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传奇作家的传奇故事

更新时间: 2025-07-31 12:40:38

阅读人数: 89

本文主题: 英国移民三杰

「一天,她叫人阉割了一头公山羊,把羊睾丸用牛奶炖熟,再加上盐和胡椒,然后油炸,再剁成美味的肉酱。这种药供食用,不是涂抹的她用银汤匙亲手喂到皇太子嘴里,告诉他说这会使他做爱时像匹马那样强壮,连干五次、十次甚至二十次都不会疲软。要是给一个特别强壮的青年男子服用,他可以连续射精一百次。」

「他曾经乘着皮筏子到达黄河的源头卡日曲,在那儿用金碗盛炖虎鞭吃;他曾经在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猎杀白犀牛;苏格兰三千英尺以上的二百八十四座山峰,从本尼维斯山到斯凯岛(那是可怕的斯凯撒奇女神的家乡)上的斯古尔·迪亚格绝顶,他都攀上去过。」

「想象一下女人的双唇吧,嘟起了准备接吻。这就是佛罗伦萨市,边上很窄,中间却膨胀起来,阿尔诺河流经其间,将嘴唇分成上下两片。这个城市就是个迷人的神女。在它吻你的时候,你就没救了,无论你老百姓还是国王,都一样。」

以上三段文字都来自于本书。鲁西迪这个人的传奇程度一点也不亚于他的小说:他出生于印度,毕业于剑桥,和奈保尔、石黑一雄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杰”。1981年他凭借小说《午夜之子》轰动文坛并一举夺得当年的布克奖。1988年,他因在小说《撒旦诗篇》中诋毁伊斯兰教而被伊朗判处死刑,最高宗教领袖甚至号召穆斯林们将他暗杀。自此他被迫过着隐居生活,每年还要向英国警方缴纳高额保护费。后来,他定居美国,终于不再东躲西藏。虽然他幸免于难,但他小说的日文翻译者遇刺身亡,而挪威出版商则因枪击遇难。

正是这样一位传奇作家给我们带来了这个云谲波诡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印度,一位来自意大利的皇室后裔为莫卧儿王朝伟大的阿克巴大帝讲述了一段关于自己身世的奇幻故事。故事情节看似简单,然而在这简单的情节中我却看出了多位文学大师的影子:他讲起故事来滔滔不绝,在故事里引经据典,将真实与虚幻嫁接起来,这像是以幻想小说见长的博尔赫斯;小说结构十分精巧,甚至用了110页的篇幅才引出中心人物,时空交错,不断出现的“多年之后”让人想起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而西方人来到东方,给东方帝王讲述故事,大故事里套小故事,又好似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看到土耳其想到了帕慕克,说起黄段子又像是薄伽丘,活脱脱就是部罗马帝国艳情史或是萨德侯爵的情感小说嘛……鲁西迪不愧为写故事的好手,就连他自己也忍不住在书中借阿克巴大帝之口得瑟道「一个好的故事是绝不会害人的」

不过本书并不是没有瑕疵,而最大的瑕疵在于结尾。伟大小说的结尾往往是点睛之笔:比如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里科西莫乘着热气球消失在无尽的天空之中;《霍乱时期的爱情》里,阿里萨在经过漫长的等候说出了饱含生命而振聋发聩的“一生一世”。相比之下,《佛罗伦萨的神女》一书结尾则略显平淡,鲁西迪也想上升到人类未来文明这样的形而上高度,但这显然不能和《百年孤独》同日而语,毕竟老马把人类最永恒的状态都写了下来。

然而,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马尔克斯。鲁西迪做得已经够好了,那奇绝的想象颇像是写下了「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的诗鬼李贺。可是正如李贺还有一位李姓前辈留下了「燕山雪花大如席」「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神迹,鲁西迪身前也有马尔克斯。

但若每个人都是马尔克斯,那马尔克斯大抵也就乏善可陈了;况且,鲁西迪已经出色地为我们展示了如此精彩的故事,我们实在应该庆幸。

传奇作家的传奇故事

继承失落的布克小姐与游戏小说的诺贝尔先生

2024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来自坦桑尼亚,居住在英国用英语写作。像古尔纳这样生活在异国,用非母语写作且打入主流的成功作家,如果拉一份出来名单看看,好像人数越来越多了。

比如,我们常说的移民三杰:2001年获奖的V·S·奈保尔、2017年获奖的石黑一雄,被追杀30年的后殖民小说教父萨尔曼·拉什迪,这三人的文学魅力早已走出英伦三岛,征服了整个世界。

至于在美国获奖的华人作家谭恩美、哈金,获法国库克奖的库切、基兰·德赛(本文要侧重的),都是用非母语写作的。

也有移民作家坚持用母语写作,受众受限,劣势明显。如旅居加拿大的温州作家张翎,认知清晰:“像我这样选择用母语写作的移民作家,很容易陷入两种语言文化、两群读者、两种阅读习惯的空隙之间。这绝对是我的劣势。”

非母语写作者的难处也多,身处二种文化冲突之中,“身在他乡的理性距离",使之与母国文化的距离又增加一道拉开,诚如张翎痛切自剖"杀了我和救了我的,都是距离。距离让我看得清楚,距离又让我过于冷静。”

Sat常考华裔小说家谭恩美及其作品

《新京报》专访张翎题以《游走的移民作家斩不断的文化根脉》,年轻的布克奖小姐印度籍基兰·德赛在小说《失落》(《继承失落的人》以下皆简称)里给出了杰姆(后来的法官)回到故国娇妻身边的反应,以扭曲的性暴力的方式呈现了失重、游离、无措的零余人状态。这正是骑墙二种文明者的认同上的挣扎写照,来自殖民地或第三世界的自卑会外化为愤怒的反抗,攻击身边弱文化语境里的人,尤其是亲人。《安琪拉的灰烬》里有孩子无穷无尽的饥饿与哀伤,为醉酒的父亲垫底,有脱俗的笔调为父辈的挣扎添上懵懂的清新,又一个天主教爱尔兰儿童凄凉又天真的美国梦。但是痛苦压抑内化后就很可能是《失落》里的杰姆法官。只有外孙女的到来,仇恨与自我异化才有可能冰释部分。

仇恨是早就储备好的,被作家基兰·德赛在小说《失落》里一次又一次地铺排,变成愤怒和暴力。笔法精妙好看且最炽热的一对恋人因身份不同而爱恨纠葛,生活在印度尼泊尔人家教老师基恩对印度女孩塞伊变脸比翻书还快。最初爱情有多少柔情蜜意,就有多少陷入革命运动的冷漠残酷。这种具体可见的巨转陡变,是典型的因爱生恨的民族主义情绪的自我攻击。基恩终将一无所有,失落彻底。

见识过纽约繁华世界里的暗影的印度厨子的儿子比居,返回故土,有不超过狂热小知识分子基恩的痛苦。他魂牵梦绕是故土,何处是归途?跋涉远洋,却在家门口打劫,剥得他只着一条内裤的是国人,使他失去个人尊严与财富是国人。故国人民送你一份绝望和悲观的见面礼。"

“他妒忌英国人,仇恨印度人。凭着仇恨的热情,他努力使自己变成英国人,而事实是他即将成为每个人都厌憎的对象,无论是英国人还是印度人。”

(基兰·德赛(处女座)与帕慕克(双子星)彼时情浓)

比较帕慕克的《雪》民族主义革命背景下丰富的革命男性与基兰·德赛《失落》里参与在印尼泊尔人运动的男主基恩相比,诺贝尔先生帕慕克的故事背景混杂着古老宗教与现代世俗,在用秘密警察统治的政府与用恐怖主义反抗的民众之间,小说安排与诺贝尔先生同名的人物诗人,作为"外来者"与"归乡人"的身份介入了这场杂糅了预先安排的戏剧实验与政治表演。

他比布克小姐笔下的革命爱情更懂腾虚挪实,长袖善舞。

诺贝尔先生的爱情是层次丰富的画,画里女性有夺目之美,相比之下,布克小姐德赛笔下的赛伊更像"简爱"式一目了然。

诺贝尔先生笔下的女性虽然几乎全是绿叶,但是各异纷呈的绿叶。

既有女性天真的一面,比戴头巾选择作为自主抗争实则是洗脑复归。

又有女性跪舔英雄的卑微,如姐妹二人先后委身"神蓝",姑娘名为追求爱情实则狂热无脑,且弱柳般依附男人。

帕慕克在《雪》中持相对超然的立场,有被垢病"机会主义者",这也是《雪》比《失落》可能更见深度之处。

如果说诺贝尔作家笔下的女性,不过是男性视角下的红袖添香,那么布克小姐用基恩的悔悟,一厢情愿地寻找民族狂热的对策。

布克小姐有次接受采访时说的就可解了:"我的人生不是偶然。它是我继承来的。"她提笔写的不只是故事展开,而是方向与规律的探讨:"自从我离开印度,开始不断在西方与印度之间来回往返,有些规律就自动呈现,无论是心理规律,还是历史规律。"

当布克小姐用基恩的悔悟来粉饰已然步法官后尘的仇恨,就是"找规律",找规律恰恰窄化了如此复杂背景小说的实际生命力。实在过于草率扁平地处理基恩与赛伊的感情冲突。

聪明的诺贝尔先生则用反讽,那么优秀美丽的姐妹花为之献身的英雄——看似宁为玉碎,实则是固守神权与宗教。教人难忘反而是政治表演的一对,男女皆有头脑、不依附,再次给了英雄的爱情以渣渣感。

敷以诗意与热烈的二男二女的爱情纠葛,以雪花扬洒收场,白雪覆盖了枪声后的无望与解救的无着。令人想起另一部神作,移民作家奈保尔的《游击队员》,那是对《呼啸山庄》的爱情的进一步黑化与解构,爱情冲突处理必须狠毒,继而漂亮。

读者不急,那时布克小姐与诺贝尔先生帕慕克尚有故事可开始。

你的沉默只是你穿的保护色

英国文学中的“移民三杰”包括维·苏·奈保尔、石黑一雄、萨尔曼·鲁西迪。如今这三人的文学魅力早已走出英伦三岛,征服了整个世界,其中前两人分别于2001年、201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鲁西迪则因2022年8月22日遇刺事件再次名扬全球。

当然,如果算进古尔纳的话,“移民三杰”可以更新扩容为“移民四杰”,而且古尔纳是完全有资格入列英国移民作家中的佼佼者。他已于202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也意味着正式进入世界文学的“先贤祠”,从英国/移民作家华丽转身为世界作家。其实,诺贝尔文学奖只是对作家的一种追认,是成就和名誉的加冕,其最大的功能之一就是将很多获奖者的声誉从地区意义提升到全球意义。

正是得益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慧眼识珠”,我们认识了古尔纳这个作家,包括他的出身背景、人生历程及文学主题。古尔纳1948年出生于桑给巴尔这个离岸海岛,60年代以难民身份移居英国。之后在英国求学、工作和生活,并取得了一个移民却能达到的最高成就。

个人的人生抉择往往取决于国家的前途命运,1963年桑给巴尔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但民族解放后迎来的并非自主与发展,而是迫害与屠杀,这也是亚非拉很多国家一再重蹈的覆辙。于是古尔纳前往英国,直到1984年才回到桑给巴尔,见到了不久将辞别人世的父亲。这在古尔纳的诺贝尔奖获奖演说中也有提到(或者说不可能不提到),“1960年代中期,我们的生活突然遭遇了一场巨大的混乱,其是非对错早已被伴随着1964年革命巨变的种种暴行所遮蔽了:监禁,处决,驱逐,无休无止,大大小小的侮辱与压迫。”

很多作家终其一生都是在书写自己,包括他的私人历史和个人命运、他的“附近”和“远方”,古尔纳也是其中的一员。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形容古尔纳“毫不妥协并充满同理心地深入探索着殖民主义的影响,关切着那些夹杂在文化和地缘裂隙间难民的命运”,揭示了他的殖民地成长经历和移民身份对他的文学创作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这既为他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资源,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学灵感。

在他乡和故乡之间徘徊,在殖民与后殖民之间挣扎,就成了《赞美沉默》的核心主题。小说中的“我”虽然在英国娶妻生子,却始终没有落地生根的“安全感”和稳定感。他的心脏出了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婚姻、生活和工作逐渐显现出了一系列难以把控的危机。母亲的一封来信提供了一个放空的机会,他决定回到桑给巴尔,看望家人的同时,也希望寻找出父亲遗弃他们母子的原因。但这一切并没有为所有的危机提供切题的答案,他的生活还是沿着既定的轨道走向了无可挽回的分崩离析。

面临婚姻家庭、身份认同、家族隐秘等问题,主人公企图用沉默作为盔甲,保护自己那脆弱的、易碎的生活和尊严。在无效的尝试之后,他也试图打破这份沉默,去面对多年不见的家人,去挖掘念念不放的真相。

但这一切终究是徒劳的努力,他还是回归了沉默。或许,沉默才是他最好的保护色。面对伴侣,他选择编织一个华丽的谎言;面对家人,他选择闭口不言他在英国的家庭。不言不语是沉默,编造故事也是另一种沉默。他最终还是穿上了沉默的盔甲,去拼贴破碎的生活,去抵御所有的风暴。

《英国穆斯林小说:当代作家访谈录》收录了约克大学全球文学教授克莱尔·钱伯斯对古尔纳的一篇访谈文章《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和“非洲性”》,文中的一段话或许可以表明古尔纳创作这篇小说的深层原因,“当时的写作主要关于曾经的生活经历,‘人们试图回忆过去’是我的作品里反复出现的主题。还有一些问题一直盘踞我的内心,包括如何在不疏远读者的情况下书写悲剧,当然,还包括在一种语言和文化里如何再现另一种语言和文化。沉默一直困扰着我。因此,最主要的活动不是回忆,而是与方法和形式有关的问题:你要讲述多少?你要压制多少?”鲁迅先生说,“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当我开口说话,就感到了空虚。”——赞美沉默!

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尔森评价古尔纳道,“他的小说回避了刻板的描述,打开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化多元化的东非,这是世界上许多其他地方都不熟悉的。在古尔纳的文学世界里,一切都在变化——记忆、名字、身份。这可能是因为他的项目无法在任何确定的意义上完成。”是的,古尔纳小说中的主角始终处于悬浮的状态,出走与回归是行动的脚步,沉默与呐喊是文字的流动,殖民记忆与难民身份是挥之不去的属性,小说内外,不分场域。

标签: 恐怖 老师 西方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