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8-22 00:16:59
请先看以下两张照片:1968年圣诞节那天阿波罗8号在环月球轨道上拍摄的地球的景象,它让人类第一次感受到地球是广阔无垠的宇宙中如此美丽而又珍贵的孤岛1990年2月14日,旅行者1号刚完成其首要任务之际,美国国家航太总署发出指令指示太空船向后看以拍摄它所探访过的行星,其中一张照片刚好把地球摄于镜内。什么看不见?因为在这个距离,地球只是一个渺小的“暗淡蓝点”,只占整张照片的0.12像素。这张照片的拍摄创意发起者,天文学家萨根博士曾经有一段解读:我们成功地(从外太空)拍到这张照片,细心再看,你会看见一个小点。就是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就是我们。在这点上有所有你爱的人、你认识的人、你听过的人、曾经存在过的人在活着他们各自的生命。集合了一切的欢喜与苦难、上千种被确信的宗教、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学说,所有猎人和抢劫者、英雄和懦夫、各种文化的创造者与毁灭者、皇帝与侍臣、相恋中的年轻爱侣、有前途的儿童、父母、发明家和探险家、教授道德的老师、贪污的政客、大明星、至高无上的领袖、人类历史上的圣人与罪人,通通都住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人是一种健忘的动物,当人们乐观时,他们很容易陷入“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人类一直如此生存”的情绪中。 而当人们悲观时,他们也自然而然的认为“饥饿战争、能源危机、环境危机……,人类面临如此多的困境,为什么还要花费那么钱研究太空的问题”的困惑。事实上,我们无法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因为我们本身,包括我们生存的地球本身就是个问题。 科幻小说的黄金年代,是人类第一次进入太空的时代,也是人类第一次意识到地球目前所面临的种种严峻形势(如环境污染、饥饿、贫穷、过度城市化、粮食问题、水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的时代等,不能不说这三者毫无关系,太空带来了对于人类自身家园的全新视角。无论乐观还是悲观,我们终于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一个全新的审视自身的视角。 回到科幻小说的意义这个话题,有人说,科幻小说的意义应植根于文学的想象力传统(软科幻),那么它与奇幻的区别何在?有人说,科幻小说的意义在于探索科学未来的可能性(硬科幻),那么它难道只是有情节的科普吗?我觉得两者都不对,科幻小说是从一个基于科学的核心设定出发(比如《基地系列》的心理史学,《机器人系列》的机器人三定律,《三体》的黑暗森林理论),然后试着去构筑一个完整的世界,看看将会发现什么。好了,我们现在有一个设定,那又能怎么样呢? 奇幻小说也有设定,玄幻也有设定。关键在于科幻的设定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大刘曾经举过一个科幻的设定,这在多部小说中都出现过: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在漆黑寂静的太空中飞向一个遥远的目标,它要用两千年时间加速,保持巡航速度三千年,再用两千年减速。飞船上一代又一代的人出生又死去,地球已经成了上古时代虚无飘渺的梦幻,飞船上考古学家们从飞船沧海桑田的历史遗迹中已找不到可以证实它存在证据;那遥远的目的地也成了一个流传了几千年的神话,成了一个宗教的幻影。一代又一代,人们搞不清自己从哪里来;一代又一代,人们不知道自己到哪里去。大部分人认为,飞船就是一个科幻历来有两大经典主题,一为星际旅行,一为生命智能,前者以宇宙为舞台,拓展人类生存空间的广度,后者以人为核心,探索生命自身生存的意义。 如果说以宇宙为舞台的科幻让你拥有一种走出去的冲动,那么以“生命与意识”为核心科幻就让人五味杂陈了。可这同样是一种走出去,正视自己的弱小和无敌,认清自己的局限和伪装,这同样是对极限的挑战。(授权转载)
...科幻作品一向是青少年们的最爱,虽然科幻并不是专为青少年创作的,但它吸引最多的人群却是拥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广大青少年。因此,近年来出现了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少儿科幻作品。这些作品站在儿童视角,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在科学基础上进行天马行空的幻想,是非常适合儿童阅读的一种门类。科幻系列丛书:为少儿“量身定制”阅读少儿科幻类作品,首先可以满足少年儿童的兴趣爱好,让他们爱上阅读,爱上学习;其次,还可以激发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对世界保持好奇,能有自己的独创幻想;此外,还可以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学思维,从小打下科学心智的基础,并提升少年儿童自我学习和探索世界的能力。由于少儿科幻类作品会涉及到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等多门类的知识,因此对学生各学科学习都有好处,同时对语文写作等也有较大的帮助。近年来,科幻圈对少儿科幻也逐步重视,出现了少儿科幻星云奖、大白鲸幻想儿童文学奖等奖项,也出现了少儿科幻联盟这样的以少儿科幻为主体创作的群体,得到莫言、刘慈欣、刘恒、曹文轩、邱华栋等著名作家的支持。从出版方面来说,很多出版社都推出了不同样态的针对青少年的科幻图书。比如百年科幻系列,里面聚合了叶永烈、刘慈欣、王晋康、杨鹏、何夕等知名科幻作家的众多优秀及获奖科幻作品。该系列本着以世界百年科幻历史长河为线索梳理和编选作家作品,以不同历史时期产生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为对象,遴选经典和优秀之作。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计划将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国内外优秀科幻作品都囊括进来,打造成一个可持续的出版系列。立体科幻书:可触摸的新维度产品而《三体》立体书的出版更是对少儿科幻产品的一次新颠覆,作品改编自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三部曲,它依托于原著构建的宏大叙事结构和科幻情节,通过极其巧妙的绘画和纸艺机关,立体地展示出包括古筝行动、核弹链、三体星毁灭、太阳系二维化等令人震撼称奇的科幻场景,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地球人类文明与外星人三体文明来回生死搏杀又平衡,再被降维毁灭的过程,也对原著中那种在广袤宇宙间文明星球残酷的生存法则作了形象直观的表达。立体书也是玩具书,它互动性强、画面逼真,能让孩子边玩边感受理解原著的内容,用另外一种方式,使恢宏的科幻巨制跃然纸上,用二维的纸折出多维的内容和形象,升维打造,立体展开,是可以触摸的《三体》。书中不仅内含160多个零部件、10余处互动机关,更创新运用了凹凸镜片、PVC胶片、夜光油墨、鱼线、烫镜面银、光栅等丰富的材质,力求全面提升读者的感官体验。在设计构思方面,运用了独具匠心的构图方式来呈现视角转换和场景转移。刘慈欣评价说,它“用了一种全新的方式还原了《三体》中宏大的场景,也把《三体》中的科幻意境完美地呈现出来,达到身临其境、多维度沉浸式感受三体宇宙的效果。”可以说,这是少儿科幻作品的一种新维度产品,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来呈现高深的科幻精髓,在寓教于乐中,给孩子启迪和快乐。科幻绘本:将科幻阅读变为幼儿亲子阅读《给孩子的科幻绘本系列》则是通过绘本的形式,将科幻科普融入其中,将科幻读者的年龄层,扩大到低幼年龄层,将科幻阅读变为一种亲子阅读。电影《流浪地球》系列的导演郭帆说:“儿时的好奇心决定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同一个世界在不同孩子的眼中是不同的样子。希望这些有趣的故事能在孩子们的心中埋下一颗勇于想象、崇尚科学的种子。”刘慈欣说:“我一直认为,人类历史上伟大而美妙的故事,不是游吟诗人唱出来的,也不是剧作家和小说家写出来的,而是通过科学讲出来的。科学所讲的故事,其宏伟壮丽、曲折幽深、惊悚诡异、恐怖神秘,甚至多愁善感,都远远超出传统文学故事。”科幻要从娃娃抓起,科学素养的培养,想象力的萌芽,从绘本开始,对他们的未来有难以估量的作用。少儿科幻的作品开始以多种不同形态呈现出不同的产品,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更加细化和明确,将来还会拓展到更多的领域和维度,不再以单一的文本为主,但文本依旧是最重要的基础。希望更多的有志之士积极深耕这片土壤,从创作和形式上,能更进一步,做出孩子们真正喜欢的产品。(作者系科幻作家、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全国少儿科幻联盟发起人)17500662023-06-14 11:56:00:0超侠打造阅读新形态,让孩子爱上科幻39639科幻世界科幻世界http://www.kepu.gov.cn/sci-fi/pic/2023-06/14/1750066_88eb2eea-e5b6-4556-915d-4d3da67bc248.jpghttp://www.kepu.gov.cn/sci-fi/pic/2023-06/14/1750066_88eb2eea-e5b6-4556-915d-4d3da67bc248.jpghttp://www.kepu.gov.cn/sci-fi/2023-06/14/content_1750066.htmlnull科普时报在寓教于乐中,给孩子启迪和快乐。100/enpproperty-->
...对话嘉宾 天瑞说符(网络作家)卫中(本报记者) 在不久前揭晓的第二届科幻星球奖获奖名单上,天瑞说符的《我们生活在南京》荣获“文学奖冠军·最佳科幻长篇小说”。小说以无线电技术这一专业设定推演出的“时光慢递”作为故事发展和小说叙述的科技动力,讲述了2019年的高中男生白杨与2040年的“最后一个人类”、十九岁女孩半夏共同拯救世界的故事,被评论家誉为“完成了硬核科幻与唯美故事的新科幻实验”。而除了《我们生活在南京》之外,天瑞说符的《泰坦无人声》《死在火星上》及最新作品《保卫南山公园》亦颇受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据《2024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科幻阅读产业营收31.7亿元,同比增长4.3%,科幻纸质图书市场逐渐回暖,科幻新书码洋同比增长20%。在科幻文学质、量齐飞的当下,文汇报记者对话天瑞说符,探讨关于中国科幻小说发展现状及个人写作中的一些思考。 记者:曾经,一些评论者认为不少网文界的科幻小说只是包裹着“科幻”外衣的游戏、末日打怪等等类型文学。近年来,中国科幻文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涌现出来。评论家桫椤认为科幻文学的流行,是我国科技实力突飞猛进的结果,其中展现出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形象,使其成为彰显中国审美、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载体。你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现状有何看法? 天瑞说符:在我看来,中国科幻文学写作最需要加强的是与读者的接触。相对其他类别,大多数科幻作品呈现出来的状态,让很多人以为科幻小说“门槛高”,我认为不应该如此,这是个缺点。网文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能跟读者面对面,读者反馈非常迅速且直接。有很多数据是可以用来分析的。 同时,我希望读者能对国内的科幻文学更加包容,不再纠结于“真伪科幻”的问题,我的整体态度还是有容乃大,越强大的主体,越具有包容能力,什么时候国内科幻不再纠结什么“真伪科幻”问题,那才是国内科幻真正强大的一天。 记者:作为一名95后青年作家,你从十几岁开始写作到25岁起笔《我们生活在南京》,在硬科幻的科技含量以及软科幻的人文思考双向表现出色,很多年轻读者甚至将你与作家刘慈欣相提并论。你对个人写作定位和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思考? 天瑞说符:我目前的个人定位和计划仍然是继续深耕网络文学领域。我认为自己的作品既包含严谨的科技含量,也注重剧情和文笔的打磨,力求在硬科幻和软科幻之间找到平衡。在发展方向上,我希望能够不断探索新的科幻题材和写作手法,为读者带来更加精彩的作品。 在我眼中,刘慈欣的才情堪称无双。一般而言,科幻小说往往从一处独特的创意出发,通过巧妙的想象,构建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然而,这样的故事篇幅有限,仅能形成几万字的短篇小说。而长篇科幻小说则更侧重于文学的深度与广度,聚焦于人物塑造、剧情发展,或许是侦探悬疑的紧张刺激,或许是情感历史的深沉厚重,科幻元素在其中更多地扮演着背景的角色。大刘打破了这两种传统的创作模式,在他的长篇科幻巨著里,每一个点足以单独发展成为一部小说,而这些密集而丰富的点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共同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复杂的科幻世界。这样的深度和广度,无疑需要长达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深厚积累和卓越才华。 记者: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我们生活在南京》近期公布了海报,引起广泛关注。有评论认为你的作品在文本中的分镜头表达手法具有强烈的画面感,非常适合IP影视化。此外,你在创作过程中与读者保持了一定的互动。请问这种网络时代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强互动关系对文学创作者来说带来了哪些变化? 天瑞说符:与读者的强互动是网络文学的根本特征之一,但它有利有弊,一方面对读者与市场的天然贴近是网文作者的立身之本;另一方面,读者对创作的巨大影响也是此前所有文学类型当中从未有过的,如何处理与读者的关系是网文作者必修课,但需要强调的是,当年我在连载《泰坦无人声》的过程当中与读者“斗智斗勇”的创作方式,如今回看,是绝对错误的——读者的反馈当然是要参考的,我每天都会看,但教训就是“看是可以的,但你不能听他们的”。我也说过,“不完美”也是网文的特性之一,它在连载过程中导致的粗糙和不完美,也是这个类型文学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记者:你的作品中经常将人类世界置于灰败色调的末日背景中,但男女主角却展现出青春美好的人性光辉。请问这些作品的创作灵感和动因是什么?你希望向读者传递什么样的理念? 天瑞说符:网文作为一种“服务型”文学创作,出发点可能是作者个人内心世界,但最终抵达的往往是读者市场的最大需求。塑造一个读者喜欢的角色,是网文创作的目的之一。 记者:有评论家认为,科幻流行是我国科技实力突飞猛进的结果。这是不是意味着科幻小说应该领先于科学进步并为科学提供发展方向?如果科幻作者因为缺乏理工科知识素养,有可能导致“科幻”变“魔幻”的情况,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天瑞说符:我认为科幻小说并不一定要领先于科学进步、为科学提供发展方向,也不能直接影响或促进现实世界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最顶尖的科幻作家,往往会从最顶尖的科学家那里获取创作素材——科幻文学本身并无预言未来的功用,也不承担这个义务和责任。 科幻文学的独特能力,是以通俗易懂的普及化方式,塑造大众群体对技术或者未来的整体认知,以此来间接地影响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