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印象深刻头皮发麻的一本书
多年前,首次阅读这本书,一晚上头皮发麻地看完看完,最近有时间复看一遍,感触还是颇多
首先,作者的文笔极具代入感,很有场景跟画面感,但是第二遍看下来就有点扣细节了,在情感戏的刻画上,有点稍弱。例如,文父的形象有些割裂,一方面对待妻子几十年如一日的照顾和不离不弃,另一方面却对小女儿从小各种看不上和打压,没有交代好情感上区别对待的原因。是因为从小觉得秀娟心眼子多?最后接近真相的时候,被马德一要挟就同意了他的请求,让人觉得他的这个人物性格不是很连续。
还有项伟与文秀娟的感情线,我原以为在项伟跳楼之后,文秀娟会继续她的个人形象的伪装,去探望什么的,但两人后来就没有联系了,两人关系戛然而止了;项伟一直扮演着秀琳的角色帮助回信,但是这个环节只有在后面项伟再次出现的时候才出现,项伟在刚开始保持恨意的时候,他是最懂秀娟是什么类型人的人。最后居然能靠对比字迹来确定另一个通讯人是秀娟,之前不是特意叙述字迹跟纸张有过处理吗?文秀娟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此外,柳絮与郭概之间模糊不清的感情线也让我觉得不适,可能我不太喜欢文艺青年吧。同时郭概的死亡让我感到困惑。马德冒着更大的风险,杀了一个警察,来保证不会追查到他?他的形象要是更病态,更高智商的话可能才会适配,不然对他来讲这个确实不是什么更好的选择。本身也追查不到更多的证据。并且在最后,他选择对基本确定精神病的柳絮还有正常的医生费下手,基本已经确定了他的结局呀,他这样的行为感觉就是一心求被逮呀?这跟他十几年这么久经营这一切的心血不符啊?跟费在一块十分钟就跟他吵架把他打晕了,那这么多年,同班这几十个人是怎么经营的?对他来讲使用暴力和杀人就是把自己送走,伪装这么些年,他应该是更变态,更细腻,更注重不暴露自己的,而文中的感觉就是他突然降智,上赶着暴露自己,让自己尽快走向结局。
还有书中马德开大会商议杀人的情节,虽然作者可能想借此突出文秀娟与众人的对立,但几十人共同策划杀人而无人反对,这在现实中显得不太合理。如果能够描绘出一开始大家只是想要给文秀娟一个教训,但随着事件的发展逐渐失控,亭子事件跟最后一封信最终导致马德心生杀意,这样的转折会更加合理和引人入胜,同时契合马德的人物形象,他的动机也更加合理,一是会觉得自己行侠仗义,文秀娟死得其所,二是可以把自己跟同学们绑在一条船上,更好的拿捏他们。这样的心理变化和角色发展也会使故事更加立体。
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但这本书整体上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特别是柳絮跟随教科书学习的过程,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知识性,也让人感受到了角色的成长和变化

被加工的真实
我从没想过文字这种“缓释”的,难以造成直接感官刺激的方式还能让人背后发凉。这部小说让我几乎是在夏日的白天还能感觉阵阵凉意袭来,真实的由内到外的恐惧,代入感极强。开始大段落的叙述和对话让我以为作者也是“印度飞饼和兰州拉面”派直男文采一般的推理作者,而后面的描写比喻就比较多,又非常美,不时传递出空灵的意境,仿佛灵魂飞升俯瞰着整个故事,让人欲罢不能,拍案叫绝。
聪明又骄傲,甘愿赌上一切也要揪真凶出来的文秀娟,在幽深诡秘的森林里却遇到了全班同学,她当时魂不守舍的从森林里崩溃的暴走本来都已经让人毛骨悚然,而她至死都不知道 就这还不是真凶精心算计的巧合,而是一场盛大的嘲弄,怎么想都觉得creepy到顶了。再一联想到起初她竟然还幻想着靠读熟睡的人的梦呓和面部表情来抓人,真是十足的讽刺!作者内力太深厚了!
其实我阅读不多又极快,难以客观评价这部的水平如何,但是它确实引人深入。初期女主的一系列让人恨铁不成钢的迷惑操作真是无语,跟后面决斗中的果敢勇猛还挺反差的,后来想想是否太上帝视角?人性的恶,各怀鬼胎、胆怯懦弱、又或仅仅是打破沉默的螺旋的代价让“凶手”(凶手可能不是某一个实体,它是一种人人心中潜藏的恶)原形毕露,他们又是救死扶伤的社会精英,这未免太过残忍和真实。我不敢细想生活中 身边是否这样的人能高到这个比例,哪怕只有文秀娟这样一个极坏又极狠的人,岂能不是一阵恶寒,但是现实只不过没有这么夸张吧,恶的人,一直都在,善与恶也只是一念之间,就像柳絮说的,如果战雯雯他们当时让不参与的人留下来,参与的人离开教室,或许结局又是另一个样子。这本书只不过是揭开了善恶的一角,以文学的方式加工现实里那些可能被隐藏的罄竹难书的罪行。
半开放式结局到底指的是什么呢?一点也不落俗,这是作者布置的一道人性作业,或许它没有标准答案。经历了这些的柳絮不可能再是那个侠肝义胆的小白兔了,文秀娟和大家合谋杀死了她心中的完美无瑕的“好朋友”,这是否也是一种谋杀?
总而言之,这书确实有够悬疑,值得一读!但是非一般心理承受能力者请警惕严重的心理不适。
毫无逻辑可言的烂尾青春文能别碰瓷推理嘛
这书竟然有8.1分的评分我是真没看懂,而且这就是个青春文学吧?确顶着豆瓣推理top10的标签,也太讽刺了吧?还有人拿这书碰瓷东野圭吾...我只能说呵呵...没给一星是因为后面作者对于文秀娟童年时期的描述我觉得还是挺值得称道的,心理刻画以及内心独白,还有人性的阴暗都写的还不错。
不过作为推理小说,最重要的就是逻辑,而本书中的逻辑可以说就是一坨...值得吐槽的地方太多了,简直不知道从何说起...
首先最大的问题就是烂尾,铊这种金重属只是触摸根本不会一下让人致命,铊中毒确实不容易检验,有兴趣的可以去b站搜一下,直接喝下含铊的毒药都能抢救回来,所以马德也说自己不是凶手,那凶手是谁?怎么下的毒?下的什么毒?作者来个所有人都不在乎了?!tmd书里人不在乎但是读者在乎啊!编不下去了就这么直接糊弄过去,呵呵,真有你的。
而且一个学生莫名其妙在课堂上死了,家长说不尸检就直接过了?闹呢?你当中国的私法系统是摆设嘛?就算是自然死亡的,也要经过医生检验确认死因开死亡证明后才能拉去火葬场,然后堂堂医学院欸,连个老师来检查都没有。国内要求的是命案必破,后面文父一句不追究了,文秀娟第一次死亡以及后面的翻案就直接轻飘飘的跳过了?我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国父母凌驾于中国私法系统之上了,照作者的描述,那以后什么杀妻杀夫的都投毒就行了呗,反正家属都可以不追究然后警察也不管都当自然死亡结案就行了。
接着就是设定,文秀娟所在的委培班用的是末位淘汰,如果被淘汰了会怎么样?
答:不怎么样,去普通班做个普通医生。
看到了嘛...在死亡的威胁面前,文秀娟既没有选择休学,也没有选择去普通班。而是选择把自己的隐私和人生交出去...那可是九几年,就算去做普通医生,那个时候临床的现在有几个不是主任主治医生,有必要为了一个委培班赔上整个人生?照作者的想法,那些没进委培的都别活了。
还有一个设定就是群体做案,大家可以翻翻新闻,有多少群体作案的?两人共谋都要提心吊胆,您这直接把一班人都拖进来了。看到有人杀人,选择袖手旁观,最多道德上会被谴责,但是不违法,而有人对你说:哥们,我一会要去投毒,你看到了别吭声,对方如果问你,你就说没看见。这叫什么?叫共犯,你为凶手遮掩做伪证是要判刑坐牢的,我不信一帮高材生连这么简单的常识都没有,人都是利己生物,别人的死活自己可以不管,但是牵扯到自己身上,这群人竟然还能选择沉默而且还主动引火上身,这可不是在小学或者初中,这是大学!而动机是什么呢?就是几只兔子的死和事不关己的同学跳楼...请问这是什么魔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