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
大师文笔之流畅,文字之优美,不用赘述。在这里,还要向译者范晔致敬,一个外国文学的本土版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翻译的优与劣。就这本而已,毋庸置疑,译者的文字功力十分的强。作者的想象力和文笔再加上译者原汁原味的翻译,才铸就了这本《百年孤独》想象力腾飞的著作。 魔幻现实主义,读完这本之后给我的是一种感觉。我认为,它讲的或者反映说不是一个民族或者说一个时代,百年之内的变迁。它就是想传递一种感觉。所有的文字的描述和故事情节的发展,都是为那一种感觉而服务的。那就是一种自由的,奇幻的,富有悲剧美的感觉。或者说氛围。至于作者写作的背景,不想去考虑。单单就个人读完的感受而言,就是喜欢它的文字以及营造出来的那种奇幻而悲剧凄美的感觉。 再一次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上一次还是读完《尘埃落定》,里面也是这种神奇事物的奇幻的文字的描写,读起来,很舒服。不同于矫揉造作的古典华丽的文字的堆砌,也不同于平淡直述的现代文的描写,就是这种奇幻的文字,带给我的阅读体验和想象力的发散空间,是独一无二的。 喜欢这部作品,或者说,是喜欢阅读这部作品时自己的状态。 脑海中迷迷蒙蒙,没有清晰的人物形象和环境细节,所以不能称之为在脑海中放电影。但是确实有画面的存在,一帧帧的放过去,到结局,随着飓风卷过,脑海风暴彻底席卷我整个大脑,除了震撼之外,什么都没有了。 这大概是我读到目前为止,古今中外,最好看最震撼的一部文学名著了。 待老师讲解之后,估计又会被它背后的故事,它的深度所再次震撼吧。 期待:)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魔幻与互渗(新作评介)
在中国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中,赵兰振的《夜长梦多》也许是最为着力和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受拉美文学影响,中国当代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中的魔幻成分不绝如缕,但许多属于猎奇、点缀、炫技或哗众取宠的,并未魔幻到骨子里,实验的价值也不若初衷。《夜长梦多》却是一部令人肃然起敬的作品,阅读中人们大都不会怀疑作者的严肃、真诚,以及他在把握表达方式上显示的才具。
相信神话的小说家和不相信神话的小说家完全是两类人。赵兰振笔下的嘘水村,发生过许多神奇的事件:那口南塘里,忽然冒出许多五彩缤纷的鱼来,农民水拖车所网上的一条大红鲤鱼,足有40多斤重,一片鱼鳞大似巴掌;接着,出现有庞大的猫群,猫之大者身子几乎有半张桌子那么长,叫声彻夜凄厉、此起彼伏;塘边又常踯蹰有无头的孤鬼,无助地伸出一双手臂,寻找讨要自己的头颅。这些奇异怪诞的描写,在赵兰振那里是认真、精细、如实刻画的,于是使相当部分读者深受感染、如醉如痴,不由得沉浸于作者所构造的意境之中。
作为现代作者,保持有原始思维是幸运的,这表现为他具有其他作者可能不具备的服从于“互渗律”的思维能力。学者列维·布留尔曾对土著居民进行大量的调查,发现在原始人思维的集体表象中,客体、存在物、现象能够以与现代人不同的思维方式表明它们同时是自身,又是其他什么东西,如特鲁玛伊人说他们是水生动物、波罗罗人自夸是金刚鹦哥……而艺术原理的一部分正是建立在互渗的基础上,譬如由此产生有神话。然而,现代人在逻辑思维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创造神话和与神话相关的艺术的能力已经接近枯竭。
这就是赵兰振作品值得重视的原因。他较为出色地复原着原始艺术的某种特征,使人们重温一种魔幻与现实互渗的文学形态,而这种形态是人们似曾相识和倍感亲切的。
另一方面,赵兰振的超现实叙述又是现实叙述的变形,强化了现实叙述的整体印象。细究起来,小说里关于嘘水村若干年历史的具体内容还是有限的,但笼罩全村的吊诡、荒诞的气氛、村人精瘦、无知的形象和人们东奔西突、无所适从的生存状态却是格外鲜明、令人难忘的。赵兰振像一位印象派美术家,疾飞的画笔把颜色直接涂在画布上,讲求以思维揣摩光与色的变化,达到的效果应该说是显著的。
翅膀的命运是全书的核心,他在13岁上抱着塘里网出的大红鲤鱼睡着了,因此挨斗。这个情节自然是夸张和非理性的,但画面感和真切感却极强烈,寓意也极深邃。大红鲤鱼是全书最杰出的意象,它超过了大量普通作品中的普通现实写照,浓缩了人们对现实生存形态的记忆。
《夜长梦多》第二部是对第一部所有内容的反照,荒诞色彩淡去,如同一夜风雪刮过,走出门外,万籁俱寂,阳光普照。一切都像是没有发生过一样,但又留下些许痕迹。翅膀回到村里,当年批斗他的大队干部老鹰已然过世,当年为积极表现找来绳子绑他的叔叔正义变得孱弱不堪,当年被他暗恋的女同学已粗俗不堪,当年风起云涌的南塘也已被填平,夜长梦多,时过境迁,此时翅膀能选择的只有宽宥和救赎。但读下去,读者的心会收得更紧——如果一切真的像没有发生过一样,不是更令人生惧吗?赵兰振以大写意的笔法,摄住了人们隐蔽的灵魂。
赵兰振的写意,表现在格局上,也表现在每一个段落和词语的别出心裁的设置上。这同样是一种与传统写实不同的写作经验。按传统写实样式,这个长篇的内容可以用一个中篇基本表达,那将主要是对外部世界演进的客观写照,而赵兰振重视的是对历史进程中更为广袤复杂的人的精神世界和感觉世界的记载,如:南塘里波浪汹涌,塘中心盛开的巨大水花还没有凋敝,也没有被阳光染红(塘堰遮挡了阳光),看上去一派惨白。惨白的水花凋零的声响比绽放时还要惊天动地,一池塘都是那种繁密而沉重的破碎的声音,像是大地的叹息;而比这种声音更清脆悦耳的是那头麒麟的抖擞,它的鳞片互相撞击,山崩地裂金光闪闪,令每一粒土壤都发出震颤。
这是《夜长梦多》典型的叙述语态,是不是很繁复也很缠绕呢?它足以干扰不少读者对轻松阅读的期待,但你不能不承认,作者的修辞是诗性的、耀眼的,焕发着绮丽的光彩。倘若你耐心读下去,会渐渐体验到场景所带来的奇异内涵:人们对此产生的精神颤栗,汉语表达的丰富变化,以及联系全篇的神秘氛围。绝不以讲故事为主要目的,而更追求文学性在文本每一局部和角落的充盈发挥,这就是赵兰振。
据说为写这部作品,赵兰振花费了17年时间。大约,这17年里有大量时间花在了锤炼语句和营造意境上——他在穷尽一种理想。
魔幻现实主义的恶心与神奇
原谅文学素养肤浅的我,在首次接触魔幻现实主义时的第一反应是,恶心。 这是大学时发生的。我一个高材生女老师,本人很拽,外国文学硕士,读书无数,张嘴就是故事。当讲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时,那叫一个投入,于是我对马尔克斯投怀送抱了。 一边看,一边想吐,还一边想接着读下去。 想吐是因为,真的太太超出自己的接受范围了,人与神,人与魔,人与命运,个体与社团,内在与外界,怀疑与信任,接受与抛弃……字里行间,处处是关系,处处是学问,处处值得探究。 第二次备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冲击是看了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仿佛飞翔的蒲公英,有时落地,有时又乘着风,再次飞起。像孔雀的羽毛很美,又很乱。 第三次是莫言的《丰乳肥臀》。一直记得那种欲哭不能的感觉。常常在书页间觉得无助,又很好奇,像彷徨的麋鹿,在时间的荒野上时而驻步不前,时而奔逸不止,直到结尾。上官家族一直心心念念的宝贝儿子,终于在八个女孩之后辉煌降临,可惜的是这个种不是上官家的,也比不上他的任何一位姐姐。 我曾一度觉得莫言是在为广大女性朋友摇旗呐喊,击鼓助威。一个金贵儿子,竟抵不过任何一个卑微女儿。上官家的女儿们,哪个不是拿定了主义别人便再也劝不动?唯有上官金童这个“杂种”,结合了中西的种种弱点,时时在低头。 我觉得看了魔幻现实主义有些恶心很正常。因为它会触动你的胃,触动你的心,触动你那大条的神经,在你最自信的时候,击溃你,在你最绝望的时候,给你点儿光明。到最后你却发现,你预期的依然不是你得到的,你得到的依旧不能根据现在去评判是否值得你继续拥有。 人生最大的无奈是,道路光明,前途叵测。 大部分人都会对未来有或多或少的生存焦虑。魔幻现实主义更多的是逼迫人,面对现实,不要对未来胡思乱想,因为未来对你没兴趣,未来是个BITCH,说变脸,就变脸。 我那位女老师在讲到一段为神的辩护时,曾经失控地说道,大众需要的更多的是神迹,是奇迹,是相信,而不是你义正言辞的坚定不移的唯物主义。 那一刻我被深深击中。我相信魔幻现实主义的神奇也在于此,给平凡的人,不平凡的经历。让对未来焦虑、恐惧的人们,更多的相信已拥有的是神的赐予和命运的安排,而不是自我奋斗的结果。卷入无知的大潮之中的无助,或许比警醒的自知更容易为大众接受。 毕竟人生苦逼,无非受罪。何苦要知道这些苦难到底源自何方。 我对现实魔幻主义的理解是:颠覆你已有的价值体系。或许是一小部分,或许是一部分,总是在你最不经意的时候,触动你最敏感脆弱的神经线。你看到的是你熟悉的事物,你理解到的却是你不曾触碰,或者不曾深思的地方。 历史是个小姑娘,任人打扮得花枝招展,或者泼尽乌墨。 如果不读书,如果不学习,你永远也不知道更靠近真相的真相是什么。 魔幻现实主义给了想要看到更多更真世界的我们这样一个机会:以一种夸张的手法,呈现出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也许这不是你想要的,不是你知道的,却是一个值得你琢磨的,值得你一探究竟的。