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最近很火的“松弛感”,到底要怎么获得?

更新时间: 2025-10-17 17:09:44

阅读人数: 416

本文主题: 让情绪消费回归应有的松弛感

来源:KnowYourself

回顾下最近的生活,你有多久没有松弛下来,轻松地工作与生活了?

每天忙着工作,加不完的班,随时被老板call,时刻紧绷着;

下班后,头脑中也是各种焦虑心烦的事,想东想西,难以好好放松;

害怕和别人社交,害怕犯错,时刻计较着自己的体重、形象……

长久以往,你可能感到心力交瘁。如果你有以上表现,你需要提醒自己,该学会让紧绷的弦松弛下来了。

没有人可以从容应对一切困境。真正的松弛感,是能看到并接纳自己的焦虑与紧绷,并将它们好好安放,再次轻装前行。做到紧绷有时,松弛有时。

通过搭建互助社群,来帮助所有想 。让你在匆忙中也能缓行,找回当下本可属于你的松弛感。

KnowYourself互助社群,是以自我探索与成长为目标的心理社群。

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并提出疑问,由社群中的其他小伙伴给予分析、解答、建议;同时,你也可以 ,让彼此的经验和体会交融,诞生新的启发。

,让每位小伙伴都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上期参与的KYer们在活动结束后纷纷表示:

一开始只是旁观,但慢慢地也忍不住下场开始参与讨论 每天都会收到新的私信,说想要填写匿名求助问卷,因为发现大家提供的视角总是很犀利、很有启发。

当然啦,求助or助人并不是强制参与的,对社恐的小伙伴也非常友好哦~

除了温暖的互助环节之外,我们也为大家准备了 ,增进对彼此感受的理解,互相照见、互相支持。

对比市面上的心理互助类产品,我们不仅内容丰富、形式独特,价格也非常有诚意。

一整周的高质量互助活动+干货课程学习 ,结识一群同频KYer,深度探索和讨论彼此的问题和感受,获取多元视角,传递温暖帮助。

最近很火的“松弛感”,到底要怎么获得?

快节奏社会能否容下“松弛感”

“太用力的人走不远”“提高钝感力,回归自然力,停止内耗,保持松弛感”“不拧巴、不端着、大大方方才能活得漂亮”……当情绪管理、人生管理成为青年人的一种追求,“松弛感”一词引发广泛的情感共鸣,体现出新生代青年对社会生活的重新审视与调适。

现代化高速发展,社会快速转型,“快节奏”成为生活的主旋律。都市的水泥森林中,各种高企的KPI让不少朝九晚五甚至“5+2”“白加黑”的年轻人处于高度紧张、焦虑、疲惫状态。因此,一些新生代青年正以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重塑状态,以实际行动消解紧绷的工作生活氛围。

——忠于自我的行为举止。新生代青年的松弛感源自对自我能力的充分认同与信任,肯定自我价值,重视自我感受,不轻易受他人裹挟。与前辈相比,一些新生代青年更加注重工作和生活平衡,热爱能凸显自我价值的工作,不会盲目地迎合既定职场文化。

——平静稳定的情绪状态。一些新生代青年拥有排除外界干扰的钝感力和调节情绪的能力。面对信息大爆炸带来的繁琐事务和社交过载,他们的钝感力是不过于敏感的能力,强调的是对挫折伤痛的耐力。

——直率坦诚的语言表达。在社交平台上,新生代青年形成了新的语言风格。他们擅长用一句百搭流行语、互联网缩写或一张表情包来准确表达情绪、快速结束对话。

有人会误以为松弛感与“躺平”一样,但其实两者截然不同。躺平是在内耗和焦虑的双重挤压下,降低欲望,选择以消极方式来逃避。而松弛感意味着个体承认自身的欲望,怀揣着内心的追求,也能接受不完美的结果。松弛感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放松状态,源自“心里有底”,是“后台奋斗”促进的“前台松弛”。其本质是强大的内在自我而非盲从社会化期待,忠于自我且自我悦纳,从而较少受到社会压力的影响,外在表现为情绪稳定,用乐观心态积极调整前进中的状态和节奏。

在新生代青年追求松弛感的同时,一些虚假的松弛感在网络世界大行其道,一些人被这种所谓的“松弛感”绑架。其实,松弛感并非刻意包装和表现,而是浑然天成的生活态度,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流淌。其核心不在外表的松弛,而在于内心平静自洽。松弛感也不应是功利性的,每个人都拥有“不松弛”的权利和自由,悦纳自己的不完美,包容自己的缺点是松弛的体现。

每年都是“关键期”,人生难得松弛感

新生代青年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很多家庭不仅不需要子代的经济供给,反而还能给子代提供物质支持。在物质支持的基础上,家庭和社会层面的精神支持更是给年轻人最大的自主权,使他们能自由自在地“为自己而活”。对新生代青年来说,他们敢于挑战权威,较少背负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更容易拥有松弛的心态。

传统家庭主义和僵化教育方式对个体造成束缚。在传统的大家庭生活中,个人行为归根结底要为家庭服务,家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随着现代化不断推进,在频繁的社会流动下,中国人很难割舍血缘牵绊,不少父母仍希望子女能出人头地,将个人未尽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使孩子背负沉重的压力,变得越来越紧绷。而在学校,老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主要是被动接受知识,难以拥有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与宽松创新的氛围。

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与环境导致个体无法松弛。在一味追求速度与效率的职场,越来越多人选择牺牲休息来实现持续的自我更新,人们必须时刻驱动自己不能停歇,夹杂着对结果的狂热和对落后的恐惧,让一些年轻人直言自己患上了“休息羞耻症”。青年人不甘于苟且平庸,企盼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却又疲于应付竞争加剧带来的多重压力,身体和心灵都持续紧绷。

社会规训限制个体的自主性。在网络上,调侃中国人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毕业都被称为“关键期”的视频走红,这一夸张化的表达反映出新生代青年的成长现状。在功利化的社会氛围下,人们从主观上倾向于制定标准化的目标和评价标准,不断地追逐、奋斗、努力,从未停歇。似乎每个人生阶段都被安排好了,被“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的观念裹挟着前行。

——营造张弛有度的宽松社会氛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价值开放多元的社会共同体,增强社会弹性。

——开辟松弛感空间。可在繁华的城市街角打造新型文化空间和“口袋公园”,增设更多符合人们运动需求的便民设施,为快节奏生活切换出片刻宁静,释放情绪压力。

——创新教育体系与理念。采用个性化教育方式,拓宽成长道路,重视学生包括社交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在内的非认知能力的培养。

——呵护青年的心理健康。拥有松弛感的前提是保持自信,学会调节情绪和状态,增进自我认同,减少精神内耗。在成长过程中着力培养自身的“高配得感”,生成看得透、想得通、做得到的内生力量。

——保障劳动者休息的权利。鼓励劳逸结合,落实法定休假制度,探索居家办公、智慧工作等弹性工作制度,创造出更加公平、包容、人性化的职场环境。(作者胡鹏辉系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昕迪系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

栗心心理:营造松弛氛围,为孩子成长筑牢精神根基

近期,一则“孩子因考试失利被家长严厉斥责后离家出走”的新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并非个例,当下许多孩子在学业、生活等多重压力下,呈现出焦虑、紧张的状态,缺乏应有的松弛感。在此背景下,探讨什么样的家庭能养出松弛感的孩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立论点在于,拥有稳定情绪内核、良好沟通模式与适度自由空间的家庭,更易培养出具有松弛感的孩子。

从分论点来看,稳定情绪内核是家庭给予孩子松弛感的基石。父母情绪稳定,能为孩子营造安全、平和的家庭氛围。相关研究表明,在情绪稳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其心理韧性更强,面对压力时更能保持冷静和从容。比如,当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时,情绪稳定的父母不会立刻指责孩子,而是耐心倾听,共同分析问题,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从而不会陷入过度自责或焦虑的情绪中。相反,若父母情绪波动大,孩子会时刻处于紧张状态,担心自己的行为会引发父母的负面情绪,长此以往,孩子难以拥有松弛感。

良好沟通模式是家庭传递松弛感的关键桥梁。有效的沟通能让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想法,孩子也能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在许多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平等的对话,父母总是以权威的姿态命令孩子,这会导致孩子压抑自己的情感,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而注重沟通的家庭,会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无论是快乐还是烦恼。例如,每天晚餐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当天的经历,这种轻松的交流氛围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包容,从而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也能保持乐观、松弛的心态。

适度自由空间是家庭培养孩子松弛感的重要保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自主权,去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个性。有数据显示,那些在自由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更强,面对挑战时也更具勇气和信心。比如,父母允许孩子在课余时间自由选择参加兴趣班,而不是强制孩子学习各种技能。孩子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的潜力,享受成长的乐趣,而不是被各种任务和压力束缚,从而培养出松弛感。

然而,也存在一些反论点。有人认为,对孩子严格要求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竞争中脱颖而出,给予过多自由和松弛感会让孩子变得懒惰、缺乏上进心。但这种观点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成长规律。过度的严格要求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为了迎合父母的期望而失去自我,甚至出现心理问题。真正的松弛感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驳论方面,对于那些认为家庭松弛感会让孩子失去竞争力的观点,我们可以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反驳。许多在宽松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在学业和事业上同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因为拥有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心态,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发挥自己的潜力。这说明,家庭松弛感与孩子的竞争力并不矛盾,反而能够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论点指出,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孩子面临着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重压力。但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应该成为孩子心灵的避风港。父母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在家庭中学会如何应对压力,保持松弛的心态。

总之,养出松弛感的孩子需要家庭营造稳定情绪内核、建立良好沟通模式、给予适度自由空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只有让孩子在充满爱与尊重、自由与包容的环境中成长,他们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从容应对各种挑战,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标签: sina.cn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