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现实主义的先声
风格流行的同时,在法国还出现了一些
勒南兄弟出生于莱昂,成名于巴黎。他们的作品主要有:《割草归来》、《铁匠铺》、《农家室内》、《卖牛奶妇的一家》、《幸福家庭》。
勒南兄弟《酒神与阿利阿德尼》1635年
,最年长,是勒南兄弟画室的领袖。
但就艺术史家所指定的不同作者的作品看,安东尼的作品还显得不够成熟,不仅人物类型化,缺少个性,而且笔法笨拙犹豫、构图散漫、色彩晦暗而无光泽。
甚至有人说他还不懂天、地和树木的基本画法,表现出粗糙和工匠化的倾向。
,他在三兄弟中成就最大,最为驰名,早年可能到过意大利,受到
他是三兄弟中最具有艺术才能的一位,作品力图接近现实和自然,画中以灰色为主的亮调和谐,是该时期法国最出色和最富独创性的画家之一。
,即使在他处理宗教和深化题材时,也把这种画的背景加上世俗的生活环境,并且也只有路易将风景引进了自己的绘画。
勒南兄弟《幸福的家庭》1642年
的作品和两位哥哥的作品略有不同,风格较为华丽,运笔流畅灵活,有的美术史家把他称作为“良好社会的肖像画家”。
勒南兄弟《风景和一位老太太》1640年
由于他们兄弟3人作画,在画上只签勒南字样,所以后人很难直接把他们的作品区分开。
1629年勒南兄弟迁居巴黎,并开设画室, 专门画表现日常生活的风俗画和肖像画,尤善于描绘农村题材
1648年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成立时,三兄弟同时入选该学院。遗憾的是,同年安托尼亚和路易就相继去世了。
勒南兄弟《胜利的寓言》1635年
勒南三兄弟是法国17世纪上半叶,与宫廷古典主义艺术相对立的画家,是法国卡拉瓦乔主义艺术的杰出代表。
其作品并不跟随当时经典的意大利风格,而是 以深切的人文关怀描绘十七世纪的法国农民生活
的批评家不满意他们的艺术,把他们叫作是
尽管受到诸多责难,可是他们仍然 坚持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并创作出大量朴实、真挚、有着浓郁生活和时代气息的作品
勒南兄弟《国内六孔竖笛演奏者》1640年
虽然他们因父亲是地方宗教裁判所的官员,过着富裕的中产阶级生活,但却对农民题材兴趣浓厚,而且十分熟悉农民的生活和习俗。 作品中表现出的真实性,以至后人把他们看作是“农民画家”
勒南兄弟则笔下的农民,虽然都是生活在极为简陋贫困的状况下,但总显示出质朴纯洁,而略带几分谦卑的感觉。
他们不是那种觉醒后要推翻现实的无产阶级,也不是那种放荡不羁、及时行乐的二流子,而是那种 饱受苦难而又知足安宁的正常生活中的农民
也许正是这一点,勒南兄弟的作品才不仅在盛行古典主义和巴洛克画风的17世纪深受时人的欣赏,并被很好地保存下来,即使在今天仍给人们以启发和感染。
勒南兄弟《国家内部》1642年
人们对他们的创作方法有着不同的看法。一般美术史家认为,勒南兄弟是直接对农民写生来创作的。
但法国美术史家弗朗卡斯泰尔夫妇经过研究后提出了令人惊讶的观点,他们认为 勒南兄弟的作品并不是像洛兰那样深入生活写生所得,而是在画室中创作出来的
他们发现勒南兄弟作品中总是出现锅炉台、桌子、家具等不多的道具,而且人物也总是那么几个,只不过他们在不同的作品中换上不同的服装而变成了不同的角色。
或者换句话说,弗朗卡斯泰尔夫妇想指出的是, 作者所关注的并不是题材,而只是借助某一题材来表达他们真正关注的如何再现现实的方法
其实,如果没有对农民生活的热爱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勒南兄弟是创作不出这种令人牵肠挂肚而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力作的。
勒南兄弟《牛奶卖家家庭》1640年
勒南兄弟的许多作品最终脱离了卡拉瓦乔主义的流行表现方法,而将人物做了户外场景处理。
这与传统古典主义的户外处理大为不同:柔和、自然的光线为画面带来了生气,温暖的阳光下微妙的色彩变化更给人以现代感。
这一切——无论是题材还是光线与色彩——都给19世纪的
17世纪法国本土现实主义画家;
其画作是法国卡拉瓦乔主义艺术的杰出代表;
以深切的人文关怀描绘十七世纪的法国农民生活;

安阳:多彩非遗魅力传承
今年是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开展非遗保护行动20周年。20年来,非遗从一个陌生的外来概念转变为民众熟知的生活用语,其保护工作也成为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生动实践,无数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瑰宝得以流传。近日,记者走访了多位非遗传承人,了解他们关于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故事。
糖画和糖人是用糖做成的画和造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以前,看糖画和糖人艺人制作或者购买糖画、糖人多是在庙会或者集市上,现在的糖画艺人除了走街串巷,也在安阳市商业街开起了门市。当然,靠一门手艺支撑起一家人的生活或者一个门市并非易事,为了糖画和糖人的持续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断创新,根据动漫角色和时代主题创作糖画和糖人。
12月3日,市民赵先生说:“糖画造型生动、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尤其是孩子,他们每次在街上或者庙会上看到有人画糖画,总会站在旁边看半天,还会嚷嚷着买自己喜欢的图案,我的孩子喜欢奥特曼图案的糖画。”
在安阳市仓巷街的一个摊位前,只见糖画艺人手拿勺子,舀起热乎乎的黏稠糖汁,随着缕缕糖丝的飘洒,十几秒钟后,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购买糖画多数是以转盘的形式,也有不少顾客根据自己喜欢的图案“点单”。
糖人传承人马电坤介绍:“老一辈人传承下来的造型比较少,连十二生肖都不全。为了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我不仅完善了十二生肖的造型,还会根据顾客提供的图片进行创作,深受他们喜爱。”
对于许多老安阳人来说,一提起点心,首先想到的就是“锦泰”,比如老安阳人喜爱的蜜三刀、核桃酥、马蹄酥等。在制作传统老式糕点的同时,糕点师傅积极创新,为了积极宣传助推安阳文旅发展,不仅在口味上下功夫,在造型上也进行了创新。
12月4日,河南锦泰誉食品有限公司经理冯超介绍:“公司的彰德锦泰恒品牌于2022年入选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开始以做传统糕点为主,这两年安阳市加大文旅宣传力度,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来安阳旅游,我们就想着把安阳的甲骨文、殷墟和红旗渠等通过糕点传播出去。公司下大力气开发文创产品,也就有了现在的文峰塔、大邑商、牛樽、司母戊鼎、甲骨文等糕点造型。”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口味,彰德锦泰恒糕点新推出桂花糕和玫瑰糕,受到广大顾客欢迎。
一位前来购买糕点的市民说:“我们家经常买这里的点心,走亲访友总会带一份。我比较喜欢玫瑰糕,里面有玫瑰花瓣、核桃仁、花生仁等,一口咬下去,满嘴留香。”
长约1.2米的工作台、小板凳、锤子、弯锥、针锥、钢丝钳、剪刀……这些老物件都是徐亚南的宝贝。
12月3日,记者走进滑县孔氏手工绣鞋第四代传承人徐亚南的文化创意工作室,她正端坐在工作台旁,手中的针锥在“千层底”上轻盈跳跃,麻线如灵动的舞者,在针锥的引导下飞快穿梭。“我母亲是孔氏手工绣鞋的第三代传承人,从小看着她做这些手工艺品,我深深地被吸引了,对这些传统手工艺品非常感兴趣。后来,我跟随母亲学做手工艺品,母亲善于想象、创新,所做的手工艺品样式别致新颖,远近闻名。”徐亚南回忆说。
徐亚南告诉记者,滑县绣鞋制作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且传统布鞋的制作是一个复杂而烦琐的过程。“这是一个技术活儿,也是一个体力活儿。”徐亚南边说边展示着已经纳好的鞋底,密密麻麻的针脚展现了匠人的耐心与细致,也彰显了传统布鞋制作技艺的严苛要求,剪样、纳鞋底、做鞋帮、绣花样等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其中,纳鞋底最能体现手指功夫,每平方厘米要纳81针,一双鞋底大约纳2100针,每一针都要均匀细密,线迹整齐有序,否则会影响鞋的舒适度。如今,布鞋手工制作技艺已成为地方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为了更好地传承手工绣鞋工艺,我们成立了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和文化创意工作室。公司主要采用‘公司+农户’方式,将村里的闲散妇女组织起来手工绣鞋,既传承发展了技艺,又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工作室主要以非遗体验课的方式将非遗知识进行传授,让更多市民了解、体验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徐亚南说。
近年,徐亚南的文化创意工作室在传承的基础上研发出多种款式,从传统的单一款式发展到100多种款式,有成人系列、婴儿系列、绣花系列、室内拖鞋系列,造型美观优雅,个性与品位兼具,传统工艺融入时代元素,古朴典雅又温馨时尚。“作为滑县孔氏手工绣鞋制作技艺的传承者,我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和使命。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并传承这一技艺。”徐亚南说。
剪纸,可以算是最贴近普通人生活的传统技艺。2006年,剪纸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放眼全国,每个地方都有独具鲜明地域个性的特色剪纸,林州市的靳氏剪纸就是。
“从小家里的熏陶使我熟练掌握了传统的刀剪技艺,后来师从李笑白先生,技艺逐渐发展为剪刻结合。”12月4日,见到靳氏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靳林峰时,他正手握剪刀进行创作。一张红纸、一把刻刀和一把剪刀,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纸上,成为永久的记忆。
对于靳林峰来说,年轻时对剪纸只是爱好,直到萌生用剪纸来表现红旗渠的想法。2004年,靳林峰创作出第一幅红旗渠主题作品《青年洞》,从此正式开启了他非遗传承和保护之路。“从第一幅作品面世备受好评到现在已有20年了,靳氏剪纸创新性融入独具林州地域特色的红旗渠文化,使这项技艺焕发了新生。”靳林峰介绍,“2018年,靳氏剪纸被列入林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成为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20年的传承和保护过程中,我摸索出用阴阳结合的技法来表现红旗渠,并创作出上百幅红旗渠主题作品。”
作为一名文旅从业者,靳林峰用自己的匠心和巧手助力安阳文旅产业发展。2020年,他创作的《红旗渠十大工程剪纸册》被评为十佳“安阳礼物”,成为古城安阳的伴手礼,带着祝福走进千家万户。“我们总说非遗改变生活,剪纸艺术一直都最贴近老百姓,这两年我的作品主要围绕反映林州人民生活的现实题材创作,以‘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四部曲为主题,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能给更多人带来精神力量和美的享受。”靳林峰说,“去年,我设立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并将百余幅优秀剪纸作品进行布展并免费参观,让更多人领略剪纸艺术的魅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同样需要推陈出新。今年,我把剪纸作品和陶瓷技艺相结合,开发了茶具和挂盘等文创作品,让剪纸作品能够更长久保存。”靳林峰一边向记者展示一边说,“我还带着好几个徒弟,他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却都满怀对剪纸的热爱。他们会将这项技艺传给更多人,让传统非遗项目焕彩出新。”
为人民奉献精品,让艺术点亮生活
锡剧《涓生之路》剧照。(剧团供图)
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江苏省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巡演暨基层文艺院团优秀剧目展演正在省内掀起一股澎湃的文艺热潮。一个月来,来自江苏各基层院团的20多部剧目,在各个城市间穿梭,所到之处反响热烈。
排练、装台、演出,这一边,文艺工作者忙得不亦乐乎;看戏、追“星”、分享感受,那一边,观众心满意足地享受着文化大餐。这场流动的文艺盛宴,从剧目选择到舞台呈现,每部剧都精心打磨,全方位、多维度描绘出江苏文艺百花齐放、多元发展的生动画卷。跟随这些作品,基层观众仿佛踏上了一场奇妙的文艺之旅,尽情享受艺术带来的欢乐、美好与感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江苏省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巡演,精选出这两年我省各文艺院团创作生产的20台风格各异、个性鲜明的优秀剧目。无论是京剧《骆驼祥子》、青春版《牡丹亭》这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经典剧目,还是锡剧《装台》、淮剧《小镇》、滑稽戏《顾家姆妈》等反映当下生活的现实题材之作,均意蕴丰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
5月29日,刚刚率队参加完“梅花奖”终评的施夏明,马不停蹄地亮相江苏省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巡演暨基层文艺院团优秀剧目展演开幕式现场。昆曲《瞿秋白》这场演出是施夏明的“摘梅”之作,也是他获得梅花奖后的首场演出。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他全情投入,用细腻真挚的表演和不俗的唱功,诠释了中国古典艺术之美,更彰显出江苏文艺工作者的当代传承。江苏省昆剧院于2021年就开始着手创排这部昆剧,几经打磨,无论在剧本、表演及舞美上,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当天舞台上汇聚了五朵“梅花”的全明星阵容,更是让现场观众忍不住感慨:“满台梅花奖,想不出圈都难啊!”
不仅仅是《瞿秋白》,巡演中,一大波红色剧目的轮番亮相,使当下的“我们”跟百年前的革命先贤在同一“场域”中相遇,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京剧《梅园往事》以周恩来在南京谈判的故事为主题,记录了1946年5月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到南京进驻梅园新村,与国民党代表、美国政府代表马歇尔艰难谈判6个月的历史;话剧《雨花台》以雨花英烈事迹为创作素材,讲述了恽代英、冷少农、许包野、施滉等烈士,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守内心信仰,顽强不屈的精神,彰显了信仰的力量;锡剧《涓生之路》将笔触聚焦旧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刻画了以涓生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的沉沦与觉醒,将100年前进步青年的形象再现当下舞台。
“离开美国的帮助,共产党的目标能实现吗?”舞台上,马歇尔抛出质疑,周恩来斩钉截铁地回答:“能,一定!请往前看。”随后,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京剧《梅园往事》中的这一幕,让台下观众热泪盈眶,淮安长荣京剧院的演员贾玉龙动情地说:“《梅园往事》让我们重温了那段峥嵘历史,更是一次触及心灵的思想洗礼,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人格与坚定信仰,引导着我们一路前行。”
这些作品不仅仅再现历史,更呈现出人物丰富而真实的情感世界,传递出强大的精神感召力。
如何以人民为中心,提高舞台艺术作品的水准?巡演舞台上,一部部洋溢着浓烈的泥土气息、生活气息、时代气息的现实题材作品,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江苏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累累硕果。
卧鱼岛,是长江临近出海口处冲积出的一个小岛,话剧《沧桑巨变——我们的卧鱼岛》深情讲述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小岛上的人们从贫困到富裕、从捕鱼人到护鱼人、从破坏长江生态到共同推进长江生态修复、建设美好家园的沧桑巨变的故事。为了让作品更贴近现实,主创团队曾多次赴南通长江沿线采风,采访守岛渔民,深入长江生态修复保护一线进行素材搜集。
在这部话剧巡演时,上海师范大学朱恒夫教授注意到——现场座无虚席,观众的面部表情随着剧情时而严肃忧伤,时而开心快慰,“一部话剧能够如此‘拉扯’观众情绪,没有一个人提前退场,实在太不容易了!”他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部剧的走心,艺术呈现方式新颖,悬念设计巧妙。最重要的是,剧中反映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修复,与人民群众的生活休戚相关,剧中的内容能与他们共情共鸣。
巡演中,一批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作品,展现了江苏大地上自强不息、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物形象。
舞剧《朱自清》以一代文学大家朱自清为题材,生动展现了他为人师的认真、为人子的孝敬、为人夫的体贴、为人父的慈爱、为人友的真诚,用他高尚的人格、具有英雄气概的民族精神诠释“如何做人”;舞剧《歌唱祖国》讲述王莘先生创作歌曲《歌唱祖国》的传奇故事,让观众在富有时代气息的音乐、舞美氛围中,感受王莘一生的命运起伏;滑稽戏《顾家姆妈》取材于苏州一个真实故事,讲述了一个进城打工的普通保姆在艰难岁月里靠一己之力,抚养一对被抛弃的龙凤胎长大成人的故事。戏中体现出一位普通人身上散发出的人性的良善和道德的光辉,触动了观众心灵深处的情感。
淮剧《小镇》《范公堤》、苏剧《国鼎魂》、扬剧《郑板桥》、滑稽戏《黑皮书记》、锡剧《装台》……一部部精彩的江苏地方戏剧目也乘着巡演“东风”,走向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艺术是点亮生活的一道光,如何让这道光更多地照进人们的生活?江苏省文旅厅通过降低票价等惠民举措,让更多基层群众有机会走进剧场。最高票价仅80元!让很多观众大呼意外,直叹太幸福了!
这次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巡演,不仅在剧目质量上精挑细选,还特别重视艺术评论的引领和审美的引导。通过专家评论、记者快评、大众微评的“组合模式”,多视角多维度地呈现出剧目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专家评论,提供专业、精准的文艺评论,同时也为剧目的进一步提升和优化提供指导意见;记者快评,让更多普通观众了解剧情,加深对艺术创品的认知和体验,提升鉴赏水平;大众微评,让普通观众畅谈观剧感受,院团也能从中更真实地了解观众对于演出的直接感受和反馈。
“舞台艺术和电影不一样,评论是其中重要一环,剧团可以根据专家、观众的意见不断修改,这次巡演增加了评论环节,这对我们戏曲创作来说实在太重要了。”江苏著名编剧袁连成常年创作农村题材现代戏,作为一名基层编剧,他的感受是:“我们往往有生活、有技术,但缺少创作理论,艺术评论找准了基层作者书写的短板。无论是专家评论、记者快评,还是观众微评,每一篇点评都洋溢着智慧与真情,总结经验与不足,能够帮我们不断提高创作水平。”
这次巡演采用“剧场演出+线上演播”的观演模式,剧目在线下演出的同时,通过“水韵江苏”全媒体、我苏网、荔枝网、江苏公共文化云等省级平台进行线上同步直播,线上直播打破了时空限制,极大提升和扩大了作品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有网友表示,直播不仅能看清楚演员的妆容、动作乃至细微的表情,而且不同景别的切换,让观众拥有比剧院现场观剧更丰富的视角,可以全方位体验舞台艺术的魅力。“剧场演出+线上演播”的观演形式,为艺术的推广普及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相关资讯
人民艺起评:剧集市场热闹非凡,现实主义成为主要抓手
当下,影视剧创作加入各种观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元素之后,作为一种与时代语境和社会背景联系最为紧密的艺术类型,现实主义手法再次成为中国影视剧的主导创作方法。以上重新架构叙事表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