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9-18 14:32:20
日前,南阳书法家张白龙的书法作品“天下第一龙”入选“文化中国主题巡展”活动,自2021年12月底开始,在北京地铁一号线进行1个月的展出,受到了乘客们的争相观赏和点赞。
张白龙,原名张志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自幼酷爱书法。年轻时,由于受工作生活所累,一直没有时间练习书法,50多岁时,家庭事业稳定的他决定重拾梦想。
自此,他推去生活中的琐事和应酬,每天抽出大量时间潜心研习历代名家碑帖。对于当时痴迷书法的他,家人和朋友都劝其不要沉迷其中,可书法对他来说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让他从中找到了力量。
梦想只有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下才可能成为现实,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已经让他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一次,他在丝绸之路源头——南召县回龙沟,发现一条3米长的藤状木龙,随即带回家中,潜心研究。
最终,他以藤状木龙为形融合书法,写出了“天下第一龙”的书法作品。这幅书法作品大气磅礴,内涵丰富,线条中透着灵气,活灵活现的龙头带动身躯腾空而起,犹如一条巨龙昂首腾飞。
今年65岁的张白龙,一直坚持着对书法艺术的那份执着,每天都要提笔勤加练习。他的书法集百家之精华,博采众长,在务实中求进取,在创新中求发展,自成一体,神韵贯通,行云流水,笔力遒劲,结体美观,深受书法爱好者好评,更得到书法界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答:庸人始祖是伏羲长子木龙青檊,以龙为图腾。继之潜龙氏,《路史◎大昊纪》:“命潜龙氏筮之,著釐舍,立九部而民易理。”潜龙氏治于陕南安康伏羲山东部的龙潜沟九龙台。黄帝有三位大臣是庸人:管理东方的奢龙和管理南方的祖庸及医官雷公;帝舜有两臣一友是庸人:音乐大臣夔(湖北姊归)、豢龙官董父(汉滨区庹家坝)、好友方回(上庸方城)。唐孔颖达《疏》:“庸、濮在江、汉之南。”龙巴庸国在夏商周极盛期的地域包括上庸湖北竹、房;中庸重庆奉节、湖北姊归、江汉平原;下庸湖南大庸、洞庭湖及长沙。可谓庸大国!庸人文化也进入了“三星堆”,不仅有青铜龙雕像,而且有件人面青铜雕像鼻上饰一立体透雕夔龙高出头顶颇富庸人神性。《尚书》载周武王伐商纣王“牧誓八国”之首为“庸”;《逸周书》载周武王灭商后举行典礼“乐人奏《庸大享》,王拜稽首”,显示对庸大国的尊重。周康王时《史密簋》铭文载随虎巴首领史密“东征”的“釐伯”即庸王。《国语◎周语上》:“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实有爽德,生穆王。”“房后”即庸王女。《史记◎楚世家》:“当周夷王之时,熊渠甚得江汉民间和,乃兴兵伐庸。”江汉平原的庸人属楚了,因此,《世本◎氏姓篇》载:“釐子氏,出自釐子观起之后,楚大夫有釐子班。”西周晚期,世居发源地汉滨伏羲山庹家坝祭祖的庸人庹姓豪族(虞巴微国的同盟邦族)东进竹山建立方城,成为庸国首领,以“盘庹”名号世袭庸伯,楚国不断蚕蚀湖南庸地而压缩为庸小国。《左传》载前611年楚“灭庸”,其时汉水联邦巴国主力会盟于十堰、襄阳一带(本图联合攻楚却遭暗算),最后一世庸伯盘庹,从上庸方城退守伏羲山主峰西侧的崇山鲧城大庸盘,在宗周姬姓巴子国人、秦郊镇人“从楚师”的合攻下,终因寡不敌众而殉国,庸人遗民在伏羲山西南部建立“盘龙殿”祭祀,此殿遗址(在今平利县老县镇境内)曾出土春秋时期编钟。战国时期,在楚国的龙巴庸国遗民文化仍很发达,出生姊归的屈原在《楚辞◎离骚》开头自报家门:“帝高阳之苗裔兮,联皇考曰伯庸。”《山海经◎大荒北经》:“颛顼生灌头,灌头生苗民,苗民釐姓。”《史记◎五帝本纪》:“舜放灌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苗庸融合而同姓,出了一位世界文化名人。湖南长沙陈家大山和子弹库各出土一副战国帛画,一幅是龙凤仕女画,画中仕女侧身而立,细腰长袍(典型巴人燕尾服),身姿优美,她两手向前,合掌作揖,仕女头上左前面飞翔着一只凤鸟,鸟前方有一龙扶摇直上;这是庸人崇拜尚母凤凰华胥和初祖龙伏羲图腾的生动写照。另一幅人物御龙画,画中男子身材修长,高冠长袍,腰佩长剑,手执缰绳,御一巨龙,巨龙昂首扬尾,似在乘风破浪,男子举止潇洒,神态自若;这是龙巴庸人的图腾形象。两幅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丝织品绘画,证明庸人技艺高超绝妙。长沙子弹库还出土有战国帛书,是庸人对始祖的记载:“包戏娶女皇生四子,青擀、赤椫、黄椎、墨檊。”弘扬四位神圣祖先开创天文历法、创造杆栏式房屋的历史功绩。庸人流民脱楚者散居安康各地,各县出土的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龙图腾的青铜器和画像砖石,是庸人流民及后代所作,不能依此断定安康古属庸国。《华阳国志◎汉中志》说:“汉中郡,庸国也。”夸大了!先秦所设的汉中郡包括今河南南阳、湖北襄阳及十堰、陕南安康及汉中。秦统一全国后(前221年),将南阳划归宛郡、襄阳划归南郡。秦、西汉两朝的汉中郡,辖今汉中市、安康市、十堰市(其中竹山、竹溪为故庸地)。《路史》载:“庸氏伯爵助武伐纣,今房之竹山,汉之上庸。”《读史方與纪要》:“庸,今郧阳府竹山县西四十里有上庸城,鲁文公十六年楚灭庸。”《水经注》:“堵水又东北迳上庸郡,故庸国也。春秋文公十六年,楚人、秦人、巴人灭庸。庸小国,附楚。楚有灾不救,举群蛮以叛,故灭之以为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