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8-23 00:29:27
李涵虚祖师传最上乘丹诀心法曰: “修行人,上等的,要从无中生有下手。我家丹法出瀛洲,提个虚无便起头。不怕全然无影响,要从无里问根由。”( “丹家于虚无境内养出根荄,先天后天皆自无中生有 “我劝人先在虚空中团炼,静之又静,定之又定,无人无我,无无亦无,自然入得杳冥,不交媾而自能交媾,从至阴中生出至阳矣。”(
“虚空炉鼎”,诗曰:“行之容易得之难,除了虚空不造丹。举世若求安鼎处,个中境界比天宽。好之容易乐之难,除了虚空不造丹。举世若寻生药处,壶中原是列仙坛。得之容易守之难,除了虚空不结丹。举世若寻立命处,起头煞尾一团团。”
“虚空”口诀,实是道家仙学一贯心法。 ·李道纯《中和集》谓之:“亘古亘今超越者,悉由虚里做工夫。…… 道体虚空妙莫穷,乾坤虚运气圆融,阴阳造化虚推荡,人若潜虚尽变通。还丹妙在虚无谷,下手致虚守静笃,虚极又虚元气凝,静中又静阳来复。虚心实腹道之基,不昧虚灵采药时,虚己应机真日用,太虚同体丈夫儿。采铅虚静无作为,进火以虚为橐蘥,抽添加减总出虚,粉碎虚空成大觉。 故其在《中和集》中称此种丹法为 “最上一乘”,王重阳《五篇灵文注》也同样称呼之。
清光绪民国间西派传人体真山人汪东亭( 著《教外别传》《三教一贯》、魏则之著《一贯天机直讲》、海印子徐颂尧《天乐集》等秉承涵虚秘旨而倡导阐发之,抉破 “金丹之道,纯系虚空中事业,从身外虚空下手,在身外虚空了手,古人所谓'虚玄大道’也。”( 玄宗修证,从虚空下手,其间炼精、炼气、炼神,一一皆在身外虚空中行持,直至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总以虚空为道场,故云 '虚玄大道’。……最初下手,在身外心息相依,使神凝息住,与太虚混而为一,即为空此身心之妙方便,柱下入道正宗也。”( 西派相承要旨,乃在大定真空,其余返还口诀,火候细微,皆大定真空之绪余也。
...读道经,是要学祖师言行。能把每一部所读过的道经都升华成具体的功行,才不枉费了光阴滋养和大道生化的恩情。
凡是奉道者,身心都要皈依“道经师三宝”。《太上玄门皈依科仪》中提到:“夫此三宝者,乃天地之枢纽,神仙之根柢。”修道学的是神仙之法,历代仙真祖师各有成道之路,后学者若想要参悟其中一二,必须要从经典入手。
只有参悟祖师垂训,才可证得自身修行路。经中有云:“无上经宝,当愿众生,生生世世,得闻正法。”皈依三十六部尊经,是修道者明道德之体、感师真之恩的依凭所在,由此,也就特别强调读经、学经、用经和证经的多重意义和作用。
初学道者,读经是明道的前提。理清每段经文、每个密咒的文字含义,这是读经典的第一步。朱子在谈论读如何经典的时候提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读经典,并非我们普通意义上所讲的读书之“读”,最重要之处在于要把经书上的祖师之言读到自己心中,内化成自己的道之理,才能使自我的修持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和领悟。
的经典又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道教是一个注重实践的宗教,修行是需要去切身体验的。只通过参悟经中之语尚不足以证得大道,更需要亲自去践行经典中已经指明的修真方法和途径。所以读道教的经典,就需要超越“心到”层面,使经典的作用落在更具有指导性的层面上,这才能让“读经”这一活动成为具有实际意义的修道方式。
...关于炼己的内涵,历来丹家见仁见智,主要观点有:首先,炼己即止妄念。张伯端《青华秘文》说:“但于一念妄生之际,思平日心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舍之,久久纯熟。”意谓:妄念一来,即便觉知舍弃,此谓炼己。
称虚白《规中指南・止念第一》云:“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惟在此已。此法无多子,教子炼念头,一毫如未尽,何处觅踪由。夫无念者,非同土石草木,块然无情也。盖无念之念,谓之正念,正念现前,回光返照,使神御气,使气归神,神凝气结,乃成汞铅。牢擒意马锁心猿,慢著工夫炼汞铅。”
这是说,工夫入手即止念,而止念就是使妄念不生,正念现前,此谓炼己。
其次,炼己即炼心。王重阳注《五篇灵文》中“却从炼己纯熟,方得先天造化”曰:“炼己即炼心也。心为离,离者,己土也。炼心不动,己离宫修定。定则气和,和则身安,安则精气充满,满则铅汞凝结,结则造化自身。玄珠成象,太乙含真,金液炼形,骨散寒琼,形神俱妙,与道合者,皆自然也……心死方得神活,此之谓也。”
这就是说,炼己就是炼心,即降伏妄心,使心死,从而使元神呈现。
再次,炼己即弃除不正的行为、习气、嗜好等方面的修养。陈致虚《金丹大要》曰:“去色欲,绝恩爱,轻财物,慎德行,四者为炼己之大要。”意谓炼己就是弃除不正的行为、习气、嗜好,按一定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并积极奉行利人济世的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