与者。读《人类世:无比矛盾和谐的生命笔记》这本书,能够实现对人类生活的回顾,想想我们如何成长,如何建设,如何破坏以及我们如何观察自己。在瞬息万变的“人类世”里,去照料生活,去感知世界,去体悟美好吧!

如果您对这本书感兴趣,欢迎品鉴阅读。

《人类世:无比矛盾和谐的生命笔记》/约翰·格林 著/中译出版社

“人类世”是一个取自地质学的概念。在这一时代,人类对全球生态产生了极为有力的影响,深刻重塑了地球及其生物多样性。 在书中,作者着重阐释了在这一时代,人类的矛盾——作为一个物种,我们既过于强大又不够强大。例如我们有足够的力量从根本上重塑地球的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但不足以选择我们如何重塑它们,我们已经逃离了我们星球的大气层。 但我们的力量不足以拯救我们所爱的人免于痛苦。 通过这些有趣、复杂、细节丰富的文章,把我们的记忆与这个人类世相连接。实现对人类的回顾,我们如何成长、我们如何建设、我们如何破坏以及我们如何观察自己。

在瞬息万变的“人类世”里感知世界

登上看不见的顶峰

2023-12-22 10:00:00

“新华悦听 值得一听”,大家好,这里是《新华悦听》,我是本期主播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看不见的顶峰》中《希拉里台阶》。

那时的风速将近每小时60公里,相当于7级风力。我和夏尔巴向导只能用最简单的单词“go、up、stop”来交流。在狂风呼啸中, 大家的嘴巴被氧气面罩全部盖住,即使这样的单词,也要靠吼才能勉强听见。可是这样的交流对体能的消耗是致命的。我一下子慌神了,感到从未有过的绝望和恐惧,本就站不太稳的双脚不断发抖,怎么办?

在我进退两难、内心慌乱的时候,脑子里突然冒出一句话:“只有不怕死,才有可能活得更好。”我还问自己:“你干啥来了?” 既然选择来挑战,我就要面对各种不确定。我豁出去了,基本上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之后,你会发现你所有的恐惧全都消失了,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继续向上。我问夏尔巴向导还有多久登顶,对方回答,半小时。

我们迎来了登顶珠峰的最后一关:希拉里台阶。这是海拔8790米的一处高12 米近乎垂直的岩壁,这条身处“死亡区”的山脊是登顶的必经之路。因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和尼泊尔夏尔巴人丹增·诺盖1953年首次登上珠峰取道于此而得名。

从希拉里台阶顶端到珠峰,如果没有暴风雪,没有拥堵,通常情况只需要半小时。希拉里台阶是珠穆朗玛峰给所有试图征服它的攀登者摆下的最后一道“拦路虎”——只要能过了这段台阶, 珠穆朗玛峰的峰顶就近在咫尺了。

这条12米高的山脊,远看像一片刀刃,宽度仅有30厘米左右,两边则是上千米的悬崖,通常只能允许一人通过,一些地方甚至只能放下半个脚掌。从人类首次登顶珠峰至今,70年来,有近200位登山者将生命永远留在了希拉里台阶。

到达希拉里台阶的时候,我已经走不动了,冰爪在岩石表面容易打滑,站不稳。我只好蹲下,一只手紧紧抓住路绳,另一只手在前面仔细触摸安全的落脚点,然后再去摸一个点支撑身体, 再把脚迈出去,在这样的反复中,花了近两小时才顺利爬上希拉里台阶。

我记得,在攀爬希拉里台阶期间,后面的夏尔巴向导曾大声对我吼道:“No,No,Stop,Stop。”我赶紧收回了已经迈出去的右脚。下山后我才得知,夏尔巴向导冲我吼的地方,我迈脚的位置有些偏差,一旦跨出去就是2000多米的悬崖,我可能直接坠落2500米,自由落体2分钟,都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回忆人生。

慢慢地,我感觉脚下出现了相对平缓的雪坡,脚下的雪更厚了, 我停下来仔细听了听,感觉周围也更为空旷了,头顶的狂风让我毛骨悚然。根据我以往登山的经验,我觉得离登顶应该不远了。

于是我就叫住前面的夏尔巴向导,我晃了晃手里的路绳,喊道:“hello hello,how long?”夏尔巴向导转身对我说道:“last one。”我又跌跌撞撞向前走了半个多小时。头突然撞在前面夏尔巴向导的背包上,当我在坡地上站稳时,夏尔巴向导转身抱着我说:“张洪,You summit。”

这时候我才确定,我真的登顶了。那一刻,我没有什么情绪,没有兴奋,也没有激动,很平静。在来之前,我模拟过无数次喊什么口号,做什么动作,在真正登顶的这一刻,我把这一切都忘得一干二净了。

我内心一直惦记着,出发前,营地指挥沃吉达·艾迪对我说的那番话:“顶峰不是最终的目标,登顶只是一半路程,你的最终目标是回到大本营。很多人只想着登顶,他们一直使劲往上, 用尽了所有力气,登顶后他们欣喜若狂,也耗尽了最后的力气,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事故都是在登顶之后发生。”

登顶不是目标,回家才是目标。只要你没有回家, 永远记住你还在路上。我心里清楚,更大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夏尔巴向导把我拉到雪坡上的一个小台阶处坐下,在峰顶他给我简单拍了几张照片,还帮我拍了一段视频。

视频中,艳阳高照,冷风呼啸,前人留下的五颜六色的旗帜在洁白的雪地里抖动着,远处的云层在脚底翻涌。我看不见这一切, 但是我让世界看见了我——看见我是如何冲破疲劳和绝望的极限, 以顽强的攀登精神和坚毅的努力,站在了世界之巅,成了亚洲第一位登顶珠峰的盲人。

《看不见的顶峰》记述盲人登山者张洪从出生到登顶珠穆朗玛峰的人生旅程与心路历程,是一部聚焦亲情与梦想、展现力量和温暖的纪实性自传作品。本书分为“接纳失明”“开始登山”“密集筹备”“冲刺与告别”“初见珠峰”“下山以后”“光环之下”等十个篇章,主要从梦想 、亲情、极限运动三个维度展开,讲述作者作为一个健视者在双目失明后,如何通过刻苦训练成功登顶珠峰的经历,表现了作者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

《烟霞里》: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2023-04-03 10:53:11

新华悦听,值得一听。大家好,我是大学生品读人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 。如果把咱们自己的一生写成一本小说,那你希望它是一部喜剧还是一部悲剧?或者说,它就是像一本日记一样,记录着咱们每一个人平凡而独特的一生。今天就向大家推荐这本像日记一样的小说——《烟霞里》。

我为什么说这本小说像日记呢,是因为这部小说的每一个章节,都对应着主人公日渐增长的年龄。就比如说,主人公一岁那就是第一章,两岁就是第二章,这不就是在写日记。“田庄”是这本书的主人公,“田地”的“田”,“庄稼”的“庄”。她是一位女性,当时我也是在这吃了一惊,我本来以为这是一位来自乡下的健硕男青年,这个名字从里到外都能透露出一种上世纪中国乡下特有的朴实和简单。“田庄”在1970年出生于广东省内的一个小村落,父亲在水利局工作,母亲是一名小学老师。主人公的童年属于一个叫做“江城”的地方,这个“江城”就是田庄的爷爷家。在咱们小的时候大家肯定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爸爸妈妈忙,要把小孩儿送到爷爷奶奶家去帮忙看几天。在跟爷爷住的这几年里,爷爷教会了田庄认字和阅读,这让小田庄更加憧憬外面的世界。果然,在1980年,由于爸爸的工作调度,一家人来到了县城里,这在当年的乡里乡亲看起来“田家”可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存在。在县城里小田庄度过了自己的小学和中学时光。到了1995年的时候,田庄也是如愿以偿地来到了大城市——广州,她在这里结识了自己的丈夫,也在这里成功安家,事业上算得上是如鱼得水,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我本以为田庄会愉快地度过自己平凡但幸福的一生,可是在2011年,田庄女士由于心梗,与世长辞,我们的小说也在田庄女士41岁那年戛然而止。

“田庄”的一生经历了很多国家大事,比如说改革开放、再比如说香港回归等等。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1984年,改革开放迎来了关节点,这一年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当时的田庄刚好14岁,早在几年前,其实“改革开放”就已经声声相传、遍及四野了。类似于“改革开放春风起,万丈高楼平地升”这样的口号在各大媒体也是频繁出现。由于这一年对外开放政策的支持,恰巧田庄家所在的广东省又是第一批的试点城市,于是,大量的进口产品出现在了平民百姓的生活中。小田庄家里也是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年家里出现了彩电、出现了洗衣机,甚至有点“野心”的爸爸还想买一台“万家乐”热水器,彻底摆脱洗澡次次都要去公共澡堂的烦恼。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会发现,这里面主人公经历的历史大事我们都知道,但是再从“田庄”的视角看一遍发生过的历史又是一种全新的体验。田庄,她就是一个再小不过再平凡不过的人了,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对生活的见解,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每一个人又是那样注定的不平凡。读完这本书,你会惊喜的发现,你的人生是一部精彩的小说,一部自己是主角的电视剧。当然了,你更会发现,看似遥不可及的国家大事其实就在你我身边。

如果您对这本书感兴趣,欢迎品鉴阅读。

《烟霞里》/魏微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烟霞里》是作家魏微酝酿多年的长篇小说,它以时间为经线,以主人公田庄的经历为纬线,用编年体的方式,逐年检视和回顾了一个女人繁茂又寂静的匆匆一生。田庄出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小山村,然后读书,上班,结婚,生子,于2011年故去于广州。由此,田庄个体的生命经由这些体验与她所走过的历史时间和历史事件完全融合为一体,成为一个小小的博物馆,这里面有时代声音的回旋,有人们内心沟壑的纵横,也有各式人物命运的漂泊和浮沉,更有默默见证了所有这一切的街道、建筑和风俗。作者魏微平静又深情地将所有这些滔滔的浪,灌注在田庄的生命历程中,灌注在小说的情节中。于是,小说在吞咽咀嚼这些资源之后,成长为它自己,并且敞开大门,告知它与读者之间的关系:《烟霞里》有你,有我,有我们的来处。

标签: 希拉里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