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史十二讲》:思想熠熠生辉,照亮黑暗来处
世界著名批评家、史学家,英国文坛怪杰托马斯·卡莱尔在文学史上确乎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本《西方文学史十二讲》,让我想起刘勰和他的《文心雕龙》。
当然,刘勰更为久远宏大。但是刘勰和卡莱尔之于文学评论,确乎都有览天下文章而定文脉流传的功效(这个课题很可以做一篇论文弄成一大篇。嗯,谁看到谁写吧我就这么一提,也许已经有人做了也未可知)。
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这几讲。他说:“希腊人用一种非同寻常的优雅,就像法国人用率真的行为一样,展示着自我的创造性。吟唱或音乐是希腊人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不能列为次位。”这哪里是仅仅讲文学呢,这是在讲述古希腊的万种风情。当然在这一部分的讲稿里还有很多关于希腊灿烂文化的讲解,卡莱尔最迷人的地方是他的语言如此简练,以至于能够在最少的文字句子中容纳巨大的丰富的信息量。看看每一讲都不长,但是几乎要句句背诵下来想反复体会这些直指人类思想发展演化的讲义。
然后讲到罗马人:“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讨论罗马人的思维方式,但幸运与巧合的是,罗马人没有特别需要深入探讨的地方。”what?老师你这也太会讽刺了吧,我不敢乱学啊但是怎么感觉心底暗爽又是为什么……。
讲西方文学史的著作很多。卡莱尔之所以影响力持久不衰,在于他并不仅仅是寻章摘句,去做单纯的文字考据。十二次演讲是讲文学,实际上每一节都在谈思想演变。比如这一段: “在中世纪,与事实和现实交流,与真理和本性对话,不只是和道听途说以及无用的公式打交道,而是在心里感受真理的存在,这才是这个时代伟大的事实——信仰!”
不用问服不服,我服。写个文学史你就写写诗人作家戏剧家们嚒!你这搞社会分析来了?还有挖苦加讽刺:“……莎士比亚也从来没有想过他有戏剧才能,他唯一的目的是要赚些钱,因为那时他经济困顿。而当我们发现一个事情是有意为之时,它一定没有任何非凡之处。一个弄出很大声响的东西很容易令人怀疑,就像一面鼓,发出很大的声音,但里面却空空如也。”这是除了分析社会背景对文学的影响,还要顺便再讽刺一下,不,不是讽刺,卡莱尔毫不客气,都是直接点名的:“……维吉尔创作《埃涅阿斯纪》时,有一种致命的自我意识……”哦好吧,我有点联想,我们莫言老师刚刚在莎士比亚的雕像前刚刚发过誓…… 打住,还是老老实实读书。毕竟托马斯·卡莱尔的经典语录有一条: 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

了解中世纪欧洲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2023年最后一个月读的是一部可以称得上大部头的书,由英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查尔斯 欧曼所著,朱雨辰所翻译的《黑暗时代》。
本书系统介绍了公元476年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公元918年那段历史。
这段时间是中世纪也是欧洲的“黑暗时代”,之所以称之为“黑暗时代”,是因为这段时间地中海西部陷入部落纷争、变革迅速、征战不断地年代。
作者以时间为轴,从奥多亚克和狄奥多里克写道9世纪末的西欧,基本以时间段内统治者为主,围绕他的上位、手段、措施、效果以及个人或者领导结果作为收尾,同时兼顾章与章之间的串联和因果,逻辑清晰,叙事恰到好处。
作为一部详细叙述欧洲中世纪跌宕起伏历史的著作,作者对于这段历史给出严肃、中肯、客观和积极的态度,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将其放在整个欧洲及世界整体历史中加以考察和描述。
对于学习欧洲历史的学生,本书可以起到教科书般的作用,也会对进一步拓展个人对该段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但是对于普通的读者而言,想要有滋有味、恋恋不舍的读下去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先不谈对于欧洲地名及家族、历史背景了解的匮乏,仅仅就是那些复杂的人名就够饶舌的了。
本书虽然不能拿来作为消遣书籍,但是在历史考证,学术研究方面有一定的益处。
读史使人明智,也许对于意大利王、法兰克人、伦巴第人……我们不了解,但是通过本书的阅读,你会发现历史是会重演的,历史也会惊人的相似,现在世界各地的人群、种族都有自己的特性,但是究其根源其实与曾经的历史有一定的关联。了解西方社会的发展,对比我们东方同时段事件,也许我们会发现某个时空,事件会重演。
诺贝尔文学奖背后的黑暗与健康反思
近日,诺贝尔文学奖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有人欣喜于获奖者的成就,也有人对角逐背后的不公和黑暗深感不安。那么,诺贝尔文学奖究竟隐藏了哪些秘密?这些秘密又如何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呢?
回顾历史,诺贝尔文学奖曾多次成为争议的焦点。不论是西尔维娅·普ラス那样的天才,还是近年来的评委选择,都引起了公众的猜测和讨论。这不仅仅关乎文学的评价,更涉及到奖项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问题。当人们沉迷于获奖者的光环时,是否意识到了这些光环下深藏着极大的竞争压力和心理负担?
众所周知,文学创作是一项高度依赖情感投入的工作。许多作家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常常遭遇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比如,许多获奖作家在获奖后面临着更高的创作期待和行业压力,而这些压力有时会导致创造力的枯竭,甚至影响到身体健康。普遍存在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正是这种心理负担的直接体现。
在面对这样的现实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该如何平衡文学创作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作为读者和观众,我们可以从这些作家的经历中学习到什么?首先,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阅读时,尽量选择能够带给你积极情感和精神力量的作品;其次,如果你是创作者,不妨采取一些有效的自我调节方式,比如运动、冥想等,来减轻压力。同时,合理安排创作时间和休息时间,保持思想的沉静和创作的灵感。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的研究,保持良好的社会支持也非常关键。建立乐于分享的社交网络,无论是挚友、家人还是同侪,都是缓解压力的良方。当你感到孤独时,不妨向信任的人倾诉,分享你的感受和经历,这会让你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面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背后黑暗,我们更需要理性看待。这个奖项是对文学成就的认可,但它也提醒我们关注那些被忽视的心理健康问题。无论你是读者还是作者,都应当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待趋势、压力和挑战。
在这个迅速变化的时代,诸如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在不断渗透我们的生活。通过工具来提升创作效率、减轻心理负担,将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推荐大家使用简单AI,一款全能型AI创作助手,帮助你快速生成创意美图或高质量文章。它不仅能提升创作效果,也能让我们在创作时保持更好的心态。
简单AI工具链接(免费,长按复制链接致浏览器体验):https://ai.sohu.com/pc/generate?trans=030001_jdaiylmn
总之,诺贝尔文学奖是光辉的代名词,但我们不应忘记其背后的故事和挑战。通过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借助科技的力量,我们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相关资讯
《黑暗的闸门》:半世纪前夏济安如何解读左翼作家?
在这部作品里,夏济安以鲁迅、蒋光慈、瞿秋白、丁玲等左翼作家为研究对象,从“左联”到成立于江西的中华苏维埃,细察20世纪上半叶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