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西方神秘学指津》

更新时间: 2025-07-09 13:41:01

站內所有关于《西方神秘学指津》的知识专题整理,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跟《西方神秘学指津》有关的所有知识

印度神灵探秘

巡礼印度教、耆那教、印度佛教万神殿、探索众神的起源、发展和彼此间的关系

喜欢读"印度神灵探秘"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印度神灵探秘"的人也喜欢  · · · · · ·

 · · · · · ·

 · · · · · ·

道家 密宗与东方神秘学的创作者  · · · · · ·

喜欢读"道家 密宗与东方神秘学"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道家 密宗与东方神秘学"的人也喜欢  · · · · · ·

 · · · · · ·

书后的几个序跋没看,其余的都大致过目了一遍。拣印象比较深的地方说几点。 1,没看过三国,看了此书才发现,孔明借东风其实是根据的一个自然规律。有意思。 2,道家炼丹服用,是为了成就金刚不坏之身,灭掉身上的三尸虫的理论,也有意思。 3,密宗原来和道家...  (

...

哈内赫拉夫:《西方神秘学指津》前言

让我们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本书及其介绍的研究领域最终旨在改变读者对西方文化和社会的看法。我们会考察一些关于实在、知识和历史的基本假设。自古以来,特别是自启蒙运动以来,这些假设一直被欧洲人视为理所当然,在如今的全球化时代更是传播到世界上大部分地区。 然而,我们考察这些议题时所要采取的角度初看起来似乎出人意料:我们恰恰要关注自启蒙运动以来未成为主流、因而被边缘化为“被拒知识”(rejected knowledge)的那些世界观、修习和认识方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领域的研究在“西方神秘学”(Western esotericism)这个并不完全令人满意(许多人都曾抱怨过这一点,但无人能给出一个更好的术语)的标签下迅速发展起来。然而,可靠的介绍仍然很罕见,非专业人士很难明辨真假,难以形成关于该领域的总体看法。 这本《指津》便是一部切实可行的指南,引导读者进入西方神秘学这一研究领域,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基础知识和工具,以便进一步探索。本书主要面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生和老师,但对这类话题感到好奇并想有更多了解的一般读者也会对它感兴趣。 虽然本书试图涵盖该领域的所有方面(当然是在一部导论所能及的范围内),但它并非只是重复了专家们业已熟知的一些信息,而且还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作了审慎的展望。这方面的关键词是历史性、复杂性、开放性、交叉学科或跨学科。尽管一些研究者似乎有不同意见,但神秘学研究绝不只是关于神秘学“本身”(无论它是什么),而总是涉及那些更一般、更大甚至更普遍的问题,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会对这些问题深感兴趣。因此,最糟糕的莫过于将西方神秘学完全留给这一领域的专业学者:恰恰相反,我们将会看到,西方神秘学的内容与历史学家、哲学家、科学家、神学家、艺术史家、音乐学家、文学研究者、大众文化研究者、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和政治学家都极为相关。就像地图上的那些公海,西方神秘学并不专属于某一个人,所有人都能对它进行自由探索。 因此,这本《指津》旨在公开邀请研究者和学者来探索这一领域。毫不夸张地说,神秘学乃是人文学科中最受忽视和误解的研究领域,至少就西方文化而言是如此。这就意味着该领域最有可能产生新的发现和见解。这样的诱惑如何能抵抗?又为什么要抵抗?希望有更多读者对这一领域感兴趣,并亲自前去探索。接下来,我们将提供一张地图和一些中肯的旅行建议,至于旅途中会碰到什么,读者们就只能自行发现了。

...

盲点(豆瓣)

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盲点。寡母婆婆的盲点就是无法接受另一个女子与儿子建立亲密关系;而媳妇是无法逢迎一个强势又不爱她的长辈;至于儿子,则是不敢说出自己的心声,一直逃避,最后深深伤害身边最亲近的两个女人。

台湾女作家廖辉英是一位“擅长描写男女两造情境的作家”,尤其擅长于描写自由恋爱之后的平凡的婚姻生活中日常琐细的情境,且在这些生动的情境描写中往往孕含着她的发现,她对传统观念和现代生活的反思,———尤其是女性角色及其自我意识本身。

 · · · · · ·

喜欢读"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的人也喜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道”的本意是道路。世界上本来并没有道路,是先民用脚,在高山大川、荒原密林、湖泊沼泽之间硬踩出的生命之路,最捷近最安全。(...)由于道路的这种必须循行的“必然”性质,早在春秋之前,“道”在汉语中已经引申出了“事理”、“法则”和“规律”等意义。 (

...

节俗史话(豆瓣)

韩养民,郭兴文所著的这本《节俗史话》是国内首次系统研究节日文化史的通俗读物,本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春节(除夕、元旦、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萌芽、定型、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并围绕节日开展的各项活动、有关轶闻趣事、故事传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是研究我国节日文化的力作。《节俗史话》行文流畅、文辞优雅,内容丰富,引证充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已在国内和台湾先后三次再版,深受读者喜爱。

韩养民,西北大学教授,民俗文化专家。

李幼蒸(1936- ),现为国际符号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旅美独立学人。1959年肄业于天津大学土建系,1978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曾先后做访问学者于普林斯顿、哥伦比亚、慕尼黑等校哲学系(1982-1984),法国人文科学基金会(MSH)、辅仁大学中西比较研究所、佛光大学哲学系以及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系(1989-1999);曾获选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短期客座教授(1990);曾任客座研究员于柏林工大和德国波鸿大学哲学系(1988-1997)。

宗教、哲学与科学在18世纪开始构建自身的现代形态,也逐渐塑造起对自身的想象。在学科史的撰写中,作者常常以当代学科的标准挑选那些「正确的」、「进步的」的人物和材料,而非关注历史中实际发生的复杂情况。

...

缘来如此:胡适说佛

本书是胡适对佛学研究的总集,收录了胡适一生所作的重要佛学著述。这些研究著述,以“怀疑”为前提,以“考证”为手段,推出了许多新鲜大胆的结论。著述的内容涉及佛教史特别是禅宗史的发展脉络,佛教典籍的真伪考证,高僧的生平等等。这些著述展现了胡适对于佛学的根本认知,是大众梳理佛教发展史的最佳入门读物。

胡适(1891年~1962年),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胡适文存》《胡适自传》《戴东原的哲学》《白话文学史》《胡适论学近著》《四十自述》《藏晖室札记》《胡适日记》论著。

佛像雕刻传入于一个最紊乱的时期,佛教的幻想世界和人间的生活情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那种慈悲喜舍的形象,如纯化的甘露润泽了大众;那种明澈智慧的神情,撼动了无数膜拜者的心灵;那种妙相庄严和安逸自在,都是现实生活中取得的典型;那种不可言说的深意微笑和婉雅俊美的潇洒风度,都是源于世俗的理想写照。

季崇建,1955年出生,上海人。笔名宗山,号虫斎,别署长乐居主、慎独斎主,筑室建业文房。司职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21年,创建并主持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崇源国际(澳门)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崇源抱趣(香港)拍卖有限公司13年。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特聘研究员、博士,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副院长、教授。撰写专书《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金铜佛像》《雕塑》等五十多部。

...
相关标签:
《覆雨翻云》 《规则怪谈》《规则怪谈》 《诛仙》小说番外 《诡异游戏》 《足球:从被巴萨抛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