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网人论金庸萧峰应不应该守信用

更新时间: 2025-08-08 11:52:03

阅读人数: 117

本文主题: 金庸网

在第十六回,萧峰的契丹血统被揭穿后,他被迫离开丐帮时,他曾庄严地起誓说“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众位好兄弟。

咱们再见了。乔某是汉人也好,是契丹人也好,有生之年,绝不伤一条汉人性命,若违此誓,有如此刀。”说着将一柄单刀弹为两段,当时看来他真是大英雄。后来萧峰违背了这个誓言,在聚贤庄杀人无数。

是不是应该严格地遵守诺言和誓约,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看法。在金庸的小说中也奚落过死板地遵从“说过话就一定要算数”的人物。

中就有一位谢烟客,他允诺对“狗杂种”“不动一指”。为了不违诺言,当然不能亲自动手杀,但又一心想要致敌于死地,于是就处心集虑设法使”狗杂种”死于非命。

不管这样的死亡原因是不是由谢烟客本人所引起,也不管这样死亡是不是要经历极大的痛苦,只要谢烟客自己。“不动一指”,没直接动手“杀”就行。这样的信守诺言的观念和行为。

但是如果誓约本身并没有错,那么认真地遵守它又有什么不好呢?

萧峰在离开丐帮时起誓的动机是很好的,如果在誓言中将“汉人”改为“无辜汉人”,可能就更好些了。像这样的誓约,萧峰是应尽一切力量去遵守的,他不遵守,就很难让人信服他可以算作是“绝顶人物”。否则,“言而无信”这一条被中国人几千年常常谴责的坏品质,岂不成了“完美伟大的英雄的”美德了吗。

在这部书中还有一个被调侃的对象岳老三,也在守信用的观念上出丑。岳老三为了要段誉拜他为师,他追到大理皇宫中,在第六回中,和段誉比武中失败。在此之前曾约定如果他输了,就拜段誉为师,木婉清用言语激他:“我瞧你是甘心作乌龟王八旦,拜师是不肯拜了。”他就一定要拜段誉为师,以显得自己说话一定是算数的。在此之后,虽然他对拜段誉为师是非常不情愿的,但基本上遵守了徒弟应守的规矩。在最后,为了救被捆缚在地上的段誉,死在第一恶人段延庆的杖下。

岳老三是金庸在这本小说中塑造的一个充当笑料的人物,就如同《笑做江湖》中的桃谷六仙,处处显出智力甚为低下,滑稽可笑,这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也不须再多说了。但“在有些“金学家”的评论中,说岳老三因为“说过话一定要算数”,所以才显得很愚蠢。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不知道为什么有些“金学家”对“守信用”这一点总看着不顺眼。

“言必信”这一点,在处理人和人的关系时是十分重要的。如坚持这一信条,有时看起来是吃些亏,但从长远上讲,一定是有益的。

中研究出一条结论:坚持“言必信”

才使岳老三变得那样蠢,那么这位先生愚蠢的程度也可能和岳老三相差不是很远了。其实,岳老三在拜段誉为师这一点上所表现的愚蠢,是在于他并不是武功不行,也不是败于段誉,而是段誉父子二人合力才将他打败,他不拜师也并不违背他原来所许下的诺言的,但让木婉清一激,他就糊里糊涂地拜了,这才是他的愚蠢之所在。

是不是在像香港这样商业气息极浓的地方,人们认为只有傻瓜才守信用?

也许是在那里,人们大不讲信用了,“言而有信”,“言必信”等几千年来被奉为美德的信条,都已经过时了?否则,为什么金庸会让他心目中最大的英雄这样不守信用,并在他的小说的其他部分多次对严守信用于以调侃?

为什么这么多的“金学家”们都对萧峰这种庄严地起了誓,但不遵守的行为毫不在意,还认为他是“绝顶人物”呢?

按中国人的传统,守信用是一个很重要的品德。虽然,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郁总有人在各种场合下背信弃义。

但是人们在文学作品中公然的鼓吹守信用是不重要的,甚至是不必要的,还是极少见的。

在现代的政治生活和市场经济中,中国的守信用这一老传统是不是不应再被重视?按有些国家的观念,如果没有签合同,没有签具有法律效用的文件,不管说过什么都可以不算数。

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是以尊重和赞扬守信用较好一些。

虽然守信用的人有时看起来不够灵活,因而可能占不了便宜,甚至吃亏,但从长远上看,不论在商业上还是在政治上。

有位“金学家”在评论金庸的小说时说:“在古代社会,至少在金庸的笔下世界,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是最重要的道德准则。”面对这样的评论,真有点不知该说些什么了。只能想像这位先生大概没时间仔细看金庸的小说,只是惟恐晚了就来不及了,于是就急急忙忙地挤入吹捧者的行列。

金庸书屋 jinyongshuwu.com

网人论金庸萧峰应不应该守信用

网人论金庸段誉年纪之误

在第四回中,木婉清告诉段誉说她活了十八年,段誉插嘴道:“你18岁,小我1岁”。

可见段誉19岁,这是个合理的年龄。

另一处是在第四十八回,没有直接说年龄,但说出了出生年月。四大恶人之首段延庆要杀段誉,段誉的母亲刀白凤为了救段誉,告诉段延庆说,段誉是他的亲生儿子。为了证实这一点,她让段延庆看段誉身上带的“长命百岁”小金牌。

在牌子的背面有一行小字:“大理保定二年癸亥十一月二十三日生。”据此段延庆就认定了段誉是自己的儿子。

这样就要出矛盾了。在第六回木婉清朝见大理国皇帝段正明时,书中介绍了这位皇爷“在位十一年,改元三,曰保定、建安、天佑。”这就是说,出生于保定二年的段誉这时不过10岁,在本书结束时也不超过11岁。

由于段眷是段延庆的私生子,他出生在“保定二年”是合理的。是在段正明夺得皇位后的第二年,段延庆为夺回皇位未果而受伤,在天宁寺外和刀白凤邂逅而得子。但段正明一共在位十二年,所以如果真有段誉这个人的话,在段正明退位时,他只有11岁。

小说是没有必要拘泥于历史史实的。事实上,在大理国的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过段誉这个皇帝,倒是有个皇帝和在 中自杀的段正淳同名,在段正明之后还当了十三年大理国皇帝,比段正明当皇帝的时间还长一年。

为了避免矛盾,可以在小说中写段正明“在位二十年”,也不会有谁觉得是个问题,或者,更简单的是干脆在整个小说中不提他在位多少年。

如果不是按实写。最好别热衷于引用历史,特别是别引用历史年代。多出现一些历史年代可以装得像含有大量丰富的历史内容,能起一种使人们“肃然起敬”的作用。但若不是认真地按历史写,一不小心,就可能会出矛盾,甚至连主人公的年龄都出现混乱,反而不美。

金庸书屋 jinyongshuwu.com

网人论金庸一灯大师的佛学有点奇特

一灯大师本是大理国的皇帝,后来出家为僧,他当然是信佛教的了。但是,他的有些行为和一个佛教徒颇不相同,这里只以裘千仞临终前请求瑛姑饶恕的事作为例子,加以说明。

裘千仞原为铁掌帮帮主;干了不少坏事,在华山众大侠准备处他以死刑时,一灯救了他,让他皈依佛门。他就拜一灯为师,法号为慈恩。

在第三十四回中,杨过带着郭襄来到黑沼寻找灵狐,看见一灯带着生命垂危的慈恩,即裘千仞,求见瑛姑。他们希望在裘千仞临死之前,能得到瑛姑的饶恕,饶恕他当初一掌打死其子的罪孽,瑛姑不见。杨过以高深内功逼出了瑛姑又答应了瑛姑的条件,带着郭襄去邀来了周伯通。周伯通和玻姑二人饶恕了裘千仞,裘千仞也就安心地死去了。

佛教是讲究“六道轮回”的,如不能解脱,不能成佛,就只能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中轮回。

生死相续,永无止休。按一般的说法,一个人一生中的善恶将决定他来生轮回到哪一道。如果有了觉悟,有了善心,进行了忏悔,一心皈依佛门,多行善事,就可能抵消以前的恶行。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这个意思。从佛教的说法来看,忏悔的人并不需要去找到被“屠刀”所伤的人或他们的亲属,去求得他们宽恕。

按这样的道理,裘千仞在一灯的点化下,一心向佛,出家当了和尚,如果戒律严谨,那就已经足够抵消以前的罪孽了,佛自然会知道这种善行。对一个信仰佛教的人来说,已经是足够的了,至于是否得到瑛姑的饶恕,是否能亲耳听到瑛姑原谅的话语,那是没有关系的,也就是没有必要的。

在裘千仞临死前,一灯一定要带他千里迢迢地来找瑛姑,“但愿能获得一人饶恕,便可安心而逝。”看来一灯于佛理是不通的,他的做法有些莫名其妙。

这倒使人想到了基督教。许多基督教徒在临死前,除请牧师来为他做临终的祈祷,祈求上帝饶恕外.还多祈求别人对他的饶恕。这可能是因为《圣经?启示录》中讲到在世界未日来临时,每一个人或他的灵魂,都将受到最后的审判。如果,在生前没有得到曾被自己冒犯过的人的饶恕,在最后审判时,他要是当原告,那不就增加了一项罪孽吗?

裘千仞大概是不知怎么地受了这种影响,生怕在最后审判时,瑛姑会当原告,会使自己吃罪不起,所以不得到瑛姑的饶恕,死不瞑目。至于对一灯大师而言,如果,在最后审判时,瑛姑告裘千仞,他也一定会因未救无辜婴儿一命,被牵扯进去,所以,还是千里迢迢地带裘千仞来求个饶恕为妙。

只是不知在中国的宋代,一个佛学大师,是怎么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受到西方习俗的熏染的?他怎么会按基督教的教义和西方习俗来行事,来教徒弟?这位佛教大师的佛学理论是不是有点奇特?

金庸书屋 jinyongshuwu.com

标签: 现代 古代 皇帝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