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阅读新形态,让孩子爱上科幻-中国科普网
科幻作品一向是青少年们的最爱,虽然科幻并不是专为青少年创作的,但它吸引最多的人群却是拥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广大青少年。因此,近年来出现了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少儿科幻作品。这些作品站在儿童视角,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在科学基础上进行天马行空的幻想,是非常适合儿童阅读的一种门类。科幻系列丛书:为少儿“量身定制”阅读少儿科幻类作品,首先可以满足少年儿童的兴趣爱好,让他们爱上阅读,爱上学习;其次,还可以激发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对世界保持好奇,能有自己的独创幻想;此外,还可以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学思维,从小打下科学心智的基础,并提升少年儿童自我学习和探索世界的能力。由于少儿科幻类作品会涉及到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等多门类的知识,因此对学生各学科学习都有好处,同时对语文写作等也有较大的帮助。近年来,科幻圈对少儿科幻也逐步重视,出现了少儿科幻星云奖、大白鲸幻想儿童文学奖等奖项,也出现了少儿科幻联盟这样的以少儿科幻为主体创作的群体,得到莫言、刘慈欣、刘恒、曹文轩、邱华栋等著名作家的支持。从出版方面来说,很多出版社都推出了不同样态的针对青少年的科幻图书。比如百年科幻系列,里面聚合了叶永烈、刘慈欣、王晋康、杨鹏、何夕等知名科幻作家的众多优秀及获奖科幻作品。该系列本着以世界百年科幻历史长河为线索梳理和编选作家作品,以不同历史时期产生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为对象,遴选经典和优秀之作。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计划将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国内外优秀科幻作品都囊括进来,打造成一个可持续的出版系列。立体科幻书:可触摸的新维度产品而《三体》立体书的出版更是对少儿科幻产品的一次新颠覆,作品改编自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三部曲,它依托于原著构建的宏大叙事结构和科幻情节,通过极其巧妙的绘画和纸艺机关,立体地展示出包括古筝行动、核弹链、三体星毁灭、太阳系二维化等令人震撼称奇的科幻场景,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地球人类文明与外星人三体文明来回生死搏杀又平衡,再被降维毁灭的过程,也对原著中那种在广袤宇宙间文明星球残酷的生存法则作了形象直观的表达。立体书也是玩具书,它互动性强、画面逼真,能让孩子边玩边感受理解原著的内容,用另外一种方式,使恢宏的科幻巨制跃然纸上,用二维的纸折出多维的内容和形象,升维打造,立体展开,是可以触摸的《三体》。书中不仅内含160多个零部件、10余处互动机关,更创新运用了凹凸镜片、PVC胶片、夜光油墨、鱼线、烫镜面银、光栅等丰富的材质,力求全面提升读者的感官体验。在设计构思方面,运用了独具匠心的构图方式来呈现视角转换和场景转移。刘慈欣评价说,它“用了一种全新的方式还原了《三体》中宏大的场景,也把《三体》中的科幻意境完美地呈现出来,达到身临其境、多维度沉浸式感受三体宇宙的效果。”可以说,这是少儿科幻作品的一种新维度产品,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来呈现高深的科幻精髓,在寓教于乐中,给孩子启迪和快乐。科幻绘本:将科幻阅读变为幼儿亲子阅读《给孩子的科幻绘本系列》则是通过绘本的形式,将科幻科普融入其中,将科幻读者的年龄层,扩大到低幼年龄层,将科幻阅读变为一种亲子阅读。电影《流浪地球》系列的导演郭帆说:“儿时的好奇心决定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同一个世界在不同孩子的眼中是不同的样子。希望这些有趣的故事能在孩子们的心中埋下一颗勇于想象、崇尚科学的种子。”刘慈欣说:“我一直认为,人类历史上伟大而美妙的故事,不是游吟诗人唱出来的,也不是剧作家和小说家写出来的,而是通过科学讲出来的。科学所讲的故事,其宏伟壮丽、曲折幽深、惊悚诡异、恐怖神秘,甚至多愁善感,都远远超出传统文学故事。”科幻要从娃娃抓起,科学素养的培养,想象力的萌芽,从绘本开始,对他们的未来有难以估量的作用。少儿科幻的作品开始以多种不同形态呈现出不同的产品,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更加细化和明确,将来还会拓展到更多的领域和维度,不再以单一的文本为主,但文本依旧是最重要的基础。希望更多的有志之士积极深耕这片土壤,从创作和形式上,能更进一步,做出孩子们真正喜欢的产品。(作者系科幻作家、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全国少儿科幻联盟发起人)17500662023-06-14 11:56:00:0超侠打造阅读新形态,让孩子爱上科幻39639科幻世界科幻世界http://www.kepu.gov.cn/sci-fi/pic/2023-06/14/1750066_88eb2eea-e5b6-4556-915d-4d3da67bc248.jpghttp://www.kepu.gov.cn/sci-fi/pic/2023-06/14/1750066_88eb2eea-e5b6-4556-915d-4d3da67bc248.jpghttp://www.kepu.gov.cn/sci-fi/2023-06/14/content_1750066.htmlnull科普时报在寓教于乐中,给孩子启迪和快乐。100/enpproperty-->

一位循循善诱的科幻导师 -中国科普网
3月5日清晨接金雷电话,惊闻噩耗:他的父亲、著名科普科幻作家、我们《科普时报》的专栏作者金涛前辈,前一天晚上在睡梦中溘然长逝。 我愣了好一会儿,不愿相信这个事实!因为,就在十几个小时前,也就是距金老撒手人寰不到两小时的某个片刻,我正犹豫要不要给他去电话,告知我刚收到一篇跟他探讨商榷问题的文章。此文呼应的,乃是3月1日《科普时报》“书香悦读”版上刊发的《她用一生守护发掘鲁迅遗物》一文。 金涛先生非常看重他写的这篇文章,还特别嘱咐我,报纸出来后要给他在文中介绍的已94岁高龄的“叶淑穗老大姐”寄份样报。令我大感意外的是,3月3日中午,年届84岁的他竟亲自到邮局,给我挂号邮寄了叶淑穗著《鲁迅手稿经眼录》《鲁迅文物经手录》。这两本书,我是在向金老作了最后道别之后收到的。打开书页,即看到作者题字:“应老友金涛先生嘱呈请尹传红先生雅正”。我又吃了一惊,眼睛瞬间就湿润了。 不禁回想起我与先生的第一次“相遇”。那年我12岁,念初中一年级。有天放学刚走出教室,就看到一个同学手里拿着一本封面靓丽的书《大海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我好奇地要过来翻了翻,哦,原来是本科学童话书,讲的是地球上水资源和水循环的故事,作者的名字叫金涛。后来,我又陆续读到了金涛的其他许多作品:幽默风趣的科学小说“马小哈系列”,意蕴深刻的科幻小说《月光岛》,惊险生动的科学考察游记系列《暴风雪的夏天》《冰雪王国历险记》,等等。 兴许是有着那次邂逅及后续的阅读打底,10年之后,我大学毕业前夕,1990年春的一天,我壮着胆子从天津来到光明日报社,“要找金涛老师”。门卫把我截住了,但允许我用电话联系。就这样,我第一次听到了金老师浑厚的嗓音。记得我跟他提到了《大海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那个时候怎么想得到,仅仅几年过后,在北京我就与金老师续了前缘,于多个科普科幻场合重逢,并且成了“忘年交”和他家中的常客。也正是因由金老师的引导和指教,我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对科幻作品的系统研究和思考,实现了由一个单纯的科幻爱好者向一个有目标的科幻研究者的角色转换。 在金涛眼中,科幻小说是面向未来、展示科学技术发展前景的文学。阅读科幻小说对于启迪智慧、开拓思维、激发对科学实践探索的热情、洞悉未来的发展趋势都是大有益处的。早年他与王逢振共同主编了科幻小说译文集《魔鬼三角与UFO》、与孟庆枢共同主编了苏联科幻小说集《在我消失掉的世界里》。这两部外国科幻选集当年影响颇大,既是科幻爱好者可口的精神食粮,也是科幻作家宝贵的创作范本。 在我那一代的科幻创作者、研究者和爱好者心目中,金涛既是一位循循善诱的科幻导师,又是一个对中国科幻事业发展倾注了满腔热忱的助推者。他与叶永烈、郑文光前辈一样,也特别关心青年作家的成长。多年以来,在他身边,聚合起一大批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科幻作家和科幻爱好者。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1838872024-03-15 08:38:36:0 一位循循善诱的科幻导师 □ 尹传红 3590十二版十二版http://www.kepu.gov.cn/newspaper/2024-03/15/content_183887.htmlnull科普时报100/enpproperty-->
这几部科幻电影最受科学家欢迎,仅仅是因为接近真实吗?|界面新闻 · jmedia
翻译丨于波校对丨其奇来源丨The Guardian科幻作品和现实研究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本文中,五位著名科学家谈到了赋予他们灵感的书籍和电影。简·扎拉西维奇(Jan Zalasiewicz)莱斯特大学古生物学教授推荐:《风之谷》(宫崎骏,1984年)我小时候很喜欢阿西莫夫、克拉克和海因莱因的科幻小说,但现在重读一遍时,常常感到失望。某些情节确实精彩,但总体上有点沉闷呆板。我当上父亲后,知道了宫崎骏,他的作品就没有那种沉闷呆板的感觉。他创作的电影老少皆宜,不管是年幼的孩子,还是像我这样上了年纪的成年人都能看懂,在理解上也不会有太大偏差。他对历史、政治和环境问题的思考非常深刻和悲观。作为一个研究人类世概念(认为人类正在改变地球的地质环境,会给后代带来不好的后果)的人,我觉得他的作品很能打动人。《风之谷》的背景是末日后的世界,海洋充满酸性,散发着有毒气体的森林里栖息着模样可怕的巨型昆虫。女主角娜乌西卡属于一个较小的人类群体,他们为了生存而战。娜乌西卡努力保护在其他所有电影中都会被视为怪物的巨型昆虫,并试图让有毒的森林恢复原有生态。她知道,昆虫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不是什么怪物。我认为,只有少数几位当代流行艺术家的作品反映了人类世的现实和由此产生的后果,宫崎骏是其中之一。他直面困境,但他知道,人类必须迎难而上。生活将继续。我们在那种情况下竭尽所能。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在这个被破坏的世界里尽力而为。大卫·伊格曼(David Eagleman)神经科学家斯坦福大学兼职教授推荐:《西部世界》(电视剧,2016年至今)神经科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我们能否理解智力的原理,从而能在不同的基体上复制它们?一个相关的问题是:我们可不可以在计算基体上创造意识?答案不得而知,但似乎是可以的,因为大自然用一千亿个细胞来构建我们有意识的大脑。这些问题是电视剧《西部世界》的核心,我正好是该剧的科学顾问。故事发生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创造出外貌神态、心理活动和言谈举止都与人类别无二致的机器人。一家公司修建了一个类似美国旧西部的公园,游客可以在那里射杀机器人,跟机器人上床,和机器人一起冒险。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些机器人开始产生自我意识,记起了前世的经历,这给人类带来了大麻烦。对于机器人能否产生意识的问题,我们目前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只能说有这种可能。人工智能(AI)的发展道路有很多条。只开发软件而不涉及实体,要更加简单易行,但我们是否希望以及是否能够创造出像人那样的AI,还有待观察。几十年来,我和同事们一直在撰文讨论这些问题,但当你把想法融入科幻作品时,能吸引到更多的观众。我觉得,《西部世界》很好地将这些问题带入了公众视线。乔凡娜·蒂内蒂(Giovanna Tinetti)伦敦大学学院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推荐:《星际穿越》(克里斯托弗·诺兰,2014年)《星际穿越》中的安妮·海瑟薇《星际穿越》描绘了太阳系以外的行星,这是我喜欢该片的地方。我在伦敦大学学院有一支团队,专门研究这些行星的性质,它们通常距离地球几十甚至几百光年。我们开始寻找类似于地球的行星,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行星极具多样性,它们是如此奇特,以至于我觉得自己的兴趣已经略有转移。在我看来,根据我们掌握的信息,《星际穿越》中对系外行星的描绘非常准确。探险队离开地球后到达的第一颗行星是一个水世界,巨大的海啸朝他们扑面而来。我们相信,类似这样的行星肯定存在,他们后来到达的冰世界同样如此。我们知道,很多岩质行星距离母星非常遥远,因此该片对系外行星的描绘大概就是它们的真实面貌。我还认为,该片对地球场景的描绘非常逼真,如果气候变化继续下去的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星际穿越》让我们看到了这些行星可能的模样。现在,我一想到水世界,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电影里的那幅场景。有时,我进行公共科学讲座时,会使用《星际穿越》的截图。你不是描述行星的密度或者面貌,而是展示一幅图片,让所有人对你想表达的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这很有用。马丁·里斯(Martin Rees)皇家天文学家剑桥大学宇宙学和天体物理学名誉教授推荐:《最初和最后的人》/《造星者》(奥拉夫·斯特普尔顿,1930年/1937年)奥拉夫·斯特普尔顿的《造星者》我不太喜欢看科幻小说,但我喜欢奥拉夫·斯特普尔顿(Olaf Stapledon)的书。我第一次读他的书是60年代上学期间。当时我只是随便翻翻,但现在回想起来,那些书似乎相当有远见。他在30年代写的《最初和最后的人》(Last and First Men)和《造星者》(Star Maker)充满了奇思妙想。《最初和最后的人》涵盖了未来20亿年的历史,讲述了18个不同的人类物种,第一个就是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离开地球,向其他行星迁徙。其中一个人类物种拥有巨大的大脑,没有身体。与躯体分离的大脑能创造新的物种(他们创造了他们之后的人类物种),这一想法非常有创意。如今,我们也在谈论类似的想法。《造星者》的情节更加波澜壮阔。叙述者诞生于地球,后来进入太空,逐渐与其他地方的智慧生命融合。然后,他遇到了造星者。造星者创造了包括人类宇宙在内的很多宇宙,其中一些比另一些运转得更好。其中有一个宇宙可以说是先于休·埃弗雷特(Hugh Everett)对量子力学作出了很有意思的诠释,认为只要存在量子不确定性,如果两个选项都被选择的话,宇宙就会分裂。还有一个宇宙根本没有空间维度,只有时间维度,斯特普尔顿称之为音乐宇宙。这些想法极具匠心,尤其是考虑到它们写于上世纪30年代。詹妮弗·杜德纳(Jennifer Doudna)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发明人推荐:《火星救援》(雷德利·斯科特,2015年)《火星救援》剧照基因编辑能否用于人类太空旅行?星际旅行会带来什么好处?《火星救援》讲述了马特·达蒙(Matt Damon)饰演的一名宇航员,孤身一人受困于火星,同行的其他宇航员因为沙尘暴而被迫离开。该片涉及两个主要挑战:首先,那名宇航员在这个环境恶劣的星球上如何独自生存,为自己提供食物和能源;其次,地球上的太空科学家如何让他回家。我的工作主要是基因编辑,我一直在研究以精准方式修改细胞DNA序列的CRISPR技术。2012年,我们首次发表了我们的CRISPR研究成果,此后,这项技术被全世界广泛采纳,用来修改人类以及各种动植物细胞的DNA序列。《火星救援》上映后,在我的实验室里引起了热烈讨论。我一边观看这部影片,一边思考,基因编辑能如何用于人类的火星之旅。例如,达蒙饰演的角色为了生存,在火星上种土豆吃。如果能使用基因编辑技术,你可以改变土豆的习性,使它们需要更少的水分,或者更适应火星的环境。我们在地球上已经麻烦缠身,我宁愿看到我们解决地球上的问题,而不是花费宝贵资源把几个人送上火星。尽管如此,我们是一个喜欢探索的物种,我们是冒险家,如果要前往火星,我觉得这会催生很多有趣的技术和想法,而这或许会使地球受益。
相关资讯
科幻小说的独特能力是什么--访谈--中国作家网
对话嘉宾天瑞说符(网络作家)卫中(本报记者)在不久前揭晓的第二届科幻星球奖获奖名单上,天瑞说符的《我们生活在南京》荣获“文学奖冠军·最佳科幻长篇小说”。小说以无线电技术这一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