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读书心得.docx-原创力文档
《千里江山图》读书心得 我们这代人是在阅读革命历史小说和观看革命战斗片中成长起来的,而我特别喜爱观看反映中国共产发展历史的纪实战争片和谍战片,几乎所有的国产战争片和谍战片我都看了一遍,加上自己中学时代是个文科生,对中国共产的发展斗争史有一定的了解。而关于谍战主题的小说我还是第一次阅读。 《千里江山图》这部小说讲述的故事发生在90年前的1933年,是关于理想与爱情、斗争和牺牲的主题,它源自那个令人难忘的时代,也是那个时代的信仰和英雄的风雅颂。 故事·引人入胜 这部小说是著名作家孙甘露先生所著,是一部充满悬念、惊心动魄又引人入胜的长篇谍战小说。讲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共特派员陈千里带领的地下组织,为了掩护中央从上海安全转移到江西瑞金,与国民中统特务斗智斗勇,以超人的谋略周旋于狡猾凶残的内奸和中统特务之间,粉碎了国民特务妄图将中共高层一网打尽的阴谋,开辟了一条新的长达数千公里的地下交通线,最后圆满完成任务的经过。 情节·跌宕起伏 故事结构精妙、布局细密,充溢着饱满的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情怀。面对这段腥风血雨的历史,孙甘露整体上却是以一种冷峻、平实而质朴的文字与基调在展开叙述,表面上虽波澜不惊,几乎没有多少大的起伏与刺激悬念一类的铺陈,但在阅读过程中却不时能够清晰而强烈地感受到作家所营造出的那种凝重、某些局部,甚至不乏压抑的整体氛围,于不动声色中重现了中央总部那次大迁移行动背后的英勇悲壮与腥风血雨。 叙事明暗交错,光影流转,节奏急管繁弦。小说中,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有对人物心灵的关注和描写,有疏朗开阔的沉思与抒情,也有对江山与人民的挚爱和忠诚的表达。总之,这部小说为革命历史题材写作传统展开了新的艺术指引。 敬仰·由衷而起 掩卷之余,既令我佩服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新颖的创作手法,更令我为书中那些为了信仰而浴血战斗在敌人心脏的地下工作者的革命大无畏精神所感动。 看了孙先生的小说《千里江山图》后,感觉作者描述的故事似曾相识,由此想起了我们安徽籍抗战英雄、新中国历史上功勋赫赫而又富有神秘传奇色彩的李克农。 李克农,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烔炀镇中李村人,是我我军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人和组织者。他有很多化名,如同他的身份一样,丰富而神秘;他是“卧底”,打入敌人内部多年,又全身而退;他屡屡破获关键情报,让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化险为夷”;他是孤胆英雄,是前线智囊,是幕后指挥;他是谈判奇才,是外交专家;他是开国上将中唯一没有领过兵、打过仗的将军,他是中共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人。 我参加员实践活动多次去过李克农故居,每次去都要认真阅读纪念馆前言中的这段文字,脑海中就会想象这些描述背后有着怎样的充满了悬疑、智慧、勇敢与胆识的故事。读了《千里江山图》,我仿佛知道了那一段血雨腥风的历史,也仿佛懂得了李克农所从事的革命工作的艰难与冒险。作为安徽的作家们,我们为李克农骄傲,能不能深度挖掘他的战斗故事,也写一篇让我们安徽人骄傲的小说呢?而我在这部巨著面前,感觉自己写作的资历真的不值一提,但我相信有人愿意做,也一定能够做到。 启迪·独特深刻 千里江山图,百年风雅颂。这部小说讲述的故事发生在90年前的1933年,正是那一年,矛盾先生在上海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子夜》。那个风云集会、艰苦卓绝的时代,深刻影响了其后近百年的中国历史,也影响并塑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千里江山图》这部小说的影响远不止像《子夜》所呈现的真实的历史再现所提供的价值,而是它其中的人物的英雄事迹和献身精神,已然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勇往直前的动力和源泉。 这部小说引领着我们反思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也令我们想象我们未曾拥有的未来。两者彼此审视,相互交融,令我们体会到我们的一生也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就像历史学家常说的那样,荣耀很快就会消失的,而那些为理想付出生命的人,才是值得后人永久记忆的。我们这些后来者正是沐浴在英雄们打下的千里江山之下幸福地生活、工作,这真是前辈们给我们留下的莫大的精神财富。如今的美丽江山正是那个时代无数英雄儿女用他们的坚定信仰、顽强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谱写的一曲风雅颂。也是在他们的精神影响下,为实现民族繁荣昌盛,无数建设者正兢兢业业、艰苦奋斗、大胆创新、不断创造佳绩,谱写的新时代的风雅颂,描绘新时代的千里江山图。 胸怀千里之江山,歌颂天地之风雅,一名真正的作家,应该是为后人留下历史的作家,是能够以激荡时代的文字鼓舞人们奋进的号手。孙甘露,就是这样的作家。

茅盾文学奖丨《千里江山图》:先锋与革命的“信使之函”
茅盾文学奖丨《千里江山图》:先锋与革命的“信使之函”2023-08-15 11:06:10红网时刻 《千里江山图》:先锋与革命的“信使之函”文/李音相关链接:茅盾文学奖丨《雪山大地》:洋溢着理想信念的现实主义力作茅盾文学奖丨《宝水》:以入微之笔写澄明之地茅盾文学奖丨《本巴》:敞开小说的无限可能茅盾文学奖丨《回响》:勘探“世界”的艺术小说《千里江山图》故事来源于中共史真实的历史事件,1931年中国共产在上海的秘密机关遭到国民当局的严重破坏,“中央有关领导必须从上海撤离,转移到瑞金,转移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一项代号为“千里江山图”的绝密地下行动由此展开。忠诚与背叛、潜伏与行动、计谋与意外、搏斗与杀戮、审讯与酷刑,当然还有阴谋与爱情,小说简洁精巧,节奏迅捷,谍战元素应有尽有。关于“千里江山图”,敌人不知道该计划的内容和目的,同志彼此不知道具体步骤,作为读者,我们只需要跟随着陈千里们在上海出没狂奔、斗智斗勇,紧张着他们的紧张,哀恸着他们的哀恸。这是一个邮差小分队,每个人的任务都是准时传送出在自己这一环节的情报信息,以达到在最安全的时间、最隐蔽的渠道将一个人邮寄出上海。他们将信写成密函,放在信箱、影院座椅,登载报纸、广告,贴在电线杆上,夹在旗袍、食盒里进行传递……你能想到的和不能想到的手段都用上了——除了信鸽。因为陈千里比信鸽还了解上海,比信鸽还准确。孙甘露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成为作家之前的孙甘露是邮递员。当他了解到20世纪30年代初这项非常秘密的转移行动时,本能反应,“从上海到瑞金的直线距离,大概就1000多里地。但在当时是不能这样走的,它必须绕到香港,从上海、广东汕头再回来。历史上的交通线是这样的,这样走的话就是3000里地”。这是史的一段至暗时刻。这也是先锋派作家孙甘露的艰难时刻。对他来说,这表面上是一部谍战小说,但实际上意味着去追溯一段上海历史,同时也还意味着作为解放者的后代,怎样去描画上一代的身影:“准备这部小说的日子里,我时常想到荷马,想到他的返乡之路和史诗……也会想到戏剧《哥本哈根》,想到历史上那些隐秘的时刻,人们怎样置身于几乎无法克服的黑暗之中。时常也会想到莎翁,那种认为讲述别人的故事才能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意图的方法……想到那些烈士如何看待百年以后有人尝试在上海的街道上重塑他们的身姿”。于是,先锋作家孙甘露,在讲述原本是“别人的故事”的时候,同样让这段路绕行了3000里。谍战接头暗语不再仅限于情报密函,提升到细微的气质把握、人的认知地图和精神鉴定。革命青年和具有革命潜力的读者不仅要知道浙江大戏院贴着《海外鹃魂》海报,大光明大戏院挂着玛琳·黛德丽大头像,内山书店、水沫书店、辛垦书店是鲁迅、冯雪峰、陈赓去过的,扆虹园是孙中山到过的,女师大这所学校意味着什么,还需要熟读小说《二月》,了解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句——“他们说暴风雨即将来临,我不禁露出微笑”背后的爱情故事,辨认出说“一个人在二十岁不参加革命,到五十岁就会变成老傻瓜”的是当时访问上海的英国剧作家萧伯纳……这是革命的暗语,也是文学的暗语。但这些仍达不到一种革命的终极辨识——一种信使的狂喜。小说中作为叶桃二号来塑造的人物“董慧文”在执行组织任务时,也是爱上陈千元的时候,“她的心情都很轻快,像信鸽从天上飞越大街小巷”。其实这个邮差小分队所有送出去的信都可以浓缩为一封,那就是小说结尾附上的“一封没有署名的信(龙华牺牲烈士的遗物)”。所有那些密信都为了一封并非秘密的情书,“可以写在云上,或者写在水上,世间任何人都可以看到,但那只是写给你的”。这一典型的先锋派文学篇章,是先锋派孙甘露写给革命、历史、现实的一封信,是先锋派写给自己的一封信。1987年,孙甘露有一部作品叫《信使之函》,寓言了《千里江山图》的这场始于意外的写作,也可以看作是这场文学事件的暗语密码本。“有时候,我仿佛在暗夜中看见了我自己。看见我在望着你,在这个世界上,任何地方,一直望着你,望着夜空中那幸福迷人的星辰”。(原载《文艺报》2023年8月14日2版)来源:湖南文联作者:李音编辑:施文
主持人何婕读孙甘露《千里江山图》:作家带着读者一起完成迷宫寻踪|上海市
《千里江山图》是作家孙甘露的最新长篇小说,以1933年设于上海的中央机关的战略大转移为背景,以与之相关的代号为“千里江山图”的行动为题,展开了一个惊心动魄、刀光剑影的斗争故事。从1932年开始,国民的特务机关通过不断增强的情报网、不断渗入共产内部的潜伏特务以及一次次的“特别行动”,使中央在上海开展工作变得异常艰难。中央决定把机关从上海撤到瑞金,打开更广阔的天地。为此,需要建立绵延3000多公里的绝密交通线,帮助人员、物资转移,而这个建立绝密交通线的任务,就叫“千里江山图计划”,上海的地下行动小组负责其中的一段。小说开场,即是地下行动小组的会议遭到敌人破坏,场景迅速从开会处转至龙华监狱,马不停蹄的节奏,将读者迅速拉入了暗战的轨道。场景切换很快,从监狱到剃头铺、诊所、银行、煤栈、药店、染坊、轮船……一个场景托起一场“大戏”,作家切换、收放,叙事紧紧慢慢间,读者感觉被文字带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眼见生死较量的发生,眼见背叛与杀戮的发生,只能默默祈祷那些胸怀理想的人最终抵达胜利的彼岸。小说塑造了群像,十多位来自四面八方从事地下工作的中共员,串珠成链,站成了坚挺的雕像。其中有历经战火锤炼经验丰富的领导者,也有年纪尚轻满怀热忱的斗士。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不惧暗夜、直面牺牲。地下工作的复杂性和隐秘性意味着他们彼此并不熟悉,接到共同的信号聚到一起后,需要辨明方向、分清敌我,需要谨慎小心地观察一切,需要克服恐惧与敌人周旋,也需要想出计谋完成任务,更需要甄别出潜伏的特务,防止不知何处射出的暗箭。这是严丝合缝的谍战,也是你死我活的拼杀,一切都是未知,让迷雾散去,让真相浮现,作家带着读者一起完成迷宫寻踪。我常常会被小说中一些具体的物件吸引,信、骰子、剃头刀、某种烟或酒、粤剧戏服……它们是情节递进的信使,也是听故事者漫游路上的驻足处,它们就像是大树伸出的末小枝丫,人们触手可及,虽不是主干,可离了它们,大树失其丰富,故事失去触感。那些可能只是过路的“戏”,有时却是回忆里放大的部分。陈千里从冰水中上岸,我读时在想,作者是要赋予他坚韧,还是暗示另一种可能?每一个细节都是线索,指向不同的可能,唯有通过故事推进,才能寻得答案。小凤凰的那句“胭脂用尽”,显然是与故人间常有的对话,然而对话已不再可能,话音落下、大门关闭……我喜欢作者看似漫不经心地去写那些形形色色的物件与情节。没有它们就没有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故事生长的空间;没有故事,人物就没有依托,善与恶、光与暗也不再有载体。我还喜欢作者对上海、广州、南京三地的地理描写,弯弯绕绕的弄堂、河边曲折的小巷、连缀成片的骑楼,像是让历史活过来,也像是让人情注入历史,让我们知道,所有的奋斗与牺牲,不只停留在文字里,建筑、草木、天与地,都是目击者。“他们说暴风雨即将来临,我不禁露出微笑”,这句在小说里出现数次的诗,出自俄罗斯诗人涅克拉索夫。诗句是年轻人信仰的注脚,也是理想主义者+行动主义者的写照,它解释了地下工作者为什么视死如归,面对暴风雨的他们,内心的汹涌早已平息,只有用无边的宁静,吸纳扑面而来的一切。小说读到最后,故事有了终章,任务达成、生命消失,那些可爱的背影使人恋恋不舍,总觉得还有未尽之言。再往后翻,附页是一封从龙华烈士遗物中找到的信,文字给人重重一击,不同的牺牲者在宁静前有过怎样的汹涌,答案都在信里。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并不指望在另一个世界重聚,我们挚爱的只有我们曾经所在的地方,即使将来没有人记得我们,这也是我们唯一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地方……什么时候你再去龙华吧……听你讲所有的事,我们的过去,这个世界的未来。”身处当下的我们,与另一个时空的他们,就这样连在了一起。他们是我们的过往,我们是他们的未来,作家在小说里的“未尽之言”,只是因为想让我们自己找到归处。而他们的归处在哪里?是历史档案里真实人物的无言,也是他们转身隐入的浩瀚人海。那平凡而壮阔的人海,就是他们以牺牲换取的未来。最后回到书名本身吧。《千里江山图》,绝世画作,青与绿是其主色调,小说的封面也由青到绿,千里江山、一眼无边,“你打开窗朝外看看,说的是,这些人就是江山”。在那个艰难年代,路在哪里?唯有躬身入局,唯有为信念纵身一跃,这千里青绿,才留在了人间。《千里江山图》孙甘露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本文题图来自新华社)栏目主编:顾学文文字编辑:王一]article_adlist-->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相关资讯
阅读的力量 | 孙甘露最新力作《千里江山图》面世,从上海的街巷走进历史的现场
孙甘露调动了多年的文学积累和经验,在小说结构、人物塑形、和语言速度等文学性方面进行了探索,创新了主题小说的叙事范式,整部小说节奏快,情节密度高,语言动感强,在惊心动魄中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