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双春闰月忌上坟?假 别让谣言乱了乡愁

更新时间: 2025-06-24 15:14:44

阅读人数: 220

本文主题: 网调和现实

2025年有两个立春,俗称双春年,并且多了一个闰六月。此前一段时间,网络上流传大量雷同视频与文章,声称“双春闰月清明不上坟”是传统禁忌,违背会有“祸事”以及“对老人不好”。这些内容对某些中老年人造成了心理影响,甚至放弃了清明祭扫。专家表示,双春闰月是常见的历法现象,每隔几年就会有一次,毫不稀奇。双春闰月不上坟既非传统也非习俗。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清明假期,如果仅因谣言而对祭扫产生顾忌和害怕,则大可不必。双春年、无春年、闰月等都是传统历法中的常见现象,也是古代太阳历和太阴历的错位与融合的结果。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双立春即指农历一年中有两个立春。双春年的出现意味着前后有一年没有立春,也被称为“无春年”。施爱东指出,没有任何历史记录显示双春加闰月不宜上坟祭扫。事实上,这也不具备可行性。因为闰月一般四年一次,往往伴随双春,如果不能祭扫,古人每隔几年就有一年不能祭扫,这是不可能的。许多看似传统的习俗其实并不久远。例如,上坟烧纸这个习俗形成的时间很短,在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里,纸是珍贵的物品。有记录显示,烧纸钱的现象在魏晋时代才出现,但到唐宋仍不普遍,可能到了明清时代才渐渐成形。因此,习俗本身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清明要不要去祭扫只在于个人的选择,不要受到流言的影响。每个人根据自身的条件,根据假期的长短,安排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的行为就好。中国的传统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即太阳历和太阴历的结合。月亮的变化周期是29天左右,一年354天或355天,而太阳的变化周期是365天,相差11天左右。这意味着,差不多三年,阴阳历之间会产生一个月左右的差距。闰月就是古人想出来的解决办法,每过三年,在第四年加一个月,让阴阳历合拍。对普通百姓来说,通过月亮来识别时间最简单易行,而通过太阳运行变化认识时间需要专业工具。农业生产则需要太阳历,因为许多作物的生产周期是年。我国早在原始时期就有了二至二分,后来加上了四立,到了西汉,二十四节气正式定名。也是在西汉时期,并行的太阳历和太阴历开始合流,制定了我国第一部阴阳合历“太初历”。清明最初是人们踏青、郊游的时节,也是度过漫长寒冷季节后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古代与清明接近的还有上巳节和寒食节。上巳节是农历三月初三,同样也是踏青郊游的节日。寒食节最初只是禁火、吃冷食,后来才有了祭祀、扫墓的文化习俗。清明节在三月初,上巳节为三月初三,寒食节则在冬至后105天,一般也在三月初。唐宋以后,随着时间推移,上巳、寒食两个传统节日逐渐和清明融合一体,诸多民俗也渐渐融合,清明具有了踏青、沐浴、祭扫等多重文化内涵。寒食节吃冷食在古代卫生条件不发达的情况下容易致病,这种习俗慢慢淡化,而祭扫的风俗则融合到清明的风俗中。清明的祭扫是情感的寄托,将生死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方式重新连接起来。无论是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太阳太阴历法的调和互补,还是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都和禁忌、磁场等无关。清明踏青和祭祀的传统不应该被迷信、谣言裹挟和影响。尤其在城市化的今天,人们离开家乡,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有这样的机会回到故乡,重温儿时的记忆,是一件好事。

双春闰月忌上坟?假 别让谣言乱了乡愁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矛盾,真的无法调和?|艺术家|矛盾|现实生活

关于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大家基本认同“艺术是于生活”的观点。同时,大家也认为艺术于生活,并且要高于生活。如果说艺术与现实生活存在着一些根本矛盾的话,一般都是渴望自由的艺术家,不堪忍受现实生活的鄙陋庸俗,在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中,时常会表现出艺术与现实的矛盾。    不满25岁便去世的德国艺术家瓦肯罗德,提出了“以艺术代现实”的观念,首先极端地表达出艺术和现实之间的深层矛盾。持有类似观点的艺术家不在少数,无论是浪漫主义画派还是现实主义绘画风格,艺术家们痴迷和沉醉于艺术,认为艺术神圣无比。但是面对现实生活的庸俗不堪,他们难以忍受,于是他们选择了逃避,把所有的理想都寄托在艺术创作之中。  惊龙轩以为,只有真正崇尚纯粹的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才有可能与现实生活碰撞出难以调和的矛盾。至于现在这些急功近利的、把临摹照片当成获利手段的所谓艺术家,是很难体会到这种矛盾冲突的。    不管对与不对,确实有不少艺术家把艺术与现实视为互相对立的存在,不可融合。他们总是希望以艺术来代替现实,将艺术凌驾于生活之上,这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普通意义上的“艺术高于生活”了。遗憾的是,这些艺术家大多无法真正地逃离现实的羁绊,自然也无法完全获得艺术创作的自由。  大家最为熟知的例子就是梵高,可以说他整个的10年绘画生涯都挣扎在这二者之间,这种挣扎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痛苦,甚至连精神都出了问题。我们从梵高的作品中,明显能体会到这种崇尚自由创作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和纠缠。  尽管大家都承认艺术于生活,但是生活的结构并不等于艺术的结构,这二者之间充其量也就是一种矛盾的统一。    把反映生活、创造形象误解为照搬生活,是现在大批急功近利的艺术家无法达到更高艺术境界的最基本的原因。闻一多在《冬夜评论》中说“绝对的写实主义便是艺术的破产。”现在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画家总是在临摹照片,力图画得比照片还要逼真;摄影师却在照片中极力追求各种绘画风格的效果。  都在尽可能地还原生活,都想达到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统一,但是这样的结果,有时反倒给人一种既不真实又不艺术的感觉。  艺术终究是艺术,不管怎样模仿都不可能比生活本身更为真实、更为生动。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一句话:不管多美的大理石雕像也不及彼得堡大街上的少女那么动人。    但是艺术的创造性可以使它突破模仿的局限,产生一种高于现实生活的精神愉悦和享受。应该承认,艺术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确是存在着矛盾的,如何在这种矛盾中找到最好的契合点才是艺术家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当然,这也只是惊龙轩一家之言,欢迎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谢谢!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席勒的最后岁月:笔下人物开始有心跳

埃贡·席勒(Egon Schiele,1890-1918),20世纪初期的表现主义画家,维也纳分离派的代表人物。在席勒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创作了一些具有心理洞察力的作品。近日,奥地利维也纳奥波德博物馆举办了特展“时代变迁:埃贡·席勒的最后岁月(1914-1918年)”,呈现席勒晚年作品的艺术演变。在这一时期,他的线条变得更加平和、流畅,他开始关注“人的心理”,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也更加立体。1918年10月27日,埃贡·席勒为他的妻子伊迪丝画了一幅素描。伊迪丝怀着身孕,躺在床上,发着烧。第二天,她死于流感。三天之后,席勒也去世了。埃贡·席勒,《自画像》,1916年25岁的伊迪丝和28岁的埃贡·席勒是当年席卷欧洲的西班牙流感的约5000万名受害者中的两位。彼时的十年间,席勒在艺术作品中描绘了他的亲密生活,创作了约3000幅素描和400幅油画。1917 年,席勒和妻子伊迪丝今天,人们常常将席勒与他自1909年从维也纳美术学院退学后到约1914年创作的充满情色意味的裸体肖像画联系在一起。奥地利维也纳利奥波德博物馆(Leopold Museum)的资深策展人凯尔斯廷·杰⻄(Kerstin Jesse)认为, 席勒更为成熟和冷静的作品往往被忽视了。现在,奥波德博物馆的特展“时代变迁: 埃贡·席勒的最后岁月(1914-1918)”则试图改变人们的这一认知。在这一展览中,约130幅艺术家的原作以及几十份个人文献,将让观众对席勒的晚年生涯有新的认识。展览现场与杰西共同策划此次展览的简·卡利尔(Jane Kallir)说,"我不会说晚期作品比早期作品更好,反之亦然。它们只是席勒生命和创作生涯中截然不同的时期"。席勒早期的作品被卡利尔称为他的 “表现主义的突破"。这些作品使用锐利的线条和柔和的色彩来表现性感和扭曲的身体,而这些身体往往来自维也纳上流社会的人物。1912年,席勒被捕,原因是被指控展示不雅绘画。他在监狱中度过了24天。当时,他还与他的草莓金发模特瓦尔布加·诺伊⻬尔(Walburga Neuzil)有过一段声名狼藉的恋情。他在1912年的著名油画《沃利·诺伊⻬尔的肖像》中将16岁的瓦尔布加·诺伊⻬尔画进了画中。埃贡·席勒的《雨果·科勒博士肖像》席勒于1915年创作的铅笔,水粉画《婴儿(小安东·佩施卡)》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席勒的狂野生活结束了。他的妹妹格特鲁德与他最好的朋友安东·佩施卡(Anton Peschka)定居了。这对夫妇的第一个孩子在婚前出生,并被送到祖母家生活。后来,他们又有了第二个孩子。成为舅舅这一点改变了席勒。卡利尔说,成为舅舅改变了艺术家对人际关系、父母身份和女性的看法,他变得更加深思熟虑和严肃认真了。席勒在1914年11月23日给妹妹的信中写道,“我们生活在世界上有史以来最暴力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承受生或死的命运。我们变得坚韧而无畏。 1914年之前的一切都属于另一个世界,因此,我们将永远着眼于未来……”席勒将注意力转移到了画中人物的情感生活上,而不是展现她们的姿态或性欲上。他开始关注“人的心理”,他也真正捕捉到了其他人的个性。席勒妻子伊迪丝·席勒的肖像席勒作为艺术家的技能也得到了发展。凯尔斯廷说,“他对素描和绘画媒介的控制有了技术上的突破。他的素描⻛格变得更加优美,更有体积感,更加写实,而绘画⻛格实际上更加偏向于表现主 义,你会看到更大胆厚重的笔触和更鲜艳的色彩。”1915年,与诺伊⻬尔断绝关系后,席勒娶了与他年龄相仿的,端庄的中产阶级女性伊迪丝·哈姆斯 (Edith Harms)为妻。伊迪丝的日记是席勒在婚前赠送给她的礼物,揭示了他们大多不幸福生活的私密细节。这本日记在展览中展出,并首次出版。埃贡·席勒,《为期一年的志愿者下士》,1916年埃贡·席勒,《俄罗斯士兵》,1916年匆匆度完蜜月后,席勒不得不去当兵。他把伊迪丝留在布拉格的一家旅馆里,留下一点钱和一些他让她卖调换⻝物的素描。但席勒讨厌服兵役,他写信给很多人,以寻求逃避。1917年1月,一位名叫卡尔·格伦瓦尔德(Karl Grünwald)的古董商设法将他调到维也纳的一个军事补给站,让他承担相对较少的责任。这样,他可以再次专注于艺术创作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席勒的许多创作目标开始具体化。1918年3月,在著名的维也纳分离派画展上,他的作品一售而空,这也证实了他的新地位。“席勒是一位以调和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心理洞察力与灵性之间矛盾为己任的艺术家。他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在晚期作品中,他在融合这些元素方面达到了不同的境界。”卡利尔说道。1918年,席勒为维也纳分离派第49届展览设计了海报。海报中,席勒坐在桌前,朋友们围坐在一起。策展人凯尔斯廷在谈到这位艺术家后期的肖像画时说,“你可以看到,他的线条变得更加流畅、平静,不再那么生硬。他早期的作品表现的都是非常憔悴的人物,但后来,他笔下人物的身体开始有了生命,有了心跳,开始显得有活力了。”然而,就在席勒的作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时,导致他死亡的大流行病也在加快步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流感开始蔓延。1918年2月,席勒的朋友和导师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很可能就是死于流感引起的中⻛和肺炎。为此,席勒绘制了《已故的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头像》。埃贡·席勒,《拥抱(恋人Ⅱ)》,1917年埃贡·席勒,《屈膝坐姿的女子》,1917年席勒的最后一幅油画作品描绘的是他的朋友、画家阿尔伯特·帕里斯·冯·居特斯罗(Albert Paris von Gütersloh)的肖像。这幅画表明,在1918年10月31日席勒去世之时,他正处于“艺术的巅峰时期”。埃贡·席勒,《已故的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头像》,1918 年席勒最后一幅油画作品,描绘的是他的朋友、画家阿尔伯特·帕里斯·冯·居特斯罗的肖像。杰西说,很难想象如果席勒有更多的时间,他会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不过,他对艺术史的贡献已经是巨大的了。“有些艺术家在⻓达五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才创作了同样数量的作品。他死得很突然。所以我们不知道他之后走的是哪条路。”

标签: sina.cn 未来 明星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