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冷门”古尔纳,体现诺奖现实关切
古尔纳“冷门”到所有赔率榜上都没有他的名字。
当地时间10月7日,瑞典文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坦桑尼亚小说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以表彰其文学上的成就,“因为他对殖民主义文学写作的影响,对难民在不同文化大陆之间的鸿沟中的命运毫不妥协和富有同情心地渗透”。
而在此之前,很少有人关注到古尔纳,尽管他曾入围布克奖、惠特布莱德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等文学奖项,但均未成功,直到瑞典文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念出这个如此“冷门”的名字。
英国文学中有“移民三杰”,即石黑一雄、奈保尔、拉什迪,都是后殖民作家。古尔纳偶尔也被归入其中,在英国肯特大学里,他是后殖民文学教授。然而,古尔纳却说:“我不认为自己是后殖民主义者……后殖民主义不是一种信仰,也不是你可以相信或不相信的东西。”
这就跟古尔纳长篇小说《最后的礼物》中的阿巴斯一样,都来自桑给巴尔,长年在英国生活,直到晚年依然无法搞清“我是谁”。
桑给巴尔岛是一座孤岛,海洋将它与世界联成一体。古尔纳上学时,班上有印度、阿拉伯、非洲孩子,没人觉得奇怪。然而,突发的变动让19岁的古尔纳逃到英国,正赶上英国议员鲍威尔发表“血河演说”反对移民。古尔纳为此感到深深的恐惧。
多年后,古尔纳将此形容为“微侵略”,“从没人打过我,但我知道他们语气、言语或手势中何时会出现怨恨、嘲笑或轻蔑。”这种“微侵略”最终会潜入到受害者心中,凝聚成“认知暴力”,令其毕生追问:为什么我天生就是野蛮人?为什么要背负历史包袱?我如何成为文明人?
随着时间推移,古尔纳惊讶地发现,他关于故乡的记忆已经模糊,他的故乡正在陆沉。但只有被剥夺、被撕裂、被侮辱、被漠视的人才能理解古尔纳的锥心之痛。
古尔纳用持续的内省、嘲讽、回忆,反抗着“微侵略”对自我的塑造,于是,他便靠近了尼日利亚裔英国诺奖作家沃莱·索因卡:不净化任何事,只理解并接受全部影响,并以此消解“微侵略”。
实际上,古尔纳已经写了8部长篇小说,还有一些短篇小说,乃至一本文学理论专著,并长期担任英国著名文学期刊《旅行者》的副主编,算是“文学圈里人”。但他却“冷门”到此次诺奖的所有赔率榜上都没有他的名字。
此次诺奖选择“冷门”的古尔纳,首先是因其创作与诺奖倡导的美学理念相近,即“奖给在文学领域里创作了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优秀作品的人”。古尔纳的创作用“第三度空间”颠覆了传统书写方式,虽小众,却有文学史意义。
与此同时,古尔纳还被认为对21世纪非洲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在包括难民在内的移民问题困扰世界、全球化遭遇重大阻碍、右翼势力大范围崛起的当前背景下,选择“冷门”的古尔纳,也体现出诺贝尔文学奖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种价值关切。

红星书评|贺滨:新科诺奖得主古尔纳初读印象
10月7日晚,瑞典学院公布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获得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随后中国作家们纷纷在朋友圈疾呼意外,大喊冷门。就在古尔纳获奖公布6分钟之后,重庆知名作家贺滨更新了朋友圈,“发现新科诺奖得主也不是完全没有中译作品”,他同步晒出的图片则是译林出版社于2013年12月首次引进出版的《非洲短篇小说选集》,此集收有古尔纳的两篇中文版短篇小说:《博西》和《囚笼》。
作为外国文学骨灰粉的贺滨,先是赶紧补读了家中收藏的《非洲短篇小说选集》,随后应红星新闻文化频道特约,写来了他初读古尔纳两篇中文版短篇小说的印记,今
傍晚五点半出门,趁降温完成了十公里跑步打卡后,我在北京时间十八点五十左右,准时坐在了书桌前,开始狂刷微博和朋友圈。
预定的诺奖揭晓时间只剩几分钟,我之前不以为然的态度,终究还是被隐隐的激动所替代。无论世事如何变幻,纯文学这个每年一度的最大悬念,还是牵动了我的心。
的的确确,这个颁奖,在当今时代已愈来愈像是一个游戏,一场文学爱好者中间小规模的狂欢。
博彩公司的赔率榜照旧发布,但自2018年爆出丑闻,诺奖某评委的老公连续五年向博彩公司泄密,停颁整顿以来,那份榜单就离终极的结果越发遥远,更多的,只是如同命理大师那样,闭起眼睛,麻起胆子,瞎蒙一气罢了。
当然,所谓运势也还是有迹可循。比如平衡的原则,性别的,洲际、国家的,文学门类之间的平衡。根据此前数届既成事实的梳理,大抵可以推出,2021,诺奖的绣球应该砸中一个男性的小说家,而且多半是非洲或是拉美裔。由于拉美自“文学爆炸”后缺少扛鼎的作家,所以更多的人把宝押在了非洲,几个人的名字也相继跃然而出,恩古吉·瓦·提安哥,还有莫桑比克的米亚·科托……
十九点零三分左右,终于刷到的官方快讯显示,果然是非洲男性小说家。但是,Abdulrazak Gurnah究竟是谁啊?自诩为外国文学骨灰粉的我,不仅闻所未闻,连这个名字也找不到标准的翻译版本。百度了一圈,依旧一头雾水。
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任何的神秘,只要全民发动,就维持不过半小时,很快就有圈友私信我,有一本《非洲短篇小说选集》里,收有这位诺奖新科状元的两个短篇,《博西》和《囚笼》。那份巨大的陌生感,让我迫不及待奔赴重重叠叠的书架里翻找,从记忆里的那个隔层,被遮掩的内侧,好歹打捞出了那本纸书。貌似我在之前草草翻阅后,就已决定将其束之高阁……
那么,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究竟写了什么呢?这两个短短的文本又传递出了什么讯息呢?
我在抢鲜阅读之后,认为更具代表性的,还是《博西》这篇。
叙述人哈吉接到旧友的一封来信,“撕碎了我为自己营造的宁静”,陷入了对于故土以及童年往事的追忆里。那份思乡的情愫,主要围绕在他曾经最亲密的玩伴博西身上,核心的事件是他和博西的一次借船出海游玩,在从目的地返程途中,博西弃船跳海,执意游泳回城,却遭遇风浪,不幸溺亡,“鲜血变成了尘土”。
古尔纳通过这样一次沉痛缅怀,抒发对故土和往昔的思念。对照他本人的经历,他应该是身在移民后的英国,“在这个冰冷且总是充满敌意的地方”,投出的一瞥深情回望。
回望中,他看见了什么呢?莽撞青春的消亡,殖民地的种族歧视,贫穷,家暴,随时都会遭遇性剥削的女性,不存在的非洲帝国……
这样的回望难免五味杂陈,又左右为难。一方面几乎所有的古尔纳们,都在渴望着出走,故事里,那个闪闪发亮的主角博西,游泳冠军、足球健将、投球高手,被塑造成了一个胆大妄为的出击者,他们前往监狱岛的那次出游,也成了一次象征意义上的逃离。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那次海难,博西应该是比叙述人更加激进,也更具优势的移民者。即便在篇首的那封信中,那个滞留家乡的来信人,不也在心心念念要向山姆大叔提交留学申请吗?
另一方面,在古尔纳感伤而深情的叙说中,虽然没有明说,那种对于坦桑尼亚故土的留恋不舍、梦回萦绕,仍然那么确凿无疑地成了这个故事感人的基调。在他的回溯中,童年的往事,虽说不时会有阴影掠过,但总归像是阳光透射下的雨滴,晶莹明亮。
这也许就是诺奖颁奖词里对古尔纳赞誉的所谓“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文化与大陆之间的鸿沟中难民的命运”吧。他们注定了是在两块不同的大陆之间游走的那群人。注定了在所谓殖民的“中心”以及被殖民的“边缘”之间徘徊。他们是这个时代永远都无所凭依的流亡者、局外人,他们在异乡和故土同样地不被接纳,留下了永远无法愈合的心灵创伤。
当然,从文学的意义上来说,这又是一种幸运。这样的苦难,无疑会赋予文学的虚构者们,比欧美主流书写者沉痛得多的主题。我们完全可以将古尔纳看作是大名鼎鼎的“移民三杰”拉什迪、奈保尔和石黑一雄的同路人,他们笔下的殖民、后殖民文学,也一直在为西方文学注入更为生机勃勃也更加生猛的血液。
这或许就是诺奖评委会如此看重他们的原因吧。
只不过,从现在读到的这两个故事而言,格局都相对狭小。另外的一篇《囚笼》,更只是一个市井小品而已了:绝望的小店店员,暗恋上了前来购物的高傲美女,暗黑无边的生活透进了稀罕的光亮……虽都不乏动人处,但西方文坛盛赞古尔纳的奈保尔似的犀利文风,和本·奥克利似的诗意文笔,还远远不见淋漓尽致的发挥。
所以我更期待他迄今问世那八部长篇。毕竟,两个大陆间纠缠不休的漫漫旅程,也唯有长篇这样的体量,才能充分展开吧。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重庆文学院签约作家)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去徐州学习培训,住在某个生态园的农家乐里,到傍晚就一片漆黑,离市区很远。所以空余时间很多。 一天功夫就读完了这本书。
在微信读书读的。石黑一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蹭热点在微信读书买了他的这本书,五个短篇,都与音乐相关。大家都在说他一直想做个音乐人而不得呢。一直被媒体和他一起提起的村上春树也很爱音乐啊,好像他们那个年龄的日本人对音乐都有点狂热,村上龙,伊坂幸太郎。。好像都提到自己的音乐爱好。
石黑一雄一直在英国生活,以前就听说过他,英国移民文学三杰,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看过两个《去日留痕》《别让我走》完全的英国题材,除了他的日本名字不知道还有没别的影响。
五个小故事,都是郁郁不得志的音乐人,想成名,机缘巧合运气很重要。《伤心情歌手》一位想东山再起的老歌手要与相爱的妻子离婚来制造绯闻上头条,倾慕他的吉他手还不过是在宾馆广场的乐队里挣份儿糊口的钱,他们在坚持音乐的梦想么?《不论下雨或晴天》的故事可以继续是这个不得志的吉他手,虽然这回身份是教英语的外教老师,他去做成功朋友的陪衬,让朋友妻子明白朋友是多么成功的人士,让朋友和妻子有优越感,极讽刺之能事啊。这样的成功人士应该现在不少,有没有请我去做陪衬的?呵呵呵。当年一起喜欢音乐的朋友啊。《莫尔文山》这个吉他手回到家乡的山间,在姐姐姐夫的餐厅帮忙,在山野间写歌,遇到一生做乐手的老夫妇,老夫妇觉得无怨无悔,只是这就是一生所爱吗?儿子并不亲近他们。《小夜曲》里的名人就是第一部里离婚的妻子,她长袖善舞,为了维持美貌做整容手术,和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乐手做了隔壁,大家把乐手的不得志归于他的外貌的丑陋。有点好奇会怎么丑呢?不能以丑成名?这个故事更怪诞,他们把最佳乐手的颁奖奖杯偷了,非常好玩。《大提琴手》回到广场乐手们的故事,这个年轻人曾经师从大师,现在还是一文不名,遇到一个美丽的少妇来指点他,他被他的专业着迷,其实她并不会拉琴啊,真相跑进书里点醒那年轻人,那个纸上谈兵的女子不过是 。。。插曲啊,她拿着架子等着阔佬来追求。当然年轻人也另作打算,并不是爱情的悲歌。
就是这样的平凡普通人的音乐人的生活际遇,各个侧面的生活,也许你我也曾经遇到。笔触很淡,节奏掌握得很好。看过也是一声叹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能过好自己的生活已经可以满足。
上篇:《鲁滨孙漂流记》导译
下篇:时现时隐的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