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武术中的“化劲”的真实含义,并不是单指暗劲到达顶峰这么简单

更新时间: 2025-09-22 17:45:00

阅读人数: 237

本文主题: 明劲暗劲化劲抱丹的国术小说

武术中有“明劲,内劲,化劲”的说法,这里浅谈下化劲的内涵,化劲并不是单指暗劲达到顶锋这么的简单。

在武功中,化劲有很多重的意思,一个是变化的意思,比如太极拳的揽雀尾一式,在宗风太极中,初学者是挤式后捋回胸前,而后下按小腹再前行按出,这在传统功夫中叫做“正式”或“原式”。

“正式”或“原式”是适合每个人学习的功夫,每个正宗的传人在传承功夫的时候都要按这个标准去教学,而不是按自我的习惯去传授,这样才能保证宗风不致有失。

而在功夫有成后,随着功力的提升,自然的会在捋回胸前,直接挤按前出,这就是“化式”。

“化式”是体内真气达到一定火候后,在“原式”的基础上自行变化,以适应个人修行水平的一种功夫提高的表现形式。

同理,在掤之后捋回腰间小腹侧,在功夫提升以后, 也有可能转化为双缠大捋,此前的捋回腰间小腹侧是以循经为主,养生为要;此时则以缠经为主,技击为宗。

这种化劲是体内内力达到一定水平后,他会推动形体产生变化,以更好的适应气血运行,得到提高锻炼的效率。

总体而言,化式是在掌握基础了,学会架子和式子后,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功夫基础而进行的自然调整,这是最符合自已的架子或架子。但是化式并不是说随便变化的,要符合武功的基本规矩,符合人体气血的运行规律。

第二个意义则是把握,转化的意思。比如说有的人专修静桩之后,不管是太极拳的混元桩,还是形意拳的三体式。

桩功经过每天一次站上两三个小时,持之以恒的修行后,体内真力雄厚,内力在体内循着固定的渠道奔流不息,在行功中感到自己力量很大,但是实际上与人较技时却老是感觉用不出来,很僵硬。

(这种力虽然僵硬,但这是因为他沿着固定的渠道循行,而且力量很大,不容易更改运行渠道的缘故,与未经锻炼的后天死力,僵力不是一回事,他是真力。)

这时就需要动功,也可以说是动桩的修练来化劲,来转化这股力量纳为自已灵活掌握。在不断运动中,这股内劲就可以转化成为自身能够灵活掌控的力量。

在传统的武当功夫中,很多静止的桩功都有对应的动功来化劲,这样他的转化效率会更强,更有针对性,比如猛虎十三窜,比如飞天卧虎桩等。

第三个则是在长期的锻炼后,把内力灵活运化到武技中。比如说太极拳十三势中的按势,有下按,前按,侧按,侧上按,而配合这种按,也有不同的身姿步法。

但是对敌时,你不能死按着套路或式子来打啊,你得灵活运用,把这股力,这种劲给运化开来,随机应变,以求克敌制胜。

总的来说,化劲是包括了“化式”以适合自我行功;动功转化静桩的僵力为活力;以及武技的灵活变化三种功夫。还有一种是功入化境,境与劲同音,因篇幅有限,以后再撰文敘说。

如喜欢此文,敬请关注,点赞,收藏,转发!

武当先天太极拳19代传人 凌霄客

武术中的“化劲”的真实含义,并不是单指暗劲到达顶峰这么简单

传统武术中的明劲、暗劲、化劲详解

1、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2、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要圆通活泼而不可滞。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 3、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种不可改移。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

明劲者,即拳之刚劲也。易骨者,即练精化气,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合,体质不坚,故发明其道。大凡人之初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无不固,纯是先天。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先后不合,阴阳不交,皆是后天血气用事,故血气盛行,正气衰弱,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壮。故昔达摩大师传下易筋洗髓二经,习之以强壮人之身体,还其人之初生本来面目。后宋岳武穆王扩充二经之义,作为三经:易骨、易筋、洗髓也。将三经又制成拳术,发明此经道理之用。

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与古之五禽、八段练法有体而无用者不同矣。因拳术有无穷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阴阳混成,刚柔悉化,无声无臭,虚空灵通之全体。所以有其虚空灵通之全体,方有神化不测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内外一气,动静一源,体用一道,所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也。因人为一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阴阳变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与天地道理相合,身体虚弱,刚戾之气,岂不能易乎?故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强,柔者易之刚,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经者,皆是变化人之气质,以复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劲,练精化气之道也。将人身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规模锻炼,练至于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劲之功尽,易骨之劲全,练精化气之功亦毕矣。

暗劲者,拳中之柔劲也(柔劲与软不同:软中无力,柔非无力也),即练气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练明劲,而后练暗劲,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劲停手,即小周天之沐浴也。暗劲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劲,是将形气神(神即意也)合住,两手往后用力拉回(内中有缩力),其意如拔钢丝。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丝绵;又如两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开之意。

两手或右手往外翻横,左手往里裹劲。或左手往外翻横,右手往里裹劲,如同练鼍形之两手,或是练连环拳之包裹拳。拳经云:“裹者如包裹之不露”。两手往前推劲,如同推有轮之重物,往前推不动之意,又似推动而不动之意。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根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再满足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拳经云:“脚打采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凭后脚蹬”,是后足;“马有迹蹄之功”。皆是言两足之意也。两足进退,明劲暗劲,两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劲则有声,暗劲则无声耳。

化劲者,即练神还虚,亦谓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处,暗劲之终也。丹经云:“阴阳混成,刚柔悉化,谓之丹熟”。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练神还虚,至形神俱杳,与道合真,以至于无声无臭,谓之脱丹矣。拳经谓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谓化劲。练神还虚,洗髓之工毕矣。化劲者,与练划劲不同。明劲暗劲,亦皆有划劲。划劲是两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谓之短劲。如同手往着墙抓去,往下一划,手仍回在自己身上来,故谓之划劲。练化劲者,与前两步功夫之形式无异,所用之劲不同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是此意也。三回者,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即明劲、暗劲、化劲是也。三回者,明、暗、化劲是一式;九转者,九转纯阳也。

化至虚无而还于纯阳,是此理也。所练之时,将手足动作,顺其前两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并非顽空不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运用耳。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神耳。呼吸似有似无,与丹道功夫,阳生至足、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之时呼吸相同。因此,似有而无,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庄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闭气也。用工练去,不要间断,练到至虚,身无其身,心无其心,方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之境。此时能与太虚同体矣。以后练虚合道,能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无可无不可也。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

一文说透形意拳明劲暗劲和化劲

形意拳入门后必练劲,练劲就涉及到明劲、暗劲与化劲,这一点在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中都有提及,但各家的解释有一定区别,对于很多传统武术爱好者来说,明劲暗劲和之后的化劲听起来都特别的高大上,听到一些人侃侃而谈极容易被忽悠,今天我就尽量以简单直接的语言给大家剖析一下形意拳的明劲、暗劲和化劲。

形意拳练习发劲之前必须要过三体式这一关,三体式阶段是对身体架构的重建,以丹田为中心,将上肢和下肢的筋骨打通,这里具体的标准就是形意二十四法,简单来说就是以下几项:

1.头部:虚灵顶劲,头颈上顶,一是让头部具备稳定性,二是带动下颌回收保护弱点,三是向上拉伸脊柱,引领全身。

2.肩背:沉肩坠肘让上肢的筋骨和脊柱贴合,胸背撑圆将上肢筋骨横向拔开形成稳定结构。

3.腰胯:胯正肩斜让腰胯和胸椎形成特定角度,即可让纵力与横力顺畅转化,又可以减少胸肋部弱点暴露面积。

4.腿膝:腿部筋骨撑拉,带动膝盖曲挺,膝盖内侧大筋挑起,(此时膝盖受力极少,所以三体式是可以强化膝盖的,站伤的都是不得窍要)

所谓明劲,就是明明白白的劲,一打出来别人就知道你的劲怎么来的,头顶、催肩肘、丹田翻转、腰胯拧转、足蹬踩均要一气呵成,全身各处筋骨有一个由松到紧再到松的过程,这里的松为相对概念,是指三体式静态下筋骨微微撑开适合发力的状态。

发出明劲的瞬间,筋骨由微微撑开的松突然拉撑至极限的紧,完成打击后筋骨再回弹至微微撑开的初始态,这个发力的过程迅速猛烈,如拉弓放箭,筋骨是弓弦,手臂就是箭。

明劲就是把动线上能用上的筋骨全部撑至极限,通过三体式训练出的结构,将全身的筋骨力集中到一起完成进攻,明劲的关键就是每一动都要全身筋骨用上,才能爆发最强的力量。

与明劲相对的,暗劲就是藏在暗里的劲,明劲打出时身体动作迅速猛烈,而暗劲从外面看不出来,手可能就是缓缓的伸出但筋骨已全部拉紧,与明劲的松紧松的节奏不同,暗劲的节奏是小紧、大紧、小紧,筋骨一直是拉伸状态,虽然不及明劲爆发时的极限,但要一直维持撑展拉紧的状态,根据筋骨撑展的程度再做发力变化。

暗劲的动作虽然看起来速度不快,但全身筋骨崩起,具备了极强的横力,一与对手接触就能影响对方的动作。

从上面的解释大家也能推想出来,在实际运用时,明劲主要用于进攻,能输出最大的力量和速度,快速完成重击,而暗劲主要用于裹顾防控,能有效的格挡对手的攻击,近身能施加擒拿控制。

而在更加融合了明劲与暗劲之后,就产生了第三种劲:化劲,所谓化劲,就是明暗劲已经能熟练转换,明劲打出后不再收回,直接维持暗劲压制;暗劲裹顾防守时突然发明劲,贴身完成重击。

此时攻守节奏千变万化,对手完全琢磨不透,此为化劲。

明暗化劲根据筋骨状态对形意拳的技击过程进行了高度概括的描述,也间接阐述了形意拳技击的风格及入手顺序,可以说明暗劲并无高下之分,明劲要打的惊天动地,暗劲也要打的风过无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标签: 太极拳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