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追求中国风格和本土化 读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

更新时间: 2025-06-26 13:28:26

阅读人数: 531

本文主题: 谍战小说千里江山图免费阅读

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讲述1933年春节前后上海革命斗争中具体可感的历史和生活。作品受到北宋王希孟名作《千里江山图》的启发。孙甘露认为一幅名画背后实际上是一些历史上重要的时刻、人物、历史事件,充满了热血、能量或者是一种激烈的动荡,被艺术家呈现在一幅作品中时,有一些东西就冷却下来了。相对于成型的静态艺术品,他更看重画作诞生时刻背后涌动的力量感和现场感。《千里江山图》书影资料图片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从历史事件冷却的前台出发,重新想象和再现激荡的历史现场和那些充满动词、名词的时刻,由此,小说较为节制地使用形容词和比喻,而把大量篇幅让渡给动词和名词。英国文学评论家詹姆斯·伍德对作家作品中比喻的使用极为警惕,在他看来喜欢使用比喻和形容词的作家是在理论上描写世界,描写的是或然的世界,而如实地描绘世界的作家才是描写现实的世界。《千里江山图》是把历史当作现实来书写的,作品中电影海报和民间掌故的真实性都可以一一印证;出现的真实历史人物如布莱希特、宋氏兄弟、鲁迅、冯雪峰,以现实生活的逻辑自然地镶嵌在这个虚构的故事中;历史事件的原型,上海的物质细节和地理环境,广州大街小巷的路线等,以实物的尺度规划和限制了这部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想象的边界和风格。《千里江山图》想象历史的方式是以人物为中心的,通过众多人物的群体戏,赋予历史以真实可感的血肉。潜伏的地下员们从上海的四面八方奔赴同一个开会地点,彼此之间几乎是陌生的,行动机密泄露之后,每一个人都独自承担后果,有人逃离藏匿,有人发出信号,有人被捕入狱。中心人物陈千里到达上海之后,躬身进入的正是这个迷雾般的局势。为了找出叛徒,他独自面对事件中的每一个人。小说对十二个人的出身、教育和进入革命队伍的契机,日常工作中的表现,进行了抽丝剥茧的描绘。寻找叛徒和执行秘密计划是故事与真相的画卷不断打开的过程,也完成了对每一个人生命的深描。

追求中国风格和本土化 读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千里江山图》,究竟是怎么样的一部作品?

原创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千里江山图》,究竟是怎么样的一部作品?2023-11-09 22:08 发布于:河北省本文作者:李啸天《千里江山图》是一部很不错的小说,写的很好,也很耐看,但它居然是中国写作水平最高的小说,就有些不值了。这就是这部作品的矛盾之处。它是不错,但如果说它就代表了中国最好,又觉得不像,有些拿不出手。就像《流浪地球》代表了中国科幻片的巅峰,这个无疑是对的,但如果说《流浪地球》就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平,那就又有些拿不出手。《流浪地球2》目前已经被确认将要代表中国出征奥斯卡最佳国际片了。估计到最后连终选名单都进不了,这才很要命。它是不错,但如果换个坐标系来作比,又会相形失色。茅盾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奖项,《千里江山图》能够获得茅盾文学奖,说明它已经得到了中国文学界的最高认可,觉得它就代表了近5年来中国小说创作的最高峰。已经获奖的事实无法更改,只能说中国的小说写作水平还是不行,将一个80分的作品,硬是推到了最佳的位置上。至于《千里江山图》的故事,是一部谍战小说,内容涉及“龙华烈士”,讲的是中共地下为了将的中央干部及中央机关转移到新的革命中心瑞金而付出的巨大牺牲。这一转移计划即“千里江山图”计划。整个计划小组成员,最终只活下了一个,其他同志全部死于敌人之手,成为为了革命牺牲的无名英雄,也即“龙华烈士”的一部分。在上海徐汇区龙华西路上,有一个龙华烈士陵园,被誉为“中国第一红色陵园”,是民主革命时期著名英烈人物最集中的纪念地,安葬的革命烈士达1700多人。“龙华烈士”里杀害烈士的最初时间发生于1931年2月7日。时间稍早一点,在同年1月17日与18日,国民上海市部、上海市公安局、英租界闸北巡捕房突然大规模出动,一下子在上海三马路的东方旅社、天津路的中山旅社等处,密捕了共产干部30多人,内有 10人是中共省、市委领导。这些人中,不但有中共早期的领导人何孟雄、林育南,也包括著名“左联”的进步作家李求实、柔石、冯铿、胡也频、殷夫等。其中宁死不屈的24人,集体被屠杀于上海龙华刑场。1950年4月,在当年淞沪警备司令部的刑场之一,今龙华路2501弄1号,经住民提供的线索,挖掘出18具完整的遗骸和数具头骨、身骨及肢骨不全的遗骸。有些骨殖上还套着手铐、脚镣,还挖出一些烈士遗物。其中有件尚未腐烂的毛线背心,经多方辨认,认定是“左联”五作家之一冯铿的遗物,从而确认挖出的正是龙华二十四烈士的遗骸。龙华烈士陵园由此开始建设,并从建设阶段就被确立了高规格,其中被展列的就有蔡和森、瞿秋白、罗亦农、苏兆征、杨殷、罗登贤、张太雷等7位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还有中央委员李汉俊、邓中夏、恽代英、向警予、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彭湃、林育南、顾作霖等10人。《千里江山图》是一本小说,是虚构的,其中的死难烈士也被作者明确为无名烈士,只是龙华烈士1700余人的一部分。要想充分读懂《千里江山图》,必须知道“龙华烈士”的存在。鲁迅的名篇《为了忘却的纪念》,就是写给最初被集体屠杀的24名烈士中“左联五作家”的。“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阅读《千里江山图》,就是“再说他们的时候”,其中的女一号凌汶恰好也是一位女作家,也算是一种呼应吧。作为谍战小说,《千里江山图》最可称道的是故事中所设的局。故事的开始,是12个正方聚集在一起,计划秘密开会宣布重要任务,结果刚人物还没聚齐,就被反方抓了部分人。由此揭开,这其中谁是内奸?谁是组织者?谁是任务携带者?由于彼此之间是单线联系,所以谁也不知道真相。一开局就是一个巨大的谜题,很有一点《风声》的模样。不过,敌方只知道他们聚会要执行一个任务,至于任务是什么,毫无头绪,但知道这些只是执行方,都是些小虾米,如果好好利用,那一定可以顺藤摸瓜,钓出更大的鱼。于是,地方选择放人,把这些人全部放了出去,把有形的刑讯室牢房变成无形的封闭空间(上海、南京、广州三地,时刻监视)。为了应对,我再次派人下来,也就是小说真正的男一号出场,来统筹整个任务。同时,他也要负责锄奸,揪出内奸,顺利完成任务。而男主陈千里一到上海,就马上被反方探知,并成为了无形封闭空间里被监控的一份子。也就是陈千里一方,与敌对一方,都在打明牌,就看各自怎么玩?这是千真万确在刀尖上起舞。就看陈千里怎么玩。小说的局布的很好,打明牌的对弈格局也很好,甚至过早地失去了一些悬疑感,但小说的架子搭得好,又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悬疑性不足的问题。可是,随着故事的展开,人物形象不够生动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整部小说里,除了几位配角的形象非常鲜明,像老方与他的儿子小方,在死前的举动写的极其生动形象,宛如眼前,让人侧目。真正到了主角身上,到了陈千里身上,人物形象却一下子缺失了。看陈千里,给人的感觉不是在看一个革命英雄,而是在看一个武侠小说里的大侠,过于粗狂,做什么都轻描淡写,做什么都水到渠成,缺乏应有的心理建设与人物塑造,显得很假,非常不真实。至于任务组里的几位角色,也失之脸谱化,其作用与个性都过于浅显粗疏,流于表面化,严重有违于茅盾文学奖的名头。整部小说,前半部的局布的很好,但是篇幅太长了,等到了后半部,又结束的太快,有一种头重脚轻,烂尾了的感觉。是以,《千里江山图》总体上算是一部还不错的小说,但离传世还差得远。另外一部红色革命题材的小说,同样是谍战剧情的《暗算》也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而且在获奖之后作家麦家也大火,身价倍增,火了好些年。现在,《千里江山图》算是重复了麦家的获奖的经历,但是作者孙甘露却没有能够赢得麦家那种的火热度。一方面是谍战文学的大潮已经落幕,另一方面也是大家对《千里江山图》的反响也没那么高了。换句话说《千里江山图》对于《暗算》来说,是走低了的,也即中国的文学在走低,并没有因为国力的增强就跟随者拥有了更好的小说了。且看且珍惜吧。至于电视剧版,已在拍摄中,魏大勋、张晚意主演,给人的感觉似乎同样不太妙,也且等待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阅读 ()

追求中国风格和本土化!读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好书荐读·文学】作者:项静(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讲述1933年春节前后上海革命斗争中具体可感的历史和生活。作品受到北宋王希孟名作《千里江山图》的启发。孙甘露认为一幅名画背后实际上是一些历史上重要的时刻、人物、历史事件,充满了热血、能量或者是一种激烈的动荡,被艺术家呈现在一幅作品中时,有一些东西就冷却下来了。相对于成型的静态艺术品,他更看重画作诞生时刻背后涌动的力量感和现场感。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从历史事件冷却的前台出发,重新想象和再现激荡的历史现场和那些充满动词、名词的时刻,由此,小说较为节制地使用形容词和比喻,而把大量篇幅让渡给动词和名词。英国文学评论家詹姆斯·伍德对作家作品中比喻的使用极为警惕,在他看来喜欢使用比喻和形容词的作家是在理论上描写世界,描写的是或然的世界,而如实地描绘世界的作家才是描写现实的世界。《千里江山图》是把历史当作现实来书写的,作品中电影海报和民间掌故的真实性都可以一一印证;出现的真实历史人物如布莱希特、宋氏兄弟、鲁迅、冯雪峰,以现实生活的逻辑自然地镶嵌在这个虚构的故事中;历史事件的原型,上海的物质细节和地理环境,广州大街小巷的路线等,以实物的尺度规划和限制了这部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想象的边界和风格。《千里江山图》想象历史的方式是以人物为中心的,通过众多人物的群体戏,赋予历史以真实可感的血肉。潜伏的地下员们从上海的四面八方奔赴同一个开会地点,彼此之间几乎是陌生的,行动机密泄露之后,每一个人都独自承担后果,有人逃离藏匿,有人发出信号,有人被捕入狱。中心人物陈千里到达上海之后,躬身进入的正是这个迷雾般的局势。为了找出叛徒,他独自面对事件中的每一个人。小说对十二个人的出身、教育和进入革命队伍的契机,日常工作中的表现,进行了抽丝剥茧的描绘。寻找叛徒和执行秘密计划是故事与真相的画卷不断打开的过程,也完成了对每一个人生命的深描。历史的必然性与个人生命的偶然性由此相遇,在历史大势和故事整体走向已定的情况下,谍战小说的类型特质又发挥了解剖人心的功能,进入局中人的内心世界。陈千里与对手叶君年、游天啸的较量中,每一次都取得优势,但计划并不是无懈可击,比如银行取走金条的行动,敌我双方都不可能意识到崔文泰会驾车逃跑。崔文泰的选择是他个人生活和原生家庭综合因素的结果,他瞬间的懊悔与决然而去的姿态,组成了特定时空之下一个具体的个人。小说还详细刻画了叶君年丧女之痛的内心世界,陈千里做抉择的踌躇和自我怀疑,女共产员凌汶无法言明的直觉,这些枝节让小说从历史空间、地理空间、社会空间拓展到了人物的心灵空间,完成了小说对历史的多维度辨析。小说使用谍战类型的模式进行创作,因为这是一种具有较大容量的文化装置,谍战概念中动荡的局势,作为蓝本的历史事件,盘根错节的多方势力,对灵魂信仰的拷问,除了直接对接革命历史题材之外,还跟先锋文学不稳定的叙事方式、多重视角、人物身份的不确定性等具有精神气质上的亲缘性。《千里江山图》中悬念丛生的情节,紧张惊险的执行任务和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局势,符合中国谍战类型小说的主要诉求。对真实历史细节和物质文化的知识考古学兴趣,对密室审判的兴趣,具有现代游戏感的解密结构,对信仰的礼赞和爱情的讴歌等,丰富和拓展了谍战小说的外延。《千里江山图》从中国谍战小说文脉中截取了一些关键要素,形成一个精致拼图式的综合体文本。我们可以把谍战的形式看作《千里江山图》与以往革命历史题材谍战小说对话的装置。在这个意义上,《千里江山图》不仅是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谍战小说,也是一部关于谍战小说的小说,其中有致敬、模仿、戏仿和拓展的意味。在中性眼光之下,我们可以把它看作先锋作家对小说文体的习惯性关注。谈到小说文体,很难忽视孙甘露小说语言的改变。《千里江山图》的语言一反先锋小说中的华丽与铺陈,走向简洁与明晰,短句居多,质朴中含有韵味和余音,接近中国古典白话的风格,有较强的中国风格和本土化特质。《千里江山图》语言的简洁直接影响到故事的书写和人物塑造。小说开端是对参与“千里江山图”计划的十二名地下人员的简笔画,每个人都携带着自己的职业和小历史。他们置身在紧张的环境中,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被打开,各自的性格和判断直接表现在每一个行动上。清除叛徒和执行秘密计划是小说中最惊险紧张的部分,作家仍然使用了简洁透明的表达方式。在充满悬念的谍战故事中,地下工作者们几乎是在参与一场明牌的游戏,明知道敌人的释放是一个阴谋,还得与虎谋皮般执行自己的计划,在敌人的严密监视下打时间差,最后以真人为诱饵,让撤退计划在敌人围困中悲壮地执行。在小说叙述中,孙甘露避开了花哨的技术和旁逸斜出,直面主体事件和行动。另外,《千里江山图》在行文中大量使用对话和谈话,纷繁的人物和多向度的主题,正是靠着人物之间的言谈凝聚在一起,在言谈中唤起过去人物的逼真形象,也展露眼前人物的情绪。他们彼此警惕和试探,对话和言谈不是直接回答彼此的问题,而是一种疏落参差的连接,言在此而意在彼,表面的词语流动之下深意存焉。在情感基调上,小说整体上的白描和叙述,抑制了抒情的可能性,这是作家的有意为之,走出先锋写作的语体风格,也可以理解为对作品内容和特殊时空的一种对应。在特殊的历史时空下人们没有抒情的空间和自由,必须迅速进入下一个行动。在作品的结尾,被克制的抒情在附录《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中得到释放,书写者和接收者双重匿名的信件,敞开了情感的闸门。而紧接着的另一条附录,对幸存者陈千里的访谈则又收回抒情的翅膀,对于波澜壮阔的历史和被误解的往事,故事的主角沉默寡言、拒绝发声,把一切都留给了历史。我们可以把孙甘露《千里江山图》的整体构造看作是对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致敬,村落渔船细致入微、江河烟波浩渺、群山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江南山水图。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亦是考究雅致,跌宕起伏自成一体,散发出中国古典味道和艺术气息。《千里江山图》回到历史和事件的现场,以人物为中心多维度辨析和想象历史,而它自觉的语言、精致的结构和主体性追求,实现了对传统的继承和创造。《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14日 14版)422036062022-12-14 09:44:05:0项静追求中国风格和本土化!读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历史,小说,江山,人物,谍战7601010542最新播报最新播报http://cul.china.com.cn/2022-12/14/content_42203606.htmnull姜一平光明日报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讲述1933年春节前后上海革命斗争中具体可感的历史和生活。作品受到北宋王希孟名作《千里江山图》的启发。孙甘露认为一幅名画背后实际上是一些历史上重要的时刻、人物、历史事件,充满了热血、能量或者是一种激烈的动荡,被艺术家呈现在一幅作品中时,有一些东西就冷却下来了。相对于成型的静态艺术品,他更看重画作诞生时刻背后涌动的力量感和现场感。1/enpproperty-->

标签: 千里江山图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