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8-22 23:18:02
金庸古龙合作写了一部武侠小说?一直被人误传,确实不像金庸写的
金庸和古龙,武侠历史上的两大宗师,一直并驾齐驱,都为武侠世界增光添彩。虽然两位武侠大师的作品风格迥异,但是武侠作品同样都深入人心。
金庸写的是庙堂,古龙写的是江湖。金庸的庙堂之高,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出现了一大批诸如郭靖、杨过、萧峰、张无忌、袁承志等大侠人物。古龙处江湖之远,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塑造了李寻欢、沈浪、楚留香等浪子形象。
金庸的小说,以历史为背景,武侠和历史结合,在厚重的历史背景下,武侠更传神。古龙的小说,架空历史,在纯粹的江湖中,各色人等上演传奇故事。金庸的小说,质朴厚重,看似波澜不惊的情节,内藏趣味。古龙的小说,波云诡谲,奇峰迭起之中,看尽人性。
可以说金庸和古龙的小说,处于两个极端,在各自擅长的风格中,肆意挥洒,诉说自己心目中所认可的江湖。虽然两个人的风格不一,写作特点不同,但是两人却英雄相惜,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古龙去世的时候,金庸非常痛惜,亲自写文哀悼:“古龙兄为人慷慨豪迈,跌宕自如,变化多端,文如其人,且复多奇气。惜英年早逝,余与古兄当年交好,且喜读其书,今既不见其人,又无新作可读,深自悼惜。”
...日前,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因病不幸逝世,引发社会各界集体缅怀。金庸作为新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引发了中国文学研究界的强烈关注与重新评价,拥护者认为金庸的武侠小说超越了时代、民族、地区、性别的限制,成为中国文学一个独特的文学存在;批判者则认为他的小说缺乏现代感,是农耕文明时代审美趣味的体现。
金庸武侠小说的受众广泛、影响力深远,其文学价值与文学史地位也不断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但是对于这位早已被写入文学史的当代作家,质疑与批评的声音始终不曾消失。在批评者看来,金庸的武侠小说乃典型的通俗文学,是市场经济大潮兴起的产物。这种观念看似冠冕堂皇,实则经不起推敲。通俗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支,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的四大经典名著除《红楼梦》外,其他几部小说都是当时的通俗小说,但这并不构成对于这些通俗小说经典性的否定。以是否属于通俗小说来评判金庸武侠小说,无异于缘木求鱼。
至于批评金庸的小说具有农耕文明时代的审美趣味,因而认为其作品的精神价值、故事缺乏现代性则更是令人莫名惊诧。作为独立的审美个体,作家基于自身审美趣味、思想立场创作出各具特色的文学作品本是应有的创作自由。倘若依据作家审美趣味趋于传统、崇尚农耕文明,以此判断作家思想守旧、观念落后、对于现代文明隔膜,显然是一厢情愿的揣测。且不说作家有选择自己独特创作题材与审美偏好的自由,即便是表现传统农耕文明趣味的作品,也丝毫不影响其质地的优秀。若简单地以作品是否具有农耕文明趣味作为臧否标准,则沈从文、汪曾祺、陈忠实、苇岸、刘亮程、张联等作家都将被剔除出优秀作家之列。
...倪匡说,《鹿鼎记》是金庸武侠小说中写得最好的一部。读过之后,我个人也是这么觉得的,金庸后面写的武侠小说肯定比他之前写的更成熟、更精彩,金庸写完《鹿鼎记》之后,就没再写武侠小说了。
为什么叫“鹿鼎记”这个名字呢?
首先,“逐鹿”、“问鼎”都是取天下的意思。书中如此之多的派别,包括三藩(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台湾郑王爷后代(包括天地会)、神龙教、西藏、内蒙、独臂神尼(明朝崇祯皇帝的女儿,长平公主)、王屋派、罗刹国,都是在争夺天下!而整本书就是基于“争夺天下”这么一个宏观背景而写的。
第二,韦小宝后来被封为“鹿鼎公”。
第三,《四十二章经》里面的秘密就是满清入关的时候,搜刮的民脂民膏这个巨大的“宝藏”就藏在鹿鼎山。
正因为以上三个原因,所以给这本小说起名为《鹿鼎记》。
我在其它文章里面早就说过:文字和视频的展现力是不一样的,文字能描绘出来的东西,视频不一定可以展现出来,或要用视频展现出来的成本极高。所以,我们经常会发现,原本很好看的一本小说,在拍成电影或电视剧之后就那么难看了。
《鹿鼎记》也是如此,《鹿鼎记》原著小说比电视剧精彩。
小说中塑造的人物非常鲜活,比如韦小宝,性格鲜明;比如韦小宝的7个美女老婆,各有各的个性,她们非常具有代表性,代表着生活中的7种非常典型的美女(请看我的文章《韦小宝的7个老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