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何以失败?刘邦和朱元璋也是起义领袖,结局竟不同
2025-08-05 06:22
中国农民起义颇多,比较有名的比较少。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陈胜、吴广、刘邦等秦末农民大起义;开创大明的朱元璋。这两位是被公认的农民起义胜利者,但黄巢、李自成和张献忠等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为何会失败呢?我们就以李自成为例说说这一问题。 刘邦、朱元璋和李自成、朱元璋在灭亡各自朝代中所面对的敌人分量不同 刘邦和朱元璋之所以成功主要有两点。李自成和黄巢的失败原因正好相反。
一者有没有找别人扛雷。刘邦和朱元璋都是让别人先行,而李自成、黄巢不论为何,基本上针对的都是主力部队。 二者军纪导致有没有群众基础,也就是民心所向问题。 别人抵挡住各式敌人的围攻,自己躲在幕后的人更容易胜利,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原因吧。在没有强大前,送死的事情别人去,硬仗别人打。朱元璋更是绝,把厚黑学-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用成战略学经典,还能被后人夸,也许人性就是如此吧。 李自成其实更像是半个楚霸王,这不是说他能耐多高,而是说他犯了项羽类似的毛病--军纪不行、善杀,项羽的失败更重要的原因是具有"贵族气质",也就是做事情往往光明正大。 无论是刘邦、朱元璋,还是黄巢、李自成对此并不具备。对于李自成、黄巢失败的主要因素军纪问题何以松懈,将作为重点讲述。 两点认识不清,导致军纪松懈 因为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农民军的战斗力如何,导致军纪松懈,是李自成失败的重要原因,攻下北京城更多的不是战斗力问题。 李自成拿下北京城主要是内线帮忙,众多明朝大臣和锦衣卫宦官都主动打开城门。崇祯是败于类似曹髦这样的人,自小养尊处优,社会经验不足和心理折磨导致心理异常敏感多变(脆弱,主要是险恶的皇权争夺),虽然敢于面对但往往选择的道路是错误的。 李自成是在明朝巨大政策错误下,在不断的失败中不断地崛起、壮大的,因此,他的军队的实战能力其实很一般。但他并没有正视这一问题。 因为李自成不能严于律己,导致军纪松懈。俗话说得好"上行下效"。在大敌面前没有认识到明军的实力,以及后金与吴三桂合作的可能。也许在他眼里,明军都是那么战斗力薄弱的人马大明精锐九边部队也是如此,但情况并非如此。 相反,刘邦和朱元璋对此就非常重视。 刘邦进入咸阳后就约法三章,"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可以说,这三章都是比较基础的。做到这三点就可以了,可见问题多么严重。刘邦对手下起义部队的烧杀抢掠问题进行抑制,正是其得到人心的关键所在。 徐达和常遇春功战相当,就是因为常遇春善杀且军纪不严,对于西吴军队的美誉度造成影响。为此,徐达成为武将之首。 军纪松懈的三个客观原因,而且军纪问题必然导致五个问题 老百姓对于谁的部队,其实不是如何在乎。在乎的就是是否秋毫无犯。谁做得好,谁就会得到老百姓的认同和支持,至少不会再造他们的反。 刘邦和朱元璋都对军纪问题进行整顿,但李自成对此并不重视。朱元璋更是如此,其自身在投入起义部队时就遇到过伤害。起义军为了军功,杀百姓冒功的现象比较多。 同时,起义军为啥起义?就是没钱,所以烧杀抢掠几乎成为正常现象。 再加上屠城、屠村是战争中,震慑敌人的一种手段。 有此三点,就说明起义军军纪问题很麻烦。李自成的部队,上至他自己,中到刘宗敏,下到普通军人,无论抢钱还是霸女无恶不作,这就造成起义军没有群众基础; 没有百姓支持,军队战斗力又不行; 军事将领的能力再不行; 还没有打硬仗的经验,起义军的胜利更多的是靠人多、地方军队和明军错误,真正有军事实力的对手并没有遇到; 最后,因为抢夺造成有钱有女人战斗意志薄弱。一打败仗立刻溃散逃跑,或者隐居,或者投降清军或明军残余。 以上五点就是李自成失败的军事主因。其他的原因其实都是军事原因做基础,军事上成功了,其他原因都可以弥补。如果相反就不行了,其他方面都很完美,就是军事上打败了,一切都白搭。 大汉是特例,北宋和南宋一朝代一政权,不可混而谈之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能撑140多年?宦官专政与藩镇的猫鼠游戏 宋朝人快乐吗?阴柔的词、没有武将豪横的年代,一切华而不实

原创盘点元末十大拥兵割据的起义军阀
1. 韩林儿、刘福通的大宋政权 元末红巾军大宋政权一度占有河南、山东,声势浩大,后来被察罕帖木儿击溃后,仍然占据皖北一带。刘福通虽然结局悲惨,但他是终结蒙古人在中国统治的关键人物,红巾军是最重要的反元力量。没有刘福通的红巾军在北方闹得天翻地覆,把蒙元官军打得落花流水,那些北方割据军阀也没机会发家,朱元璋的北伐也不会那么顺利。
此人虽是蒙古人,但最后并不忠于元朝。孛罗帖木儿是当时北方和察罕帖木儿并列的大军阀,两人分割了当时北方的东部,察罕帖木儿在南,孛罗帖木儿在北,他俩和其他割据军阀分别组成孛罗军阀集团和察罕军阀集团,孛罗帖木儿看不起察罕帖木儿的出身,双方经常互相攻打扩充己方的实力。孛罗帖木儿以清君侧的名义占据大都后飞扬跋扈,被顺帝派出刺客暗杀。
察罕帖木儿是个汉化色目人,他的侄子扩廓帖木儿是汉化的蒙古人。察罕帖木儿的能力强悍,打得刘福通大宋政权节节败退。察罕是曹操之类的人物,大肆在北方吞并异己扩充自己的地盘,令朝廷非常不满。察罕死后,扩廓自知实力尚不足叛元,就顺水推舟向元顺帝讲和,顺帝遭受大败,底气不足,也只得答应。朱元璋北伐时,扩廓见自己地盘不保,才行动起来抗明,被杀得大败逃回了草原。
元末南方割据势力就多如牛毛,当时长江中游的陈友谅割据势力是其中最强大的一股,陈友谅堪称乱世之枭雄,手下人才济济。当时南方除了朱元璋,就数陈友谅最有帝王相。后来朱元璋灭陈友谅时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险象环生,朱元璋本人甚至差点丧命。
5. 苏西、浙西、皖东的朱元璋 朱元璋乃乱世之大枭雄,平民白手起家,最终当上皇帝,相当具有励志意义。朱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后自立门户。此时他的实力在诸大咖们中仅位居中下。后在众文士的帮助下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渐趋明确。1356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北伐,结束蒙元在中原的统治。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如果说元末南方陈友谅最强,那张士诚则是最富。苏州、杭州与绍兴这些富得流油的地方都在张士诚手里,江淮盐场也被张士诚控制,可以说张士诚占据了当时中国最精华的地盘。张士诚硬实力也比较强,但张士诚没有太大的进取心,这导致他没有抓住朱元璋攻陈友谅的天赐良机,最后身死国灭。不过张士诚很得吴地百姓民心,这和朱元璋加在江南人民头上的重赋形成鲜明对比。
元末关陇军阀之一,和另一军阀张良弼并列,实力稍强,地盘大致是关中西部和陇西。李思齐是河南罗山县的一名典吏,官位非常低下,但其人一呼百应,组织义兵联合察罕帖木儿围剿红巾军,大获成功,很是给汉人长脸。李思齐因为和察罕帖木儿合作得很愉快,便成为察罕的坚实同盟,共抗孛罗帖木儿。察罕死后,朝廷让扩廓总制天下兵马,李看不起扩廓,便同老冤家张良弼讲和,共拒扩廓。
方国珍海盗出身,是南方起义军中资格最老的,因为他1348年就起兵了,而其他人起兵都是1351年后了。方国珍割据浙东,结束了蒙元政权在浙东的残暴统治,方国珍也做了不少保境安民的好事,是元末浙东人民的福音。可惜方国珍地盘不大,而且胸无大志,只求割据自保,后投降朱元璋得以善终。
明玉珍是元末南方割据势力中除陈友谅、朱元璋外称帝的第三个人。明玉珍占有全川,可惜四川被蒙古攻宋时弄得残破不堪,巴蜀中心成都更是残破不堪。明玉珍的大夏国没有像其他巴蜀政权那样定都成都,而是选择了重庆。明玉珍曾致力开疆拓土,一度攻下云南梁王的都城,但可惜没坚持处,又被梁王打回来了。此后明玉珍基本就割据一方了。明玉珍死后,他的大夏国被朱元璋所灭。
陈友定小商人出身,以讨贼出家,多次抵抗陈友谅对福建的入侵,在福建声势大振。此人虽打着元朝旗号,但所作所为都是割据之举,比如诛杀不肯听命于他的元朝官员罗良和陈瑞孙等人,架空元廷委派的福建地区蒙古长官,实为乱世枭雄。此外陈友定还平定了泉州地区的亦思巴奚穆斯林反元叛军,诛杀了大量色目人。后来朱元璋围困陈友定,陈兵败被俘,不屈被杀。
原创刘福通:抗击元军的真正主力,功劳比朱元璋还大
元朝末年,抗击元军的起义军首领中,名气最大的当属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三人。其实,他们三人都不是抗击元军的真正主力,和元军打得你死我活的另有其人,他就是北方红巾军领袖,刘福通。
刘福通这个名字可谓籍籍无名,但光论消灭元军、推翻元朝的功劳,朱元璋在刘福通面前都要靠边站。
刘福通出生于巨富之家,他家财万贯,生性豪爽,心怀大志,待人慷慨大方,在当地素有威望。刘福通曾任巡检,他秉公执法,仗义执言,很受百姓们的拥护。只是当时正值元朝末年天下大乱,贪官污吏们欺压百姓,就连刘福通这样的富贵人家都免不了遭殃。
钦察大臣贾鲁以修河为名,敲诈刘家,并索要刘家珍兽,没有得逞后,他利用职权报复刘家,将河道擅自改动,毁掉了刘家的祖宅。刘福通早就不满元朝对于百姓们的残暴统治,现在又添上家仇,他决心造反灭了元朝。
刘福通并非莽撞之人,他找到韩山童,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通过建立白莲教积蓄力量,并在舆论上宣传反抗元朝异族统治者的暴政。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刘福通和韩山童觉得时机已到,歃血为盟,决定起义。可是就在起义前夕,消息走漏,官兵突围搜捕,刘福通逃到了颍州,但韩山童被捕遇害。
刘福通怀着悲痛的心情于颍州率众起义,他们攻克了颍州城,点燃了反抗元朝统治的烽火。由于元朝的残暴统治不得民心,刘福通的起义得到了天下的响应,各地的百姓和豪杰纷纷前来依附。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刘福通的起义军就占据了豫南,人数达到20万。
刘福通的起义军并非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在他的率领下,这支名为红巾军的武装力量以悍不畏死的勇气和三十万精锐元军对决。刘福通置之死地与后生,身先士卒,将士们奋勇杀敌,竟以少胜多,将30万元军精锐击溃,并斩杀了主帅赫斯虎赤,大将巩卜班,连帖木儿也败在了他的手上。
刘福通乘胜追击,却遭到叛徒的出卖,汉人地主李思齐勾结元军,从背后偷袭义军。义军损失惨重,但刘福通临危不乱,他率领大军退守毫州,修整完毕后与元军决战,再一次斩杀元军主帅,大败元军。
这一战以后,刘福通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他将韩山童的后代韩林儿接来,立为皇帝,建都毫州,国号为“宋”。刘福通打出了光复华夏汉族政权的旗帜,各地的起义军纷纷前来依附,宋国的势力范围占据了中原的大部分地区。
从刘福通建国后的一系列行动来看,他绝非一位庸主。刘福通一方面引兵攻打安丰、庐州等富庶的地方,兵锋向南,另一方面又组建了西路军,兵出潼关,攻克陕州。刘福通目的很明确,他要拿下陕西这个军事要地,获得秦兵和战马,并从西部对元朝的统治造成巨大的威胁。
刘福通距离成功只差一步,因为他的西路军攻下了陕州,还夺取了崤、函等地。只可惜,刘福通的对手同样不简单,他就是元朝最后的名将,察汗帖木儿,他得知陕州失守后,亲率大军攻打刘福通的西路军。西路军将领李武等人率军和察汗帖木儿对峙数月,但终因寡不敌众败走。
刘福通的西路军损失惨重,但他利用山东红巾军北伐的时机,挥师北上,攻克了汴梁,并将都城迁到这里。攻下汴梁后,宋政权达到了它的鼎峰,东起山东,西至甘肃,南接巴蜀、荆楚,北达辽阳,大片地区尽归宋政权所统治。
然而,起义军最大的问题往往就发生在势力达到鼎盛后。不断的胜利让起义军内部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有的将领不思进取,自甘堕落,有的将领轻视敌人,作战冒进。而起义军不知道的是,他们的对手察汗帖木儿已经整合了元朝的力量,正准备大军压境,将这支对元廷威胁最大的起义军给消灭。
反观起义军,北伐的三路大军均出现了问题,西路军残余力量退入宁夏,中路军攻破上都后竟然往东打一直打到了高丽,山东起义军领袖毛贵被手下杀害,内部陷入混乱,自相残杀。这样一来,坐镇汴梁的刘福通就成了孤军。
其实刘福通并非没有援兵,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等人个个兵强马壮,但他们正在南方争权,进行土地兼并,扩大自己的势力,没有一个人愿意北上支援刘福通。毕竟,坐看元军和北红巾军两败俱伤,是最有利于他们的选择。
刘福通率领剩余力量固守汴梁,两军激战数月后,城中粮草耗尽,元军破门而入。刘福通率领数百精骑护卫韩林儿夺门而逃,败走安丰。而就是在安丰这个地方,刘福通又以孤军坚守了整整四年。
最后击败刘福通的不是元军,而是同为起义军的张士诚,他趁刘福通势力衰弱,派部将吕珍突袭安丰。
至于刘福通的结局,有两种记载,一种说他于张士诚攻安丰一战中身死,另一种则说他与韩林儿被朱元璋接到了滁州宗阳宫,两年后被朱元璋部将廖永忠溺死于瓜洲。
刘福通的一生可谓壮烈,他举起了反抗元朝暴政的旗帜,并在北方和元军整整作战了十年。这十年间,刘福通有胜有败,但毫无疑问,他给予元军重创,更给了朱元璋等人休养生息的机会。从这一点来讲,朱元璋要感激刘福通,他的天下,有刘福通的一份功劳。
相关资讯
原创明朝推翻元朝统一天下用了多少年?实际时间长度超乎常人想象!
朱元璋起初也是参加了红巾军。 而朱元璋下边的这些人才也给他提了很多有用的建议,比如著名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且耕且战”等等,还有后来被孙中山改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