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年间谋杀小叙》的故事全面分析(含剧透)
本人很喜欢这部小说,感觉和《碎脸》给我带来的震撼相同,个人认为这是国内最优秀的恐怖、悬疑、推理小说。评分8.5吧。
第一次在豆瓣读书发帖,欢迎大家给与批评和指正,期待与大家交流!
(一)并不存在所谓的“原罪家庭”!
文红军是个真汉子,敢爱敢恨,对恶人敢于亮剑,为了爱人又可以俯首为牛,为了赚钱养家做了第一波 “的哥”。收获爱情后戒掉了斗殴的习惯,妻子病了以后无怨无悔悉心照料。
书中也没有表述文家两姐妹在童年有过隐藏的阴影或者虐待,邻居们也没有进行过侧面补充,同时文秀娟的姐姐是个很正常的人,所以可以认定这是个正常家庭。何来家庭原罪?狗不嫌家贫,难道有个生病的亲妈是原罪吗?文秀娟的天生如此,是个“坏种”。这本书并不是要讲“坏蛋是怎么样炼成的”,而是讲“坏蛋是怎么作恶的”。
(二)文红军是不是对文秀娟过于偏见?
个人认为并不偏见,也不过分,文父的表现已经很是满分。试想,一个孩子有预谋的谋杀自己的亲生母亲,这样的孩子还可以被当做常人吗?甚至不能称为是“人”。
另外,文父并不是一棒子打死这个女儿,在文父后来的回忆中还是对文秀娟存在希望,当看到文秀娟对马德咆哮,结合文秀娟小时候在家里表现得似真而实伪的做作,终于说出来:还是原来的那个她!老大在生病时候也说过“我知道你并没有忘”。两个女儿对比起来,反倒是愚笨些但是性子善良的老大更值得托福。
(三)假如文秀娟没有死亡,不会成为一个好医生!
并不会的。这样性格的人是个定时炸弹,是炸弹就会爆炸,炸姐姐、马德、项伟、学长。文的志向是做“管理”而不是业务,后期如果有人得罪她或者产生分歧,“寄生虫”卵又会走一波。
就因为看不惯或者恋爱就能构成群体性杀人,似乎理由不足。
项伟到后来也没有说明曾经是项伟帮文秀娟作弊,大多数的人一直以为是文秀娟揭发项伟作弊。在情感上有一些别扭,但另一个角度看文秀娟也是一种“揭发丑陋”,特别是在和项伟关系不是很紧密的人眼中,纵使暧昧的对象作弊,文秀娟也要举报!在柳絮的角度对班级的环境有过描述,大意是大家表面上看起来关系挺好,实际都存在一些距离,也能够佐证当时“排名”“成绩”应该是大家一直追求的,缺乏真正的友谊。
项伟被淘汰,换一个角度也减轻了竞争。所以马德和战雯雯之外的其他人是没有足够的作案动机的。
倒不如将原有目的改为马德和战雯雯聚众“投毒教训一下文(并不直接喊出杀人)”,而后来文秀娟反击,以命来赌,赌的是who控制who的人生,最终马德等被迫应战。或者是吃瓜群众觉得“投毒”可以是助推文秀娟被淘汰。或者众人想“吓唬吓唬她”,放点恐怖照片之类的,结果其中某人放的是真毒。
总之,有计划的群体性投毒难以站得住脚。
毒杀是有预谋的,但是留下了几个“蹩脚”的漏洞,郭恺最终通过这几个漏洞找出蛛丝马迹。
:有许多种方法移除这一张桌子,或者毁灭符号,为什么遗留那么多年?甚至“相约蓝色酒吧”的信也没有销毁,郭恺死去后信件还留着!
:解剖尸体作为“凶器”,处理为什么那么随意不小心,结果被“悟净”顺走了骨头,盘成了串?既然有“挫骨扬灰”的先见之明,就不会把如此草草了事。
文秀娟死后为什么没有检验出死因是铊中毒:学生不明不白的突然死亡,法医肯定会体检,死因不明可以轻易火化?书中并没有描述当初调查文秀娟死亡的动静。用铊也并不能算是高科技。并且死后警察肯定会问询同学,柳絮会全盘说出之前发生的疑似投毒的事儿,综合这些考虑,。文红军猜到是文秀娟杀姐,可以理解为“天理报应”而不加以追究,可是人民警察的表现也是较为不称职,甚至不如业余选手郭恺,也许这是讽刺当时的“人民卫士”吧。
:如果铁定心毒杀,凶手肯定不会主动留下证据,只会默默的杀死她。通信定义为“吓唬”更合理,通信是有恃无恐的表现,有点像云南孙小果,而不是二十岁的本科学生,而不是真正的杀人。众人初始目的设定为“教训”或者“吓唬”更好。
:项伟没有参与谋杀,也是到了故事最后才知道谋杀内情,“蓝色酒吧”又只和项伟有关。所以郭恺查到蓝色酒吧的时候是没有实质内容的。项伟是个干干净净的人。
通过“悟净”查到马德挫骨扬灰,也不能证明是马德下的毒?马德死前承认了小剂量下毒,却没有亲自大致命的毒。
这块有个BUG,就是马德知道第二凶手是通过尸体下毒的,帮助ta毁尸,但不知道谁是第二凶手。也可以理解是下毒群体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互相猜忌。
:郭恺可以通过推理进行尸检证明文秀娟的死因,却不能证明下毒方式,时间久远,悟净的串儿和骨头都已经被马德处理了。郭恺更不能证明谁是凶手。马德如果不因为敏感或者愚蠢杀了郭恺,内情不容易这么快败露,甚至事情进入了死胡同。
l 费志刚是单纯监视柳絮吗?并不是,我认为还是有感情的,不然不会短信预警。
l 费志刚没有发现文秀娟的信是不合理的,文秀娟给柳絮的遗物并不多,笛子又很重要;费志刚和柳絮在一起时间很多,前期小规模下毒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在那晚费志刚回家看妈妈了,是第二凶手的概率很大,给出了致命一击。最后马德和费志刚两个人沟通联手,也能证明费志刚在投毒谋杀中是很重要的一员。
l 文秀娟书信的正本应该是自己销毁了,以免泄露信息,发出去的是副本。
l 更换到课桌发信,是为了保密,教室可以互相放哨,而大树洞周围太开阔。也说明了是有许多同学知道前14封信的内容的,最后1封信只有马德等几个人知道。
l 文秀娟在小树林独自捉凶手是愚笨的,讲话太急,应该偷偷记下来是谁再事后算账。或者说当时文已经神志不清了。
l 很早的时候众人应该怀疑过写信的凶手是柳絮,引到尸池是吓唬,司灵和柳絮吵架是试探,事后才转为怀疑是文秀娟,直到圣诞节那天确认。

读后的几个感想
因为是第一遍读,有可能有记忆错误。有剧透。
总体还是很有白夜行的感觉。氛围确实营造的不错,只是剧情还是有些不合理之处,角色的前后塑造也有貌似不一致的地方。
塑造的确实是那种坚韧不拔,对自己狠,又极端化的人。 但有一个情节始终觉得有问题,即在已经确定无法翻盘的情况下,即使不能够报警, 为什么不赶紧离开危境。学业前途要紧,难道生命不要紧?极端的利己主义者,应该保命优先,而不是继续医学院委培班学业。只能说也许文秀娟有自我毁灭倾向。
我只问,马德为什么要对付郭慨? 对一个这么多年前的悬案, 即使查也基本上不会有什么证据。还有整个班级做后盾,大概率定不了罪的。这绝对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只能说是马德的性格使然。自卑而又自大, 在不行动最好的情况下去玩花招行凶, 经典的自作孽的恶人。
前期的郭慨,像是孟浪的中二少年。以 柳絮结婚为分界。后期又塑造为一个具有强大亲和力和敏感性的警探。
通过教科书的空白里的各类幻想小说,郭慨又立起来浪漫和痴情的一面。这一面其实是补充他大学期间的状态。孟浪其实是痴情, 中二却骨子里浪漫。
这个转换刚开始显得有点欠缺铺垫,是通过柳絮不断阅读郭慨的教科书重新补充的,也构成了柳絮后期行动的动机。
而且就像其他评论里指出过的, 郭慨小说里的柳絮,其实看起来并不像生活中的柳絮, 而是理想化的情绪化的故事里的柳絮。 郭慨创造力的中心,灵魂的伴侣,是这个他心目中的柳絮。现实中, 郭慨则是小心翼翼地强忍着,不去打扰她,唯希望对方幸福。
但这个作品的阅读感确实很好, 很抓人,让人不觉要一口气读完。
十九年间谋杀小叙
读客文化很荣幸能够在2025年重新出版那多老师《十九年间谋杀小叙》的数字版权。趁本次机会,我们也联系到作者做了一次采访。
时隔纸书第一次出版7年后,作者那多首次分享了当时创作的心路历程,还为众多读者都关心的“第二个凶手”等问题给出了新的解答!
另外,还有部分采访内容可能涉及“剧透”,所以我们整理到了后记当中。期待您看完本书之后再阅读后记,与作者那多一起探讨本书的更多感悟!
问:您创作《十九年间谋杀小叙》这本书的契机是什么?
那多:我是在大概三十岁的时候开始想写一些现实的东西,在那之前我基本上都是写科幻和幻想色彩的小说。但后来我越来越想写一些现实的东西,所以我很早就开始做一些探索。
在创作《十九年间谋杀小叙》之前,我有一些从现实部分逐渐到完全现实的小说,像《百年诅咒》《甲骨碎》《一路去死》这三本。
到某一个阶段,我觉得我应该到了一个可以写出一个更成熟的现实题材的时候,我就开始创作《十九年间谋杀小叙》了,这是一个契机。
另外一个是,我觉得对一个作家来说一个阶段性的作品可能跟他自己的生活和阅历是有关系的。
我是一个很钝感的人,有的人可能像韩寒,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可以有很强的感知力,就很好。那我需要经历很多切身的事情,才能慢慢地体会。
在写《十九年间谋杀小叙》前的一段时间,我经历了很多对我个人来说影响很大的事件,包括结婚,包括父亲的去世,经历了生老病死、步入婚姻……让我对生活的认知产生了很大的不同感悟。
再包括我当时开过一个餐厅,它是大众点评上全国最红的餐厅,迅速地火起来,也带来很多的事情,然后又扩张,最后我选择把它结束。作为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商业的人,我等于是在浪里打了一个滚。
这些经历都使我对于这个世界,对于自己有更多的认知。给我创作这部小说打了个地基。
问:这本书开头写了“献给我的父亲赵长天”,这里面有什么故事吗?
那多:这部小说在构思的时候,我父亲还在世。我跟他说过这部小说的构思,他很喜欢。我有点忘记他有没有看到我写开头,应该是看过1万字左右。他说这部小说的构思他觉得挺好的。
我之前写的那些“那多手记系列”不在他的审美认知体系里,之后我开始写现实的小说,慢慢加入到了这个审美体系里。
我有一部小说叫《百年诅咒》,这本书的新书发布会也是我的父亲第一次参加我的发布会。之前他都没有参加过我的新书发布会,《百年诅咒》也发表在《收获》杂志上。
所以我会觉得很遗憾,他没有看到《十九年间谋杀小叙》的全稿,因为《十九年间谋杀小叙》代表我在这条路上走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
问:这本书在2018年8月出版,距今已经过去了7年,现在回过头看,您怎么评价这部作品?
那多:我是一个不太回头看自己作品的人。让我回头去改动原来的作品,我不太愿意。
新的创作更吸引我,每一次我写的新的东西,我都觉得很有趣,我都觉得这个新的东西肯定会超越《十九年间谋杀小叙》,等写完以后,过段时间看看好像又没有哈哈哈。就很纠结,每次都觉得,新书写得可牛了,一定会比《十九年间谋杀小叙》好。哎,出完之后好像又未见得。
所以《十九年间谋杀小叙》对我来说属于是一个坎,我想把它翻过去。
问:如果满分是10分,您给自己这本书打几分,为什么?
那多:8.1分,豆瓣分数,哈哈哈。
关于评论这件事情,其实我太太的评论,我会听多一些。因为我是一个特别固执和主观的一个人,我太太一直说我是一个在她看来不听她意见的人,但她已经是我最听意见的一个人了。
所以需要我很认可的、很熟悉的人,我才会听一些意见。然后做出一些对我来说很艰难的转变。
问:过去您写作的过程中,您太太有给您提过一些比较大的修改意见吗?
那多:我太太不会跟我提特别明确的修改意见,但是她有时候会觉得故事中的这个人物不是这样的,她会有一些直觉性的东西,不会给你指一条路走,她会在这里打个叉,觉得这个人不应该是这样的,有时候也会指一些方向。
我很信任和认同我太太的想法和审美。我觉得她对于人的洞察是要超过我的,所以我很信任她的观察和感觉,她看小说的阅读量要大我很多,所以我才会认可。
问:之前出版的纸书很火,现在电子书版本上新,对读者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那多:这一次电子书的再版,我觉得接触到的读者可能跟当时看纸书的读者又有些不同,所以我很好奇也很期待更年轻的读者的感受。
小说当中所描述的年代又过去了一些,但人物本身和故事本身的张力还在,期待看看更年轻的读者会怎么看待这些故事。
2025年5月7日 下午 于上海
相关资讯
注册成功!
ISBN:9787020143566 出版年月:2018-07-01 00:00:00.0 那多著的《19年间谋杀小叙》介绍:19年间,5场谋杀。医学生柳絮由旁观到入局,见识了一场由宿舍、解剖室、停尸房到课桌的生死较量。心思单纯的她......
下篇:无剧透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